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故都的秋》備課教案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心的"主觀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教案’故都的秋公開課獲獎教案。作爲散文鑑賞的起始課,既要教學生鑑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鑑賞的方法。

《故都的秋》備課教案

教學目標:1、賞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2、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以及嚴謹呼應的結構。

3、學習鑑賞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1、引導學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1、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之情和悲涼、傷感之音。

2、引導學生理解此文的豐富內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一、匯入新課1、讀下列詩詞名句,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出示名句)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2、談話:以上詩句有的悲秋,有的頌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們就穿越時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顯示課題)

二、欣賞視頻朗誦,感知課文內容1、欣賞視頻朗誦。(1-11自然段)

2、思考:(多媒體顯示)

(1)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總體印象是怎樣的?

清、靜、悲涼

提示:這是北國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2)文中集中描繪秋景的幾幅畫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景觀的內容。

破院賞秋、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棗奇景

提示:作者所寫的景似乎是信手拈來,無序,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這些景雖散,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清、靜、悲涼。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三、賞析景物描寫,把握文章的神1、欣賞第一幅畫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畫面內容。

學生交流後屏幕示例:

碧綠的天底下,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間,偶爾出現一兩隻白色或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裏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擷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聲。

提示:畫面有動有靜,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這藍天白花中。

(2)畫面中是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冷色:青、藍、灰、白

破敗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動襯靜:馴鴿的飛聲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

(4)教師小結:

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閒淡泊的,作者的審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教案《‘教案’故都的秋公開課獲獎教案》。透過對本段的賞析,我們也明確了寫景散文要透過文字展開聯想進入意境,把握景與情的內在聯繫。

2、自由賞析另外四幅畫,品味故都的秋。

(1)小組討論

提示:用"我從…的描寫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形式表述。

(2)交流彙報(結合幻燈片點撥)

示例:我從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悽清;

我從秋蟬的殘鳴聲中品出了秋的寂靜;

我從秋雨的忽來忽去中品出了秋的淒涼;

我從都市閒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閒;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不由詩興大發,我們一起來做詩:

故都的秋天在哪裏啊,在哪裏?

它在破陋的小屋裏,

它在濃濃的香茶裏,

在小院的每一朵牽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裏,

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

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

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裏,

在都市閒人的互答聲中。

(3)教師小結: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內外、衚衕兩旁、槐樹前後,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於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秋色秋聲秋實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地方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讚美,對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戀,可以看出作者藉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閒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悶、憂思和落寞之情。

3、合作探究:

儘管作者對秋極盡讚美之情,可我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的卻是作者的寂寞、孤獨、憂傷、悲涼,這是爲什麼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個時代也不乏明豔之色,也有繁鬧景象,作者爲什麼不寫這些?請閱讀12自然段尋找答案。

(1)特別的人生經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

(2)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

多媒體顯示相關資料:

(1)郁達夫,三歲喪父,從17歲開始,在異國生活十年,飽受屈辱和歧視。在個人性格方面,抑鬱善感;在文藝和審美觀方面,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文學",再加上當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郁達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寫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秋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體現了"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雖說是令作者嚮往的帝都勝景,但遊人雲集,不夠清靜悲涼,不如民居家院,街頭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適合作者心境。這就是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技巧。由此可見,散文鑑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情感,而對情感的體會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和本人的氣質。

(2)《詩經·蟋蟀》中,秋肇涼氣,蟋蟀鳴牀;曹操《觀滄海》中,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駱賓王《在獄詠蟬》中,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蘇軾《赤壁賦》中,秋風徐來,水波不興;歐陽修《秋聲賦》中,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秋與中國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結下了不解之緣,秋在中國是一種有深刻內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說明了自己賞秋、悲秋的文化淵源,曲折表達了內心的苦悶或對現實的不滿,也創造了一種文化氛圍,爲文章人物增添了歷史人文的"厚重"感。

4、自主探究

作者寫《故都的秋》,爲什麼在開頭結尾都寫南國之秋?

對比烘托、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四、總結全文讀完全文,你認爲作者是在頌秋還是在悲秋?

明確: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嚮往和眷戀,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五、本課小結(1)品味了郁達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

(2)瞭解了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3)體會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和嚴謹的結構。

(4)學習了鑑賞寫景散文的方法:①展開想象進入意境,把握情與景的關係,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觀色彩。②結合作者個人生活經歷和氣質,體驗作者情感。

六、作業佈置1、將本文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較閱讀。

2、蒐集整理關於秋的名句及古今詩文,並寫幾句話表達自己對秋的感悟。

3、背誦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試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連綴成詩,並表達作者的情感。

教學反思與評價:

1、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了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3、教給了學生一些鑑賞散文的方法,使學生學有所獲。

4、作業設計比較合理,有針對性。

5、不足之處:時間安排太緊湊,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一些問題只能點到爲止。

標籤:故都 教案 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