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通用40篇)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非暴力溝通》有感(通用40篇),歡迎大家分享。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讚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爲總結爲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於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讚揚成爲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關於懲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爲孩子的淘氣而對她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有的時候是以暴制暴,也有否定他人的方式,目的性很強,就是要征服她。可事後常常後悔自責,事後看着她熟睡的樣子如此酣甜,就像個天使,真後悔當初去體罰她。有時女兒沒有照我的話去做,我會對她說不尊重父母而冷漠她,可是小傢伙過一會主動過來抱我,真是一抱解怨氣。

這一點真要好好向她學習,想想自己很少會在有怨氣的時候主動抱她而化解矛盾。都說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可是我們往往會在懲罰的時候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於失敗,導致深省自責,懲罰不僅會疏遠彼此的關係還會適得其反,的確要慎用。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

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其一,馬歇爾。盧森堡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能透過無關或反面的語言瞭解說話的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有種遇到知音樣的感覺,而人一旦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說了。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人與人之間隨着年齡、閱歷、立場的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但是哲學上說“別人也是另一個我”,也就是說人性有很多共通的東西,與人溝通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問題,可能就容易理解他爲什麼會有那樣的言行。準確瞭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當我們生氣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憤怒情緒怪到別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氣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一出口,對方要麼是否認,心想“怎麼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別人”,要麼是自責、內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見生氣的時候少說話,減少語言傷害發生率。先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來。生氣的時候也少做決定,因爲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外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溝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樣。老外溝通模式比較開放,有一說一,心裏有想法會直接說出來,照章行事。而我們中國人常常心口不一,說是,可能是不是,說不是可能是是。我們比較含蓄,很少會把想法直接說出來,甚至一句話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中國人是最難琢磨的。我們還容易反駁別人,即使心思被對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說“不是”。據說國際上通用的重要檔案都是用英文寫的,不能用中文,因爲中文一句話含義太多,有爭議的時候不好解釋。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處處留餘地的民族,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心裏有對方,開心好說話,心情好的時候說什麼都願意聽。願我們成爲心平氣和的人,用和氣的磁場去感染別人,有愛,有心,好好說話,開心工作,舒心生活。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寫的一本教人溝通技術的心理學著作,書名來源於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聖雄甘地的孫子爲本書作了序。

非暴力溝通分爲四步:

1、描述一個事實;

2、說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釋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別人溝通時,自己要準確無誤的按上面的順序(當然也不總是絕對的按順序)向對方傳遞資訊。同時,在溝通中你也要盡力從以上四個方面獲得對方的資訊。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事實,而不是作評論,作者用一章講了如何區分事實和評論,並出了練習題供讀者訓練。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講參考答案也沒有用對錯來判斷,而是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的意見一致”或“我們的意見不一致”。可喜的是這幾道題我都答對了。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步是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講了這兩者的區別,作者建立了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並說明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這個詞彙表挺有用的,說實話,感受和想法的區別不像事實與評論的區別那麼大,書中的練習我錯了好幾個。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步是說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講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滿足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不能滿足,我們就不爽。

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這裏要區分的是要求與命令的區別,同樣後面也附了練習題。爲了獲得對方這四個方面的資訊,所以我們要認真的聽對方的表述,必要時要透過提問的方式獲得對方的資訊。在溝通時不要想當然的對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樣也不要妄加揣測對方的意思。

強調非暴力溝通並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於表達憤怒,甚至要用強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紹了不用強制力的好處。

作者在書的最後三章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決是做職業女性還是家庭婦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來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達感謝,分三步:1、描述事實;2、滿足了我什麼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書是一個教人溝通技巧的方法論方法,我在與我的孩子的溝透過程中就用了這個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我會持續使用這個方法,以提高我的溝通能力。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4

第一次接觸“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還是兩年前,那時我還在社工機構上班,也要感謝這個專業和工作經歷,讓我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一些在生活中很有益處的知識和技能。

人們常說電影、音樂和書籍都是常讀常新的,我想書還是書,電影也還是影,不一樣的是人的變化。第一次讀本書,粗略地看了一遍,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總體而言,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今年是第二次讀它,看得比較慢,斷斷續續的,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對於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有兩點。第一點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很看重感受的自我覺察和表達,他說事實上情緒和感受來源於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取決於外界,外界是一個刺激和誘發因素。比如我們常用某人讓我覺得開心,某人做了什麼事兒讓自己生氣難過這樣的表達句式,就是把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上,也就承認別人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同時別人也需要爲我們的情緒負責,如果是負面的情緒,那就會容易產生埋怨指責等行爲,如果對方認可,可能就會覺得內疚,如果想利用內疚的情緒去促使對方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行爲,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情感操控,例如父母與孩子,或者戀人之間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情緒來源於本身,不過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總是會相互影響的,所以在有情緒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和別人的需要,那樣彼此的溝通會更和諧。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在於不評判。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不是最高形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真的很難。因爲評判太容易了。

這裏要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並且要學會觀察和評論,儘可能客觀地去描述事件本身。這讓我想起自己有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一箇中年男子使勁追着一輛公交車,但還是沒追上。旁邊一個男子看到這一幕,發出竊竊地笑聲,說這人怎麼這麼傻。如果換做是我,如果沒有什麼緊急的事兒,我估計不會去追,追不上自己可能會覺得尷尬。但當時我想的是我們只是看到了一個表面的事實,或者說一個片段,他那麼着急想趕車,那他的需要是什麼呢?由這個事件,讓我想到了無意識的評判無處不在。

一邊看書,一邊反思自己和觀察周圍的社會,發現確實是這樣的,比如小孩不向長輩問好,這叫沒禮貌,功課沒有按時完成,就是懶,沒有按照大人吩咐去做,就是愚蠢。我們不僅僅會去評判別人,對自己也同樣如此。如果自己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也會暗暗說自己爲什麼老是這樣一類的話。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暴力吧。不知不覺而無處不在。

描述自己觀察的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需要、再提出具體的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步驟,書上也說,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一開始會很彆扭的,但慢慢的會習慣,也會從中受益良多。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再到無意識,用新的去替換舊的,改變就出現了。

個人而言,自己感受很明顯的一點在於面對別人的評判時,不會馬上覺得很難受,要去防禦或者攻擊,有時候會想一想背後的東西,有時也就一笑置之。我也習慣去評判別人,所以也在生活中多多嘗試去描述事件本身,當我這麼去想的時候,也會覺得輕鬆一些,表達還是會有些困難,有情緒了,知道自己不能去語言傷害對方,但也沒組織好怎麼說,所以會變成沉默。不管怎樣,會越來越熟悉的。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強烈推薦。

最後有一個疑問就是本書的譯者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愛的能力取決於審美能力。有些疑惑,或許以後會有答案。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5

在讀完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之後,它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反思自己的課堂和班級日常生活,作爲一名老師,每天我會面對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產生的問題,並給他們善意的解決之道呢?當孩子犯了錯時,我有沒有耐心地去聽聽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給他們機會改正呢?當我自以爲是的評價學生,甚至武斷地給孩子貼上“懶惰”“不負責任”“自私”等種種負面的標籤時,是否意識到這都是自己的主觀暴力評價呢?

都說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但有時這座橋不是暢通無阻的,有時它也會出現岔路需要我們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有時我們會訴苦:自己對學生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可他們卻對我們的行爲不理解;我們會抱着爲他們好的心態,努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卻遭到“無視”,甚至消極抵抗。

爲什麼我們的好心不能感動他們?我想有時候我們的好心用錯了方式,我們的初心和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爲更好的自己。但這個過程中,有時我們會錯誤地使用了暴力的語言。也許大家都認爲拳腳相加纔是“暴力”,但讀了《非暴力溝通》後我知道了,其實“暴力”分爲“身體的暴力”和“隱蔽的暴力”兩類。武力的“身體的暴力”大家比較熟悉,而透過語言和行爲讓對方產生精神恐懼、緊張和痛苦的“隱蔽的暴力”,經常會被大家忽視。其實這種暴力纔是我們要重視的暴力。但這種暴力比較隱蔽,有時往往連我們自己都很難察覺,可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頻率卻非常高。如果用心體會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談話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語言有的時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會讓自己身邊的人受傷,痛苦甚至變得消極。當我們讓孩子處於這種“隱蔽的暴力”中時,他可能早就遍體鱗傷了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配合老師快樂地學習呢?

雖然語言有時會是“隱蔽的暴力”,但只要我們願意它更可以成爲“甜蜜的動力”。《非暴力溝通》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今後,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靜下心來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用善意的語言與他們溝通,理解行爲背後潛在的需要。努力營造一種讓學生覺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納、彼此欣賞,相互關心的溫暖的班級氛圍。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6

一、這本書講了什麼?

這是一本講如何溝通的書。暴力溝通不是指說着說着就打起來了的溝通,而是指語言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溝通。如果我們留意生活當中的說話方式,就會發現,言語上的嘲諷、否定、說教、拒不迴應、隨意打斷都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作者提倡非暴力溝通,並且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媽媽對兒子說,房間裏有3個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需要房間的整潔(需要),你能幫我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很好地對應到了這四要素。

二、如何論證的?

全書先總述非暴力溝通的意義,而後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章節敘述。各章節詳細的介紹如何客觀觀察、準確的體會和表達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表達請求。每一章闡述觀點的時候作者都會舉例論證,當然舉的例子也很接地氣,章節末尾給出了所討論主題的例子供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中的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是請求的基礎。其中,請求是指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必要時請別人確認。請求應該站在雙方的角度,平等的請求不是命令,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做什麼,而是以誠實和傾聽的方式與人聯繫,這樣請求被拒絕了也不會有什麼怨恨和尷尬。

三、作者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爲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溝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包括與父母的溝通、與伴侶的溝通以及與朋友的溝通,我們的話往往讓別人痛苦、難堪。我們經常忽略了客觀的觀察,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那種帶有評論的觀察一說出口就讓別人很抗拒。比如,“你總是不記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沒收拾好衣服”這兩句話,情緒上明顯後者讓人舒服的多。恰當的表達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這樣做我感覺有點難過;比如,我今天感覺不開心。適當的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麼啓發

首先是應該客觀的觀察,不僅是觀察自己,也要觀察別人,觀察應該基於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先入爲主的評價。其次應該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刻,當別人給我說它的困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我太急於說教和給出自己的意見了,這樣很不負責任。按照書中的做法,我應該耐心的聽他說,並詢問和確認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達和釋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確的給出建議。或者別人根本不需要建議,等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已經有主意了。受到啓發的第三點就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讓別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們應該說出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如果別人拒絕了,那也沒關係,因爲我們的請求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考慮的。

這本書整體較短,pdf只有109頁,語言也很簡單,讀起來絲毫不費勁,但是其中的溝通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讀一本書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只有你真正認可了書中的方式並且按你認可的方式行動起來,改變纔會發生。非暴力溝通也需要刻意的反覆練習才能學會,行動起來吧!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7

剛當班主任的時候,猶記得私下裏和一位學生談話時,學生的發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師,您和我們說的話意思和張老師的話意思一樣,但是張老師說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聽進去。”道理是一樣的,爲何我說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呢?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爲何有時候我們的話,學生聽不進去?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爲常的那些“爲你好”的話語中,其實是裹藏着“暴力因素”。盧森堡博士認爲,以下四個原因會促使我們平時的交流出現暴力,它們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其中,我發現在平時和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其實我是有在做道德評判和強人所難。比如我比較愛整潔,喜歡把桌面總是收拾得乾淨整齊的,我看到學生的課桌亂七八糟,我可能會責罵他:“你看你連桌子都不會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這一表達就是我用我的衛生標準去評判學生的行爲,是一種暴力溝通。又例如學生與她爸爸發生矛盾,覺得爸爸總是偏心,滿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總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第一時間說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實你自己也不好受。沒有給予孩子認同,沒有疏導好孩子的情緒,而讓她不要討厭他爸爸,其實就有些強人所難。所有的問題終究是,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其實更多的關注對象還是在我們自身,而非要溝通的對象——學生,所以我們的溝通沒有觸動到學生的心靈,反而是因爲在溝透過程中出現的“暴力因素”,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覺得老師的“攻擊”我,從而第一時間是反駁對抗,從而未能接收到對話中可能真正對他有促進意義的寶藏。

二、轉變

好的語言是溝通雙方心靈交匯的窗戶,而暴力溝通很多時候起不到溝通的作用,反而是爲雙方築起一道牆。因此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到底如何說,孩子們纔會聽,也成爲我接下來工作重點。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介紹了“怎樣交流能避免暴力溝通”,他強調4個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第一是觀察而不評論。

第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三,說出自己的需要。

第四,提出具體的請求。

在接下來與學生的談話中,我會有意識的注意以上四點的內容,調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書桌的事件,其實我是需要孩子們收拾好書桌,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但我的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批評,之後我會換種表達:“孩子,現在書的放置有些雜亂,老師怕你找資料的時候不好找,時間長了或忘記某資料放置的位置,趕緊收拾一下書桌,也可能騰出更大的空間,寫作業,自己舒服一些。”學生聽了,也會審視自己是否會有這樣的不便之處,覺得我說得有道理,真正的爲他着想,會動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學了一段時間後,除了具體表達的轉變,我的思路有了變化提升,從更多關注自己、心疼自己,過渡到開始重視與我交流的那個人的感受和體會。過去交流不順暢時,通常會在心裏指責別人:“這人怎麼這麼難溝通呢?和他(她)說話真累、太勞神!”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後,我常常會下意識地琢磨、覆盤、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沒有暴力溝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嗎?我的請求是否是具體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關注、努力理解對方抱怨背後的需求了嗎?漸漸的換位思考,讓我的話語越來越能走入別人心裏,而我也更能理解對方,自己的負面情緒也變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變化,溫柔的語言比強勢的施壓更有力,用善意和溫暖讓語言成爲使陽光照進他人心靈的窗戶!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8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本以爲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論深奧的專業性極強的書籍,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是一本不經意間就閱讀完的有趣的書籍,更讓人產生意猶未盡之感,覺得這本書略顯得薄了點,還可以寫的更長點。

非暴力溝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對立面——暴力溝通。但在很多人看來暴力和溝通本就是一對反義詞。正如兩位面紅耳赤之人,最常見的方式不是針鋒相對就是不言一語。這種情況下溝通顯然很難,甚至溝通已經結束。但是不是沒有面紅耳赤或沒有反對之聲就沒有暴力溝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書中所說,大多數的暴力溝通並不一定需要訴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現形式。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觸碰溝通中的雷區,就會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讓我們溝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諸如道德評判、逃避責任、進行比較、強人所難等,雖說熟悉,但是在溝透過程中卻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要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讓溝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爲例。大多是識人易而察己難,我們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道德綁架一詞,人們既能明顯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傷害他人。自己在乎細節,如朋友不是過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輕人未給老人讓座,那他就是缺乏愛心之人……這些問題就這樣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溝通語言之中,當我們還在沉醉於一片“爲你好”的表述之中時,殊不知對方心理早已牴觸不滿。

如何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但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將觀察與評論混爲一談,當二者混爲一談時,人們更傾向於聽到批評指責之聲,逆反心理由此而產生。很多家長不就是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中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孩子如果沒有學習而是在看電視,那就會被視爲懶惰或是沒有上進心的人。試想在這樣的溝通情景中,孩子聽到的只能是評論,即使他聽從父母的話關掉電視前去學習,內心也是帶有極大的怨氣。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實的說出觀察結果,而不帶有感情傾向的評論,將會更有利於彼此的溝通。正如面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爲,你可以說,放學後你已經看了1個小時的電視,長期這樣我擔心的你的視力和成績都會下降,我擔心你會因此而不開心。陳述自己的觀察,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對方的需要,不給對方壓力進行溝通,纔會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導致溝通出問題的細節,在本書中都較爲詳細的進行了較爲詳細的表達。人心總是敏感的,希望閱讀完本書後,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溝通中的誤區,讓溝通真正成爲連接彼此的橋樑,而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9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透過這本書《非暴力溝通》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在我兒子眼中就是一個暴脾氣的媽媽,後來我們家兒子給我起了一個錯號,叫暴躁媽媽,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問題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問題,因爲我是一個年輕媽媽,感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兒子,經常孩子作業不是很懂的時候我總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較,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些,聰明些,看不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孩子還沒說完話的時候打斷他,不去聆聽孩子的心聲。

透過蘇老師給我們提供的這個平臺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共讀這本書《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裏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於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爲。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爲我很不喜歡家裏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裏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我認爲書中提到的一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不說這本書有多麼神奇至少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會美好很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0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爲“暴力溝通”只是“衝突”和“爭端”。但是現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後,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着許多“暴力行爲”。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爲,殺人於無形!

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牀,她會說:“怎麼又把房間弄得這麼亂啊!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裏!”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並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XX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麼時候能像XX那麼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說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於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已對孩子已經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於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生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築的,是成員們獲取溫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爲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1

最近在一書一課APP上聽了樊登老師的《非暴力溝通》,讓我受益匪淺,透過傾聽,我學習到一套標準化的溝通方法。在員工學院素質提升培訓中,我已經接觸學習過“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透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爲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好多事情我們一張口就是評論,而非事實。在工作中,作爲一名任職管理人員,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是需要觀察員工情緒的,我們無法選擇一些事,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一些事的態度,不可居高臨下,不可道聽途說,不可張口即來,這一點真的挺難的。因爲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闡述一些我們的觀點。事實是最不會引起對方反感的,書中說,“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後是感同身受,我們要同員工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生氣,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體的要求,明確談話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爲工作關係,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平時我們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少,但當自己偶爾參與進來時發現,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開始了“暴力溝通”,不學習時,歲月靜好,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我們只有轉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方可展開父與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段音頻,我總共聽了三次,每次聽完這本書,我都更深刻地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是聽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爲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越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書一課APP中,我還聽了很多好書,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願從書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願讀書成爲我們每個人的習慣!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2

由於時間緊迫,對於非暴力溝通只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只是隨機選讀了一部分章節,也不乏有所收穫。

我耐性不好,在傾聽這一方面表現差強人意,所以我選讀的這部分就是關於傾聽的。我贊同書上很多觀點,也能理解,我們在傾聽別人時,需要認真並放下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對他人表現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誠,不然,我們將辜負了他人對我們傾訴的信任。

用心傾聽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們內心不夠強大,則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此,我不禁想到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看來做一名心理諮詢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和素養,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寬容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瞭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麼,他就有可能覺得不舒服。這句話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容易忽視和做的不恰當的一種行爲。

我想,大多數傾訴的人都會經歷過這種感受吧,雖然得到了朋友的關懷,但是卻感覺不到滿足感,好像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悶的;對於傾聽者來說,發覺自己的關懷沒有起到作用,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議性的例句,我發現,那些話語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也不好意思說出口,更像是在影視上聽到的臺詞,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善表達的。

書中不僅闡述理論知識,更是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例這些舉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實,便於人們的理論理解,也能與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在這些舉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則是一對關係緊張的夫妻之間對話,妻子指責丈夫不好好聽她講話,丈夫不以爲然。

他們兩個人因爲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重點不同,以至於交流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雙方失望關係緊張。透過作者在中調解,雙方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兩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納,關係自然也得到了好轉。文章中說這段是對他人反饋,我想到在管理學上學到的資訊傳遞的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無法顧及他人的感覺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給予傾訴者想要的東西,這時,爲了不讓雙方都感覺不舒服,我們需要及時告訴他們我們也處於痛苦中。雖然不至於讓他人反過來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視起來自己的感覺,自我調節,自我排解。

我們繼續讀下去這本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3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後,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衝突。相當於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

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爲一談,他人就會傾向於自己聽到的是批評,並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係,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隻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髒!”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於絕對化的詞語,因爲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

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三、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註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而不是我們認爲案主需要什麼。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透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麼,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麼。我們把願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如果我們透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爲;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彆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後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4

1.整體感受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

原來,我覺得自己溝通能力挺強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不差。然而,讀過這本書以後,重新載入了我對溝通的認識,也發現了以前許許多多錯誤的根源。

一般來講,廣義溝通(communication)是人們分享資訊、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賦予資訊含義的任何東西。

而本書中提到的溝通是偏狹義的,即人與人的當面交流溝通。雖然覆蓋面狹窄了,但卻是我們最常用的,對於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具有極大意義。

讀完本書後,我對溝通的理解,可以概括爲三句話:透過傳遞資訊,增進互相瞭解,努力達成共識。

其中最關鍵的,是傳遞資訊,這是互相瞭解和達成共識的基礎。而恰恰是在這一步上,大多數人栽了跟頭。不能很好地理解對方,更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是造成溝通充滿「暴力」的源頭。

針對這一環節,非暴力溝通提出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是也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操作方法。

實際上,當資訊很好地傳遞,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瞭解,至於是否能達成共識,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碼,明確了不能達成共識,也是一種共識。

2.知識點

2.1暴力與非暴力

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爲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與愛,既包括對對方的尊重與愛,也包括對自己的尊重與愛。溝通,不僅僅是和別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自己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很多時候,這來源於內心的恐懼。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括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

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裏見你。——魯米

2.2區分觀察和評論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這是一個明顯的評論。我們說話時常常只有評論,而忽略了引出評論的事實。

“當我看到你把吃午飯的錢都給了別人,我認爲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觀察到的事實,後半句是評論。

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區分觀察與評論並不容易,我發現,凡是帶有形容詞或副詞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評論。觀察的句子,則是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比如“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和“歐文在過去五場比賽中一球未進。”

2.3區分感受和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是一個想法。

“作爲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這是感受。

表達感受的詞,實際上很有限,作者建議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

比如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悅、感動、滿足、放鬆、溫暖等。

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害怕、焦慮、沮喪、悲傷、厭煩、不滿、孤獨、慚愧、遺憾等。

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表達感受,讓對方感到真誠,降低敵對的心態,讓溝通更容易、更順暢。

2.4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一是責備自己,二是指責他人,三是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或慚愧。

2.5請求越具體越好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區分請求與命令

只要人們認爲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於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願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我們提出的是請求還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不要試圖透過非暴力溝通改變別人,也許,能改變他人對我們的態度,但是改變不了他們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傾聽

傾聽別人並不容易,傾聽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帶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

2.7用非暴力溝通與自己對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釋放壓力。

把“不得不”,替換成“我選擇……是因爲……”,這樣我們會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

2.8如何表達感激

說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爲、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爲什麼溝通中總出現問題呢?

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傳遞的資訊太模糊,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爲傳達的很準確,實際上對方一頭霧水。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底層邏輯是引導對方傳遞準確的資訊,自我表達準確的資訊(包括交流、表達憤怒、表達感激等)。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5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該書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爲全球非暴力解決衝突的實踐之父。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還可以作爲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斷提醒。

所謂的暴力溝通,並不是單純地說透過人身攻擊等方式進行溝通,迫使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異化的溝通方式有: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說:你太自私了。你太過分了。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然而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難得到滿足。

2.進行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迴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然而,我們會使用類似於“不得不”、“你讓我”比如說你讓我傷透了心等詞語。比如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爲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會感到內疚,並因此調整行爲來迎合他們,然而這種調整隻是爲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類似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脫責任的語言而不是負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裏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而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是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舉文中的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後,看到兒子把家裏弄的亂糟糟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把兒子罵了一頓。而非暴力溝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透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關於非暴力溝通要素的注意點

1.觀察:我們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評論:懶惰。觀察: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評論:愚蠢。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

2.感受: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我覺得不公平,我覺得他很負責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詞彙關聯:興奮,高興,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別人的行爲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3.在請求幫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用具體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語言,區分請求和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請幫我開啟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開啟窗戶。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爲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麼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自責自己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就是反過來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感受到惱怒。

第三種是瞭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爲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傷心是因爲他需要體貼和支援。透過瞭解我們的需要、願望、期待和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關於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自責,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陷於自我憎恨中無法自拔。而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面對挫折時,體會內心的渴望,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第二種表達方式指責對方。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作者建議我們專注於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裏。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爲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泄。作者在書中跟大家介紹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運用非暴力溝通,進行有效地溝通及建立人際關係,同時平靜內心,不斷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他透過採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來讓人們獲得愛、和諧與幸福,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1、非暴力溝通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在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往往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是因爲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對。如果你從剛開始的談話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與情緒,對方很可能不願意對你展開心扉甚至會產生牴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分評論和觀察。

2、批評往往暗含了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獲得積極地迴應。比如說我覺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變好帶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3、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

4、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侷限性,並引導我們成長。儘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說“應該”只會使自己更加自責。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受益,比如說比賽獲得第二名,很多人都會說我“應該”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從第二名中找到滿足自己的點,就不會產生自責的情緒,總有人要第二名,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憤怒其實是由於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就是別人的行爲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對方及其行爲。

7、往往正確表達憤怒有四個步驟:①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也不做。②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③體會自己的需要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生氣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氣幹嘛。

我在讀書的時候還摘抄了一些我比較喜歡的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

1、爲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2、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麼沒好啊。…每當我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在面對小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這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習,也適合處理人際關係。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7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讓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心別人。不妄圖改變他人,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求,幫助我們在誠實與傾聽的基礎之上與另一個生命建立聯繫。”——《非暴力溝通》

最近實習事情多,閱讀的進度有點緩慢呀。舔着老臉又來更新了,哈哈哈哈。不過我還是要試圖辯駁一下的,主要這書講在了我的心坎上,讓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敗的`溝通,引起了很多共鳴,花好幾個小時可能纔看了一兩章。

感覺透過本書,讓我試圖想通了一些以前沒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爲什麼突然聊着聊着對方就生氣了;爲什麼你明明說了很多次,對方卻仍然無動於衷;你竭盡全力去做了,對方卻沒有任何迴應……接下來,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幾個點。

首先,透過這邊書讓我想到的是:原來我以爲的,和你以爲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時候,與人發生矛盾的根源在於:每個人的主觀評價準則、觀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經過大腦主觀加工後看到的客觀事實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矛盾的發生以及發生的程度取決於產生的差異的大小。

明白了這一分析路徑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看到一樣,但是主觀的觀念不一致之後導致產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處於紛繁複雜的世界的漩渦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燭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這個,更讓我覺得對人更不能亂下定論,儘可能全面客觀,長期的進行觀察,得到較爲可靠的結論。

書中講的第一個要點“觀察”。觀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觀”,觀察體會自身的看到的,感覺到的,產生這種感覺的思想、心理過程,透過瞭解自身讓自己變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層次的需要和期待,爲溝通做好準備,感覺這和王陽明的心學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觀他”,雖然我們不是他人,更沒有讀心術,但是我們可以往常的溝通經驗和對對方大致的瞭解作出推論和猜測,去猜測對方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觀察,使得溝通變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透過不斷的提問,友好、友善的猜想,漸漸磨平兩方存在的理解鴻溝,達到非暴力溝通上的第一步即雙方對於溝通的對象沒有太大的理解差異,或者說,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觀實在是一樣的。

作者講述的第二個要點“感受”,點明瞭我一直以來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時候能用直接說明真實想法來解決問題與誤解,我們卻爲什麼不願意將自己的感受,向對方和盤托出來表達自己的當時的感受與體會,反而是選擇隱忍,繼而考驗自己的耐心,最終可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突然爆發導致不可逆的暴力衝突?

透過讀書產生的疑問,我不經意在一次籃球場上體會到了這樣的心理活動。午後時分,我一人獨自在籃球場上進行投籃練習,周圍的人漸漸多的可以進行一場籃球賽。我對他們是完全陌生的,只能從他們的嬉笑聲中明白,知道他們是一夥的,互相都是熟悉瞭解的。比賽開打,我明顯感覺我被孤立了(注意這是我的感覺,並不能就說他們故意針對我,僅僅是從他們的觀念來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傳給熟悉的人會更好些),但人就是這樣,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講道理的,一種孤立,落寞,不開心的感覺就涌上心頭。我該怎麼做呢?是開口向他們說,“我感覺不太開心,因爲你們上場比賽中沒有傳一個球給我,我感覺到你們並不是很信賴我,我也很強,希望請你們相信我,我們一起打配合,如果你們有好的傳球機會時也能把球傳給我,我們一起加油。”可現實呢,我並沒有這樣說,反倒是更加鬱鬱寡歡,除了被動的防守,我毫無進攻慾望,使得他們加深了更不能把球傳給我的觀念,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第二場打完之後,我就氣呼呼的,提出說我不打了。內心更是在暗暗揣測,如果沒了我看你們怎麼打的報復心理(現在的我,覺得當時還是很幼稚的嘛)。其實,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可能僅僅是以爲我有急事要離開罷了,我所謂的“報復”僅僅是我自己給我自己加戲,傷害的僅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當時,爲什麼就沒有說出口?爲什麼就這麼懦弱?對方僅僅是一個我毫無利益衝突並不認識的陌生人罷了,如果面對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會說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難開“尊口”,陷入自我情緒的內耗?

我想這個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來的教育有關。我所瞭解到的傳統中國家庭式教育是帶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級壓迫的(防槓啊,笑哭)。父母對於孩子的說教是帶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進行“改造”,並不會很顧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們的附庸。當然我並沒有說我的父母不好,只不過我感覺有些時候,比如回想起他們曾經處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並不是很好,當然,他們也很民主,也很支援我,不過不經意間還是能看到這樣的影子。這讓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綱常,要知道在封建社會中,雙方的溝通地位並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溝通話語,會壓迫人不敢輕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內斂。傳統中國講究要“忍”、“內隱”、要“以退爲進”、要“和氣生財”、要“寬以待人”。如果貿然吐露自己的感覺、感受似乎,這樣就顯得自己在“挑事”、太“矯情”、過於“冒犯”別人,只要沒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總會有這樣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覺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可能是傾向於“內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壞的想法都會被自己仔細揣摩,理清自己情緒的由來,理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最後自己將負面情緒消磨殆盡,不過這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每當我感覺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說的時候,總會有一隻手掐住我的喉嚨,彷彿在說也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擔心怕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後,遭到別人異樣的目光。

最後還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觀條件上了,很多時候,我們溝通的對象可能是與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級、老師、你有所求的人,會擔心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吐露之後,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有很多顧慮,那就更不會說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還是有些粗糙,還需要慢慢體悟。

第三個要點是發現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內心活動的人,纔會明白自己情緒波動之後的內心需求。無緣無故的生氣、失落,自己卻道不明說不透,沒有訴求那就自然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產生的矛盾問題。需要別人不斷的猜測你的需求,那會增加溝通的難度,那樣反過來,你面對一個並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們透過各種溝通的技巧,引導他們。但是我感覺其實大多數人可能也並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往往發泄一會,產生爭執最後表面平息,循環往復。我想如果再當一段親密的關係中,某方生氣卻從不告知原因,僅僅表達感受卻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訴求,一個勁的讓另一方去猜測,去哄;我想是難以長久的。有個異性朋友曾告訴我女生是用來哄的,我當時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現在回頭來看,怕是隻能解決一時的情緒問題,更深層次的發掘出對方的需求和對另一方的期待和訴求怕是這纔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感情難得也珍貴,卻空耗在從長遠看,沒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謎中,不禁還是感到可惜。

第四個要點是採取平和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請求”、“期待”。這是我覺得很考驗溝通技巧的一部分。請求和類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使人有選擇,後者使人感到強制,不舒服。這是形成雙方溝通閉環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的要求,才能解決爭端與問題。我想人應該活在以理性爲主導的感性裏。理性對應着生存,感性對應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溝通是什麼?

當看完全書之後,我試圖給溝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個定義:在雙方共同確立的客觀實在的框架下,探求雙方由觀念的差異所引起感受與需求的不同,採取一系列溝通技巧以達成最大可能的共識,取得雙贏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講的“對生命的愛”。

那是種怎樣的愛?我想這是一種非暴力溝通的態度,是一種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核心。這也呼應着我國古代哲人的爲人處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當你意識到對方和你一樣是一個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獨特想法的生命個體,你們一樣會呼吸,會思考,會哭、會笑,有夢想、有價值、有自己的需求……你們其實沒什麼不同。我現在深刻的感覺到,當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後,其實在你的眼裏他人或許就是另外一個自己——在生命的光譜下,你的投影。

合上書,彷彿多了層理解,窗外陽光嫵媚,如此,甚好。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8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於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於虛榮心的比較,出於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透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係,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爲,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爲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爲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並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彙,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透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並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爲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着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並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並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並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後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纔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爲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儘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以這兩點爲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爲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裏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麼,或許急着糾正迴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爲,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透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透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爲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透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後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爲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於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並不意味着溫順聽話,任人擺佈,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着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爲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19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爲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並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週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纔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於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麼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後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最後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麼,而不是不要什麼,更利於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後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透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0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爲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透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爲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爲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爲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纔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爲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於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說,乾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爲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於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纔有動力呀,終於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內容閱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爲“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麼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說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裏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纔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於客觀,評論源於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籤化,而作者所說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於表達感受,於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後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爲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要清晰明瞭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說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瞭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爲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爲,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纔會有價值。

應該說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爲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籤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儘量不帶着預設立場和感受,儘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爲最好的自己,成爲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2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一本書。

書中寫了很多案例。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盧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講時候的,現場進行的一次非暴力溝通。大的背景是,美國人在中東地區偏袒以色列人,給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讓很多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而盧森堡博士是美國人。

盧森堡在演講過程中,巴勒斯坦人發現他是美國人。就開始在下面竊竊私語,後來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說“謀殺犯,滾出去”。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附和讓他“滾出去”。

然後他開始和稱他爲“謀殺犯”男人開始溝通。

盧森堡:“你生氣是因爲你想要我的政府改變他使用資源的方式嗎?”

男子:“天殺的我當然生氣,你以爲我們需要催淚彈,我們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們的催淚彈,我們要的是房子,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國家!”

盧森堡:“所以你很憤怒,你想要一些支援來改善生活條件,在生活上變得獨立?”

男子:“你知道我們帶着小孩在這裏住27年的。是什麼感覺嘛,你對我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況有一點點認識嗎?我聽起來你感到很絕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別人是不是能夠真正地瞭解這種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嗎?我告訴我,你有孩子嗎?他們上學嗎?他們有運動場嗎?我的兒子病了,他們在水溝裏玩耍,它們的教室裏沒有書,你見過沒有書的學校嗎!”

盧森堡:“你在這裏陪孩子,孩子是那麼的痛苦。你想告訴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給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環境來讓他們玩耍和成長?”

男子:“這是最基本——人權,你們美國人不是說不是說這是人權嗎?何不讓更多的美國人來這裏看看你們給這裏帶來什麼樣的人羣!”

盧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國人來了解你巨大痛苦嗎?便意識到我們政治活動的後果嗎?”

持續了接近20分鐘,他一直在表達。盧森堡傾聽每句話,試圖去理解他的感受,撫慰對方的情緒。後來男子開始願意聽盧森堡博士說。一個小時後,這個原來稱盧森堡爲謀殺犯的男子邀請盧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齋月晚餐。

就這一個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讓一個要試圖殺掉對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厲害!

怎麼才能非暴力溝通呢?非暴力溝通有4個步驟:

1、陳述事實;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4、爲了改變這種狀況,我的要求是什麼?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滿身酒氣。妻子如果這樣溝通的話效果應該比較好。首先說:“老公,你最近總是很晚回家,而且滿身酒氣。讓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但是我希望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你看這樣行不行?每週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看這樣可以嗎?然後平時回家的時候最好不要滿身酒氣。”

陳述事實:丈夫很晚回家,滿身酒氣。

自己的感受: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

我需要的感受: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

具體要求:每週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

如果妻子這樣溝通:妻子看到滿身酒氣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說你怎麼又這麼晚回家。你怎麼不死在外面。我想衝突就爆發了。

通常暴力的來源是自己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要解決問題,而是要發泄情緒。這樣雙方一旦不想忍讓,衝突就來了。

所以要想稱述事實,穩定情緒。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對方協商解決問題。只要對方想解決問題,最後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最後就是不斷覆盤,總結衝突發生的具體情況,積累表達自己情緒的詞彙庫。才能更好的溝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3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爲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透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這時候我們就非常需要“非暴力溝通”了,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我們要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溝通又稱爲愛的語言,英文簡稱NVC。

第一:用充滿愛的方式溝通

避免如下四種掩蓋愛的溝通方式:

1、道德批判: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他人

2、進行比較:過多的比較讓人排斥

3、逃避責任:遇事一味歸罪於外界,生活不順,工作太煩,而回避自身的責任

4、強人所難: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別人,是對別人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尊重

第二:慎作“評論者”

區分評論和觀察,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們習慣於透過自己單薄的閱歷和皮毛的觀察貼標籤。

我們要區分話語是觀察還是評論,從觀察的角度進行陳述。

NVC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三: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喜歡隱藏自己的感受,這和我們的成長經歷和教育環境有關,比如小時候父母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出,而非徵詢孩子的想法,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孩子更傾向於隱藏自己的感受。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在溝通時

1、區分感受和想法

2、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雙方劍拔弩張時,以一種圓潤的姿態觸碰對方,能使對方也收斂鋒芒

3、當我們有需要時,坦誠說出,而非考慮到對方的過錯去指責

4、釐清感受和自身的關係句式:如我感到(高興、難過、憤怒),因爲我……

第四:學會表達請求

但要明白請求不一定能實現。在請求時要注意

1、請求要說具體。談話前先明確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防止無效溝通。在談話時,注意自己的表達,要說希望對方做什麼,而不是希望對方不做什麼,以免引起排斥和反感。

2、談話中可以多需求反饋,比如詢問對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這樣有助於知道對方是否理解你的請求,以及對你的請求的態度。

3、要區分請求和命令,命令讓人難以接受。判斷方法如下,如果對方認爲不答應請求就會收到責罰,或者對方沒有滿足我們,我們就隨便指責別人,這樣都是命令不是請求。

第五:傾聽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體會他人,在對方充分表述之前,不急着去分析和評論。要注意傾訴者話語裏包含的:他的觀察,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請求。但有些情況我們可能需要適當的打斷對方,當對方情緒很激烈的時候,或者我們不確定是否正確理解對方的表達,我們需要適當的打斷,表達自己的反饋。另外如果我們自身處於焦躁狀態,最好讓自己平靜後再開始溝通。

第六:學會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也最核心的運用即是培養對自己的愛。一個愛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溝通。在這裏我們要 做到如下幾點

1、自我評價:當我們出現失誤時,要明白這是對自我侷限性的揭示,不必過分自責自己的失誤

2、自我改變:當出現失誤後,我們會開始改變,但改變的動機不應該是出於羞愧和內疚,而是出於對生命的愛,爲了更好的生活,這樣的改變纔是積極的。

3、自我寬恕:明白人無完人,擁抱自己的各個方面,理解自己的價值觀。把表述“我不得不(工作,教導孩子)……”變成“我選擇做(工作,教導孩子)……,是因爲(工作能體現我的價值,我愛自己的孩子)……”,去思考做事背後的動機,如果這個動機無法說服你,那就可以不做這件事了。

第七:如何表達憤怒

首先要明白憤怒的來源是因爲自身尚有需求未被滿足,而不是因爲他人。

先要冷靜,使自己恢復理智,思考爲什麼而憤怒,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時聆聽對方的需求,最後坦誠地說出自己感受和需要。

第八:適當的時機,用強制力保護雙方。

一般在沒有足夠的時間溝通時,我們需要用強制力讓溝通更有效率。但是要注意出發點應該是保護雙方,所以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非評價這個人的行爲。如果出發點變成了懲罰,我們傾向於認爲對方是邪惡的,需要用懲罰讓其悔改,這樣就變成了施暴者,很難獲得友善的迴應。

第九:表達感激

每個人都有對感激的渴望,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一定要善於表達感激。可以採用如下的結構表達感激:

1、對方做了什麼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麼樣?

同時,當別人對我們表達感激時,我們也應該坦誠大方的接受,不要自我膨脹或者假謙虛。

第十:重獲生活的熱情

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隨波逐流的去追逐一些東西,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喜歡,是否需要,只是跟着人羣往前走,我們充滿迷茫困惑,所以動力源不足。適當停下來,問問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什麼纔是真正有意義的事。用非暴力溝通教會我們的方法,觀察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提出請求,讓自己的內心得到釋放才能更好的生活。

老子說“聖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家講無爲之爲。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一些敏感話題上,你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內心軌跡和體會,這樣纔會有最好的結果(無論是否最終說服了對方)。

我們要用同理心和對方溝通,不只是單單的講道理!

認知心理學早已揭示,我們的理只是騎象人,情纔是大象,騎象人基本是被大象拉着跑的,只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能協調兩者。非暴力溝通裏的共情同理就是一種協調大象與騎象人的途徑。反之,在敏感問題上更不應該單用說理,或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傳統策略來說服對方。這在很多時候都是徒勞的,徒增挫敗感。

在溝通中,情比理重要的多的多!對方認可你的理只是你的情傳達後一個自然附帶的結果!你的理是要自然與和諧地埋在傳達的情裏面。這時就能做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禮。

那麼到底非暴力溝通和我們平常工作即企業管理有什麼樣的聯繫呢,它是如何和企業管理髮生協同作用的呢 ?我認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個人發展層面。透過學習非暴力溝通,員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溝通的技能,學習主動調整情緒狀態的方法,提升工作的專注度和效率,舒緩職場中的壓力。另外,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能夠藉助非暴力溝通幫助公司形成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管理系統和人才培養制度,支援員工成長。最後,針對關鍵人才和公司高管,非暴力溝通還可以用於高管輔導,突破成長瓶頸,激發高層管理團隊更大的潛能。

第二,團隊管理層面。非暴力溝通講人類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層面人們沒有衝突,這一點能夠支援團隊形成真正意義的共同目標,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的同時,實現個人及團隊的雙贏。

另一方面,非暴力溝通還能協調和解決跨部門協作和團隊衝突之間的難題,幫助公司部門間優化業務流程的同時,提高部門合作的效益。

第三,組織戰略層面。非暴力溝通能夠支援領導團隊重新整合企業的使命、願景和文化,制定順應企業內在需要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規律的戰略,透過使命、文化和制度打造企業內部的自適應生態系統,使得企業以整體組織的形式不斷地進化並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不再單純依賴某位個體領導的魅力和作用,同時讓企業管理層從根本上理解並有可能說到並做到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真正爲社會和民衆做出一個組織本然的貢獻,並提高社會和民衆的幸福指數。這是當今企業發展和變革的新課題,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鍛造基業長青的必由之路。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非暴力溝通和企業管理的聯繫以及相互作用是基於以下的三個假設,也是企業管理的非暴力溝通根基所在。

1、需要:在企業中我們稱需要爲目標、動機和方向。企業管理人員是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此,是企業是否能夠達成績效的關鍵。

2、以人爲本:關注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與人相關的任務、流程、期限、成本和產出,以人爲本有助於組織和管理者與個人建立連接,而這種連接特別有利於提高組織效率、實現團隊績效和穩固員工敬業度。

3、企業的天賦使命:如果社會是個有機體,那麼企業好比是社會的一個細胞,這個細胞有着它天賦的使命,就是服務於社會這個有機體,而社會作爲人類存在的集合,其本質就是服務於人。

所以,企業的根本作用是服務於人——透過創造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提高社會和人的幸福指數。這是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自適應生態組織系統的關鍵所在。

在我們所有的活動與追求中,無非是學會愛與相處,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滿足和幸福。但是,我們往往發現,越想得到的東西,越可遇而不可求。於是,我們開始沮喪,不知道哪裏出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救,惶惶不可終日。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輕鬆、舒服、溫暖的溝通方式,是一種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受傷害的溝通方式。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暴力或者隱蔽暴力中成長的。由於缺乏瞭解,我們常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我們認爲,只有打人、鞭撻、殺人以及戰爭纔算是暴力,而這類事與我們無關。

認識暴力,有助於理解非暴力。

其實人都一樣,你試圖用指責、原則、說教、恐嚇、壓迫、威逼、沉默、逃避等方式,來讓對方做到自己想要的,以求心安和滿足;那麼你永遠只會得到一種感覺,那就是我最開始說的,越想得到就越遙不可及。

因爲人面對不中聽的話,或受到無法接受的待遇時,會有四種反應: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們通常只會有前兩種反應,因爲這是自然反應,也是成長環境教會我們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學會後兩種反應,出於對事情本身的探尋,出於對自己和他人的愛。

一旦對自己和他人有了負面情緒或評價,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我們就會忘記人是“特殊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一種工具。如果我們習慣於將自己或他人視爲工具,一種充滿各種缺陷的工具,隨即會產生自我憎恨或者不滿和憎惡他人。

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表現不完美,所有情緒和指責,都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不管是自責,還是指責他人,或者被指責,其目的和原因都不在責備上,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有人匆匆忙忙出門,忘記帶鑰匙,他可能會責備自己,或者責備他人,或者被責備。如果事情比較嚴重,責備就會變成懲罰,因爲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錯事情,就應該受到批評和懲罰。可是從來都沒有人想過,什麼是錯的事情,懲罰到底有沒有意義。

在我的印象裏,錯是沒有標準的,只要有人說你錯了,他就可以批評和懲罰你。

語言使我們陷於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而個人價值觀,又將很多事情對的或錯的,有意義的或沒意義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這些都是很個人的認識。

而樸實世界觀告訴我們,負面的就應該打擊和摒棄。

可問題是,你的價值觀和判斷有沒有問題?你這樣做的意義何在?你是想解決問題,還是想站在裁判的位置,享受那種快感和優越感?

我相信,對於我們想過好生活的來說,最終的目的都是解決問題,找到與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方式,從此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些通俗到一片美好的小說,之所以大家喜歡看,是因爲它在劇情裏讓角色彼此滿足。如果再仔細想想,就又會發現,所有的愛都是基於彼此滿足才持久存在的。我們做不到小說裏的心有靈犀,但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溝通方式,讓愛不斷加溫延續。

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爲了逃避批評和傷害。一旦人們相信我們看重彼此的感情,並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麼,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願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透過閱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爲我們的知識太少,也是因爲我們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可以選擇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選擇了承受。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沒必要讓別人負責,因爲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所謂的無奈之舉,往往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知識和勇氣跳出這個局,去選擇和擁抱更好的生活。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異化的溝通方式是十分危險的,它基於人性本惡的基礎。同時我們在進行非暴力溝通即長頸鹿語言的時候要時刻注意價值評判不等同於道德評判,非暴力溝通精髓在於樂於互助。你取之於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當你知道我會與你而快樂。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4

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一篇介紹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文章。他告訴我: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語言,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話,在深深地傷害着我們,而我們也總是以條件反射式的不滿傷害別人,於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溫暖,便因此遭到破壞。

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人的語言及表達方式對生活有着巨大的影響。我所有的問號也許在《非暴力溝通》中可以找到答案。於是,我加入了有書共讀營,希望能得到幫助。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瞅你了怎麼地?”

“信不信我削你?”

這是一個網上流行的關於東北人的一個梗,說是百分之五十的衝突都是由這幾句話開始的。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暴力溝通的例子,這樣的對話接下來很可能會引起暴力事件。

大部分語言暴力的根源,其實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將衝突歸咎於對方。而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尋求心靈的和平。這或許是暴力的蝴蝶效應吧。

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爲“長頸鹿語言”。之所以稱之爲“長頸鹿語言”,是因爲長頸鹿有一顆大大的心臟,長長的脖子讓它擁有的良好視野。長頸鹿在進食時能夠把刺化爲自身的營養,代表着溝通順利進行,最終達成一致。

長頸鹿語言是解決爭端,讓生活和工作的溝通更加順利有效的最好溝通方式。它提醒我們專注於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書中透過一系列生活對話實例,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式地迴應,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特別是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可以促進傾聽、理解和發自內心的互助,讓愛和尊重重新融入生活。

人們常說:愛能使心靈的創傷痊癒。如果你希望周圍充滿愛,讓我們一起學習長頸鹿語言吧。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5

非暴力溝通可以引領我們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溝通時,我們所給他人的觀點或反饋不應該再是間的條件反射,而應該是建立在客觀觀察的基礎之上。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特有的溝通情景,並留意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只需說出觀察的客觀結果。

在觀察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因爲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人們將更多的聽到批評,令他人反感,排斥溝通。需要強調的是,非暴力溝通並非要求我們做到絕對的客觀,不能用任何的評論,只是說將觀察和評論進行區分是重要的。

尊重人性,傾聽心靈的聲音。

感受是天然的情感體會,想法則是帶有人文色彩的認受主體特有的人文背景影響。 處於尊重他人以及尊重自己的需要我們應該學會努力體會別人的感受並且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他人的行爲也許會刺激我們,但是我們感受的根源在於自己。是我們的需要和對他人的看法導致了感受。

需要,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

一種要素是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於它能否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準確的表達並理解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溝通的質量和生活的檔次。明確了觀察的結果,瞭解了感受,那麼就要去揣摩他人的需要,並明確自己的需要。

自身的需要產生請求。

提出請求時,別人所聽到的並不一定是我們想表達的,爲了避免誤會和麻煩,提出的請求應該是清晰的、具體的,並且請對方反饋資訊以確定對方是否準確的理解了我們。避免請求成爲命令。

放下自己的想法與判斷,傾聽他人內心的聲音,體會感受,發現需要,準確的理解並引導,實現與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溝通。讓愛的語言帶來愛的力量,摧毀暴力的溝通,彌補語言這一人類特有卻先天不足的工具,關愛人性。

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愛與感恩主導着非暴力生活,這樣的生活中充滿了尊重、理解、欣賞、慈悲等等,將貪婪、憎恨、敵意徹底趕出去。我們必須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不得不”的事情,更多的時候“不得不”只是一個看似很完美實則很拙劣的藉口。

“我深信,出於對生命純潔的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羞愧、職責或義務來選擇生活,是愛自己的重要體現”。帶着感恩的心態去生活,生活就應該由快樂來支撐,而非被貪慾所奴役。試想,如若馬航MH370航班上的154同胞們此刻能夠安全的降落在北京國際機場,當他們踏上祖國故土的時候還會爲事業的坎坷,感情的跌宕而寢食難安嗎?或許不會了。人的悲哀就在於——只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了如此之多,卻不曾珍惜。在攀登頂峯的路上卻沒來得及欣賞沿途的風景,忘記了我們登山的初衷!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和感恩是非暴力溝通的靈魂,貫穿始終,是其源泉亦是其終結,是其動機亦是其目的。“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因爲動機錯了,目的也不對。

《非暴力溝通》與其說是一部講述溝通技巧的專業書籍,我更願意相信她是一部教授積極生活的哲學書籍。因爲溝通的技巧無非是服務於社交和事業,而社交和事業也不過是從屬於生命理想的具體目標。生命理想!是什麼?幸福、快樂僅此而已。狹隘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古有大同社會,今有共產主義,其追求不就是一人之樂,人人之樂,天下之樂嗎?那麼大同社會、共產主義的基礎是什麼?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嗎?也許更重要的是一顆滿是愛與感恩的心!如果只有貪慾,那麼有限的資源相對於人類無限的需要如何能做的極大地豐富呢?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6

這段時間有點疲憊,心中那個懶惰的小我時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學習也讓我焦慮,書讀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時間孩子生病,落了許多課,最近忙着惡補,家裏家外判若兩人。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裏一看到兒子不急不憂的神態,心裏就極度不舒服,雖不是河東獅吼,勉強的微笑也是醜陋至極。兒子說我沒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書桌上寫了“耐心”。看到我寫了“耐心”,自己也寫下了“認真”二字,說:“希望自己寫作業能專心,不讓媽媽生氣了。”當聽到兒子的話,心中滿是悔恨。

其實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對孩子那份直執(我所期望的),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爲我害怕失敗(事情沒有像“我”想的那樣發展執行,事情到最後,並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學習如何讓愛融入生活,世間最大的誤區不是不愛,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觀察,道德評判,比較,強人所難),世間最大的欠缺、比愛還奢侈的,是“懂得”,給予對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給予對方我們想給予的。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心態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7

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早年的經歷引發他對探求和平解決衝突方法的興趣。他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到: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非暴力溝通希望人們正視自己的需求,同時使用一種溫和和有效的方式進行溝通。

以下是一個非暴力溝通實踐者敘述他的一段經歷,在這段經歷中,他試圖兼顧雙方的需要:

“每次週六去黃莊中發電子市場看攤,中午我都到一家小飯館吃一碗‘素刀削麪’。選單上本來是沒有這樣一個飯菜種類的,5元一碗刀削麪的標準‘配置’是有肉的,我第一次進這家飯館時,問有沒有素刀削麪,老闆娘說有,也是5元,端上來一看,很清靜的一碗麪上放着兩片油菜葉,再加一點鹽和香油,我很喜歡,只是覺得菜放得太少了。

後來我一直在這家小店吃,老闆娘一見我來,不等我說,就衝着廚房吆喝,一碗素刀削麪,每次碗裏都有菜葉,或一片,或兩片,我每次也照例心裏暗暗埋怨一下,就是菜少了點。

我多次想到人們在表達自己需要時的困難性,有時表達需要是令人很恐懼害怕的事,哪怕是一些小小的普通要求,在想表達需要時也有很多擔心。在中午吃飯的路上,我忽然想到,既然我不滿意吃的面裏菜少,爲什麼不向老闆娘說,請她多加一些呢?我擔心老闆娘會因爲這個新增的請求鬧心麼?擔心被拒絕麼?加多一些菜會增加一些成本,我體會老闆娘內心一定會看重不要損失利潤,我看重多一些蔬菜對我身體平衡的重要性,如果我爲多加的蔬菜額外多負擔一塊錢,這樣雙方的需要就都會得到滿足了。

在進了小店後,老闆娘照例吆喝,‘一碗素刀削麪’,她的山西口音很動聽。我趕緊說:‘能不能加一塊錢的菜?’老闆娘沒有表現出任何詫異,馬上向廚房喊道:‘一碗素刀削麪加一塊錢的菜。’然後對我笑着說:‘要是夏天就不用加了,現在是冬天……’我答道:‘是啊,現在菜比肉還貴,我知道的。’面上來了,菜很多,我吃得很舒服,臨出店門時,老闆娘像往常一樣笑着說:‘慢走,再來。’但我感覺我們之間的聯繫似乎又加深了。”

非暴力溝通的基本要素有四個:

1.觀察,觀察是指對事實進行儘量客觀的描述,比如上文例子,描述應該是“這碗麪沒有肉,有兩片菜。”

2.感受,你對一件事的感受如何?體會和表達感受,是一種能力。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來自於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外界人事的看法。這是一種主觀感受,即舒服或不舒服,開心或不開心。

3.需要,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比如,有多吃青菜的需要,就對只放兩片菜的面感到不滿。

4.請求,爲了改變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我們可以坦白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根據對方的反映和態度來進行協商,直到問題解決。

學會非暴力溝通,會讓生活變得更有幸福感,更有效率。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8

這周我們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請求幫助、用全身心的傾聽以及傾聽的力量。當我看到難以承受的痛苦,感覺於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着,特別是針對於我們女性朋友們,往往把照顧他人當做最高職責,卻會忽視個人的需要。

在講解裏面的案例時,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時候家裏窮,想要的東西只要一開口便會遭到反對或者各種理由搪塞你,漸漸地就不再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包括現在結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節別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會生悶氣,沒好氣的針對老公,情緒就會波動。看到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心裏想要的,也會莫名其妙的對孩子吼幾聲,所以讓自己成爲“情感的奴隸”。

老公喜歡打遊戲,即便孩子寫作業,他只會沉浸在遊戲中,把遊戲聲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這個現象,就會有無名火涌上頭,不管孩子,不做家務,越想越氣之下,便是大發雷霆的對他說:“天天只會打遊戲,打遊戲。”而他看到我這樣,跟沒看到一樣,繼續玩,所以這樣的爭吵就會變得越來越多。現在我看了《非暴力溝通》以後,說話的語氣和情緒慢慢都會緩和一下,邊試着表達內心的想法,讓他知道我的需要。便會對他說:“我建議你把遊戲聲音關小點兒,這樣寶寶注意力纔會集中起來寫作業,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會那樣做,現在打遊戲都會關掉聲音,這真的讓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後有種愉悅的心情!

這讓我明白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是多麼的痛苦!直接說出來,還會獲得對方的積極迴應,讓自己成爲“生活的主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29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爲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爲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爲的好的心理書籍。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0

非暴力溝通的中心詞是“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因爲90%的矛盾源於誤會,90%的誤會是因爲欠缺溝通。溝通包括與自己內心的溝通和與他人的溝通。而暴力除了行動暴力,還有言語暴力和冷暴力,都是因爲心有不滿或憤怒而採取的並不理性的自我保護措施。

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極富挑戰性的本事。當我們憤怒的時候其實需要冷靜下來尋找自己憤怒的原因,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我們都可以學會非暴力溝通的。

良好的溝通需要認真的傾聽,這需要我們放下成見認真的觀察和感受,聽對方把話說完,鼓勵他表達清楚,爲了避免引起誤會我們還可以多問幾個“是不是”“爲什麼”,在聽的過程中去理解他的訴求,感受他的感受,不要急着下結論或者隨意打斷他,幫助他想辦法等,因爲很多人交談的目的就只是傾訴。

有效的溝通在明白了對方關注的焦點講話的邏輯之後,還要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訴求,我們很多人習慣於把請求變成命令,雖然口頭上說“請”,但對方如果不答應的話他會列出一大堆的理由去說服他,還把責任與良知加在人家身上,讓人不得不勉爲其難的答應,這其實爲以後的矛盾爆發埋下了伏筆,屬於軟暴力溝通。真正的請求人家是有自由選擇權利的,這是對人的尊重。

我們爲什麼會這麼做呢?或許是因爲從小到大,老師家長還有周圍的人都是這麼做的,大家都習慣於強勢壓人以達成自己的目的,如果達不成目的就感覺自己受了欺負,這種思維方式已經深入骨髓,最終大家都是受害者。所以我們要發自內心的尊重別人,還得先解放自己愛自己。

良好的溝通並不僅僅是爲了消除糾紛息事寧人,沒有原則的一味順從別人做好好先生到最終會被衆人遺棄。我們要在溝通時體會別人的感受,同時也要關注自身,很多時候我們犯了錯就會莫名的陷入自責,甚至在心裏辱罵自己,貶低自己,對自己失望,情緒低落,煩躁,恨自己不爭氣,長此以往,你怎麼會可愛呢?你自己都不愛自己,別人又怎麼會真的接納你呢?所以我們要愛自己就要早日把自己從這種負面情緒中解放出來。

解放自己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你就把自己從“應該”中解放出來,不要總用我“應該”去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兒,因爲內心的抗拒,就算你答應下來也會找各種藉口拖拉搪塞,效果很不好對方不會滿意,又影響彼此的心情和感情。我們可以把“我應該”改爲“我選擇”因爲……按照這個方法,把近期你不太想做又非做不可的事兒一一列舉出來,儘可能去找出這件事情的理由和動力,能說服自己的就去做,如果這樣還是不能說服自己那乾脆斷然拒絕,那我們就積極的去做那些願意做的事兒,把自己從“不得不”“必須”“應該”中解放出來,專注於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並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成就感,自信心,被尊重,被理解,關愛,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等等,想要讓自己的生活有樂趣,就不能老是爲了逃避懲罰避免羞愧,被迫去做事情。

那麼這就需要你真正的瞭解自己的需要,這時候就得靜下心來,很好的與自己的內心溝通,所以你不止不能輕易發怒,還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憤怒,你憤怒源頭也許就是你的症節所在。外界的誘因是不可改變的,而你不開心的原因是什麼呢?也許是不夠大度,也許是別人要求太高,也許是你最近心情不好,也許你的確太忙,或者僅僅是因爲你表述不清別人誤會了,你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深度思考提升自己,品味自己的內心裏怒而未發時的內心中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理解並解決現實問題。佛家說“怒火燒了功德林”,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所以真正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輕易發怒的。

但是,誰都會犯錯,無論誰犯了錯都可以被原諒,我們要先接納曾經的自己,然後陪着他一點點的成長成熟,這樣才能讓自己和他人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當我們把情緒穩定下來時,才能心平氣和的告訴對方你的感受和決定,如果帶着情緒你就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要求。若有一個朋友他老是失約或者不守時,那麼我們就直接告訴他等五分鐘之後就離開了,下次要找你的話他到了目的地再聯繫你,而且言出必行。

溝通也就是說話的藝術,但並不是良言一句三冬暖那麼簡單,也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就萬事大吉,面對一個情緒化甚至憤怒的人,你還能設身處地的走入對方的內心,認真的聽他講話,不作道德評判,不隨意進行比較,也不迴避責任,不強人所難,聽出他背後的憤怒委屈裏藏着的真實訴求,那麼你就是一個溝通高手。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1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瞭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裏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衝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係或者說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

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說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於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後,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爲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爲閃閃發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2

這幾天空閒讀了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剛開始僅僅把它當成心靈雞湯類型的書。打算就這樣翻翻就得了,但是實際上看完以後發現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首先講了問什麼要非暴力溝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個年代,他被白人當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當成白人,因此兩頭受欺負。後來作者去了美國,在美國他也沒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經常會被美國人當成猶太人,也會因此經常捱打。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這場衝突中喪生。這讓作者明白原來暴力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問題嚴重。

《非暴力溝通》還說明了非暴力溝通的意義。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概括了它的意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爲“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評論和觀察混爲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主要點是表達,比如表達觀察結構,表達感受,表達需求,表達感受,表達請求。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處理,一切以需求爲中心。

總之,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溝通和表達。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3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麼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透過自己的字裏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於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並瞭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麼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於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爲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牆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於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4

在老師的推薦下,透過閒暇時間閱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極度敏銳又極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透過盧森堡博士獨創的溝通交流模式,結合我的個人班級管理經驗,深感認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觀察和感受談下看法。日常班級管理中,透過相互間的溝通,師生得以意見交流、纔可以聯絡感情、化解誤會、團結班級中的力量,進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發揮潛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使我們的日常交流,容易演變成暴力行爲,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這就提醒我們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觀察,客觀地說出觀察到的事實。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重點是區分“觀察”與“評論”,平時在表達我們對於學生的觀察時,會不自主的帶有評論性的詞彙。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學生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透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清楚地向學生表達感受,從而是溝通交流變得順暢。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想要了解一個學生的感受不容易,這常常是一個很艱苦的探索過程,中間還會有曲折。因此,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即使有較大的把握,話也不要說得太滿,而一旦發現情況不對,就立刻調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執。有時候種種證據都能證明確實是這麼回事,事後卻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多次。世界是複雜的,學生的心靈是複雜的,萬不可簡單從事。這也說明了做研究型教師的困難。你想研究問題,實際上就是給自己增添了問題,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橫豎就這一套辦法應對,反而比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顯。學校裏研究型教師較少,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堅持下去,幾年以後就看出與其他老師的差別來了,不是眼前“業績”的差別,而是素質的差別。

我認爲非暴力溝通給我們德育工作者的啓發是: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作爲班主任要傾向於傾聽,培育對學生的尊重與愛,使師生情意相通,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5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後來,我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況相通,樂於互助,也即“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著)認爲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方式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這種溝通方式可以讓人們誠實清晰的表達,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能夠

1、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

2、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

3、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4、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

5、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說明:母親對孩子說“孩子,看到桌子下的兩隻髒襪子(此刻的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況相通,樂於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係,還有人藉助它改進工作。也可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衝突。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6

孩子爲什麼總是不聽你的話?爲什麼總是不按你的常理出牌?有沒有想過,問題是不是在你的身上?

每天晚上都能聽到樓上的家長在管教孩子的聲音,你爲什麼不聽指揮?我都說了不能這樣,你總是做壞事,你真是一個壞孩子。其實,這樣的事情也時長髮生在我們家裏。

因爲工作太忙及房貸的壓力,我們一家三口是跟老人一起住的,這就形成了家裏孩子的教育存在隔代教育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我家的教育裏面也會出現“暴力溝通”。這裏說的“暴力”,並不是身體上的暴力,而上在語言和精神上的暴力。你會發現,當你用暴力溝通的時候,當下是湊效的,但是不長遠,你會出孩子會“越走越扁”,甚至讓你傷心。

以上的情況,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非暴力溝通“,那麼,你可能會是讓孩子變”壞“的始作俑者。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的時候,我才知道,一切可能源於溝通,你可能在教育孩子上沒用對方法。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早年師從心裏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啓發性和影響性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讓無數的人感受到了愛、和諧和幸福,同時也化解了不少衝突。”非暴力溝通“可以運用到家庭、工作甚至政治上,它能療愈人們內心的傷痕,超越心智、情感的侷限性,突破負責的思維,化解衝突,建立和諧關係。如何將非暴力溝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呢?

1.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用觀察去代替評論你的孩子。如何做?首先把”從不“、”總是“這樣的詞換成”每次“。我們會發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會帶着評論去教育,”你總是看電視”“你從來不認真學習,你就是一個不老實的學生”。你們是不是都是這樣去跟孩子說話,標籤化孩子呢?

如果我們把這些評論的語言換成觀察式的語言,效果會大有不同,“你每天看電視2個小時以上”“你曾爲了玩玩具,不認真學習”。用你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進行觀察到的事情去代替你對孩子的評論,不去評判不用絕對化的評論他們,這樣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爲你是在講事實。

2.感受

要將感受與想法區分開來,你需要向你的孩子表達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你想法。把你的“我覺得”替換爲“我認爲”。“我覺得你很沒用”“我覺得你是個差勁的學生”,這樣的說話都會讓孩子感到挫敗感,覺得自己被貶低了。這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也是這樣的跟我們說話,我們作何感受?

此時,你需要的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你不遵守學校的規定,我很難過”,將孩子作出的一些行爲對你所造成的感受告訴他,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告訴他。且如果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適當地示弱也會解決衝突。

《非暴力溝通》中還列出了感受的詞彙表,可以根據這些詞彙去做練習,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3.需求

需求是感受的根源,是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對孩子的指責、批評、評論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批評來提出我們主張,孩子對我們的就只有申辯和反擊了。如果我們能直接跟孩子講出我們的需求,孩子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如“我很難過,我希望你能把房間收拾整齊”。

4.請求

首先,我們需要向孩子提出具體的請求。我們通常會跟孩子說,“我希望你是少花點時間在看電視上。”那麼,你的請求是什麼呢?孩子會感到疑惑,可以認爲少花時間在看電視上,那就把時間花在玩玩具上。我們需要具體明確的是我們需要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將時間花在學習上。

其次,請求反饋,如果無法確定孩子是否理解我們的請求,這時我們需要做所饋,確保孩子理解我們的請求。一旦孩子的理解與我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時,我們要作適當的補充。

第三,在確認孩子的理解後,我們需要從他當下的感受、想法及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來了解他們的反應。

最爲重要的是,我們要區分請求與命令。命令是在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透過指責和批評來利用對方的內疚從而達到目的。如”寶貝,今天晚上你可以陪媽媽去散步嗎?“”媽媽,我今晚約了同學一起拼樂高,你可以自己自己去嗎?“”你真自私。“這樣其實你就是在向孩子提出了命令而不是你的請求。

以上爲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值得反覆去看去學習的書,它是能改善人際關係的書籍,能運用到生家庭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工作關係以及社會關係上,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此推薦給大家。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7

作爲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爲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於師生關係還是孩子們對於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透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並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爲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比如:你爲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爲什麼不做作業?你上課爲什麼總是說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我們總是認爲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房間裏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說話:我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爲我看中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麼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後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麼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說話怎麼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麼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纔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爲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爲什麼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牴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着急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到這裏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8

當我讀過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之後,感觸很深。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羣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經常與他人溝通,交流,進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爲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認爲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對於這個問題,也有解決辦法,即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滿的事情,你若呵斥對方,讓別人改正,那給對方帶來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較委婉的方式告知對方,並讓其改正,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方也會知道該怎麼去做、去改正。

這個方法是非常不錯的,但如果對方脾氣暴躁,不與你認真溝通,你需要怎麼去做?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遇見不講理的,自己也很難冷靜,對此,非暴力溝通指出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

即我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纔會想到去了解別人。例如:若與自己特別要好的朋友發生爭執,如果雙方互不退讓,結果只有一個,友盡於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讓一步,聽聽對方的辯解,理解對方的想法,自己在表達的時候,語氣態度委婉一些,溝通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矛盾與不滿都會不復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說:“聖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與人溝通時,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會,這樣纔會有最好的結果。這便是這本書比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會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即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進而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透過這本書,學會的不是如何說話交流,而是一種思維,這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認同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纔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溝通,所以要在生活當中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使自己能與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39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初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說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初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爲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後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說,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說:“不行,要不怎麼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我們小時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爲什麼站在那裏,然後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爲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後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爲愛學習,而是因爲害怕老師。後來畢業以後,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說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裏。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脫離魔掌。

看了這本書後,真是浮想聯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對孩子對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學習,一直在路上。

這幾天空閒讀了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剛開始僅僅把它當成心靈雞湯類型的書。打算就這樣翻翻就得了,但是實際上看完以後發現確實是一本好書。

作者首先講了問什麼要非暴力溝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個年代,他被白人當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當成白人,因此兩頭受欺負。後來作者去了美國,在美國他也沒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經常會被美國人當成猶太人,也會因此經常捱打。他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這場衝突中喪生。這讓作者明白原來暴力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問題嚴重。

《非暴力溝通》還說明了非暴力溝通的意義。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概括了它的意義:雖然我稱非暴力溝通爲“溝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評論和觀察混爲一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非暴力溝通的主要點是表達,比如表達觀察結構,表達感受,表達需求,表達感受,表達請求。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處理,一切以需求爲中心。

總之,讀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學會溝通和表達。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40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爲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爲。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透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透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藉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透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並幫助他們也這麼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麼……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爲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迴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不得不”換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爲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爲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透過“應當”一詞體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透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透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着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爲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繫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爲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爲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爲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麼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有時,我們認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爲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爲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於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合國前祕書長漢馬斯克德曾今說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爲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透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願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爲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儘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願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作爲一個聽衆,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爲感到後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採取那個行爲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透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於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爲。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透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願望,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於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鬆了許多。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爲;

(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透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