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香菱學詩(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第20課    香菱學詩

教學目標:

1、討論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體會作者對香菱等女性的感情,從而深入理解《紅樓夢》的主題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寫作技巧與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

1、 學會客觀評析小說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

2、 學習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香菱等女性的感情,從而深入理解《紅樓夢》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翻看副冊時,只見畫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幹,蓮枯藕敗,後面書雲: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大家知道這首判詞說的是誰嗎?

 

二、初讀課文,感知情節:

課文寫香菱學詩,共寫幾件事?請大家速讀課文,以最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1)黛玉指點學詩門徑。

2)香菱談論讀詩體會。

3) 香菱苦心學詩。

三、揣摩細節,感知形象:

1、香菱學詩的過程表現了一種什麼精神。 

明確:專心致志,廢寢忘食。

2、找出文中表現香菱專心學詩的語句。 

明確:“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  

釵連催她數次睡覺,她也不睡。”“如此茶飯無心,坐臥不定。”“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至三更以後上牀臥,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纔朦朧睡去了。”

3、比較分析香菱寫的三首詩。

簡析:她彷彿對月低吟,顧影自憐,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結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聲,卻推給處境同樣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說離愁,思緒這種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膚泛的,在第二首是遊離的,到第三首就變成實在的,意趣真切,餘韻悠長。 

4、小說刻畫了香菱這個形象,是怎樣刻畫的呢?香菱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畫人物的方法。

(1)傳神的語言描寫

如:香菱怔怔答道:“‘閒’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

(2)典型的細節描寫。

如:只見他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後上牀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纔朦朧睡去了……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

(3)成功的側面描寫。

如:寶釵說:“這個人定要瘋了”、“可真是詩魔了”、“這誠心都通仙了”等語,就是側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個從官宦小姐淪爲奴婢的悲劇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運:從小遭受災難,被拐賣,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裏,終於淪爲侍妾,受盡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後,香菱住進了大觀園,有機會接觸大觀園內這許多富於才情的少女們,特別是像林黛玉這樣的才女,萌發了強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從香菱刻苦學詩寫起的。

②精華靈秀,悟性極強。學詩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已到了“呆”“瘋”“魔”的程度。 

原來香菱是一個極富文學氣質的人,她早就想學詩了,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自己弄本舊詩,偷空看兩首。進入大觀園後,深藏在內心的精神飢渴一下子勃發起來,進園的當晚就來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學詩。黛玉熱情指導,列舉名作讓香菱閱讀。香菱拿了詩回來“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地讀起來。寶釵連催她數次睡覺,她也不睡。寶釵見她這般苦心,只得隨她去了”。

精神食糧的大量攝入,使香菱的內心充實豐富起來,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說:“詩的好處,……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舉了《塞上》一首爲例說:“大漠孤煙……倒像見了這景的。”香菱的藝術感受力很高,她讀詩眼前就能出現詩歌中那動人的形象。香菱所體會到的,正是今天已衆所周知的藝術辯證規律。

補充材料:

香菱名字的深刻用意

香菱的文化基因就深深地鐫刻在她的名字尤其是原名“甄英蓮”之中。 

第一回在寫甄士隱“如今年已半百,膝下無兒。只有一女,乳名英蓮”時,有一條脂批,指出“英蓮”就是“應憐”,應該可憐,應該憐憫。香菱姓甄,全名是“甄英蓮”,諧音“真應憐”。我們知道,金陵十二釵都是以悲劇結束一生,按說都“應憐”,爲什麼曹雪芹偏偏把這個名字給了甄士隱的女兒,強調、突出她“真應憐”?曹雪芹直接告訴讀者,這個少女“真應該值得人們特別可憐”。這在曹雪芹筆下所有被同情的少女、少婦中是罕見的。香菱確實特別命苦,不但幼年被人販子拐走,後來賣給了呆霸王薛蟠爲妾,她甚至連自己的父母是誰,何處人士,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實際年齡都不知道。所以判詞說她“平生遭際實堪傷”,恰如其分。她確實值得人們深深地同情與憐憫。 

問題是香菱最“應憐”的是什麼?如果僅僅是指她從小被拐賣等事情,那別人也有類似情形。七十七回交代,晴雯也是被人(賴大家)用銀子買來的,當時剛剛十歲,可是“也不記得家鄉父母”了。看來賴大家買她之前,晴雯已經被拐或被賣過了,當時她一定很小,還不記事。如果十歲才被賣,那就不會連家鄉父母都不記得。晴雯是丫鬟,地位還不如作爲妾的香菱,而且最後也被迫害致死。由此可見,曹雪芹突出香菱“真應憐”必定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須要我們去認識和體會。 

有一個現象須要我們特別注意,那就是香菱名字的變化。香菱的名字經過了從原名“英蓮”到寶釵爲她改作“香菱”再到夏金桂讓她改爲“秋菱”的變化過程。《紅樓夢》中人物名字被主子改換,這種情形不少,比如,襲人原名珍珠,是寶玉將她改爲襲人的。紫鵑原名鸚哥,是給了黛玉之後改的。當然,珍珠、鸚哥很可能都不是她們最早在家的名字,是成爲賈府丫鬟之後主人取的。比如珍珠、鸚哥本來都是賈母的丫鬟,和鴛鴦、琥珀、翡翠、玻璃等放在一起,就能夠看出顯然是主子按照一定的序列統一取的,都是珍寶和良禽。所以她們原來一定有父母取的名字,不過因爲在小說中沒有特別意義,不提罷了。不管怎麼說,人物名字這樣一改再改,在《紅樓夢》人物中似乎只有英蓮即香菱一個。因爲林紅玉改爲小紅,只改了一次,而英蓮改了兩次。而且香菱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叫英蓮。作爲《紅樓夢》第一個出場的薄命女子,曹雪芹如此重視人物名字的設計,香菱的名字決不會例外,它一定具有某些深層次的含義。 

我們首先要從香菱判詞中尋求線索:“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那麼判詞從名字上暗示了讀者什麼呢? 

英蓮再出現時是在第七回,這時她已經被改名爲香菱。甲戌本脂批說:“二字仍從蓮上起來,蓋英蓮者應憐也,香菱者亦相憐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蓮也。”這話大體上不錯,不過我覺得還沒有將“香菱”二字的自身意義完全解釋出來。菱與蓮雖然都生於水中,但是蓮的根莖扎於泥裏爲藕,莖伸出水面開出荷花。所以判詞說“根並荷花一莖香”,暗示她就是英蓮。在有父母(泥中之藕--偶)的情況下,她可以開出荷花(青春少女),結出蓮子(結婚生子),過上正常女人的生活。而菱雖然也是水生植物,卻並不紮根於泥,暗示香菱已經失去父母。不過這“菱”與“蓮”一樣仍然是美好的,所以叫做“香菱”。雖然荷花與菱花都有香氣,但是菱香和蓮香卻有一個重要區別。因爲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菱爲一年生草本植物。所以當英蓮變成香菱後,就意味着這個女孩生命力的短暫。那麼造成香菱生命短促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爲薛蟠娶了夏金桂之後,“香菱”被迫改成了“秋菱”。菱爲夏末秋初開花,秋季結實,一年的生命週期就結束了。所以香菱改名秋菱,意味着她的生命將比原來要結束得更早。 

四十八回香菱學詩是香菱從金陵來到京師,進入賈府後塑造香菱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前八十回香菱故事中正好處於中間,可以看出曹雪芹注意結構平衡的良苦用心和不凡功力。 

 (2)林黛玉。

在《紅樓夢》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詩人氣質的林姑娘,哪裏還有什麼小性兒,她熱情指導香菱,不厭其煩,不顧勞累,顯現出了光風霽月般的襟懷。從她給香菱所開的書目來看,她的學識積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於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內容就是讀詩、作詩。文學這片廣袤的土地可供她這位寄人籬下、冰清玉潔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聯想個人的身世,林黛玉對香菱這無父無母的孤兒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當香菱求教於她時,她饒有興致地承擔起老師的責任。她說:“既要作詩,你就拜我作師。我雖不通,大略也還教得起你。”她簡單明確地提出了作詩的要領,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顧慮,很快縮短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

    

(3)有人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試作分析。

明確:《紅樓夢》在描寫人物時,女性無疑是最重要的,所以纔有人評價說“《紅

       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曹雪芹以其精細的雕塑力,創

       造出許多個性鮮明、優美動人的女性形象。他不僅對嫋娜風流的林黛玉,對

       有着炭火一般熱情而被生生撲滅了的晴雯,而且對那個不惜用生命來證明自

       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滿了強烈的同情和讚美。和封建社會蔑視女子、虐待女

       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並且

       歌頌了女子的多才多藝,讚揚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鬥爭精神。他曾這樣寫

       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子,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

       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棄男子,這就把幾千年來“男

       尊女卑”的地位顛倒過來,這樣的思想認識對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男尊女

       卑”“夫爲妻綱”的倫理綱常是一個猛烈的衝擊,充分體現出曹雪芹反對封

建禮教的超人勇氣和遠見卓識。

四、再讀課文,拓展延伸:

結合課文內容,討論下列問題:

1、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2、透過林黛玉指導香菱學詩,體現了曹雪芹怎樣的詩歌創作思想?這對我們學習語文有何作用?

明確:

1、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資質,入園前雖然家務繁忙,但她總是忙裏偷閒讀幾首詩,在與黛玉談詩時,就充分體現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無論是黛玉,還是寶釵,都採用點撥式,而且兩人都具有良好的詩歌素養,特別是黛玉,循循善誘。三是大觀園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處於一種寬鬆的氛圍中,利於她的學習。

香菱學詩對我們學習語文,特別是寫作上的啓示。 做有心人,提高興趣。轉益多師,不恥下問。勤於實踐,不怕失敗。

2、林黛玉收香菱作學生,提出做詩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要多讀。黛玉讓香菱誦讀王維的五言律詩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一二百

   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誦讀這種方法對於我

們學寫詩也是非常正確而必要的。隨着誦讀篇目數量的增加,你對詩歌的語言感

知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詩歌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好比蓋房子,先要打

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蓋得越高大。誦讀就是學好詩歌的根基,這

是提高鑑賞能力的根本途徑。  

牐 其次,黛玉認爲,要學詩就要學一流的。王維的五言律詩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沒  

有人能趕得上他;七言律詩,杜甫的詩要是打一百分的話,恐怕要再找出一個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後來一個李商隱也還可以;七言絕句,那是不會有人寫得過李白的了。這三個人,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人稱“詩佛”,唐朝的詩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們三位了,以前一直是這樣評價的。後來白居易取代了王維的位置,因爲他的詩裏面有一些反映勞動階級的生活、思想等等,還有他的長篇,如《長恨歌》《琵琶行》都不錯,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維三個人爲首的。林黛玉這個看法也是很對的。要學就學一流的,學不到一流還可以成爲二流,要是一開始就學二流的,那隻能學成三四流了。我們在閱讀時,也要挑選文質兼美的作品,這對於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文學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膽創作,要敢於想像。香菱學詩,第一首,通篇就是說了“月亮很亮”這麼一個意思。所以黛玉就說,初學者看的詩少,措辭不雅,要放開膽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這也是很對的。恩格斯在評論德國詩人普拉頓的時候曾強調說:“寫詩必須有大膽的想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詩。形象思維的過程自始至終都貫穿着豐富的藝術想像,大膽的想像可以使極平常的生活景象煥發出奇特的美感、美質,令人耳目一新。

五、課堂小結:

        香菱學詩的過程,可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古今成就大事業者所必須經歷的三種境界來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爲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第三境“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

六、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紅樓夢》的有關章節,淺析黛玉性格的複雜性。 

2、香菱與寶釵是姑嫂關係,同住一室,香菱爲什麼不跟寶釵學詩?

板書設計:

                香菱學詩(曹雪芹)

誠拜黛玉爲師,品味王維詩          精華靈秀 

邊讀杜甫詩歌,邊嘗試作詩    性格  悟性極強   

經歷兩次失敗,終於寫成功          刻苦用心

謳歌  同情惋惜  多讀悟  學高手  敢創作  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