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長篇」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長篇】,歡迎閱讀。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癒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爲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爲人卻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爲。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透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透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麼?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藉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透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繫。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麼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並幫助他們也這麼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麼;爲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麼……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使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 是什麼矇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爲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爲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矇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迴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不得不”換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爲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爲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透過“應當”一詞體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透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透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着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透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

社會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爲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繫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爲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爲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 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爲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爲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爲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

第七章 用全身心傾聽

爲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麼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讀書筆記[]有時,我們認爲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爲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爲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於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合國前祕書長漢馬斯克德曾今說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爲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 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透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後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願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爲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儘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願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因爲,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作爲一個聽衆,我們並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 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麼,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於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於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爲感到後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採取那個行爲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透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爲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並充滿歡樂。

第十章 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爲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於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後,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 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於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爲。

第十二章 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透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願望,並採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於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鬆了許多。

第十三章 表達感激

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爲;(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透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於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並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爲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