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綜合性學習:生活的棱鏡》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綜合性學習:生活的棱鏡》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貪tān 奈何nài 哀告āi 匹配pǐ 癡情chī

2. 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3.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 詞語

佳節:令人愉悅的節日。

莫奈何:沒辦法。

佩劍:身上佩戴着寶劍。

仗劍:手裏拿着寶劍。

哀告:哀求告知。

尊聲:尊敬地叫一聲。

匹配:①合爲婚姻 ②指元器件等的配合。

5. 作者、作品簡介

田漢(1898.3.12--1968.12.10)湖南長沙人,字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等。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1922年回國後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半月刊》,繼而組織南國電影劇社,從事話劇創作和演出活動。此時期創作的話劇《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蘇州夜話》等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1930年加入“左聯”,1935年創作的劇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來表現人民抗戰決心的作品。同年被國民黨逮捕,經營救出獄。

抗戰開始,立刻參加集體創作話劇《蘆溝橋》,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1944年與歐陽予倩等在桂林組織了西南戲劇展覽會。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創作了劇本《麗人行》、《憶江南》等。1948年轉入華北解放區。

解放後,任中國劇協主席和黨組書記,全國文聯副主席等職,創作了話劇《關漢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及整理戲曲《白蛇傳》、《謝瑤環》等,在歷史劇的創作和改編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田漢改編白蛇戲曲始於抗戰後期。1944年他在桂林作了二十六場京劇《金鉢記》。這個戲解放初還上演和出版了劇本。但1950年田漢又重新構思,方寫成了十六場京劇《白蛇傳》,其後又不斷修改,所以作者在1955年說,這已是“十年磨一劍”之作了。

6. 京劇常識

京劇於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其前身爲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爲盛行。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爲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爲生、旦、淨、醜四大行。

(二)閱讀能力目標

1. 瞭解京劇常識,感受中國古典文化魅力。

2. 學習分析作品人物的方法。

(三)寫作能力目標 :練習寫作簡單的劇本。

(四)思想教育 揣摩白蛇的形象意義。

三、教師建議

學習課文首先要了解《白蛇傳》的有關常識。《白蛇傳》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據杭州《淨慈寺志》記載,在宋代該寺附近山陰曾出現過巨蟒,並會變女人時常害人,而陳芝光《南宋雜事詩》中,也已見“聞道雷峯蛇怪”之說。此外,民間還有法海做了壞事,竟躲在田螺殼裏不敢出來的傳說,也是這個故事的片斷材料。《白蛇傳》還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清代初年的《雷峯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的主要矛盾,轉變成白蛇與法海之間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法海成爲干預和破壞幸福婚姻的惡勢力代表。《白蛇傳》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爲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傳說從最初的雛型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寶卷、戲曲等俗文學的影響。

四、課文講解

(一)文章概要。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節在杭州遊西湖時遇雨。青年許仙以傘相借。後來白娘子以送傘爲名,向許仙表白愛情,定下姻緣,二人遷往鎮江開設藥店爲生。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顯形,嚇死許仙。白娘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前去破壞,將白娘子鎮於雷峯塔下。

(二)《盜草》的主題。

歌頌堅貞愛情和捨身救夫的犧牲精神。見練習二解答。

(三)蛇、狼等動物故事爲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寓意(主題)?

寫動物其實是寫人,故事裏的蛇、狼與自然界中的蛇、狼並不是一回事,文學又是虛構的,加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因,寓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毫不足怪。詳見練習二解答。

(四)感受、領略唱詞的節奏特點以及它與舞臺道白、平時說話的一些區別。

唱詞的三言收尾,舞臺道白的四言(二言)收尾,平時說話的散文句式、省略成分的簡短句式。參見練習三解答及詞句品味。

(五)蛇的形象。

在文學創造中,人們對於蛇的想象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十分自由的。同樣一種動物,從不同的方面出發,可以創造出不同性質的形象來。

蛇的文學形象反差甚大。有時,人們把蛇刻畫得邪惡無比,十惡不赦,人類對於它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就是它處於逆境也不能被饒恕;有時,又產生像中國“白蛇傳”這樣的民間故事,並且又廣爲流傳,被改編成傳奇小說和戲曲。

白娘子,是蛇在民間傳說中難得的一個正面形象。她不但比“知識分子”許仙更堅定地忠於自己的愛情,而且還比超人的和尚法海更富有人情味。

我們選入課本的《盜草》,大體繼承了民間傳說的基本精神,但是,由於是浪漫主義作家田漢所創作,又明顯地含有現代的浪漫的愛情觀念。白娘子盜仙草,與仙童搏鬥,不敵,臨死不懼,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痛苦,而且聲言“死不足惜”,但丈夫沒有“回生之望”,將是終生遺憾。--這本來已經相當浪漫了(浪漫的特點,是情感的絕對化),而掌握生死大權的南極仙翁居然爲之感動,輕易地讓她帶上仙草回家救夫。如果不是民間故事,這樣的寫法,可能要被認爲是把封建社會中爭取愛情自由的過程簡單化了,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膚淺化了。但是在這裏卻只給人一種浪漫的、詩化的感覺,無限美好的感覺。這是因爲,這樣的情節設定從效果上把愛情的感人性強調到極端,到了超越現實的程度:愛情是美好的,美好得連敵人也爲之感動。這就把白蛇的愛情詩化了。作者對於白蛇的同情溢於言表。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世界文學史中,《白蛇傳》可能是惟一賦予蛇以人性、純潔愛情和詩意的文藝作品。

(六)課後練習解答。

第一題(略,可參見教師建議)

第二題

關於蛇的不同文學形象產生的原因,以上作了詳細的探究。可參閱此部分內容及其他參考資料,形成自己的一定理解,但不必過多介紹。

理解,主要依據他們接觸過的有關文學作品包括課本及課外作品,說說自己的看法。

大體應瞭解:寓言、童話、民間故事中的“蛇”也像其他被寫到的動物一樣,實際上寫的是“人”。寫動物比較自由,又增添人們閱讀(包括聽故事)的好奇心和驚異感。作品不過是取了動物的某一自然特性(如蛇毒性大,傷人致命)或某一習慣看法(如以爲蛇能修煉成精),藉以鞭笞醜惡現象、壞人壞事或歌頌好人性、好品德。如,《白蛇傳》和《盜草》中的蛇精大約跟蛇的靈巧機敏的特性,認爲蛇能修煉成精的迷信看法,以及它的形體與女性的苗條之間的聯想有關,但主要還是藉此表達了對堅貞愛情的歌頌。其實,自然界中的蛇,不要說“惡人”,連“惡蛇”都沒有多少資格稱得上,更不用說“成精”了。總之,文學作品中的“蛇”與自然界中的蛇往往是兩碼事,而文學是虛構的,寓意截然相反就毫不足怪了。能明白此點就行了。如果在查閱資料中瞭解更多一點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那也可適當多作一點介紹。

不同於本單元的其他蛇、狼的故事,可以上網、上圖書館、上書店或到民間採風收集,目的無非以更多一點的感性材料加深對上述問題的理解。

第三題

此題的目的之一是透過表演進一步感受《盜草》所歌頌的重情重義的美好情感。這和第一題、第二題一樣,透過一項語文活動,感受我國民間流傳的這一美麗故事和動人情感。對於《盜草》,感受它的基本情感。

此題的目的之二是比較、體味《盜草》的語言表達形式與其他散文故事的區別,主要是在“改寫”中增強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