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談禮貌》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談禮貌》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禮貌》教學反思15篇

《談禮貌》教學反思1

xx年xx月30日,在xx小學基地校上了一節課,本來與師父商議的事上第二課時,可是因爲一些原因臨時調整上了第一課時,對我來說真是措手不及。

兩個字概況本節課就是遺憾。首先我的課件沒有來得及修改,目標是第二課時的,而我卻還是讓孩子起來讀了,這是最大的失誤,一節課的目標在開頭就明確錯了。其次,因爲孩子沒有任何的課前預習,在朗讀這塊給的時間不夠充足。第三,這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在表述的時候沒有很恰當地使用說理性文章語言,第一段是提出觀點: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裏應該是觀點,而不能說是道理。第四、在講到“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最後應該總結一下意思。第五、在二、三兩個故事耽誤了太多的時間,這裏不應該做太多的討論,孩子能夠表述、會講故事就可以了。第六、語言訓練:禮貌待人,可以(),可以(),還可以()。出示的太早,難度太大,孩子說不出來,應該調整到最後一個故事完結的地方。第七、課堂紀律不太好,不知道該如何去管理別人的課堂。

總之,結束後覺得自己又進步了,多一次鍛鍊的機會就多一次學習的機會。

《談禮貌》教學反思2

《談禮貌》是一篇典型的說理性,作者先用古語引出自己的觀點,接着分別列舉了三個典型的古人、普通人和偉人,以禮相待的小事例,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與人往時,以禮待人,恰當的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開放日教授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爲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能初步感知說理性的表達方法。③懂得禮貌待人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我從小學會禮貌待人,並養成使用禮貌語言的習慣。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先扶後放”,授生以法,讓學生學會自學與合作,加大了參與度。整堂課我都在引導學生讀好書、寫好批註、說好話、做好人。學生理解文字並不難,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揣摩人物特點,便很快明白了故事表明的道理。

朗讀始終是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讓學生在讀中投入情感和智慧,讀出課文應有的情趣和理趣,我在教課時抓住關鍵詞,是我們常用的指導朗讀的方法,然而這種方法對於一些感悟能力較差的學生往往並不能奏效,果然在指導朗讀描寫牛皋一段話時,多數學生能抓住關鍵詞進行朗讀,尤其分角色朗讀時效果不錯。

任務二就是“由扶到放”的教學模式的實踐。透過對第二自然段進行學習方法的提煉,並且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依次在小組內去學習第三、第四自然段。如此安排,不僅調動了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更加讓學生學會了一種自學的方法,交流展示環節效果非常好,每個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地方是:①時間把握不夠準確,下課鈴響後沒有及時結課。②學生自主學習環節時間還是倉促,教師不能較全面的瞭解學生學習情況。③課堂練習不充分,沒有紮紮實實的去實踐。

《談禮貌》教學反思3

我們經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上,應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或學習中的某種情況,或予以示範,或予以點撥,或組織討論、辯論,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採用表演等方式以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突破學習上的難點。《談禮貌》一課,爲了讓學生透過三個小故事體會以禮待人、正確使用禮貌語言的重要性,對這三個小故事適宜進行課本劇表演,從而加深理解。而學生要想表演好的話,就必須主動進行朗讀、感悟,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編寫出劇本。學生編寫劇本的過程,就成了他們走向作品深處、在學文中學習做人的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以充分張揚,創造性得以充分發展。如有可能的話,讓學生尋找屬於自己的“漁”吧!

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只要把兒童解放出來,小孩也能辦大事,也能互教互學,自己當‘小先生”’。所以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都是老師在“教”的做法,有些知識教師只要適當引導,完全可讓學生透過互教互學來完成,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又學得輕鬆愉快。這樣的課堂纔會是有效的。

教學《談禮貌》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理解“君子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這句古訓的意思後,出示了岳飛和牛皋問路時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以及結果,讓學生反覆朗讀,從故事中悟到了“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這道理。然後,告訴學生,這篇課文都是透過一個故事來講清一個道理,請同學們自己從課文中來尋找後,再來講給大家聽。學生自讀後,有兩個學生透過表演再現了公共汽車上發生的糾紛這一幕,表演完了,還鄭重地告訴大家“禮貌待人可以減少相互間的矛盾。”有一位學生把“朱師傅替周總理刮鬍子”這個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讓大家真切地感到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溝通了人們的心靈。在這堂課上,連平時最不願說話的學生都願意來學學牛皋來“吼”一聲,更不用說一些佼佼者,在讀、表演、點評中把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和諧互助的課堂中的學習是優效的。

《談禮貌》教學反思4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文中透過三個生動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講究禮貌的重要性。如何使學生明白文中所闡述的事理,又瞭解使事理明晰突顯所採用的說明方法呢?在教學中,我以“三個故事中哪些語句能表現人物禮貌待人”一線貫穿,讓學生自讀感悟、圈畫批註,寫出自已的感受,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表達的時空。在交流中,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揣摩人物心理,並調用想象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正反事理的比照中,在具體詞句的感悟中,既理解語言表達的妙處,又明白文中事理,水到渠成。

在這課教學中,我重點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初識議論文。(二)透過理解文字,讓孩子明白禮貌待人的意義,並落實到行動。

在教學第一個事例時,我透過抓描寫牛皋和岳飛各自的動作、語言句子,讓學生比照研讀體會禮貌待人的好處,並設定了補白:假如,你就是那老人,面對他們兩人的問路你會怎麼想,又有什麼樣的反應?讓學生感受到禮貌待人就體現在細節中,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第

二、三事例的方法,即:從人物的一言一行來感受到禮貌待人的妙用。

對於第二個事例,學生經過認真閱讀課文,結合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髒後的例子,抓住“對不起”“微笑”“沒關係”等詞語,讓學生感到女青年不但沒有責怪小男孩踩髒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禮相待,這是小男孩主動地道歉,使用禮貌用語的結果。透過讓學生即興表演不禮貌的場景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今後的生活中,應該用好禮貌用語,同學之間纔會和睦相處。

最後一個事例在指導學生讀好周總理語言的基礎上補充周總理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明白周總理寬容、和氣;這一句話連用了三個‘您’,可以看出周總理對朱師傅的十分尊重,他的心中時刻裝着老百姓。可見禮貌待人還能體現一個人的思想素質和文化修養。

這節課教學我主要採取“由扶到放”的教學模式。透過:一讀明理,二討論交流,三感情朗讀的三個模組對第二自然段進行學習方式的指導,並且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依次去學習第三、第四自然段。如此安排,不僅調動了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更加讓學生學會了一種自學的方法,教學效果非常好,每個學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次看到這篇課文,覺得文章淺顯易懂。但是,上完了這節課,我再回過頭來看我當初所想的,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地方認識不到位。

三個事例的寫法是一樣的,在教學這三個事例時,我把重點放在第一事例上。因爲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這個,而這個事例也是最能講出語文的味道來的。其他兩個事例,我由“扶”到“放”,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語文課終究不是思品課,我們只能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語文課,應該更多的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是雙向互動,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得到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潛詞造句的準確、傳神,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以及在此過程中實現禮貌教育。

《談禮貌》教學反思5

語文課,應該更多的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是雙向互動,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得到教育。交流的氛圍很重要,民主輕鬆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在教學《談禮貌》時,感覺自己是和學生交談着、討論着、商量着來學習的。在學習第三個故事時,我們談到了“寬容”,正是總理的寬容才使朱師傅由“深感不安”到“深受感動”,正是總理的寬容簡單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矛盾。談到寬容,我特意安排了一個學生和我表演。

師:同學們,當別人無意中傷害你的時候,你會怎樣呢?

生:要對別人很寬容。

師:(笑着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當別人無意傷害你時,有三種態度,得理不饒人、沉默不語、寬容安慰。我請一個同學來配合一下。

(學生上臺,假裝踩老師的腳。)

生:哦,對不起,對不起。

師:(蠻不講理叉腰),對不起,對不起多少錢?這是我昨天才刷的鞋,你長眼睛了嗎?給我擦乾淨!

(學生笑,學生又假裝踩老師的腳,老師白了學生一眼,揚揚手示意對方走吧。)

(第三次,學生假裝踩老師的腳。)

師:(摟住學生)到底是好朋友,你太瞭解我了,我今天正好刷鞋,踩得好!

(學生大笑。)

師:老師要給大家出題了,當一個同學喝水時不小心濺到你桌子上了,你會怎麼說?

生:(踊躍舉手)我會說,這麼巧,我的桌子髒了正要洗澡。

師:當你回到家感到很餓時,媽媽的飯還沒有做好,你會怎麼說?

生:媽媽我一點都不餓。

生:媽媽我正好在減肥。(學生笑)

我爲什麼要安排這個環節?也許有人說這豈不是上成思品課了,我認爲語文學習本身就滲透着思想品德的教育,在這裏多花點時間,是值得的。在和學生的交流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認爲不足的地方:

1教材的把握還有很大的依賴性。

雖然課上得還不錯,把握教材也可以,但是我發現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我對教學參考書有很大的依賴。有的老師說:“當然要看教參,不然,印教參幹啥?”但是過於的依賴也是一種懶惰的表現,鑽研能力低的表現。我在這一點上的確欠缺,需要好好改進。

2課上“灌”得多。

感覺還是牽着學生鼻子走,給學生一個陷阱讓學生跳,學生的自主性沒有發揮出來,思維的訓練要加強。

3學生的語言表達要努力培養。

《談禮貌》教學反思6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這篇課文從課題中的“談”字就可知道本文的體裁是議論文,這類文章的結構很清楚,提出觀點、列舉事例闡明觀點、總結觀點,我就圍繞這樣的體裁特色引導學生閱讀感悟。在品悟文章所舉的事例時,我採用了對比、分角色朗讀、表演等方式進行教學,在學生品悟了文章語言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從作者選取事例的角度去分析,瞭解作者所舉事例是從不同側面說明問題的,而且作者列舉的事例從古至今,從百姓到總理,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讀後令人信服。這樣的引導,我想對學生寫作選材是有一定幫助的。而且以這樣的方式展開教學,對日後學生學寫議論文奠定了基礎。

《談禮貌》教學反思7

這次青年教師課堂評比規則一出來,我就很茫然。儘管工作年限不算短,各種比賽也參加過,但是第一課時怎麼上?尤其是高年級第一課時上多少內容?我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案例,請教了一些前輩們,但衆說紛紜,讓我拿不定主意。考慮再三,我決定拋開別人設定的套路,按照自己的風格,上出高年級第一課時的特色:即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詞語、大概內容;再從重點詞語突破,從而拎出課文的重點段。思路一定下來,我就冷靜很多。

拿到課題的剎那間,我又有了一絲慌亂,怎麼也沒想到會上議論文。前一天和同事討論時還在說肯定上的是寫景抒情類的,沒想到……仔細研讀完課文,覺得課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又有了一絲慶幸。

教學此課時,我由談話匯入,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彬彬有禮的教師形象,並且讓學生談談對禮貌的理解,從而直接進入到課文。初讀之後,先理解一些生字詞及難理解的詞。最重要的是第二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兩組詞

彬彬有禮 禮貌待人

出言不遜 態度粗暴

透過理解、朗讀加深體會。進而引出文章的中心句,也就是論點: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再讀課文,“圍繞中心句講了幾件事”也就是論據,對文章的層次有了清楚的瞭解。這三件事例如何使學生明白文中所闡述的事理,在第一課時只學習第一個事例,透過朗讀、體會、表演讀等多種方法加深認識,最後總結學法,爲第二課時後兩個事例的自學做準備。

語文課終究不是思品課,我們只能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爲了能上出語文味兒,在課堂上我很注重交流,對話,非常有禮貌的進行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習語言文字,培養情感,得到教育。

一節課上下來,感慨也頗多。二十四小時內備課、試教、評講、修改、再備課,還有自己的教學任務,那天的精力高度集中。然而越是這樣,越能體現出一個教師平時教學的功底是否深厚,越能鍛煉出能力。也希望評委能對不足之處給予指正。

《談禮貌》教學反思8

在這課教學中,我重點完成兩個教學目標,即:初步認識議論文;透過理解文字,讓學生明白禮貌待人的意義,並落實到行動上。我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

在教學第一個事例時,我抓住牛皋和岳飛各自的動作、語言來體會,並設定了補白:假如,你就是那老人,看到岳飛彬彬有禮,你會這樣想。

對於第二個事例,我抓住本自然段結句,也是中心句“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樑,減少相互間的矛盾”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生經過認真閱讀課文,結合起來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髒後的例子,抓住“微笑”“沒關係”等詞語,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沒有責怪小男孩踩髒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禮相待,這是小男主動地道謙,使用禮貌用語的結果。有的學生感到女青年的“微笑”就是對小男孩冒失的諒解,理解了小男孩此時懊悔的內心。有的學生認識到,在我們今後的生活中,應該用好禮貌用語,同學之間纔會和睦相處。

最後一個事例聽樣在讀好周總理語言的基礎上補充理解周師傅的內心活動。

《談禮貌》教學反思9

教材分析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質的文章,告訴我們“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這樣一個道理。 爲了說明這個道理,課文舉了三個典型事例。第一個事例來自小說《說岳全傳》,用牛皋和岳飛問路時的不同的態度和語言,說明“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第二個例子來自於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長裙主動道歉的事,說明“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樑”;第三個例子來自一個偉人小故事,用周總理安慰理髮師的事,說明“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這三個事例的選取非常合適,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每個事例又和隨後的議論相應,有助於作者藉助它們說明自己的觀點。

說理性文章的語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準確、恰當,不拖泥帶水。這篇課文也是如此。不過這篇課文的語言在擁有以上特點的同時,還鮮活、生動、有趣,讀來感到親切動人,如在眼前。

從單元編排內容來看,該單元安排的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親情和人際關係的文章。前面三篇課文都是記敘了濃濃的親情美,本課《談禮貌》則上升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美的說理性文章。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初步接觸到簡單明瞭的說理性文章,爲後面的議論文學習提供了發展。

在議論文教學中需要避免“兩個位”:

1、錯位:把教學重點放在明理、激情、導行上。說理性的課文,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稍有不慎,就會“錯位”,常常會把這類課文烙上嚴重的思想品德課的痕跡。議論文只是一種文體,它仍然屬於閱讀教學的範疇,教學目標應當仍然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上。在教學中,應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讓學生盲目表態、憑空許諾:你打算怎麼做?(把握“度”)

2、越位:過於強調文體的教學。作爲教師,掌握必要的議論文體的相關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在課堂上不必說出論點、論據、論證,“提出觀點、舉出事例、總結觀點”這樣的術語點到爲止,因爲初中以後還要繼續學習。

學情分析

本班共計50名學生,其中有女同學15人。全部來自於農村。些學生成績不是很理想,課堂的氛圍也不夠活躍,沒有良好的表現能力。雖然學生能夠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但是作業的質量有待加強,還有較爲嚴重的抄襲現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學學習方法不夠靈活,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較差。還有5個同學學習基礎不夠紮實,還缺乏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學的品讀,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美好。

2、教育學生從小學會以禮待人,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

3、理解文中的古訓、谷、俗語,積累關於禮貌的名言警句。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學的品讀,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更加美好。

2、初步認識說理文章的結構方式,寫作方法。

《談禮貌》教學反思10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談禮貌》的第一、二課時,現將兩節課一起進行教學反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字結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總結構,都是“故事+總結句”,這三件事例是從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學生該如何正確的禮貌待人。所以,在教學“問路”時,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讀+畫+找+讀。即:讀自然段→畫總結句→(根據總結句中的關鍵詞)找出故事中表現關鍵詞的詞句→(藉助所畫詞句)有感情讀。然後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踩裙”、“刮臉”。這樣一系列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獨立解讀文字的能力。

2、利用文字,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作爲高年級學生,應該具備較多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又要貫穿於日常教學中。所以,我在平時就很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在這兩節課中,我從這些方面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解讀課文總分總的結構、選擇課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進行細節描寫(動作、神態、語言、心理),這些我都在教學中十分重視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2)一讀書就動筆。在解讀文字時,我都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畫文中的關鍵詞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書上畫畫關鍵詞句、寫寫句式置換,寫寫近反義詞。這是我一直都喜歡的一項教學方法。

3、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蘇教版課本中有些課文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繫,或結構相同,或情感路線相同,或體裁相同。《談禮貌》和《說勤奮》體裁相似,課題也相似。所以,一開始,我將兩篇課文的題材和課題進行了比較,既複習了舊知,又明確了課文的主題是說理性的課文。

二、不足之處:

1、應該更好的利用文字,回到文字。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恰當”這個詞能去掉嗎?爲什麼?怎樣纔是“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於是我就直接告訴學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其實課文中的“刮臉”事例,周總理對朱師傅說的一番話,不正是對“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的最好解讀嗎?我應該回到課文,讓學生讀讀周總理的話,這樣理解“恰當使用禮貌語言”,既利用了文字,又讓學習文字有一個整體回顧。

2、有些教學環節過於急躁。在提問學生一個問題後,我沒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學生。

3、我上的這兩節課是第一、二課時。掃清生字讀音,應該是一上課在初讀時完成。可我卻在教學事例“問路”時,纔來強調“校場”“校”的音、“離鐙”“鐙”的音和義。

4、細節上應該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有效。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了一定的解讀,學生的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沒有讓學生背誦這一段。這一段既是課文的中心段,又對古訓進行了清晰地解釋,我應該在學習後馬上叫學生試背誦,馬上將所理解的鞏固下來,讓學生學得更紮實有效。

5、學會“偷懶”。有時作爲教師可以適當地學會偷懶(這是我的指導老師伍校長教的)。比如板書課題之類的。課題中的“貌”,我在書寫中強調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讓學生自己上臺來寫寫或在書上寫寫,效果會比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更有效。

《談禮貌》教學反思11

古代有這樣一句俗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只要把兒童解放出來,小孩也能辦大事,也能互教互學,自己當‘小先生”’。這兩句話講的都是一個意思: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在教師有效學法指導的前提下,放開手腳束縛讓學生自主學習,就一定會取得令人出乎意料的可喜效果。

在本節課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爲前提,透過充分的學法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以及大膽地展示探究,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能夠大膽地交流和展示,並且在達標測評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如果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那麼我教學的這節課實在是太令人遺憾了。透過反思,總結出以下問題:

第一、合作交流問題設定過細,學生思考問題還是受教師問題限制。這樣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和拓展,不利於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性體驗和批判性意見。我的考慮是學生剛剛接觸新課堂新的學習方式不久,主動研究自主提問會有一定難度,因此設定的問題提示較爲詳細。但是現在想來,總不能因爲怕小孩子跌倒就讓他們永遠坐在搖籃裏,這樣他們永遠學不會自己走路及奔跑。

第二、學生的點評語言較爲單一,還是教師在平時重視不夠。生生評價也可以起到發現問題、互相勉勵、激勵提升的作用。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是老樣子只是教師評價,剝奪了學生評價的權力,結果導致本節公開課學生雖然表面看起來點評熱鬧,實則語言單一、枯燥單調,充滿重複機械的語言。今後應該注意。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本節課中我還有很多的缺點,但我深陷局中看得並不周全,希望各位領導老師還是多多提出我的缺點,我將虛心接受,你們的寶貴意見將幫助我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談禮貌》教學反思12

我執教了《談禮貌》的第一課時,感受到了語文課應該更多的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是雙向互動,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得到教育。交流的氛圍很重要,民主輕鬆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先表揚學生禮貌待人,拉近學生與我之間的距離。意在創設與課文相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呈現出最佳的學習狀態。這也爲在以後的讀文體會中做下了鋪墊;再指名學生舉例說明自己平常有哪些禮貌行爲?還指導學生回憶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起了哪篇與此相類似的文章。

(1)這類“談”“說”“論”的文章有鮮明的觀點,例如《說勤奮》,作者在開頭說: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來的。在結尾有說:要想有所作爲,就要一生勤奮。

(2)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作者往往會舉例、引用名言論證,以便以理服人。

《說勤奮》作者用司馬光和童第周兩個人的事例,還借用華羅庚的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

(1)找找課文《談禮貌》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作者用哪幾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學生循着剛纔複習的舊知,很快找到了解決新問題的橋樑,交流時,我發現差不多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本文的提綱。

有了這樣的認識後,我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課文中的具體事例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去論證、辯駁作者的觀點。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告訴學生"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這樣一個道理。

不足的地方:

1、教材的把握還有很大的依賴性。

雖然課上得還不錯,把握教材也可以,但是我發現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我對教學參考書有很大的依賴。但是過於的依賴也是一種懶惰的表現,鑽研能力低的表現。我在這一點上的確欠缺,需要好好改進。

2、課上“灌”得多。

感覺還是牽着學生鼻子走,給學生一個陷阱讓學生跳,學生的自主性沒有發揮出來,思維的訓練要加強

《談禮貌》教學反思13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人交往的時候,以禮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本文結構嚴謹,說理性強。所舉事例注意從不同側面說明問題,當自己有求於人時,無意中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別人無意中傷害自己時應該怎麼說,怎麼做。課文從不同角度爲我們如何禮貌待人提供了範例。文中透過三個生動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講究禮貌的重要性。爲了使學生明白文中所闡述的事理,又瞭解使事理明晰突顯所採用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以“三個故事”爲主線,讓學生自讀感悟、圈畫批註,理解事例中事例內涵。在交流中,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爲了進一步理解,並讓學生演一演,使學生在正反事理的比照中,在具體詞句的感悟中,既理解語言表達的妙處,又明白事例中說明的是事理。

在這課教學中,我重點完成兩個教學目標:

1、懂得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2、初步感知說理性文章的表達方法。嘗試從生活中選擇事例,並結合事例說說禮貌待人的好處。

課文中三個事例是獨立的小故事,生動有趣,通俗易懂,而且寫法是一樣的。在教學,我重點教學第一個事例。透過抓描寫牛皋和岳飛自的動作、語言句子,讓學生比照研讀體會禮貌待人的好處,並讓學生演一演,讓學生感受到禮貌待人就體現在細節中,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第二、三事例的方法:

1、抓住人物態度、動作、語言等體會人物特點。

2、瞭解事情的經過和結果。

3、明白故事要說明的道理。

對於第二、三個事例,我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事例的方法”,獨立閱讀課文,理解事例中說明的道理,再進行簡單的交流。

此外,本文又是一篇議論文,這類體裁的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佔比重不大,因此教學時抓好這一“例子”,引導學生初步認識議論文,從感性上了解有關議論文的知識。所以我在教學中,我依據板書初步認識議論文的要素,並結合文段,認識議論文的三要素具體是哪些內容,從而真正理解議論文的體裁。然後進行適當點撥,讓學生了解三個故事的異同之處,感受三個事例在說理的同時層層遞進,明白說理性文章常用的寫作方法:擺事實、講道理,這爲學生將來議論文的學習、寫作打好基礎。

這篇課文,初讀會使人覺得文章淺顯易懂,容易教學。但是,當深入教學時,發現並非想象的那樣容易到達理想的效果。上了這節課,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

1、“在對三個故事選取的角度進行比對”時,一看時間不夠,就很倉促地想趕緊完成,沒有讓學生做更多的交流,也無法體現從“學教材”到“用教材”的能力轉換。

2、由於在教學中,時間把握不到位,教學環節不夠緊湊,以至於“拓展練習短文閱讀《寬容是金》”及“說話訓練”沒能完成。

語文課,應該更多的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是雙向互動,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得到教育。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潛詞造句的準確、傳神,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以及在此過程中實現思想教育。

《談禮貌》教學反思14

《談禮貌》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語言淺近,結構嚴謹。面對這樣一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該如何處理,才能把這一篇思想性很強的文章上出語文的味道來呢?經過反覆的研讀,我找到了教學的方向。

一、讓文體知識穿行在問題情境中

蔣軍晶老師曾說過,一堂課的教學主線最好清晰點,主要問題最好精簡點,否則學生的精力和智慧就會在不斷的環節轉換和問題切換中消耗掉了。所以我在教學伊始,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三個問題:談什麼?怎麼談?爲什麼談?學生在對這三個問題答案的尋尋覓覓過程中,既可根據這個提示很迅速的將課文劃分成了三個段落,體會到本文的層次清楚,結構嚴謹的特點;又可以透過這三個問題初步認識議論文,從感性上了解有關議論文的知識:論點、論據、論證過程。此舉可謂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爲?

二、讓理解道理貫穿在故事對白中

本文作者精心選取了三個事例:當自己有求於別人時,無意中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時,別人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時候。這三個事例從不同側面來說明問題,再加上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偉人又有普通人,所以說服力特別強。所以我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這三個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讓理解道理貫穿在故事對白中。

例如:在理解“可見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一句時,我先讓學生結合第三個故事說說“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指的是哪一句(周總理安慰的話),再說說朱師傅聽了以後心情有了什麼變化,來理解“溝通了人們的心靈”,最後讓學生結合周總理說的話來體會他是個怎樣的人,理解“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

於是講道理就不再是講空洞的道理,讀故事也不再僅僅是讀有趣的故事,二者在相互印證中讓語文課上成了“讀書”課,讀中理解,體會中再讀。

三、讓禮貌待人滲透到學生心靈中

“禮貌”一詞在課文中出現在五句裏,共八次,就象樂曲中的悠揚旋律貫穿始終,縈繞在人們的心田。所以,我想,何不讓“禮貌”一詞也貫穿在我的教學始終,成爲我教學的主旋律,一遍又一遍地在學生的心間裏迴盪。所以,我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就讓他們讀讀古訓、俗語“禮到人心暖,無力討人嫌”;在回答三個問題、劃分段落時,也讓他們找找課文中同時出現兩個“禮貌”的句子,讀一讀;在理解三個事例時,也讓學生反覆讀那些含有“禮貌待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到了最後,仍是不捨,還是讓學生又配樂再次回顧讀這五句。努力讓“禮”成爲這堂課的種子,讓“讀”促成它生長,長在學生的心裏。

在教學最終,由於倉促,沒有讓學生結合板書再次回顧全文的主要內容,讓板書成了擺設,實爲一大遺憾。在教學第一個故事時,只讓學生扮角色有感情讀,沒有盡興讓學生上臺演一演,實爲第二大遺憾。

讓教學從容,學有所得,“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 希望在反思中不斷前進。

《談禮貌》教學反思15

《談禮貌》是一篇蘊涵着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說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古訓引出自己所要闡明的觀點,然後分別列舉了三個典型的古人、普通人和偉人,以禮相待的小事例。告訴我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與人交往時,以禮待人,恰當的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學中,我重點完成這個教學目標——透過理解文字,讓孩子明白禮貌待人的意義,並落實到行動。本文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準備比較充分,重點說說展示提升課。

第二節課主要圍繞本課的重難點展開教學:透過理解文字,讓孩子明白禮貌待人的意義,並落實到實處。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先扶後放”,授生以法,讓學生學會自學與合作,加大了參與度。整堂課我都在引導學生讀好書、寫好批註、說好話、做好人。學生理解文字並不難,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揣摩人物特點,便很快明白了故事表明的道理。難得是讓“禮貌”深入孩子的內心,深切的感受到禮貌待人的重要。圍繞這一難點,備課時安排了三個環節:彙報“我想讀,我想評,我想說”拓寬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聯繫實際說說身邊的事,並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交流積累與禮貌有關的名言、故事。

正如課題中提到的“談”,我這節課更多的是注重交流,形成對話,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得到教育。總體說來,《談禮貌》這種說理性的文章,並不如想象中那麼乏味,課堂上學生處處透着“活”字。

在這課教學中,我重點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初識議論文。(二)透過理解文字,讓孩子明白禮貌待人的意義,並落實到行動。

語文課終究不是思品課,我們只能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語文課,應該更多的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是雙向互動,師生、生生之間暢所欲言,發表觀點,在交流中學習知識,培養情感,得到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潛詞造句的準確、傳神,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以及在此過程中實現禮貌教育。以此來深化並踐行主題。但美中不足的是:

1、自身語言不夠凝練。

2、個別環節設計不夠簡練。

3、學生的參與度是輻射到全部了,尤其是後進生,但時間上就沒有把握好。

4、沒有準確地區分好一二課時應該展示的的內容,造成一二課時混亂。

5、學生出錯時應該及時糾正。

今後還應多磨教材,教學設計多走幾遍,積極地請教同年級同學科的老師,多交流,及時修改,以便取長補短!

標籤:反思 禮貌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