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5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是乘法的起始課,是進一步學習乘法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相同加數連加。因此,本節教材是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認識到相同加數連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我注意到新教材的編排與以前的教材有了變化,本節教材透過遊樂園的主題情景圖,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這一因素引導學生學習乘法。首先,我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看到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列出相同加數連加的加法算式。透過觀察,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接着引導學生比較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點,得出“相同加數”和“幾個幾”的概念,爲乘法的引入做準備。

接下來,老師結合七個二相加的加法算式,講解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並教讀法,讓學生反覆讀幾遍加深印象。然後讓學生把其餘的連加算式都改寫成乘法算式,每改寫一個都要複習相同加數和幾個幾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哪個書寫起來快,從而發現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老師進行小節。接下去做習題鞏固,把加法改成乘法,在掌握乘法的基礎上,認識各部分名稱!

在教學中,老師能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培養學生觀察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搶答的方式記憶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做練習時注重讓學生說清算理。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透過做練習,老師發現學生對乘法的意義理解得不透,說明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對乘法意義體驗不足,可以讓學生自己再說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算式,講清楚每個加法算式表示的是幾個幾相加,透過加數不斷的增多,發現寫起來很不方便,這樣的話引出乘法,利於學生對乘法這種簡便形式的理解,同時也能進一步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算法”意義的理解。

另外,對於低年級孩子的聽講狀態,教師還應該採取一些激勵手段,調動學生聽講的積極性,提高聽講效率。繼續培養學生說完整話的能力。在做乘法練習的時候,把本節課的不足彌補回來,可以讓學生自己舉例並多說表示“幾個幾”的意義。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的第一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一年級學生一直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因此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內容突出以下幾點:我是這樣突破重難點的: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在課堂匯入環節,我出示遊樂場的一角——同學們坐過山車這張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爲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做準備。

2、積極引導,自主探究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透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創設認知衝突,理解乘法。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當車廂加長,變成100節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學生討論,老師板書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較算式,剛纔用合併加數的方法,把算式變短了,誰能用一句話表示?剛纔我們用這種辦法把算式變短了,你們知道數學家是怎麼想的?板書:100×2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生可能問“×”叫什麼?6從哪裏來?3呢?乘號是加號斜過來的,因爲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聯繫,乘法就是由這樣的加法得來的,因此,科學家就把加號斜着得來的。怎麼讀呢?師領讀6乘3,生齊讀。問:用乘法表示這樣的加法簡單嗎?

對於這堂課的設計,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匯入精煉,直插主題,雖然教學環節簡單些,但可以利用練習來加以鞏固,直到上完這節課我才發現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好,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

1、對於本堂課的重點及難點沒有完全把握,學生雖然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對於複雜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來替代,但有個別學生不明白到底爲什麼可以這樣用,是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我們學習乘法有什麼目的,這些教師沒有清晰地解釋,導致在練習環節,對於1+2+3這道題學生直接將加法改成了乘法,用1×2×3來表示,也就是沒有將重點放在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上來,這一環節上出現了紕漏,致使整堂課效率不高,學生學得很累,教師教的也很累。

2、在課堂練習中,應增加遊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3、學生參與範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透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反思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了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進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課,複習的主要內容是“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知識,其中的基礎知識包括: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乘法算式的意義、相同加數連續相加的加法算式與成乘法算式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

本節課主要包括三個環節:

一、知識梳理、建構網絡;

二、質疑問難、總結規律;

三、綜合訓練、鞏固提升。

一、知識梳理、建構網絡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幫助學生回憶基礎知識,包括概念型的知識和方法型的知識,並將所學的零散知識建構成知識網絡。從而讓學生宏觀把握知識框架。所以,在橫向上,主要複習了乘法算式的寫法、讀法、意義以及各部分的名稱,回憶對乘法的認識;在縱向上,透過與加法進行對比和轉化,加深了對乘法的理解。

二、質疑問難、總結規律

這一環節主要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總結規律和技巧等,來突破易錯點和難點問題。透過平時的練習反饋,學生主要在相同加數連續相加的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轉化上存在問題,這一知識點也確實是難點。如5+5+5+5,爲了突出乘法的意義,要求在寫出乘法算式時,第一個乘法算式必須寫成5×4(相同加數×加數個數)的形式,然後再寫成4×5的形式。但是,很多學生不清楚到底應該先寫哪一個,於是就很混亂。爲了讓學生正確、順利地寫出乘法算式,本人總結出規律:加數是幾,第一個乘數寫幾;有幾個加數,第二個乘數寫幾。再如,很多學生不知道9×4表示幾個幾,根據這一乘法算式寫出加法算式時也存在問題,於是,總結規律——在解決“表示幾個幾”的問題時,要“從後向前說”,所以9×4表示4個9相加;在根據乘法算式,寫出加法算式時:第一個乘數是幾,加數寫幾;第二個乘數是幾,寫幾個加數。透過總結規律,讓學生先掌握操作方法,提高應試能力,然後再慢慢加深理解。

三、綜合訓練、鞏固提升

這一環節主要透過習題的形式,來鞏固知識,查缺補漏,並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透過這三個環節的設定,學生不僅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一年級學生一直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因此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內容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動機。

在課堂匯入環節中,首先我透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卡通小熊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每張圖片有3只小熊,引出1個3、2個3、3個3……由相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爲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作準備。

二、創設認知衝突,理解知識含義。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還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主,出示情境圖,根據圖中的資訊來提問題,例如:一共有多少個寶葫蘆?在自主探索算法過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透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性。然後透過微視頻,清晰的引出兩個知識點:

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讓學生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初步認識到乘法算式中,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以及只有有着相同加數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進行計算。

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瞭解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有少部分學生只是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於在轉換加法算式變乘法算式過程中,多讓學生去辨別加數和個數,鞏固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三、重視反饋,鼓勵學生積極思維。

由於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及時的反饋,便於及時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思維閃光點,同時及時準確地知道他們身上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重點還是讓孩子們瞭解並掌握乘法的意義,即幾個幾相加可以更簡便的用乘法進行計算。所以在課堂自主練習中,我多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乘法意義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並且在解決問題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

1、本節課設計比較流暢,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導致整堂課的進程比較平淡,應該在個別環節中形成更加尖銳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放的還不夠,例如在強調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不同意義時,應該多給與學生自己去體會和表述兩個數表示的不同意義,使兩個關鍵詞內化爲學生的深刻理解。這樣,無論從加法算式中改寫成乘法還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義。

3、在課堂練習中,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可以增加遊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4、學生參與範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透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的'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進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有實質性的進步。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今天,聽了王老師講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不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本節課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和感悟乘法的意義。爲了能達到此目的,王老師在課的開始抓住了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心理,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來進行匯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透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老師說算式與學生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比如寫: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師說200個6相加,學生感到很茫然,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思考:怎樣寫簡便 ?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透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不足之處:

1.在給加法算式分類時,沒有砸實,學生只把相同加數的算式分爲一類,而另一類,加數不相同的算式,沒有分,老師也沒有理會,導致後面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沒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師讓學生觀察,這樣的算式爲什麼不能寫成乘法算式?這樣把問題給學生,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得出加數不相同,所以不能寫乘法算式。我認爲這樣學生對乘法的意義理解的會更好。

2.揭示課題如果放在新授課後,效果會好一些。

3.練習題有個別沒有處理,教師的語言不要過於羅嗦。 總之,聽完了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爲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