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動論文

論文1.51W

“動”感地帶,無限精彩  ——淺談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動”

淺談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動論文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要闡述的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透過動手操作、組織遊戲、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靈感,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以知識的更新、智慧的成長,讓學生收穫無窮的快樂:成長的快樂,發現的快樂,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心動 行動 互動

作爲一名小學低年級數學老師,如果你拿着課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門口聽到孩子天真無邪地說:“太好了,這節是數學課!”那你的心情一定快樂無比,一定會覺得當一名數學老師的感覺真好。然而,現實中,更多的是以下 :

鏡頭一: (上課在即,數學老師來到課室門口)

師:小朋友,因下節課體育(或音樂等)老師有事,所以下節課改上數學。

生:啊?——哎——

(只有個別體諒老師的班幹部上前安慰說:“其實,我也喜歡上數學課”……)

鏡頭二:數學課內容有趣,學生興趣盎然,或躍躍欲試,或手舞足蹈,看到課堂如此的“亂”,老師喝一聲“安靜”,學生馬上安靜下來,幾分鐘後又開始按耐不住……

本來,數學能帶給孩子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可爲什麼會出現以上鏡頭呢?數學課枯燥?上數學課太累?都有可能。我認爲這主要是孩子們愛動的天性沒得到釋放,思想沒得到共“振"所致。那就不妨順應孩子們的天性,讓他們在課堂上也“動”起來!當然,這要“動”出名堂,“動”出樂趣,“動”出精彩。在“動”中有所得,才能讓課堂成爲孩子們喜歡的“動”感地帶。

一、心動——開啓童心童趣,讓學生在情境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求知的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樂此不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將課堂教學內容創設在多個情境中,孩子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動。

1.新課開始,創設情境,讓學生耳目一新。

如:在教學《左右》時,我和孩子們共同玩指鼻子眼的遊戲,然後交流自己的感受或發現的問題。

師總結:是啊,要做好這個遊戲就要先分清左右。你是怎樣分辨左右的?誰有好辦介紹給大家。

生1:我吃飯時用右手拿筷子,用左手拿碗。

師:他說的對不對呢?你們做做吃飯的動作。

學生興致勃勃地做拿碗吃飯地動作,並和周圍的同學交流哪是左手哪是右手。

生2:我寫字時用右手拿筆,左手按住練習本。

不等老師說,學生已經自己做寫字的動作並交流起來。

生3:早晨刷牙的時候,我用左手拿牙杯,右手拿牙刷。學生又自發的動起來。

生4:媽媽做飯時用右手拿鏟子,左手拿鍋。

學生笑着完成炒菜的動作。

生5:我切菜時,用左手按住菜,右手拿刀切菜。

師:這麼小的年紀就會幫媽媽切菜了,你真了不起。

多麼精彩的回答啊!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行爲無不是在一種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與交流中流露出來的。課前我就想過辨別左右方位,單靠教師認真講解和學生記憶是學不好的。因此我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來主動學習,但沒想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如此豐富,他們辨別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樣。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原有經驗爲基礎,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成爲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纔是有效的學習。

又如在教學《第幾》一課時,我採用了講故事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畫了美麗的森林,然後依次貼上了小白兔、小熊貓、獅子、松鼠、小馬。變貼邊講故事:美麗的森林裏新來了一羣可愛的小動物。他們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住在什麼地方……這節課老師創設了一個生動而有趣的問題情境,我們一起編故事,一起講故事,讓學生猶如進入了一個美麗的大家園。透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2、課中創設情境,讓課堂有一種節奏美,讓學生始終保持“心動”狀態。

教學中,單純的知識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實際,把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編製成一個小故事,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故事中來。如:教學“0的認識”這一節課上,我給學生講“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來到果園裏,它看到樹上有幾個桃子呀?可以用幾表示?(2)小猴看了很讒,吃掉了1個,這時有幾個桃子?用幾表示? (3)小猴吃了還想吃,又吃了兩個,現在樹上有幾個桃子?用幾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後1個桃子也吃了,現在該用幾來表示樹上的桃子呢?這樣,學生的練習就是在故事中參加各個活動,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學生不僅感到輕鬆、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就把一節課的知識學會了。他們興趣濃厚,到下課時還意猶未盡。

又如,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參加遊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着“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 中,“2”和“7”是一組好朋友,“3”和“6”是一組好朋友。)

學生們在感性直觀、輕鬆自如的遊戲中,感知了抽象的數學的理念,其樂融融,教師又何樂而不爲呢?只有學生一次次心動,學生的內心纔會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瀾,使他們始終處於探索中,這樣的課堂纔會不斷迸發精彩的火花。

二、行動——激發全員參與,讓學生在“動”中學

心動纔會有行動。心理學指出:“經常性啓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學有所獲。”新課程強調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教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畫一畫,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纔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在教學《數字5的讀寫》時,上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遊戲來匯入所學知識:5名學生圍着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後,學生們奮力搶屬於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透過這個遊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瞭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複習了上節課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

值得提醒的是爲了讓整個課堂真真實實地動起來,千萬不要忽視那些稍微差的弱勢羣體。讓他們動起來,給他們吃一些偏飯,創設條件,讓他們解決一些基本問題,和一些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問題,如果對了或對一部分,及時鼓勵他們進步了,讓他們也體驗成功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中,我設計了一幅“百球圖”。小天使“聰聰”問“怎樣數比較快呢?”我問:“同學們,你們願意挑戰自己嗎?”一年級的孩子是禁不住這樣鼓動的,頓時激發了學生們的征服慾望。“願意!”孩子們大聲迴應着。孩子們透過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小組內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想出了可以按顏色數、可以一橫排一橫排10個10個的數、可以5個5個的數、還可以20、20的數……等等好多數的方法,隨後,同學們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判斷、選擇出自己認爲數得比較快的好方法。整個過程中,學生在充滿渴望的求知慾中進行有目的地學習,我無一不看出孩子們的智慧在閃光。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你對他們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試想,這樣一些弱勢羣體也能帶着興趣參與課堂,這樣的課堂又怎能說不是百花齊放,生機盎然呢!

三、互動—放飛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課程強調教學相長,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這就要求教師爲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思考、合作、交流。發展思維,活躍心智。

如:如我在教學《統計》時,是這樣設計的:

請大家統計一下1分鐘內經過我們校門口公路上各種車輛的情況。播放錄象,1分鐘內經過校門口公路的各種車輛。然後提問:請把統計的結果彙報一下。全班學生都沒有統計好。就問爲什麼來不及完成?學生說,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這段錄像。再提問:誰來把統計的結果彙報一下。同學們還是沒有完成。哪怎麼辦呢?能不能想想辦法?有些學生已經開始商量,4人小組合作,每人記錄一種車輛的情況。我再重新播放這段錄像。現在能彙報一下結果了嗎?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後回答:1分鐘內經過我們校門口公路的轎車有13輛,公共汽車是6輛,三輪車是9輛,卡車是14輛。爲什麼前面二次都沒有記下來,這次這麼快能記下來?你是怎樣記錄下來的呢?學生就回答,我們是四人小組合作統計出的,一人記錄轎車的輛數,一人記錄公共汽車的輛數一人記錄三輪車的輛數,一人記錄卡車的輛數 。在這裏,我並沒有花時間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在記錄過程中,學生由於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從而使合作交流成爲學生的需要。

怎樣讓學生在互動時能有效的進行探究呢?常在課堂中聽到老師這樣發問。“下面這個問題請大家討論討論,待會一起交流。”一陣七嘴八舌地交流後,學生起來彙報,效果往往不理想,不是回答的同學偏了題,就是大夥兒亂哄哄,交流時,還未回過神來。和小組合作一樣,當學生個人看法不全面,解決問題有難度時,就需要在集體中討論,得出較完善的結論,或者當學生有不同想法時,老師無法一時滿足,就可以在小組中交流。我們常認爲,討論還用教嗎?誰不會說話呀?事實上,許多人不會討論、不會交流,課堂上的交流往往浮於表面,爲形式而形式,未起到作用。組織學生討論互動交流時要注意幾點:

(1)要和學生明確討論主題,防止偏題;

(2)小組交流時要確定主持人,維護交流的秩序,防止學生越扯越遠;

(3)要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意識,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4)要發揮教師組織協調的作用,放開後要收得攏,就是要規範學生的行爲。做到了以上幾點,課堂的討論圍繞主題,精彩熱烈,學生能動得起,又靜得下,這樣的課堂是形散而神不散。

如“認識人民幣”這節課的結尾我設計了“小小超市”模擬購物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由下位買自己需要的東西,然後小組內交流彙報。在活動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時的課堂就是生活的縮影。“顧客”們在購物時文明,在付錢時排隊。“收銀員”禮貌的“歡迎光臨”,一絲不苟的工作神情。全班交流時,“收銀員”談自己的職責;“顧客”提醒大家要用錢衛生,並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在活動中,學生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動” 數學的樂趣。學生在“動”中學,“動”中得到鞏固,“動”中學會應用,“動”中學會創造,“動”

中得到發展,同時切身體驗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還設計了一個課外延伸的活動。“放學後,請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到超市自己試着買東西、付錢,好嗎?”學生興致盎然。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應用於生活中,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本着“一切爲了孩子,爲了一切孩子,爲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讓我們帶着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爲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數學課程標準》

《小學數學教育》

《小學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