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學設計

               在詩文的世界裏徜徉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學設計

                 ――我教《故都的秋》

          濟南資訊工程學校   李修紅

衆所周知,著名作家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一篇聲情並茂、辭意雙美的佳作,爲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散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在教學中嘗試將課文的分析、理解與學生所喜歡的詩歌相結合:導語設計、引導提問、課堂小結均穿插了大量的古典和現代詩歌;課文語段分析、畫面作結則引導學生自擬詩句進行有益的嘗試。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課堂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現將《故都的秋》授課過程摘錄如下:

一、導語: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於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於景,於是,便“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於是,便產生了王實甫“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悽美;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的高歌;李清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的纏綿;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情。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達到了這種極致而膾炙人口、廣爲流傳。

今天,我們就來賞析這樣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初讀課文,理清行文脈落。 

1、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實呈現出什麼特點?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句話也是本文的文眼。

2、作者是透過哪些景象的刻劃來表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描寫了五幅畫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果勝景。 

3、假如你就是一位客居他鄉的遊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鏡、穿一襲長袍的郁達夫。面對如此五幅秋光圖,你的心頭會油然而生一種什麼感覺? 

    悲涼,清靜…… 

4、此情此景,讓我們不禁想起了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我們一起來背一下,好嗎?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是啊,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天淨沙  秋思》這首詞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而本文雖沒有古典詩詞那樣凝鍊的語言,卻以同樣細膩的筆觸傳遞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極富個性色彩的韻味。

三、具體分析五幅秋景圖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那麼,作者是怎樣細緻入微的刻畫這幾幅秋景的呢?讓我們隨作者一道去神遊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一)庭院秋景 

這裏,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對自然風物稍加點染,把它自然地再現出來: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顏六色的牽牛花;天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隻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裏的人,手捧濃茶,舉頭望碧空,俯身看藍朵,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這裏,故都之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畫面之中。

提問:從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主觀感情色彩”?  

這是作者爲我們描繪的一幅秋晨生活場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裏,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葉縫間漏下來的光縷的數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牛花的藍朵。這裏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於“皇城人海”之中,於“一椽破屋”獨居,明顯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之中難免又有些“孤單”之感,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靜對秋光、秋花,顯然更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傷交織的情懷。 

二)秋槐落蕊

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一片段,這也是故都秋天的清晨之景,大家就隨着女同學的聲音一起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1、落蕊滿地,幽人徘徊,尋尋覓覓爲何事?

思考自然之秋與人生之秋。縱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騁”,不得不從上海退隱到杭州,人生短暫,卻坐看年華付水流,是何等苦悶,何等寂寞! 

2、從這幅“落蕊圖”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於秋之落葉,在杜甫筆下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壯闊景象,在曹雪芹筆下是“秋花慘淡秋草黃”的荒涼情景,而在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鼻都無從把握,只有透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出的“鋪得滿地”的落蕊,讀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細膩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情悸的真實寫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獨、落寞和感傷情懷的自然流露。 

3、仿照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對課文一、二兩幅畫面進行藝術概括。

提示: 破屋濃茶小院,漏光鴿聲碧天,秋草藍花殘垣,落蕊鋪地,斷腸人在故都。

三)秋蟬殘鳴

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的象徵,如柳永《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悽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而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而且還都是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時此境,其寂寞又豈止一個“愁”字了得。

閱讀體味本畫面,試用詩句加以點評。

提示:秋到故都蟬聲起,殘聲悽悽處處啼。 

四) 秋雨話涼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雲,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裏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1、畫面要點概括: 

(1)北國秋雨的特點:奇、有味、像樣。

(2)“奇”在何處:天陰風來雨下,雨過雲卷天晴,正所謂來去匆匆。

(3)一層秋雨一層涼,用人物的活動來烘托秋雨的韻味。

(4)突出北國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樣,給人們帶來了樂趣,同時也流露了遊子的孤獨感。

2、在北國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閒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 

在一層秋雨過後,兩個都市閒人從故都的秋景中走出來,眉目已被忽略,但卻穿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從他們那“咬着煙管”的舉止裏,那“緩慢悠閒”的聲調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閒”字來,那是一份閒適,一份瀟灑。而從那簡短的對話中,便開始了感情和心緒的交流。一個“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從彼此的嘆答中,使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傷之中。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用這“落寞和感傷”的京味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  

3、文中至此已寫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閒”的人聲,寫了這麼多聲音,大家有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感覺嗎?爲什麼? 

    無。如果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怎能聽見馴鴿飛翔的聲音?又怎能將息利索落的雨聲納於耳畔?又怎能對都市閒人的寒喧聲聽得如此清晰?這裏作者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以聲音反襯故都的寂靜和自己的孤獨,淒冷。這正達到了王籍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着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彷彿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又怎一個‘靜’字了得!”  

4、點撥:

辛棄疾有詞曰: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氣轉涼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盡頭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就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嘆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裏話秋涼,言外之意是感嘆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

5、請用詩句作結。

提示:  風飄秋雨雲卷晴,街頭閒人著衣忙。

 借問遊子何處去?秋雨京音話淒涼。                   

五)秋果勝景 

1、寫北方果樹處處都是。

2、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樹中,重點寫的是什麼,爲什麼?

重點寫的是秋天的棗樹。勝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於表達作者對故都金秋的熱愛和留戀。

3、秋果勝景中,爲何又出現了北風黃塵?

用北風黃塵反襯秋果奇景,在對故都金秋的熱愛眷戀中還表達出一種悲涼感:因爲紅棗之後,風來冬到,好景不長。

4、請用詩文描繪“秋果圖”。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濃,綠淡微黃總相宜。堪憂西風黃塵起,扯下金妝遮灰衣。 

小結:《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聲,清、靜、悲涼;悠遠的秋味,孤獨、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彷彿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嚐了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彷彿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樑,不絕如縷。

四、拓展練習 

1、我們不妨來找一下,在作家郁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在哪裏?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尋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裏;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裏;也在那故都閒人充滿了京腔京韻的互答聲中……  

2、讀至此,你說作者飽嘗到了故都怎樣別具一格的秋“味”? 

    天的顏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綠”,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開的有“味”,因爲它多藍白,或悽然於“破壁腰中”,或默然於衆人腳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襯; 

    那蟬叫得有“味”,因爲在南方,則“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爲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樣; 

    那風颳得有“味”,因爲它使故都成了塵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閒人侃得有“味”,因爲那方言合轍而美妙,落寞感傷卻又韻味十足。 

五、結束語

1、詩人樑小斌在他的《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一詩中寫道:“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盪漾着我美麗的思想。”我們來看看,在《故都的秋》這條深沉的底蘊豐厚的河流的兩岸,盪漾着郁達夫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裏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裏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 

2、一切景語皆情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麼,作者爲什麼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呢?  

    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觀方面:1)社會環境的黑暗。2)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心的憂鬱煩悶,把複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在秀麗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3)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本文正是寫於此時,所以他眼中的景無不是內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不寫不休。 

3、我們說《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會對它愛不能釋,沉浸其中,也“清、靜、悲涼”起來,“於我心有慼慼焉”呢? 

    不會的。 爲什麼? 

    因爲產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並沒有沉淪,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依然表達了自己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1937年,抗戰爆發,他毅然投入到戰鬥的洪流中,進行抗日宣傳,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於蘇門答臘。50年代,郁達夫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爲革命烈士。 

    由此,我們聯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這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先生,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自己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無愧於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樑!苦悶彷徨之後,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自己優美的文字爲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其滾滾熱血,爲後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裏,我們能汲取多少做人與作文的營養啊! 

六、佈置作業:

借鑑《故都的秋》的寫法,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標籤:教案 教學 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