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精選5篇)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1

《三顧茅廬》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它取材於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文章。不過,這種歷史題材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難而上,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堂公開課。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本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我課前瞭解情況,課中多法並用,課後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瞭解情況,充分鋪墊。

教學不打無準備之仗。一開學,我就作了一個小小的調查。發現我們這些剛升入四年級的農村孩子,讀過大部頭的《三國演義》的幾乎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或者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學蒐集過大量的三國人物卡,對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拉出來就上這篇課文,很可能出現學生遊離於課堂之外的現象。作爲課堂主人的學生無法真正進入角色,無法真正體驗感悟到文章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於是,我佈置了一項長時間的預習作業:建議同學們自己去閱讀《三國演義》;建議同學把蒐集過的三國人物卡帶到學校,在課間玩耍時互相交流;同時,我也利用晨會課、中午午讀時間給同學講三國故事。雖然,孩子們只是模模糊糊、囫圇吞棗地瞭解了一些三國內容,不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探究課文的慾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課中,以讀爲本,多法並用。

(一)情境匯入

1、上課伊始,在悠悠的古樂中,我抱着一本《三國演義》走出,並緩緩敘述:“《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書中有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

2、拿出“諸葛亮、張飛、關羽、曹操、孫權、劉備”這些人物的卡,透過實物投影放大,讓學生根據人物的特徵猜猜他是誰,並作簡單介紹。

3、轉入課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於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悠悠古樂把學生帶入了歷史的情境,三國人物卡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到幾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師的敘述把學生自然地領入本課的學習內容。)

(二)、初讀釋題

“三顧茅廬”是什麼意思呢?你能透過朗讀課文來解釋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

生1:劉備三次到茅廬去。

生2: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生3: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到茅廬去拜訪諸葛亮。

生4:桃園三結義三次拜訪諸葛亮。

(以往的解題,往往是直接讓學生說說課題是什麼意思,或者讓學生根據題目質疑,而這次是讓學生透過朗讀課文來釋題。實踐證明,這一富有創意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各種答案噴涌而出。課堂上的熱鬧已不是流於形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體現。)

(三)賽讀體會,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對話

1、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着諸葛亮。課文重點寫了第三次拜訪的經過。第二自然段寫了去之前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張飛叫嚷起來,他是怎麼叫的,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評一評老師讀得怎樣?你願意跟老師比一比嗎?

3、劉備聽了很生氣,他怎麼說的,指名學生讀,請大家評一評他讀得怎樣?你能比他讀得更好嗎?

4、師生合作讀對話,同桌合作讀,體會張飛、劉備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評讀、賽讀、合作讀,增加了讀得趣味性。加上一開始老師的範讀就比較誇張到位,學生易於摹仿,學生自然地體會到張飛這個人個性比較豪爽、魯莽,劉備比較穩重,尊重人才,爲學習後文奠定了基礎。)

(四)看、議、讀、悟,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動作

1、看一看:劉備究竟是怎麼拜訪諸葛亮的呢?請看錄像。(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一段,與課文內容相當吻合。)

2、議一議:欣賞完畢,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議一議你看到了什麼?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全班彙報。

生1:離諸葛亮家很遠,劉備就下馬步行。

生2:劉備敲門很輕。

生3: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於、張飛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上等候。

生4:他們等了很長時間。

生5:一聽到諸葛亮醒來,劉備就快步走進草堂,與他相見。

3、讀一讀:再來讓學生讀課文。學生的腦海猶如放電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時,請學生談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劉備等人十分耐心,其實他內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劉備待人的真誠。

(五)串教比喻

課文裏有三個比喻句

1、那裏的山崗蜿蜒起伏,好似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3、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它們分佈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瑣,學生又不易理解。於是,我在講到劉備終於見到諸葛亮後,把這三個比喻句連成一串珍珠一塊兒教:“劉備的誠意終於打動了諸葛亮。劉備如此虔誠邀請的人肯定是個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諸葛亮出山後是怎樣輔佐劉備的呢?”(教第2、3句)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前後貫通,融爲一體。

三、課後,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課文學完了,但我在想,我們難道僅僅是告訴學生這樣一個歷史故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故事,知道劉備求賢若渴,待人誠心誠意,還要讓學生換位思考:假設當時站在門外等候諸葛亮的是你,你會怎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誠嗎?

我們不僅要知道這樣一個三國故事,還要繼續閱讀《三國演義》,瞭解三國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國的燦爛文化。我設計了以小隊爲單位出一期“話三國”手抄報,舉行一次班級“講三國”故事比賽。

(可喜的是教完這篇課文,班級裏幾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國演義》。連平時成績較差的同學也課間放棄休息,捧着《三國演義》如飢似渴地讀着。在教學這一單元后面練習中的“熟記成語”時,有同學發現這八個成語(初出茅廬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獨木難支迴天無力)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給我們構建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諸葛亮形象。

教後反思:

1、“生活處處皆語文。”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裏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慾。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

2、“功夫在課外,得法於課內。”要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爲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於探究、主動求知,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2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與片頭畫面,爲學生創設意境,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習下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諸葛亮的面。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這次終於成功了。劉備是憑什麼打動了諸葛亮?

(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紅筆板書:誠心誠意)

2、師:那麼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在邊上寫寫你的感受,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1)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師:劉備和張飛是什麼關係?

師:劉備爲什麼要責備張飛?(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爲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

師: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師:該怎樣讀好這兩個人的對話呢?誰來做一次“猛張飛”?你說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生氣、討厭、怎麼搞的,又要去請?)

師:“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呀!劉備怎麼說的?(齊讀)

師:讓我們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男生讀張飛,女生讀劉備)

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文中還有什麼地方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

分析:

生: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爲什麼不騎馬到跟前呢?

生: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師:劉備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說明他——(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師: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生:“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說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師: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麼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地方?

生:“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侍侯。”

師:劉備爲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生: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師: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師: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師: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着一位27歲的毛小夥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還有這裏也能體現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臺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生齊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轉折

師: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爲何那麼“快步”?

生:劉備想見諸葛亮。

生: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奮,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師:誰能用一個成語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見面後,茅塞頓開。

師: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後兩節。

生:讀最後兩節。

師:劉備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諸葛亮,想要聽他的高見,諸葛亮有何高見?(生回答)

之後播放PPT

師:(出示圖片)當時曹操在北,孫權在南,諸葛亮要劉備先拿下荊州爲家,再奪取西川建立基業,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後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隆中決策”。

師:劉備沒見到諸葛亮前,他對天下形勢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現在呢?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師:“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師:這句話作者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做了什麼?這就叫(板書:拔雲見日)

生齊讀這句話。

師:作者這樣描寫劉備當時的心理,對錶現諸葛亮起到了什麼作用?(板書:雄才大略)

師: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爲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了嗎?

生: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麼成語?(如魚得水)

師: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出示幻燈片)“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師: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誇諸葛亮)

諸葛亮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後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劉備有多麼重要,再讀讀這句話。

師:(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誠懇,謙虛

生:不要擺架子

生:對人要尊重……

師: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板書:尊重人才禮賢下士)

師:課文有一處秀麗的環境描寫,你找到了嗎?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裏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麼比作什麼?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爲——(臥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爲統一中原——出力。

師:隆中美不美?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爲什麼會寫得這麼美?

生: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師小結:山岡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這些景象與隱居其中的諸葛亮的品格多麼協調啊!因爲諸葛亮爲人剛毅,執法嚴明,敢於抗爭,從不苟且,正直無私,正好與山岡、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將山岡的蜿蜒起伏比喻爲宛如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又和“臥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

生讀,讀出美感。(配上畫面)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後練習: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麼感受。

交流後學生習作。

三、拓展延伸

歸納: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爲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寫了這樣一幅對聯來讚美這則歷史故事,齊讀:

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大業

諸葛臥龍出山幸會明主大展宏圖揚美名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煉暢達的語言。

2、學會抓文章塑造人物的關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2、瞭解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的相關文學常識,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培養閱讀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劉備的賢明與諸葛亮的智慧,學習古人“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

學習重點:

1、能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學習難點:

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字,山西幷州太原人,漢族,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

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等。

二、相關介紹

《三國演義》:又名《》,是我國第一部長篇體小說。所謂“”,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爭戰興廢、朝代更替等爲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這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受到了素重歷史傳統的中國人民的喜愛,所以明代“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爲通俗演義,汪洋百餘回,爲世所尚,嗣是效顰者日衆,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諸刻,其浩瀚與正史分籤並架”,形成了一個創作歷史演義的傳統。

三、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回,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於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去曹營前薦諸葛“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後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一顧茅廬遇,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留下書信。課文從開始寫起。

四、檢查預習

字詞積累

拜謁綸巾鶴氅愧赧沔存恤簞食鄙賤

詞語解釋

【如雷貫耳】。

【思賢如渴】。

【簞食壺漿】

【頓開茅塞】。

五、整體感知

說說文字可分爲幾個部分,簡要概括。

六、人物形象

請結合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張飛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諸葛亮:

劉備:

張飛: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齊讀課題。

聯繫舊知匯出課文引發學生研讀興趣。

二、自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檢查自讀情況。

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按要求自讀課文。

分段讀課文。

茅:與“矛”比較。統:與“流”比較。宜:與“宣”比較。

交流詞語的意思三顧茅廬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麗宜人羣雄紛爭茅塞頓開

說說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明確提出自讀要求,使得學生學習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較和交流中深化字詞的理解,爲理解課文做鋪墊。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放錄音範讀全文。

問: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聽錄音,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出示《出師表》節選。)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

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對學生要求不必過高,能聽懂多少是多少,這樣能減少學生壓力使得學生能暢所欲言。

二、細讀課文

問: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爲什麼呢?

組織交流。

出示: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出示: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引導比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小結:劉備爲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說明什麼?

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

齊讀第五自然段

比較和朗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瞭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讀中昇華,進一步感受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三、小練筆。

因爲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爲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說理能力。

四、作業

課後繼續完成並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寫的信,互相提意見修改。

板書:

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劉備: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訪的經過見面前

見面後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瞭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爲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字內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第二教時

一、複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爲膾炙人口的一個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的。現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容,要求:1、長話短說,能否用一句話說說主要寫了什麼?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透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體現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爲何不快馬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着讀讀這句話。——齊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爲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纔是啊。但劉備並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同學們,就因爲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啊!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並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爲——(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爲——(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裏瞭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說說嗎?(……)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瞭解,所以纔有先前的“叫”,到後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纔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麼,諸葛亮值得劉備爲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後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後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裏又會怎麼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爲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爲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責張飛

誠下馬步行禮賢下士階下恭候求賢若渴

下拜謁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