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

羅辰是我班的小朋友,可他看起來就像一位小小班的孩子:個小、好動,上課似聽非聽,叫他回答問題只會搖搖頭或點點頭,好像什麼都不懂,這樣的孩子會討人喜歡嗎?真讓我們老師感到頭疼。

一次,我正帶領幼兒在戶外做操,發現羅辰和幾名“調皮搗蛋鬼”又在那東張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我非常生氣,大聲地要求他們把操重做一遍。於是,在我帶領下,這幾名調皮鬼只能乖乖做操,我驚奇地發現,羅辰做操時動作協調,很有節奏感,在這幾人中很是出衆。“嗯,羅辰小朋友做得非常好,以後也要這樣,知道嗎?”我隨口表揚了一句。

第二天放學時,羅辰媽媽興奮地對我說:“辰辰昨天很高興,對我們說老師表揚他做操好,這孩子從沒看到他這樣高興。”辰辰媽媽還很有興趣地對我講了許多有關辰辰的趣事。想不到我隨口的一句表揚竟使羅辰和他的媽媽如此高興,這不禁使我陷入深思。是呀,我平時表揚過羅辰嗎?我有沒有仔細挖掘過他值得表揚的一面?不僅是羅辰,還有許多像羅辰一樣的調皮鬼,我有沒有去追尋他們的閃光點?一連串問題的答案,是我沒有。對這些孩子,我給的更多的是否定。我深深地自責,爲什麼對他們如此吝嗇地給予讚美呢?

翻閱書籍,我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往往來自他人的鼓勵和信任。”是呀,一個人能感到別人對他的接納喜歡,他會充滿快樂,充滿自信。反之,他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孩子不也同樣如此嗎?領悟這個道理,我將努力發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慷慨地把讚美施於他們,無論聰明或愚笨,無論乖巧或頑劣,讓他們感受老師公平的愛。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2

優點:

1、在今天的活動中,幼兒對活動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透過幼兒的回答和演唱時的表演也能看出幼兒體驗到了歌曲詼諧的情感,達成了第一點目標。

2、第一環節以“打招呼”的形式進行練聲,不僅將主旋律讓幼兒提前練習,幼兒也有濃厚的興趣。

3、圖片的利用不僅簡單、便於操作,也能很好地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活動中教師採取圖片遞減的方式,逐步讓幼兒成爲演唱的主體,這樣既讓幼兒感受到了挑戰性也體現了活動的主體性。

不足:

這一活動對於才升入中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難度,並且因爲是借班教學,在每一次活動中幼兒出現的問題都不一樣。在今天的活動中,教師並沒有根據孩子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例如:

1、音樂活動中提倡讓幼兒樂唱、勤唱、敢唱、善唱,我想這些都與是否會唱有關。今天的活動中幼兒的情緒一直沒有達到高潮,這與一些幼兒沒記牢歌詞、不會唱有關,不會唱就不敢唱。而圖片可以幫助幼兒記憶歌詞,但教師將圖片撤得太早。因此活動中當教師發現幼兒對歌詞的記不牢的時候可以採取圖片重現的方式,進一步幫助幼兒記憶並鞏固歌詞。

2、今天的活動中幼兒未能明白襯詞的意思,導致不能很好地進行分聲部演唱,這時教師可請協教老師一起來進行示範,用示範代替煩瑣的語言解釋,從而更好地突破這個難點。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3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活動進行了一些修改。首先是對目標的修改。我們知道,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的設定上,應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認知與動作技能等方面考慮。在原教案的活動目標中,情感目標並不是很明確。《郊遊》是一首歡快明朗的歌曲,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中很容易就勾起幼兒之前去郊遊時開心的記憶。幼兒在活動時會自然而然產生開心的心情,和小夥伴一起表演時也是開心的。所以我對目標進行了修改,希望透過活動,幼兒能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體驗與朋友結伴表演的快樂。

其次,是對活動過程的修改。我們小朋友已經有過集體郊遊的經驗了,所以透過一個關於郊遊的談話活動引出整個活動。並播放音樂,讓幼兒隨着音樂再“去一遍螃蟹市場”。不僅喚起了幼兒郊遊記憶,還產生了和同伴一起郊遊時愉快的心情。保持着這樣一份心情,幼兒很快就投入到歌曲的學習中來,學習的更加積極了!《指南》中指出“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於並樂於表達表現。”所以在最後一個環節,我還用語言創設了多個郊遊的情景,鼓勵幼兒用邀請的方式再來演繹整首歌曲。透過這樣的環節設計,幼兒並不會覺得唱歌是枯燥的,反而是有趣的。邊唱邊做動作,邊邀請小夥伴,幼兒的表演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雖然在課前對活動進行了修改,但是活動結束之後,還是發現有一些不足之處的。

一、對情景把握不夠,導致幼兒不能很好掌握歌詞

透過喚起相關記憶和反覆聆聽這首歌曲之後,幼兒對歌詞理解了不少,並能跟着音樂唱起來。但我發現幼兒對“白雲悠悠,陽光柔柔,青山綠水一片錦繡。”這一句歌詞的掌握比較薄弱。當時我是停下整首歌的教學,把重點練習放在這一句的學習上。先讓幼兒念熟了再來唱。在課後,我反思,在這句歌詞的學習上,爲什麼不利用他們去郊遊的經驗呢?可以引導幼兒理解:首先我們是愉快的去郊遊,然後是停下來欣賞風景所以可以是優美的感覺。這樣幼兒應該更加容易掌握歌詞了。

二、語言組織不夠精煉,對幼兒的迴應不夠全面

音樂活動的教學是我自己比較薄弱的一項。在本次活動中,自己的語言的表達、提問應該更加精煉。有些問題沒有問到點上或者問題太膚淺了,比如:“我們去郊遊時開心嗎?”“你們唱的真好聽,再唱一遍好不好呀?”等等,這些問題其實都是無意義的。在對幼兒的迴應上,我也只是用“是的。”“你說的對。”等簡單的語句來回應,導致個別幼兒興致缺缺,到後來的邀請表演環節才重新提起興趣來。

所以在今後的活動中,應深刻分析教材,採取適合本班幼兒發展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幼兒的各種反應,對於幼兒的回答給與積極、有效的迴應,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主動性,讓每位幼兒都能投入到活動中來。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4

創造性活動《好餓的毛毛蟲》在小班組開展得轟轟烈烈,數學《喂毛毛蟲》是其中一個預設活動。今天,我組織了此活動。在匯入環節,我用物卡和點卡複習目測5以內物體的數量。接下來,我出示毛毛蟲卡片,讓幼兒嘗試喂毛毛蟲,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一條毛毛蟲吃一片葉子。最後拓展到6個和7個物體的匹配,並且結合生活聯繫實際,讓幼兒知道物物匹配在生活中的作用。

這樣的流程下來,看似一切順利,但總感覺少了什麼。其實,在設計活動時我也是花費了心思的,我反覆修改教案,請有經驗的老師幫助研討,爲什麼結果並不理想。我在反思:活動孩子喜歡嗎?雖然我在活動設計中努力地加入遊戲,表面看似遊戲化的教學其實是老師生搬硬套的,物物匹配一定要是給毛毛蟲喂樹葉嗎?小碗配小勺、寶寶坐椅子都是物物匹配,我的這種設計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

活動給了孩子什麼?在操作中,孩子都很熟練地完成,不存在任何難度,這和教學設計“跳一跳,摘個桃”的理念是不符的。可以看出,孩子目前對於5以內數量物體的匹配已經掌握得很好,活動中不存在任何挑戰,因此也沒有活動組織的必要。

活動中的操作材料作用如何?活動中,我用的是打印操作材料,身體較小的毛毛蟲和大大的樹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樹葉重疊覆蓋,幼兒不能對自己的匹配結果一目瞭然。打印的黑白材料缺乏童趣,也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

活動中的先學後教在哪裏?目前,我們的教學活動都是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因此我先讓幼兒嘗試操作,然後再集體交流、總結方法,由於幼兒人數較多,因此,我在幼兒操作過程中並不能關注全體,只看到了部分幼兒操作情況,交流環節也只是請幾個幼兒介紹,那麼這樣的流程是不是先學後教,如果是難度較大的操作,這樣能行得通嗎?

我在備課之前仔細閱讀了《指南》的數學領域目標和指導要點,由於對其解讀不深入,對幼兒的已知經驗缺乏瞭解,在活動設計中沒有從幼兒角度出發,心中目標不明確,才導致活動的失敗,失敗讓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5

班中許多幼兒家中都買了新房子,因而對售房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我靈機一動:何不在區域中活動中開設一個“售房公司”呢?當我宣佈這個決定時,孩子們高興極了。

第一次:“售房公司”匆匆關門

材料提供:我應孩子的要求爲他們提供了筆、紙張。

活動實錄:

幾個孩子在區域中忙着畫、貼,他們採用的都是平面的方法畫房子。一會兒他們畫了幾張有房子的圖片。孩子們開始吆喝了:“快來啊!快來買房子啊。”其他區域的孩子聞訊趕來,“房子在哪?我要買,我要買。”“喏。”賣房者拿出自己畫的房子圖。

“一點都不像。”買房者一臉失望,不一會兒,便一鬨而散了。開售房公司的孩子垂頭喪氣,“我也覺得不像。”於是開了幾分鐘的“售房公司”匆匆關門了。

反思:爲什麼纔開幾分鐘的“售房公司”就這樣匆匆關門,爲什麼遊戲無法深入?是因爲我在遊戲前沒有引導嗎?不對,是孩子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又怎麼才能調動孩子的已有經驗?難道是我提供的材料過於簡單而無法調動孩子的已有經驗?

第二次:“售房公司”再次倒閉

材料提供:考慮到樓房設計的難度,我向家長朋友借來真的樓房模型投放入區域。

活動實錄:

“售房公司”的孩子看着樓房模型興奮極了,他們大聲吆喝.“快來呀,快來買房呀,這兒有最美麗的房子。”孩子們蜂擁而至。“哇,真好看。”“我買一套。”“我要河邊的這一套。”……

“售房公司”的孩子忙着報價,記錄,開心極了。但沒過多久房子售完了,他們守在樓房邊對來買房的人重複一句話:“沒有房子了。”

沒過幾天孩子們對這種買房的遊戲失去了興趣,“售房公司”眼看又要關門了。

反思:爲什麼“售房公司”面臨再次倒閉的困境?我已經在第一次失敗之後進行反思,尋找原因並作出了相應的調整,然而根據幼兒的願望去選擇材料,爲什麼仍然是失敗告終?我必須真正沉下心來剖析。

教師提供材料的簡單化是導致兩次活動失敗的最直接原因。第一次的簡單材料無法調動起幼兒的已有經驗,運用這些材料孩子無法達到預定目標;而第二次提供的簡單材料則侷限了幼兒的行爲,孩子們幾乎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任何的參與。這次活動作爲教師的我意圖是好的,能根據幼兒的願望去選擇材料,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提供材料和提供什麼樣的材料。材料究竟該如何提供才能使幼兒的想法能夠得以實現,作爲教育者在提供材料必須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材料要實現哪些有價值的教育目標?這些材料能否支援幼兒實現自己的想法?

第三次:“售房公司”起死回生

材料提供:吸收了上兩次的教訓,這次材料提供是我和孩子們共同探討決定的,我們還特意諮詢了一位建築師家長。

主材料:我們收集了各種大小不一的紙盒,以及各種彩色紙。

輔材料有玩具花、樹、雪花插片,幫助美髮房子的周邊環境;還有借來的樓房模型,可以爲幼兒提供一些借鑑。

小工具:包括膠水、剪刀、尺子等,保證使幼兒的製作更加順利。

活動實錄:

孩子們在區域中忙活了,他們摸摸看看、塗塗畫畫、粘粘貼貼、拼拼裝裝,有的幼兒將長方形的紙折成窗戶粘貼在牛奶盒上,然後將盒子一層層疊起來,做成一幢新穎別緻的樓房。有的幼兒利用雪花插片建構出花壇、噴泉等景物,組建在樓房之間。但在組合房子時他們碰到了一個難題:房子特別容易倒。孩子們一起想了很多辦法,用膠水粘在紙上,在房子邊上搭上一根小棍,但都不理想。

看到他們陷入困境,我找來一個大的紙盒,剪低高度,並在裏面放入沙子,將其放入區域中。孩子們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固定物,一個美麗的小區終於建設成功了。新建的樓房受到了孩子們的極大歡迎。

反思:

“售房公司”經歷了兩次關閉的困境後,我沒有盲目的責怪孩子,而是沉下心來從自己的教育行爲中尋找失敗的原因。吸取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後,我嘗試第三次爲孩子提供遊戲材料,這一次的材料提供是比較成功的,不但順利地幫助幼兒實現了預定的目標,而且還拓展了幼兒的遊戲範圍。從中我認識到區域活動中教師對材料全面、到位的提供是目標得以實現的保證。首先教師在材料提供前,要先了解幼兒的想法、意圖和原有的經驗水平,要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預想需要哪些材料,爲進一步的指導提供依據。其次遊戲材料的投放必須要與幼兒的遊戲行爲有着密切關係,當遊戲材料的品種多樣化時,還可以拓寬幼兒觀察想象的範圍,促進幼兒發展性思維的發展,進一步引發幼兒的探索行爲。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6

開學了,我們要開始了新的活動,小朋友們都非常開心,他們喜歡進行各種各樣的有意思的活動,還記得,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堂數學課的主題是《印點子》,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知道比7少的數都有哪些。一開始我先讓孩子們複習了一下7以內的數的認知和寫法,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好的回答上來,可見這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個難題了。之後我就拿出數字“ 6”問孩子們,哪些數字寶寶比6少呢?這時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開了,有說1的,有說2的……我把孩子的答案一一放到了黑板上去,並沒有評價什麼,之後我又問孩子比“4”少的數字寶寶有哪些?孩子又一一說了出來,似乎這並不能難倒他們。看到黑板上1——5的數字,都比6少,1——3的數字都比4少,這時我就問孩子們看出了什麼規律來,孩子們總結的太好了,說它(一個數字)前面的數字都比它小,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大肆表揚了孩子們一番後,我就給孩子佈置了一道題:比“7”少的數字都有哪些?並要求孩子們在格子紙上印點子,知道哪些就印哪些。講清楚印章和格子紙的用法後,孩子們就開始做開了。由於第一次使用點子印章,所以孩子特別感興趣,都做得很認真,不一會兒就做完了,拿給我看的時候,有幾個孩子的作業簡直讓我特別感動,我並沒有要求他們要按照從1的順序開始印,可他們卻按照了這樣的順序,印的既整潔又讓人一目瞭然。36份操作材料,有15份是這樣做的,剩下了21份除了兩個小朋友漏下數字以外,其餘的孩子都做得很正確。真的讓我感覺到了心裏暖暖的,有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知道這份成就感是孩子們給我的,我要好好珍惜,努力讓這份久違的成就感延續下去。

最後,我看還有一些時間,就給孩子發了一份練習題做,這份練習題我並沒有講,完全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想嘗試去做,沒想到大部分孩子都聽懂了要求,並很認真地做了起來。36份操作材料,有18份是完全正確的,有14份是經過小朋友的相互指導才全部做對的,剩下了4份,是在老師的一一指導下做的,雖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我已經很滿足了,因爲畢竟我沒有講,完全是孩子憑藉經驗和思考來做的,這已經很不錯了。課後我也在反思,可能題量過大,導致孩子有的不小心做錯,如果少些的話我相信正確率就會提高很多。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突然覺得是不是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可要在這學期好好地開發一下孩子們數學方面的能力,重點抓一下數學方面的教學,多開設與數學有關的活動以及設定“數學角”這樣的數學學習區域,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7

下午起牀後,小朋友們都在安靜地吃着自己盤裏的點心。菲菲把點心放在桌上一字排開,對旁邊的豆豆說:“我有5塊餅乾。”我剛要上前制止,卻見豆豆也學着菲菲的樣子,把盤裏的餅乾在桌子上排開,數了數說:“我有4塊(已吃了1塊)。”我吃了一驚,因爲在前兩天的數學活動中,我讓孩子們聯繫點數4以內的實物,每一次豆豆都不能正確拿出實物,也不能說出總數,爲什麼今天一下子就數對並說對了呢?於是,我想再試一試,我把點心盆裏剩下的餅乾給豆豆再添上一塊,豆豆馬上說:“我也有5塊了。”我不再阻止他們說話,只是提醒他們食物放在桌上不衛生。

事後,我對豆豆在兩種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了分析。我發現集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很豐富,一般要進行三四種不同物體的數數練習,每種操作活動的時間很短,而圍繞數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情景不一定是每個孩子感興趣的,這樣一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反映慢一些的孩子就跟不上節奏,完不成學習任務。而生活中的學習活動是與每個孩子息息相關的,吃東西每個孩子都喜歡,吃的東西的大小、多少,孩子們都很關心和在意,吃午點的氣氛很寬鬆自然,聽以豆豆能很快地說出餅乾的數量。午點的品種每天不同,孩子進餐的數量也不同,正是讓孩子進行數數練習的最好的實踐活動。從此以後,我不再讓生活老師給孩子分點心,而是讓孩子們按規定數量自己取點心。這樣,一個枯燥的數數舌動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輕鬆自然地進行了,孩子點數實物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由生活活動引申到遊戲活動,剛上小班的孩子還沒有分類收拾玩具的能力和習慣,收玩具時他們把玩具混裝在一起,但是在遊戲中他們已能找出自己需要的不同材料進行搭建。於是,我開始培養孩子分類收拾玩具的習慣,同時也將多項數學活動在此展開。我讓孩子們從外形上區別玩具的不同,把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當所有材料都分類放好後。先讓孩子數一數玩具的種類,再讓孩子區別裝玩具的籃子的大小,並讓孩子思考如何分配籃子。孩子們透過討論和實踐,得出大的、多的玩具放在大籃子裏。小的、少的玩具放進小籃子裏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進行了分類、比較大小等多項數學活動,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幼兒一日生活中與數學接觸的機會無處不在,今天是幾號、家住幾層樓、家中有什麼人、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等,這些內容是孩子感興趣的,只要教師善於發現,善於挖掘,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利用,就能讓孩子的數學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感知數學現象,既可以讓孩子們獲得初步的數學知識,又可以逐步提高孩子們解決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是實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用”這一教育目標最好的途徑。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8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透過故事、遊戲、圖譜提示多種方式讓幼兒在聽音樂過程中感知音樂的重拍,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逐步讓幼兒瞭解音樂的性質和結構,掌握樂曲中重音的出現。並引導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遊戲中的樂趣。讓規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出來。我覺得這個活動有以下幾個亮點:

1、大灰狼的教具簡便、輕巧:既能充分展示表現音樂的形象,又便於教師表演操作。以往的大灰狼都是由老師自己扮演,披上大大的披風,帶上可怕的頭飾,我的大灰狼手偶是用襪子製作而成,套在手上就可以表演,使大灰狼這一形象更加生動、可愛。

2、圖譜比較貼切:圖譜有着強烈的視覺效果,它的出現,讓孩子們很快找到了“笨老狼回頭”的音樂(樂曲中的重音出現的地方),透過視覺與聽覺的有效結合,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孩子們看圖譜找重音、聽音樂找重音,不同要求逐級提出加深難度,突破了重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3、結局出人意料:大灰狼最後和我們小朋友成爲了好朋友,這樣的結局從另一個視角告訴我們“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包括大灰狼,我們的生活要充滿愛!大家共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4、整個活動始終以情境化的教學、遊戲的方式,引領着幼兒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體現着愉悅性、發展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富有激情,因爲只有我自己被音樂感動,才能感動孩子、感動大家。

活動不足:

1、在整個活動設計中,我覺得活動的量還不夠,也就是說活動從深度廣度來講略顯不足。根據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採取不同的方式,設定不同層次的難度,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跳起來摘桃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這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讓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2、在重音處拍手跺腳這個遊戲環節中,由於我事先的遊戲規則只說了“在大牙齒的地方拍手跺腳”,而沒有反過來強調“在小牙齒的地方就不拍手跺腳”,以至於第一遍遊戲時有幾名幼兒在小牙齒處拍手,在重複了遊戲規則後大部分幼兒都已掌握,只有亮亮小朋友仍在小牙齒處拍手,我告訴他下課後我倆再單獨交流。下課後我才理解他對音樂重音的詮釋方式:小牙齒處輕拍手,大牙齒處重拍。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9

摘要: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基礎, 也是重中之重。幼兒教師作爲幼兒教育的實施者, 其職業素養與教學水平, 直接影響幼兒教育質量。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 幼兒教師應該透過提高自身反思能力, 發現教學的不足, 並積極進行完善, 以此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 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 幼兒教師會不斷成長, 教學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關鍵詞:幼兒教師; 反思能力; 培養; 提升;

反思能夠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不足, 正確評估自我能力, 還能夠激發教師進取意識, 不斷促進教師成長。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培養, 是目前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首先, 幼兒教師要明確教學反思的核心內容, 在此基礎上, 養成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習慣, 能夠以幼兒爲教育中心, 透過觀察、分析等手段, 找到更符合幼兒成長髮展的教學策略, 以此奠定幼兒教育發展基礎。

1 教學反思的核心內容

教學是幼兒教師反思的核心, 主要包含在教學行動彙總反思和對教學行動中反思這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主要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 透過內容中的理論和經驗, 將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案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善, 從而保證對教學過程中的時間活動進行優化。而另一個方面主要是在完成教學之後, 對教學過程中的行爲進行全方面的思考。

對於反思來說, 主要包括隱藏在自己教育行爲背後的教育觀念和有關理論體系以及自己的教學實踐這兩個重要的部分。

從對教學反思的過程和內容中可以看出, 主要的目的是對教學更好的效果進行追求。當時從我國現階段實際教學的反應來看, 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不僅是對教學合理性的追求, 也是作爲反思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支柱, 從而有效提高了反思性教學實踐發展的速度。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 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教學的合理性。但是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 對教學目標和過程以及情景等各個方面出現的問題, 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幼兒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幼兒實際發展過程中的需求, 就需要對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因爲只有在教育的支援下, 才能夠促使幼兒到達一個新的發展水平和層次。所以, 在對幼兒發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 就需要對幼兒日常的生活進行全方面的觀察, 這對於幼兒的學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幼兒自身來說, 他們可以運用眼睛和耳朵以及心靈對實際的表現進行觀察和了解。而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活動中, 最多出現的身份就是參與者, 並且和幼兒一起學習和活動, 從而幫助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學到知識。

2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的現狀

2.1 淺表式反思

一部分幼兒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往往流於表面, 對於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並沒有全面掌握, 也不會深究其原因, 比如:幼兒在上課時, 常常會東張西望, 注意力不集中。針對這樣的情況, 教師應該研究其原因, 是什麼導致幼兒無法專注聽課。是教學內容不生動, 無法吸引學生;是課堂整體紀律不佳, 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等等, 在總結了所有可能性之後, 教師還應該一一加以印證, 對於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必須要刨根問底, 不能疏忽。然後, 在實際教學反思中, 能夠做到以上內容的教師並不多, 這就導致教學反思淺表化, 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和價值。

2.2 機械式反思

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 把教學這件充滿創意的工作固化爲一種機械的流程。很多教師不會思考, “我爲什麼這樣做?”而是其他教師都是這樣做, 所以我也這樣做。在這種錯誤教學觀念的支配下, 教學反思中教師只會找客觀的原因, 卻不能從自身去反思, 這又如何能在教學中促進孩子想學、會學、樂學?如何能在提高孩子主動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2.3 應付式反思

教師有了反思的方法, 卻不能用反思得來的經驗來改變後續的教學行爲, 教學理念沒能內化爲教師們的教學意識, 也並沒有成爲他們專業化成長的基石。缺乏專業成長的意識, 缺乏自我成長的動機, 使教師把反思當作一次教育教學行爲的結束, 而不是下一次教育行爲產生的基礎。教師們認爲, 進行反思只是管理者對自己的工作要求, 而不是自身發自內心的需求, 教師不能在自主構建的過程中運用反思, 反思到的問題不能在後續的教育活動中得到解決, 總結出的方法也沒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推廣“思”又有何用?

3 提高幼師生反思能力的基本路徑

自覺教學反思的起點。教學反思的過程中, 就是需要面對問題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的一個主人公的方式, 這其中主要包含了直覺和情緒以及責任感這三種態度和感情。對於幼兒教師來說, 要對教育事業有一個深入的責任感, 並且保證自身能夠具備比較強的法制意識和反思意識, 要將現階段教學的模式進行不斷的改善和創新, 對於別人一些良好的意見, 要虛心請教, 從而保證可以對幼兒實際發展過程中內容和方法進行關注和重視, 並且還要站在多個角度, 對教育情景進行全方面的思考, 從而將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創新。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 需要對其中的主體對象進行觀察。不管是在教學的過程中, 還是在教學結束以後, 都需要幼師對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反應和表現進行觀察, 從而可以對幼兒的行爲進行全方面的掌握。只有這樣, 纔可以促使現階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教育能力符合全新發展背景下的需求。

在教學過程中找出問題就是批判, 其中主要包括理念和行動這個方面的問題, 幼師如果對幼兒的發展水平認識的有偏差, 就會導致照顧不到一個特殊的幼兒。所以, 在批判的過程中, 要以總結爲主要的方式, 但是實際發生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整體存在的, 就導致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差距。因此, 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全方面的思考和改進, 對相關問題發生的記錄進行整理和總結, 從而保證可以進行正確的改正。但是批判最好是在集體討論中進行, 集體討論可以將問題中的內在內容進行透徹和深入的分析, 從而保證批判任務可以更好的完成。

將教學計劃進行創新。教學方式不只是停留在教學的過程中, 而是需要課後的回顧和反思找出問題的根源, 並且對其中結構和內容有一個真正的認識, 從而建立一個全新的教學方案和實踐活動。將幼兒發展的整體計劃進行創新, 就可以促使對幼兒教育的規律有一個新的理解, 只有這樣, 纔可以將教學的合理性作爲追求目標, 並且在未來的發展中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的過程中, 主要是在完成批判任務之後進行, 透過整體的框架體現出全新的思路。除此之外, 將教學活動計劃創新, 也是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一個目標, 可以透過大家的互相學習和分享經驗, 最終保證教學計劃的整體提高。

將教學中的實踐活動進行創新, 這個方案主要的目的是爲重返課堂。教師在實際反思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其中的問題進行發現的同時, 還需要實現解決問題的重要目標。由此看來, 當教學反思結束以後, 需要進行下一次的教學實踐, 去檢測幼兒有效發展最合適的方式和方法, 並且對這些活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從而提高教學的發展水平。

4 結語

明確教學反思的核心內容, 客觀認識當前幼兒教師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 是提高我國幼兒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幼兒園領導以及相關管理者, 要重視幼兒教師反思能力培養, 定期開展技能評比競賽, 激發幼兒教師反思意識, 爲其提供更多參加培訓的機會, 使其能夠在反思中不斷完善自我專業素養與教學技能, 進而爲幼兒教育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顏鈺鈴.幼兒教師如何撰寫教學反思[J].學前課程研究, 20xx (11) :96-97.

[2]肖樑.幼兒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分析[J].科普童話, 20xx (7) :105-106.

[3]王麗莉.幼兒教師教育反思內容研究[J].文史博覽, 20xx (11) :117-118.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0

在幼兒園,我們每個月都會進行一系列的主題活動。由於現在是秋天了,所以我之前給小朋友們進行的是“我愛秋天”這個主題活動。在《我愛秋天》這個主題活動中,我們根據主題實施的內容、目標,帶領幼兒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的各種感官,透過讓幼兒看看、摸摸、聽聽、嚐嚐、做做等探索活動幫助幼兒更好地瞭解秋天。我們先從幼兒的經驗入手,讓幼兒去尋找秋天,把自己找到的秋天用照片的形式拍下來,孩子們都有很大的發現,然後就和幼兒談話,讓幼兒說一說秋天的變化,孩子們自己說着對秋天的認識:“秋天很多花開都蔫了、秋天樹葉掉下來了,有的變紅了有的變黃了、秋天的果子成熟啦!秋天的小草黃了,玉米熟了,南瓜黃了、辣椒紅了、花生該刨了,該拔蘿蔔白菜了……”

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找秋天的活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對秋天已有了認識。在這基礎上,我們又組織幼兒去公園秋遊,觀察路上的行人穿的衣服越來越多了;風吹在人的臉上感覺涼颼颼的;小草變黃了,有的樹葉從樹上掉落下來了,有的樹上的葉子沒有變黃,還是翠綠的。透過具體、直觀的觀察,讓幼兒觀察樹葉的不同(顏色、形狀、大小)孩子們第一次看見這麼多不一樣的樹葉可興奮了。有的說“樹葉像扇子”、有的說“樹葉像小手”、 有的說“樹葉像掃把”、 有的說“樹葉像小船”,我們收集了好多樹葉,讓幼兒玩樹葉找家的遊戲,幫助幼兒練習分類,和他們玩樹葉印畫,除了用樹葉印畫之外,我們還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用樹葉進行了拼貼畫。家長們的想象可豐富了,他們用樹葉拼出“金魚、小花、大樹、風景畫、小鳥”等等。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水果乾果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形態各異,營養豐富,小朋友都很喜歡。再認識水果乾果的基礎上,我們還請孩子們帶了一些水果乾果來幼兒園。然後幼兒透過看看、摸摸、嚐嚐、講講、動手做一做等方法鼓勵和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總之,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是根據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從形狀、顏色,讓孩子對它們有初步的瞭解,從而滿足和昇華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整個主題活動以尋找、觀察、收集、交流、遊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調動孩子的所有感官,使整個主題活動在孩子們的、看看、做做、玩玩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對周圍世界探索是透過對物體的看、聽、摸、聞、嘗等感知、操作活動來進行,它與幼兒的“玩兒”往往是同一過程。在此主題中,孩子們透過做做、玩玩、剝剝、嘗之初嘗等活動中體驗秋季帶來的快樂和喜悅。我們讓幼兒自己去發現、瞭解秋天,而不是教師單一的教授。因此,幼兒表現得非常感興趣,也願意去學習。在主題中我們還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爲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的觀察興趣雖然濃厚,但是對於觀察的方法和順序較爲雜亂、無序,而且在表達自己的發現的時候語言和詞彙較爲缺乏,這些都將是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應該注意加強培養的地方。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1

12月12日上午,我們在實驗幼兒園相聚,與上海名師張紅老師面對面交流探討教學的真諦,感受上海名師的風采!來自XX市的名師張紅老師爲我們帶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分別是小班科學活動《糖果屋》和大班的科學活動《身邊的筷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紅老師的在課前的熟悉,那精彩的語句,師:聰明的小二班在哪裏?幼:在這裏!師:聰明的小二班,來,過來碰碰我!(把手張開)不要太高嘍!師:能不能用好聽的聲音問老師們好?幼:老師好!師:舉起雙手,打招呼,和老師們比比誰舉的高!大班的孩子則更幽默老師和孩子們約定:還記得之前和你們的約定嗎?檢查自己所帶來的東西,今天我們要做到“聰明、乾脆、有力”。師:舉起首長的手,首長是誰?幼:……師:XX市市長是誰?幼……是XX市市長師:對啊,怎麼說成是XX市市長拉(隨意答辯)幼:客人老師好!師:客人老師好,客人老師辛苦拉!……爲教育服務!……這樣的開場,是對孩子們的要求,這樣風趣的話語讓在場的所有老師們在歡笑中意猶未盡。

第一個活動開始了是小班的《糖果屋》,整合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糖果的形狀、味道,言語表達能力等等,爲了讓孩子喜歡說、願意說、大膽說,張紅老師加重了語氣,放慢了速度,教會了幼兒學會傾聽能力,從而培養了幼兒敢說、大膽說的能力。在課中每個環節孩子都與糖果接觸,但是老師必須知道孩子愛吃,要讓他接觸到糖但不能吃,一定要到最後環節才能讓他拿到手,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保護何能很多,孩子就有可能想到保護就是把糖放進他們的嘴巴里,這樣老師就可以自然過渡到剝開了,嘗一嘗!體會到了潤物細無聲、教學了無痕!

第二個活動就是大班的科學活動關於我們熟悉的筷子,以遊戲的方式匯入,在觀察比較中進行筷子配對;在遊戲比較中掌握不同的筷子顏色、長短、功能;在分享交流中瞭解筷子的種類及用途,張紅老師對活動中老師和同伴進行交流,又有同伴間的合作、讚賞、交流;會思考的孩子能對同樣的答案用不同方式來表達,能在活動中關注到聽老師的要求,關注同伴在說什麼,張紅老師提升着孩子原有的知識經驗。活動現場,孩子天真的話語引來全體老師的歡笑,孩子們對活動的積極參與和他們獨特的表達,更讓我感悟到張紅老師所比喻到的教師的引導就像一味恰如其分的調味料。

兩個教學活動之後,張紅老師又與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結合兩個活動闡述了教學背後的理念與思考。張老師說一個好的活動一定要抓住3個關鍵詞:一要吃得透,就是對教材要有透徹的理解、把握與分析;二要點得準,即點準每一個環節的要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迴應也只要抓住環節的中心點即可;三要抓得妙,根據不同的班級,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根據孩子的現場表現,給予有效的迴應。這幾個關鍵詞在張老師的兩個活動中體現地淋漓盡致。那天雖然本是休息日但是讓我比休息更快樂,更帶勁,讓我豐厚、積累自身的教學實踐,體味着真“潤物細無聲、教學了無痕”,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豐厚底蘊。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2

本活動是一節語言活動,目標是學習兒歌,體驗新年帶來的歡樂氣氛;感受量詞並嘗試正確使用。作爲一節語言活動,培養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應是首要的。

在活動中我先請幼兒回憶新年到來時我們會做的事情,並對幼兒做出了肯定而又積極的回答,讓幼兒在想想說說的過程中體驗新年的歡樂氣氛。我根據幼兒拜年的回答引出兒歌的主人公佈娃娃,並用布娃娃的口吻向幼兒打招呼拜年,引起幼兒的興趣的同時引出兒歌。

兒歌《新年好》憑藉其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等特點深受幼兒的喜愛。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對兒歌做了一定的調整,刪減和更改了部分歌詞。我伴着一定得肢體語言向幼兒展示了整首兒歌。但是念兒歌的過程中,我過於得在乎幼兒對兒歌的理解力,並且看輕了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總擔心幼兒無法很好的理解兒歌,因此在念兒歌的時候賦予過分的肢體語言,分散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得幼兒沒有很好的體會兒歌。幼兒能熟練地念誦兒歌是許多教師在開展語言活動時所希望達到的一個主要的教學目的,也是兒歌教學的一個比較顯性的結果,更是很多教師作爲教學成功的重要標誌,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誠如王老師所說的更爲重要的應該是其中的隱性結果——一個主動學習的意識。因爲語言活動學會兒歌,理解一個故事等等都並不是活動最終的目的,而應是作爲一個媒介、一個過渡點,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學習語言的一個積極的情感態度,引導幼兒一個自主去學習的意識。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作爲一個新教師,顯然我對於這些的理解做的還不夠到位,要更加的努力。

在活動的第二環節學習兒歌中,我透過逐句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新年好》這首兒歌具有一定的情節性,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兒歌主要講述的.是新年送禮以及送禮者和收禮者之間的迴應的一個過程。因此在引導幼兒學念兒歌的過程中,我提問的主要線路就是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植入新的知識點,幫助幼兒新舊經驗融合,從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發展相關能力。本週的主題活動爲《新年快樂》,在活動之前,幼兒已有着豐富的與新年相關的經驗。在提問的過程中我選中重點的字眼提問,引起幼兒的共鳴的同時引導幼兒回憶剛剛所聽到的內容,在適當時用動作語言去提示幼兒,選用兒歌中的字句迴應幼兒,加深印象的同時再一次的念兒歌。並在幼兒回答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迴應情況,適當的請幼兒集體念個別歌詞。在這個環節中我重視兒歌中的每一句,顯得沒有主次,沒有重點。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3

當兒童的理論與現實有些不符時,教師應該介入嗎?我們幼兒園組織了一次教研活動,引發大家討論。

介入與否,視兒童的經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等情況而定

龍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不能一概而論。受其原有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幼兒會形成獨有的"天真幼稚論"和"樸素理論",如月亮是跟着人走的,下雨是因爲雲出汗……面對這種大膽的思維、想象和表達,老師首先要做的並非介入,而是認可、尊重。接着,可以透過追問,進一步瞭解兒童的理論,在之後的日子裏尋找設定"認知衝突"的機會。

但是,當幼兒主動提出需要老師幫助解決問題時,老師應介入,幫助幼兒建構正確認知。

劉靜:我們應該判斷,兒童的想法是否在其最近發展區,從而決定是否介入。如果兒童的理論在最近發展區附近,就可以介入;如果沒有,就可以不用介入。針對本次活動的情況,老師可以再透過與幼兒交流,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在不在"米粉和麪粉"的區別上。根據幼兒的興趣,確定需不需要介入。

不應該介入,因爲要尊重兒童的理論和興趣

馬麗娜:我覺得,曉宇老師已經開展了很豐滿的活動引導幼兒。這樣的情況下,幼兒依舊"固執"地維持原有認知,那就沒有必要介入了,保持幼兒一顆童心,不也挺好的嗎?

周靜:我認爲,這個問題中的"介入"不太合適。發現兒童的理論和所謂的正確認知不符,就立馬介入,似乎不太尊重幼兒的自我發展。其實,我們可以和幼兒共同學習,抓住這一個教育契機,順其自然地生成活動。正如,今天的案例中提到的大米粉和麪粉的問題。當孩子說是麪粉時,可以問問孩子爲什麼認爲那是麪粉,一起去發現麪粉是怎麼來的,而不是去糾結哪些孩子知道了那是大米粉。

應該介入,因爲兒童的理論是教師支援其發展的契機

饒雨西:當個別幼兒的認知與現實不符時,教師並不要急於介入,而應該給予一定的等待時間,讓幼兒透過充分的操作、探索,儘可能自己解決問題。但當大部分孩子都認爲大米磨出來的是麪粉,基於幼兒的共同問題,此時教師應該介入,幫助孩子建構正確的認知。

徐露:我認爲應該介入,但不是直接告知。我能想到的是,先豐富幼兒的對面粉、大米粉的認知經驗,以及推論的知識技能,並儲備分辨能力。

付國慶:當我們發現了兒童的理論,是否介入其實取決於教師的教育價值觀。老師對此事進行價值判斷後做出的決定,沒有對與錯之分。

對於大米磨出來的是大米粉不是麪粉的正確認知,知道與否對孩子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但作爲教育者,當我們發現了兒童的理論時,我們不能只是聽聽就完了,我們可以思考有什麼教育契機可以挖掘以促進兒童的發展。我們常說發現兒童的理論是支援兒童發展的黃金線索。因爲我們可能知道兒童對什麼感興趣,以及兒童對於某個問題的已有經驗是什麼,知道了兒童的已有經驗就有利於把握兒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

拋開案例中曉宇老師的目標不說,當曉宇老師發現孩子們認爲大米粉和麪粉是同一一種東西,於是就做實驗讓孩子們比較。其實,孩子體驗實驗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至少孩子們知道不能判斷兩個相似的東西是什麼時,可以採用實驗的方法。實驗中,觀察、記錄、比較、分析、反思、總結等過程都有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兒童來說是有意義的。因此,雖然活動沒有最終達成老師的目標,但實驗的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也是有意義的。

曾曉宇:我也同意。當兒童有了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後,可以生成後續的活動。但在生成活動裏,不是一定要讓兒童獲得正確答案,而是利用追尋真理的過程讓兒童獲得發展。比如,實驗過程中,兒童的觀察、新體驗都是在過程中獲得的,最終兒童也不一定獲得了正確答案。但是,兒童在過程中獲得了發展,至少知道可以透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

如果介入,應以豐富兒童的經驗爲主

樊靜雨:老師要根據兒童的認識特點,鼓勵和肯定幼兒的奇思妙想,給幼兒提供可操作的環境,適當引發幼兒的認知衝突,並圍繞一些幼兒感興趣的、值得探究的內容設計成透過親身體驗獲得理解的活動,幫助幼兒逐步獲得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

劉靜:第一,對話幼兒。教師透過提問"大米磨出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來收集了解幼兒的認知、經驗儲備情況。第二,開展小組活動或集體活動。如果全班幼兒感興趣可開展爲集體活動,若個別幼兒感興趣,可小組進行。第三,拓寬方法。(1)開展親子活動"麪粉,從哪裏來""米粉,從哪裏來",讓爸爸、媽媽和小朋友一起尋找答案,逐步使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從小善於發現問題,而且會從有關的渠道獲取資訊,並對此進行分析研究,從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爲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開展認識面粉廠、米粉廠活動,可實地參觀,也可觀看視頻。(3)瞭解、品嚐麪粉和米粉做出來的不同食物。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4

最近,我們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幾天沒來幼兒園,有些常規教育跟不上。入園後,在教室裏亂竄亂跑,經常和小朋友爭搶玩具的現象時有發生。儘管教師盡心的看護,有的孩子有時還是爲爭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細心會碰到別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謝雨辰的奶奶來幼兒園問我:“教師,誰是楊明浩昨日我的孫子說楊明浩打他了,今日也不願意來園。”就在這時,楊明浩進來了。一進門就說:“教師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楊明浩早”那位家長也迎上去說:“你就是楊明浩你打他了”她指指自我的孫子說。楊明浩先是看了看我,然後又看看那個小朋友,說“我沒有打他”。楊明浩媽媽說“楊明浩,你打小朋友了以後可不能這樣了。”楊明浩很委屈的說“我沒有打他”。看到這,我覺得楊明浩被冤枉了,因爲他好幾天沒來上學,再就是平時他真做錯了事,教師批評他都會說以後我不敢了、我聽話;但如果冤枉了他,就會據理力爭。

針對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現象確實不多,通常是玩玩具發生爭搶,走路碰撞或者向對方發出玩的邀請的時候發生的誤會,導致了有些家長不理解。所以,作爲教師應注意多觀察瞭解每一個孩子,注意這方面的常規教育,經過兒歌、故事等形式滲透到日常教育活動中,教育孩子們要慢慢走,別亂跑,學會正確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時不爭不搶、大家一塊分享。再就是多與家長溝通,請家長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千萬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別人的孩子,瞭解自我的孩子,不要輕易的冤枉孩子。共同爲孩子們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教育環境。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5

“愛磨牙的老虎”講的是一節音樂活動,其實我給小朋友們上這節課的原因,主要就是爲了讓小朋友麼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妙。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感受音樂爲重,透過手、耳、眼、想象等多種感官的參與,用不同方式、嘗試多種形式,達到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並拓展學生對民族打擊樂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緊緊吸引在音樂作品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想象力,去感受作品呢?

首先,我先讓學生認識打擊樂器,並瞭解其音色特點。在匯入部分,我突出性的出示了鼓的圖片,並透過聆聽,將老虎的形象與鼓建立起關聯。這樣學生既認識了樂器,又瞭解了其音色,還知道了樂器可以描述某種事物的形象;接着,有明確介紹了鈸、鑼、木魚、響板、鼓這五種打擊樂,並示範了其打擊方法、聆聽了他們的音色,爲後面的環節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課堂上,第一次全曲欣賞,設計意圖旨在培養學生聆聽的習慣和能力,對樂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分段欣賞旨在細化知識點,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第二次的全曲欣賞,是一次直觀的感受體驗,讓學生真正瞭解到音樂背後的音樂人,在打擊樂操作水平上是一次提高的過程。

再次,在編創活動中,立足本節課的內容,從模仿、嘗試到創編,構思自己的打擊樂作品,步步深入,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高。音樂表現力、創造力得到鍛鍊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很多環節,透過兒童化的語言、遊戲的形式,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鼓勵學生去想象、去創造,並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嘗試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去體驗、表現,學生的反應比較積極,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比較全面,創造精神得到了肯定。

總的來說呢,經過這節課的進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認識到了很多不足,之後經過不斷地努力,也提高了不少,當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從我自身的角度上來說,對欣賞課的環節設計、難易程度的把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更加的腳踏實地,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