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1 教案教學設計

Ming 《獲得教養的途徑》教案1(導航)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轉貼自忠華語文網  

[本文定位]

本專題分爲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和“從質疑到創新”。第一部分探討的重點是爲什麼要閱讀經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討重點是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第三部分探討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係。三篇文章的關係,簡而言之也可以概括爲“讀”--“學”--“思”。

透過有效的探討,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爲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

[教學目標] 

1.學生透過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學生探討閱讀經典作用,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學生討論爲主,教師適當引導。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出生於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卡爾夫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幼在濃重的宗教氣氛中長大,1891年,他透過“邦試”,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由於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半年後逃離學校。這期間他遊歷許多城市,從事過多種職業。 

在比較廣泛地接受東西方文化薰陶之後,1904年,墨塞發表了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一舉成名,從此成爲專業作家。這一年他在瑪麗結婚,移居巴登湖畔,埋頭寫作,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在輪下》。這一時期的創作以浪漫主義詩歌、田園詩風格的抒情小說和流浪漢小說爲主,作品洋溢着對童年和鄉土的思念之情,充滿對廣大自然和人類的愛,同時也表現了青年人的精神苦悶與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墨塞的創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醉心於尼采哲學,求助於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哲學,並對榮格的精神分析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長篇小說有《克努爾普》(1916)、《德米爾》(1919)、《席特哈爾塔》(1922)、《荒原狼》(1927)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1930)等。這些書深受西方讀者的喜愛,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荒原狼》曾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爲德國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後,法西斯在德國猖獗,墨塞對社會前途陷入深深的懷疑與絕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從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尋求理想世界,《東方之行》(1932)、《玻璃球遊戲》(1943)正是這一時期追求與探索的結晶。 

黑塞被稱爲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徵手法,文筆優美細膩;由於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領域裏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爲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範例",黑塞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問題探討: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文章認爲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2、本文闡述“獲得教養的途徑--讀書”這一主題的整體思路是怎樣展開的?

第一段,簡說什麼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爲“爲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爲下文張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論述閱讀傑作的作用。作者認爲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再次強調讀書是爲了完善自我,是爲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僞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進一步闡述透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作者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爲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閱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爲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閱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爲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爲例,認爲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3、作者論述什麼是真正的修養時認爲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你如何理解?

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黑塞說“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並不矛盾。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爲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4、經典作品的作用爲什麼不同一般?爲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爲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透過閱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閱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

(此問可進行延伸: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爲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爲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爲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爲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 )

5、爲什麼黑塞認爲“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爲前提”?

作者的這一見解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誘惑,存在着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別指出“爲數甚多的年輕人”輕視讀書的傾向。)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閱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閱讀的層次,因爲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爲一些人對閱讀傑作不願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

6、黑塞認爲“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纔會發現傑作的價值”,你如何理解?

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閱讀”、“敬重知識”和 “心的教養”,--因爲閱讀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閱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7、對經典作品爲什麼要反覆閱讀?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你有過這樣的閱讀體驗嗎?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談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爲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