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11 教案教學設計

《獲得教養的途徑》專題創新閱讀

鎮江市潤州中學

開課類別:教師發展學校公開課

開課時間:2005年10月5日

教學設想:在學習了本專題後過一段時間,讓學生重新閱讀、思考本專題中所涉及的問題,使贊同的觀點更清晰、更深刻,使反對的意見討論得更深入,從而形成更符合學生個性的、更具有操作性的觀點。

課    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引出“溫故而知新”(1分鐘)

1、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先賢大儒,他是思想家,更是教育家,他的許多關於學習的論斷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大家還記得孔子強調“溫習”的一些句子嗎?

(生回答)提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2、“溫故而知新”是十分重要的學習方法,那麼,我們該怎樣“溫故”從而“知新”呢?(停頓,學生思考)我想,要“知新”,“溫故”就不是簡單地瀏覽舊知識,而應當整理、反思、質疑舊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    (板書:溫故而知新)

3、“獲得教養的途徑”這個專題就有許多值得“溫故”的內容,一個多星期前,我們學習了這個專題,上次週記中有11位同學說:這幾天,回過頭來讀讀這個專題,發覺自己又有了新的思考。課代表很是熱心,將同學們的反思記錄收到我這裏。今天,我們就《獲得教養的途徑》這一專題的學習也來一個“溫故而知新”。    (板書:《獲得教養的途徑》)

二、“溫故”--整合、濃縮專題知識(5分鐘)

1、什麼是“教養”?

2、結合課文說說追求“教養”的意義是什麼?(課本P37)

提示: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並非朝向某些狹隘目標的艱難跋涉,而是我們自我意識的增強和擴展,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

3、專題主要內容(教師提問,指名回答)

提示:本專題分爲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從質疑到創新”(板書)

第一部分,經典的力量。重點談研讀世界文學,出發點是一個“讀”(板書)字。強調反覆閱讀,不斷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讀”,就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

第二部分,求學之道。這部分議論的出發點可以用一個“學”(板書)字來概括。《勸學》強調個人的學習,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三個角度論述“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師說》講的是“從師而學”,闡述了關於“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而學的重要性和應持的態度。

第三部分,從質疑到創新。這部分談“思”(板書),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係。

三、過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揭示了閱讀個性化、人本化的道理,我們在閱讀作品時不能做作品的奴隸,應當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對作者的觀點要勇於質疑,如果你贊同某觀點,應當以例爲證,使之更豐富、清晰,如果你反對某觀點,應當以例爲證、以理服人,透過反思,形成更自己的、個性化的觀點

四、“知新”--質疑、探討,形成新見解(38分鐘)

(一)“讀”的反思(11分鐘)

1、請同學們就赫爾曼黑塞和王梓坤(P48-50)關於讀書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組織、引導)

提示:(1)讀什麼?

贊同:

質疑:如,閱讀應當向上看(讀經典),還是向下看(大衆讀物),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2)怎樣讀?

贊同:

質疑:如,赫爾曼黑塞主張反覆研讀經典,這與韓愈所主張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王梓坤所提倡的“倘有餘暇,何妨多讀”的觀點是否矛盾?兩者有沒有借鑑意義?你怎麼理解的?(黑塞--研讀經典    王梓坤--有知識,纔有比較,有比較,才能發現問題。知識淵博的人見解比較深刻,思考比較周密,而且對事物的發展前途常有遠見,預測也比較正確,主張“精於一而後博”)

2、讀書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提示:讀書人有句名言:萬卷詩書勤參看,自得人生萬載長。講的就是讀書對人生的啓迪(板書)意義,使我們的人格、心靈更充實、更完善。

3、對我們獲得教養具有借鑑意義的還有沒有其他途徑?

提示:經驗等(板書)

(二)“學”的反思(13分鐘)

1、請同學們就荀子和韓愈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組織、引導)

提示:

(1)贊同什麼?

(2)質疑什麼?

A、“學”與“思”有什麼關係?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B、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什麼不同見解?

○韓愈“道”指什麼?即韓愈主張人們學什麼?

提示:儒家之道

○新時代的我們該學什麼?如何對待古代文化?

提示:古代精華+時代內容

○教師到底該起什麼作用?

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如何理解才正確?

2、有人說: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求取(板書)的過程。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1)諸葛亮《戒子集》中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2)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我們除了自己求取、向老師求取,作爲新時代青年,我們還有哪些渠道可以求取?

提示:網絡等。

(三)“思”的反思(14分鐘)

1、請同學們就王梓坤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髮言、討論,教師組織、引導)

提示:

(1)贊同什麼?

(2)質疑什麼?

如,有同學認爲:王梓坤十分強調“獨立思考”的作用,觀點有些偏頗,新時代講究高效率、快節奏,衆人拾柴火焰高,我們應當講究“合作探究”,沒有必要“終日而思”,那樣做浪費時間,而且往往不夠全面。你認爲就獲得教養的途徑而言,有沒有必要提倡“合作探究”?

○王梓坤強調“獨立思考”的原因是什麼?

提示:獨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觀存在,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中國教育落後,主要在於灌輸代替了獨立思考。無論在具體的學習還是研究,“不思想”終將一事無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識”,只有獨立思考纔有可能獲得教養,獲得智慧。

○王梓坤是不是反對“合作探究”?

提示:P52“當我們的思維難以深入時,可以向羣衆學習,向書刊學習……”

○獨立思考能不能和合作探究有機結合?

提示:“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板書)

2、一個人借鑑了許多、求取了許多、獨立思考了許多,是不是就一定能獲得教養呢?

提示:還必須注重實踐(板書)。

3、王梓坤引用了清初思想家唐甄《潛書》中的話來強調反思與實踐的關係,“心,靈物也;不用則常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有同學提出疑問:“大用之”則一定“大成”嗎?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反思是一種品質,經驗從反思中來,智慧從反思中來,反思使我們對舊事物有了新的認識,反思使我們對新事物有了更深的體悟。今天,我們一起“溫故”、“知新”,從“啓迪”、“求取”、“反思-實踐”三個方面拓寬了獲得教養途徑,在一些問題上形成各自的見解,獲取了文化,在道德修養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完善並豐富了自己,這本身也讓我們獲得了教養。

 

附:板書

獲得教養的途徑

溫    經典的力量          求學之道              從質疑到創新

故       讀                 學                        思

 

知      啓迪               求取                  反思-實踐

新  書籍+經驗等   古代精華+時代內容       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           ……                    ……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