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篇一:《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覆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寫於北平,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閒話秋涼、勝日秋果 ”等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所寫景色較爲具體,考查的是學生的形象思維。而本文所寫的秋味則是抽象難把握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較高要求。高一學生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閱讀習慣,閱讀中不能準確捕捉重點詞句,透過學習力求幫助他們學會鑑賞散文,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郁達夫生平及其創作風格。

2、能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3、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 設計思想: 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點撥爲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讀寫結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中所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由題匯入,溫故知新 由題切入。回顧《荷塘月色》標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着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着課後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註。學生透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後,教師透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容結構。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註,鑑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着課後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註。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並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後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構和語言。 作業:借鑑本文寫法,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題爲《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寫出秋的特徵。(意圖:照應完成課後練習第三題)

篇二:《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品味文章簡潔清麗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散文的能力。

2.透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並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3.體會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託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確理解作者的“悲涼”心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下,讚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心的

憂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點

(一)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分析。

(二)透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並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

(一)體會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託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確理解作者的“悲涼”心態。

(二)引導學生推敲文中悲涼、傷感情調的由來,從深層次理解此文的豐富內涵。

四、教學方法

(一)誦讀法:透過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對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二)討論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討論,體會課文以情馭景、形散神聚的特點。

(三)講授歸納法:教師對學生討論進行歸納小結,形成對文章整體性理解。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可曾聽過這樣一位文人?他三歲喪父,中年喪子,抗戰前因第三者插足與愛妻離異;抗戰中,母親被日寇炸死,兄長也死於日僞的屠刀之下;抗戰後,自己在蘇門答臘身死敵手,成爲異域之魂。他就是著名的現當代作家郁達夫。

(二)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和熱情坦蕩的風格。郁達夫的散文,帶有比小說更直接、更鮮明的自敘的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蕩氣的詩的調子,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裏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以後,由於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避居杭州,寫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題

“故都”表面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秋”確定描寫的內容,明確而又深沉。作者在對北平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着追求,流露出一種沉靜、寡淡的心境。

(四)設疑討論,品味鑑賞

1.將個體與集體朗讀結合起來,有感情的誦讀。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誦讀時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讀完課文後,要討論解決好兩個問題--作者描繪了哪些景象?寫出了故都秋怎樣的特點?

明確:共描繪了五種景象--秋晨靜觀、落蕊清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果。寫出了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3.賞析“秋晨靜觀”

(1)請同學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根據文章內容,運用聯想、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秋晨圖”。

明確:碧綠遼闊的天空做了畫面的背景;地面上,有五顏六色的牽牛花;天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隻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坐在院子裏的人,手捧茶碗,擡頭望碧空,俯身拾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雲之中。

(3)學生思考:這幅畫是怎樣體現出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呢?

明確:“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淨高爽、了無點塵之感,寫出了“清”;“靜對着像喇叭似的(朝榮)的花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着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等冷色調的“牽牛花”以及象徵生命衰竭和淒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

(4)意境仿句。要求學生選取課文裏的意象,依照例句造句,每人至少一句,多者不限。

例句: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玉泉無聲的冷月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西山的聲聲蟲唱裏。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擡頭便見的碧天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藍朵棲身的破壁腰上。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無聲的落蕊裏。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槐樹葉下的絲絲日光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細草作襯的牽牛花上。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早晨起來腳踏落蕊的感覺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掃帚在灰土上留下的絲紋裏。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寒蟬的衰弱的殘聲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秋蟬隨處可聞的啼唱裏。

故都的秋是清、靜的,清、靜在灰天下的涼風小雨裏;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涼在“天可真涼了--”的微嘆裏。

(四)總結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們已經把握了作者筆下的故都之秋的景象、北國之秋的特點,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認識存留於作者內心深處的這種深沉的“悲涼”呢?

郁達夫年幼喪父,家境貧窮,從小就經歷過得人生悲苦養成了他憂鬱敏感的氣質。在他的自傳中他甚至把自己的降生稱爲“悲劇的出生”,“覺得一切都是虛幻,真真實實的只有悽切的孤單”。他似乎天性易於感受落寞、悲涼的情調。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我們的國家內則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再加上反動統治的政治高壓和白色恐怖;外則九一八事變之後,日寇步步緊逼,東北淪陷,華北危急,北平的淪陷不過是遲早的事。昔日強大的泱泱大國和輝煌一時的傳統文化已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本文寫於1934年8月,三年後北平失守。作者於不經意間爲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唱了一曲悽惻的輓歌。

“我的不遠千里”趕到北平彷彿就是爲了飽嘗這種悲涼。秋風秋雨,落蕊寒蟬,不唯北國獨佔,江南也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在故都,寒蟬的殘聲處處可聞,槐樹的落蕊滿街都是,真有一種不勝濃郁的悲涼啊!作者不逢北國之秋,已近十餘年了今朝相逢,該是一種怎樣的欣喜啊。然而,故都與歷史賦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時代風雲和戰爭的硝煙中,朝不保夕。所以,留住過去的輝煌、過去的色彩、過去的北國的秋天,該是一種何等纏綿於既往的久久不能釋懷的眷戀啊!

篇三:《故都的秋》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景物的描寫方法。

2、透過體會文中抒情的語句,學會用讚美的文字抒發悲情。

3、學生透過品味文中語言,學會細心地觀察生活,激發對家鄉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膩和用詞的精妙

三、教學難點

1、作者是怎樣用讚美的文字表達悲秋之感

四、教學環節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故鄉對一個人意味着什麼嗎?你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有機會到外地上大學、工作。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當你們有一天遠離家鄉,你最留戀的是家鄉的什麼?作爲北方的孩子,你會想念家鄉的紛飛雪嗎,你會想念秋天曠野的風嗎?在郁達夫眼中,故鄉是一種割不斷的情緣,他深愛故鄉的人,愛故鄉的一草一木。當他回到久別故都,是什麼讓他情不能自已,寫下了這篇爲後人稱道名篇《故都的秋》。今天讓我們在這朗朗的秋日裏,跟隨郁達夫回到那令他魂牽夢繞的故鄉,共同感受故都秋天的味道。

(二)整體感知

1、透過預習,全文作者是圍繞什麼來寫的,找出你的依據是什麼?

(秋味)

2、作者描寫了故都秋天的那些景象,你能否用文學的語言來概括一下?

(牽牛花、秋雨、槐蕊、秋棗、秋蟬……)

3、①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第三段:陶然亭的蘆花、釣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

那麼作者如此思念的這些景物,甚至“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②爲什麼他爲什麼不着力的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麼原因

(結合自身經歷、到北京旅遊的經驗)

名勝古蹟只是一個城市外在的印記,而真正的文化是隱藏在街頭巷尾,散佈在尋常百姓家的,是深入每個人的骨髓的。

4、本文的意境或者說感情基調是什麼?從哪找到的?(第一段)

第一段很重要,他不僅讓找到了統領全文的文眼,更我們體會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下面我們就來共同體會,作者是怎樣將這種清、靜、悲涼的情感貫穿於這些平常的景物之中的。

(三)重點賞析

5、①我們先來看看對牽牛花的描寫。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於牽牛花的描寫。在讀的過程中注意,作者描寫牽牛花重點描寫了牽牛花的什麼?(花色)②作者問什麼最愛藍色和白色?

蘭色和白色屬於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更符合全文的感情基調。

6、接下來作者寫了槐蕊,槐蕊給人的感覺是什麼,在文中找?

(靜)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了,這是什麼手法?(以動襯靜)但郁達夫並沒有走前人的這個老路,他是怎麼來寫着這清秋的寂靜呢?

①(“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透過觸覺寫靜)

②(“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透過視覺寫靜)

如果不是萬籟俱寂,作者怎能有如此的細膩的體驗,如果不是心靜如水,作者又怎能觀察到這細微的情節。正所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從秋蕊的靜中,郁達夫看到的不僅是自然之秋,也是人生之秋。

7、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對秋雨的描寫。大家齊聲朗讀秋雨這一段,秋雨給大家是什麼感覺?(悲涼)我聽見有同學說悲涼,在哪看到的?(同學找)

這段文字中沒有一個“悲”字,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覺得被悲涼籠罩着,字裏行間瀰漫了一種悲涼,到底悲從何來?天氣轉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那種淒涼,那種無奈,都在天氣轉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並未刻意去寫。歷盡滄桑之後,調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用心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