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高二語文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1.瞭解文章“景”與“情”和諧統一的寫作特點,聯繫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託的感情。

2.聯繫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係。

3.根據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在選擇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雲。因此,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箇舊都的秋景,爲何會引起作者的眷戀?作者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怎樣的秋景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二、課文誦讀

教師範讀(或聽朗讀錄音)、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課文分析

(一)明確思考題:

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於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裏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 槐樹落蕊 秋蟬嘶叫 閒話秋涼 秋果奇景

(二)分析課文

1.從五幅畫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點。

(2)“反襯”手法的運用。

(3)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作者爲什麼要選取這五幅畫面來寫故都的秋。

(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作者的經歷來分析)

2.分析第2、13兩個自然段,將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相對比,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3.本文的“形”是什麼?“神”是什麼?“形”與“神”的結合點是什麼?

明確: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神”是讚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結合點”是“清”、“靜”、“悲涼”。

4.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後,有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秋,讚頌北國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結尾的一段話?

明確:秋色是這樣的美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繫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作者爲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了讚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四、課外作業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擇幾處景物,寫成片段。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領會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風格。

2.領會作者把故都自然風物的客觀色彩和自己內心世界的主觀色彩巧妙融合的藝術手法。

3.體會課文疏朗而又細膩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作者選取故都的風物時爲什麼不選取像火一般的紅葉、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寫的故都的風物有哪些特點?從這些故都的風物中折射出作者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春天到處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鮮花、充滿美麗,因而許多人都喜愛春天,不少人寫過讚美春天的文詞,如“春來江水綠如藍”、“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等,與春天相對的秋天,在人們的眼中往往充滿枯黃、充滿悲涼、充滿蕭瑟、充滿哀傷,我們今天就在郁達夫的筆下領略北國之秋的那份清靜,那份悲涼。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明確:“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特點,帶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小說雜劇。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後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1932年12月發表《遲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後寫了不少山水遊記和詩詞,1935年發表《出奔》,抗戰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戰。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

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於1934年8月。由於種種原因,郁達夫於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閒散安逸的生活,遊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

2.出示思考題:

(1)本文寫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課文結構是怎樣的,文章怎樣前後呼應?

3.學生朗讀課文,帶着問題一邊閱讀,一邊畫出相關語句。

四、討論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和結構(見板書設計)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語句,思考文章的寫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二、分析課文

保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回顧所學內容。

問題:(1)本文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來寫的?

(2)這些景物有什麼共同特點?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調的是哪些詞語?作者對它們是怎樣渲染和刻畫的?

玻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解決思考題

牳剿伎繼3參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透過選取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

例如:①牽牛花:“靜着時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是在寫“靜”;“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了“悲涼”。

②槐樹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樹影下的一陣掃後”幾句,給人悠閒的感覺,突出了“清”。“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學生歸納分析)

①襯托的手法:寫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選取:能體現作者主觀情緒。

③語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結合,節奏感強。

4.歸納鑑賞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誦讀,朗讀最好,便於深入領悟語言和情感。

②聯繫背景,便於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結構。

④鑑賞文章寫作上的特點。

⑤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總結、擴展

佈置學生閱讀《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想北平》,比較兩文的內容、情感、寫法。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