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審美教育摭談教育教案

審美教育摭談教育教案

審美教育摭談教育教案

關鍵詞:美 美 審美 美育 形象思維 完美人格 理想 健康審美觀 審美教育性質 特點 職能 方式

論文摘要:美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改造人們主觀世界,實現人類自身美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對人類自身進行審美教育是美的創造性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是極爲重要的方面。人們研究美學的目的,最終是要培養完美的人,培養人類的完美理想。所以上思想家們都重視美學與教育的結合,並把審美教育作爲變革社會的重要手段。美育作爲一種審美教育,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人類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創造的一種重要形式。隨着社會的審美教育會日益廣泛。在美的藝術中,人的感情和理性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融洽,全面發展個性,從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

美育的實施關係到一代人的培養,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和未來。本文將從審美教育的性質、特點,審美教育的職能、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

對美的追求是古希臘審美教育的萌芽。古希臘重視審美教育,謬斯教育,即審美教育。

我國儒家孔子十分重視美育,把“樂”置於“六藝”的前列,由於樂可以移風易俗,所以把教育列爲規範制度,把倫理觀念和禮儀放在同等高度上。孔子盡善與盡美的要求,即美育教育。

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美育教育的是德國詩人席勒,他在給一位丹麥親王的二十七封信中專門討論了審美教育問題。席勒看到當時社會的種種可惡現象以及道德的,他很希望改變社會這種現狀,又沒勇氣起來徹底革命,就想透過審美使人的道德復甦。席勒認爲人性中最本質的力量在感情方面,與意識、知識相比較,是最有力量的。如沒感性形象化的東西而只是純粹的道德生活,它就會使生活變得枯燥索然無味。而在美的藝術中,人的感情和理性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融洽,從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他以爲人們在登山狀態中,像遊戲一樣享受着美,而美包含着真理和道德,也就使人認識真理,使道德完善了。

馬克思提出全面發展個性的主張,顯然也吸收了席勒的合理成分。

蔡元培對於美育的積極提倡,也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

歷史告訴人們,美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是改造人們主觀世界,實現人類自身美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對人類自身進行審美教育是美的創造性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是極爲重要的方面。人們研究美學的目的,最終是要培養完美的人,培養人類的完美理想。所以歷史上思想家們都重視美學與教育的結合,並把審美教育作爲變革社會的重要手段。“審美活動就是人所進行的具有全人類意義的一切活動,審美活動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進行創造。”(鮑列夫:《美學》)美育作爲一種審美教育,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人類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創造的一種重要形式。隨着社會的發展審美教育會日益廣泛。

一、審美教育的性質和特點。

1、審美教育的性質。美育就是審美教育或稱美感教育。美育是人類全面教育的一部分,透過審美活動,有意識有目的地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培養審美理想的教育,它可以使人們變得高尚、純潔,是在思想感情上全面發展的教育。具體說,美育就是以美的觀念、美的規律、美的內容、美的形式、美的力量,感染薰陶人們,純潔人的心靈,規範人的行爲,美化人的生活,培養和提高人們對美、社會美、藝術美、美、技術美的理解和評價的能力,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形成健康審美情操,並透過實踐去欣賞美、表現美、發展和創造美。加強美育教育很重要,是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人類自身美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美育的實施關係到一代人的培養,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和未來。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在移風易俗,美化人的心靈,改造社會不良風氣,創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寓教於樂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各條戰線都應加強美育教育。教育戰線則尤爲重要。

德育、智育、、美育,是密切聯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全面發展,就是品德、智力、體魄、審美的和諧統一,相輔相成的發展。錢學森曾多次談到教育要把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結合起來:“高科技需要高情感,科學的發展必須伴之以精神文化的和諧發展,教育要把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結合起來。”

從人類思維繫統的發展來說,審美意識、形象思維是最早出現的,曾對科學發展起過很大作用。抽象思維、理性思維是在審美意識、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2、審美教育的特點。美育作爲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爲一種特殊手段,它有着自身獨特的規律。美育以形象思維爲主,以情感交流爲紐帶,用美的事物或形象來激發人們的情感,引起共鳴,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始終突出一個“美”字,以美誘人,以美動人,以美育人。這種特殊的教育手段,是感情與認識,感性與理性的高度統一,完全出自人們內心的意願,而不需要外力的強制和規範,因而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並能產生廣泛、深刻、持久的影響。具體說有四個特點:

①透過具體鮮明美的形象來感染人、打動人、教育人,即美育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的特點。這是由美的事物的特點所決定的,一切美的事物除科學美是抽象概念外,都具有生動、具體的形象,美只能在具體、生動的形象之中顯示出來,它能讓人摸得着、看得見,使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和觸摸到的。因此人們在享受、感受各種事物的美,而產生美感的時候,總是以直覺的形式進行着。如觀賞奇異秀麗的風光,或欣賞一首動人心絃的樂曲,或觀看一場跌宕多姿的戲劇,都是以它的直接形象不假思索地感到它的美,並在觀賞中獲得一種精神愉悅,這就是美的享受。這種直接、具體、可感的形象化教育,就像做遊戲那樣令人愉快、興奮,因而具有比單純的理論教育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容易爲人們所理解和接受。美育的'這一特點,對於可塑性強、而抽象思維較弱的廣大學生來說,很適宜他們的心理、生理要求,因而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美育會更好的發揮它的獨特作用。

②寓教於樂、寓教於美,於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周恩來曾說:羣衆看戲看電影是要從中受到教育,感到愉快。透過典型化的形象表演,寓教育於其中,寓娛樂於其中。民間也有個說法:聽書看戲勸人方。美育和理論教育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卻有所不同。美育主要靠美的事物的感染、薰陶來激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並從中獲得愉悅、美的享受。美育完全是出於內心的願望和要求,對這濃烈的興趣採取一種自由自在的方式,在輕鬆愉快的歡樂中結束。知美而不知其善,賞美而又不得其善,在愉快與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陶冶性情。因而人們樂於接受審美教育。從心上講,人是一種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動物,讓他去做快樂的事情他就會主動去做;若是痛苦的事情,他就會逃避。學習的規律不是咬牙硬挺,而是要在學習上找到快樂。學習就像砍樹,用斧頭一個上午頂多砍倒一棵樹,若用電鋸5分鐘即可解決,這就是有無方法、技巧的區別。寓德育於美育之中,寓教育於娛樂之中,也就是寓教育於美的享受之中,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③傾心賞美,潛移默化,受教育於不知不覺之中。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透過人的情感作用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美育透過審美主體的體驗,產生對客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從而得出道德上的判斷。凡是美的事物都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情感,令人喜愛,令人陶醉,有着強烈的吸引力。現實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況。有的人對一齣戲可以看上幾十回,對不同流派(如京劇中的梅、尚、程、荀;馬、譚、楊、奚、麒等)的同一齣戲,也都要瀏覽一番。有的人到電影院幾次去看同一部影片,或廢寢忘食的反覆閱讀一部小說,有的人不厭其煩地天天放那幾首樂曲,有的人年年遊覽頤和園,也總是留連忘返,不願離去。所有這些都意味着什麼?這就是傾心賞美的具體表現。的確,人們總是懷着濃烈的趣味去進行審美活動的。欣賞美是人生的一大樂趣。有時人們到劇院去觀賞悲劇,明知看了要傷心流淚的,但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去觀賞,這是因爲悲劇中表現的道義上的勝利使人們會得到一種崇高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美育能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但它不是透過強制性地灌輸,而是透過美的事物的感染和薰陶。這種方式“潤物細無聲”,像春風化雨,入夜無聲,受教育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

在我國詩經時代就有用詩進行教育的傳統,“以風化下”或“以風刺上”,有助於“美教化,移風俗”。我們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詩,它以絕代佳人西施比天下勝景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單是以人比出了景的美,同時賦於景以豐饒的韻致。人們雖然不曾親自一瞻西施的風采,但透過長期的歷史傳說和詩人作家的描寫,已經儼然佇立了一個“天生麗質”的美的形象於想象之中,這想象之中的美的形象與實際生活中的西湖山水聯繫起來,人們對西湖山水美的體會,就彷彿昇華到一種無比純淨的境界,西湖永遠是那麼年青,那麼妖媚,那麼親切動人。把西湖比作美人,以西施比西湖,把自然山水人格化了。蘇軾巧妙地利用西湖、西施的兩個“西”字的關合,而且又巧妙地利用西湖屬於越地、西施屬於越人的地區上的聯繫,這具體“比”的西施也是歷史上別的美女所不能代替的。根據記載,西施即使因病而捧心、因愁而皺,她也依然顯得很美,這就如同西湖即使遇上天陰下雨,景色也一樣迷人。詩人在借西施以展示西湖美景的同時,還給予讀者以超出西湖美景之外更多的深刻的啓示。詩人透過“欲把西湖比西子”,告訴人們,一要善於發現美,二要善於認識美,三要善於欣賞美。我們看這“美”就薰染、浸潤於不知不覺中。

每個人都有經驗,當別人強迫我們接受某種思想時,不管壓力多大,如和自己的思想認識不一致,總要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抵制,而當我們閱讀一部文藝作品,欣賞一尊優美雕像時,總是自覺自願、興味濃郁地在作品中徜徉、品味、思考、聯想、想象,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進行補充、豐富、再創造,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感染,並從中享受到美。這種美的享受既是情感的愉悅,又是理智的滿足。這是欣賞者並不自覺,卻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內容,於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教育。

④美育貫穿於人的終身,滲透到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孩提到老年都需要美育。美育是名符其實的終身教育。從橫的方面看美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一切美的事物包括在活生生的生活裏。美育既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又存在於創作中;既存在於大自然中,又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既存在於個人的生活思想中,又存在於人與人交往中;既存在於文學藝術作品中,又存在於科學技術中。總之,整個社會,我們的生活環境,都是進行美育的場所。感知和領悟美是進行美育教育的基礎,是審美素養的核心。

什麼樣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行爲和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纔是美的、好的?“美”在於“真”,失掉了“真”就無“美”可言。當然真的不一定都美,但是美的必須是真的。因爲只有真實的東西纔有審美價值,只有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好作品來。一定的鑑別和欣賞能力,對青少年而言尤爲重要。特別是對“八0後”出生的人來說,什麼是“美”,什麼是“美的藝術”?大有加強審美教育之必要。因爲他們受“通俗”、“流行”衝擊太大,幾乎都是伴隨着“通俗歌曲”、搖擺舞長大的,什麼“追星”、“粉絲”,確實把一部分青少年搞暈、搞糊塗了,真假不辨、美醜不分。我們說,娛樂只能解決瞬間的快慰,提升精神境界纔是永恆的。當人們消遣娛樂到一定程度時,總要想尋找一種新的境界、尋找一種精神慰藉、尋找人的生存座標,而提供這一切、提升接受主體(觀衆、讀者)文化品位的任務,只有審美教育才能完成。在作者、作品、觀衆(讀者)三者之間,“作品”兩端是兩個“上帝”。“觀衆”是上帝,觀衆是衣食父母,比較好理解。作者也是“上帝”是因爲“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應當像上帝在天地萬物中—樣,不可見,都無處不在。”(福樓拜語)

二、審美教育的職能和主要方式。

1、審美教育的職能。是透過美的創造和美的欣賞,培養提高人們對現實世界和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的美的感受,提高鑑別、欣賞、理解、評價、創造的能力,陶冶人的性情,樹立高尚的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造就一代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具體說職能有如下四個方面:

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人們的審美實踐是受自己的世界觀所支配的。審美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觀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武裝人們的頭腦,使人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使之在審美活動中做出科學的、正確的審美判斷,這是審美教育的最重要的職能。爲什麼有些社會現象在一些人看來是美的,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則是醜的?關鍵在於他們的世界觀、審美觀不同。以對人體的雕塑美爲例,威那斯是人類的一顆光彩明珠,但在歷史上竟有人把她當成黃色淫穢的產物而割出,或把它當成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的象徵,加以痛斥。這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行爲和左的表現,與他們的世界觀、審美觀有關係。若用正確審美觀去欣賞就會發現威那斯那種蘊含的令人尋味的無限詩意和令人難以捉摸的含蓄的美。如果單純追求感官刺激有些人眼中就會是一些格調低下的形象。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對於一個醜惡的靈魂來說,任何衣服和紗衫是擋不住他那卑鄙的眼睛的。”(《羅丹藝術論》)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青年人分不清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爲什麼會這樣?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審美觀。而審美教育就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還可以《牛氓》爲例加以說明。《牛氓》是以十九世紀意大利民族解放爲背景,刻畫了一個剛毅無畏富有犧牲精神的英雄形象。這一英雄形象在前蘇聯十月革命和衛國戰爭中,在我國解放後,都產生過極大鼓舞和教育作用。高爾基對這部小說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熱情,給了很高的評價。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保爾在忍受着劇烈傷痛時,醫生問他爲什麼不呻吟?他說:您讀一下《牛氓》就明白了。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蘇聯英雄大都受到牛氓的教育和影響。在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中,從一位英勇犧牲的烈士身上的口袋裏小本子上就記着牛氓、保爾的字樣。一部小說爲什麼會產生如此深刻的道德影響呢?原因就在於它以美感的藝術形式與豐富理性內容的有機統一,把某種人生的理想和爲實現這崇高理想的精神具體、生動、完整地樹立起來,使讀者透過感情的體驗和生動的直觀,做出審美判斷,使人生理想找到了寄託,高尚的情操得到了肯定,從而自己也就受到了激勵和鞭策,在現實生活中就必然變成意志行動。所以我們說,透過審美教育可以幫助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健康的世界觀,培養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自覺的用無產階級的審美標準分辨美醜、善惡、是非,在不斷的審美實踐中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這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任務。

②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愛好和興趣,提高對美的感受力。人們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主要指感知、體驗、認識和評價的能力。從人類的審美生理和機能來看,這種能力是有某種先天的因素,但決定性的因素則是後添的教育、訓練、鍛鍊獲得的。因此審美教育的又一職能,就是按照時代的要求,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他們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的感受能力。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上)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髮現美的眼睛,感受音樂的耳朵,使人們不僅具有簡單初級的審美能力,如一般的色彩、線條、音樂美的感受能力,而且具有較高的多方面的審美能力。對作品的鑑賞、評價,對人的道德傾向、讚賞等。筆者認爲,現在我國一些好的文學藝術作品,並沒有很廣泛地進入廣大讀者、觀衆的審美視野,這除了作品本身缺乏更大的藝術震撼力和思想穿透力外,也和時下的文化環境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如何培養起健康的閱讀風氣、欣賞能力。廣大人民羣衆審美能力的高低標誌着一個民族精神文明所達到的程度。培養和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力,是審美教育的最基本任務,是人們提高對美的鑑賞水平和創造能力的前提。

③提高人們對美和美的事物的鑑賞水平。人們對美和美的事物的感受力畢竟只是一種表面的感知,不是對美、美的事物的審美價值本質的深刻認識。因此審美職能的另一任務,是培養人們對美、美的事物的鑑賞能力、鑑賞水平,造就一代具有懂得藝術、具有審美能力的大衆。鑑賞能力,主要指審美主體憑自己的審美感受、審美情趣、和審美經驗、文化素養,主要指藝術修養,有意識、有目的的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體驗、品味、判斷和評價的一種能力。一般說,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缺乏藝術修養的人是很難欣賞音樂、繪畫的。時下,對當代青少年進行藝術美教育十分必要。我們應看到許多青少年由於受流行歌曲、通俗文化的、追星的“衝擊”;再加上中學階段過早結束了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教育,對什麼是藝術,什麼纔是真正的藝術,知之甚少,可以說少得可憐。至於對反映社會本質的某個事物和人的崇高境界的認識,就更需要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鑑賞能力。所以說提高人們的鑑賞水平應從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思想水平、智能水平和藝術修養入手,還要推動人們經常參加鑑賞活動,鑑賞經驗,使人們的鑑賞能力從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進階,不斷得到發展。目前教育部決定將我國京劇一些名唱段納入中小學音樂課來學習,對於學習、繼承、弘揚民族文化,是一大膽有益的嘗試。 ④培養人們按照美的,從事美的創造能力。按照美的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主觀世界,這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本質。審美各項功能的最終實現,都要落實到人們表現美、美、創造美的社會實踐中來。這種美的創造活動,不只僅限於領域,而應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實美的創造應該是人們首要的美的創造,藝術美是現實美的集中和概括。藝術美的創造也是最集中的美的創造,它爲人們美的創造開闢了廣闊的道路,這一作用不可忽視。現實美的創造包括對勞動產品、勞動過程的美化,對環境的美化,人們心靈的美化,人際關係的美化以及對的美化等。

總之,不論現實美的創造和藝術美的創造,都是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的肯定和發揚。透過審美教育就是要使人們的審美才能充分發揮運用到包括藝術在內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自覺的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2、實施審美教育的方式。要實現審美教育的職能,使審美的目的意義變成事實,必須要有一定途徑和實施的方式。透過學校、大自然、社會、家庭來實施美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式。

①透過學校實施美育。就目前我國的素質教育而言,在理解上還存在淺表化與功利性的問題。如縮短學生在校時間,改爲“早九晚五”的作息制度;素質教育等於“傳統教育”加“唱歌跳舞”;更有甚者,有些學校把凡是成績上出現不如意時,把責任都推到開展素質教育上,這太不公平,豈不知“素質”的“教育”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當然審美教育也是其中重要一環了。我們看課堂教學,許多課程如語文、、美術等都蘊含着豐富的審美因素。如數學中的志趣意識,和諧感、對稱感和黃金分割率;物中的物質結構、形態、色彩以及光學性能;生物學中關於動物的外觀、結構的美等。社會中涉及社會美學、人倫美學、行爲美、生活美等。這不都是素質教育嗎!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教室佈置,正常生活制度等。契訶夫說:“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在大多數情形中,都是由環境培養出來的。”世界名牌大學,包括我國的北大、清華等,都十分注重校園的建設和修飾。那麼在學生唸書的地方,他無論走到哪兒所看見的,都不應當是別的,而只是強壯的、宏大的優雅的東西纔對。求上進不要讓他瞧那瘦冷冷的樹木,七零八落的窗戶,灰色的牆照着破破爛爛的門纔好。更不能讓網吧、娛樂場所、吃喝雜攤等包圍學校,污染環境。

藝術美對青年的審美教育是巨大的。在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上有着特殊的價值。由於藝術集中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美,所以它能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透過表現感情來打動人的心靈,培養人的品格。藝術在審美教育中地位很重要,藝術透過藝術家靈活的藝術眼光將現實生活中朦朧不怎麼顯露的美髮掘出來,幫助人們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美與醜。如久住江南水鄉的人,對自己生活中那黑瓦粉牆,翠竹掩映,小橋流水的淡雅之美也許感受不到,而畫家、攝影家卻把它作爲藝術題材,透過藝術手法把它們的美,集中在繪畫、影片之中,這就使人較爲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同時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還因爲在藝術中所描寫的一切,反映了作家、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評價,傾注了他們深厚的審美情感。因此藝術最能以情動人,引起讀者和觀衆的共鳴。古羅馬美學家朗基杻斯談文章作用時說:“文章不僅打動聽覺,而且打動人的整個心靈。”所以把人品修養本來就有的那些文辭、思想、行動以及美與和諧的印象鼓動起來,透過文字本身聲音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把作者的情感傳到聽衆的心裏,引起聽衆與作者的共鳴,使我們受到心醉神迷的文章中那種所寫出的崇高雄偉以及其它品質的潛移默化。所以在人類文化史上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貝多芬的交響曲,至今仍爲人們所喜愛。音樂能啓人智慧。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爲,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爲“音樂腦”,它與創造性思維有着密切關聯。左右腦平衡發展,是智力良好發展的基礎,多聽優美的音樂,有利於左右腦的互相協調,促進智力的發展,並能促使人體內釋放更多的乙酰膽鹼和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從而改善與發展大腦的記憶功能。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曾說過:音樂啓發了他的智慧。他每當在科學研究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就欣賞音樂,從中獲得啓迪。愛因斯坦的好友、曾跟他同住德國的日本著名教育家鈴木也說過:“音樂可以啓迪人的想象力。”當然,音樂之所以成爲薛定諤和愛因斯坦的親密伴侶,是由於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高尚的娛樂,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了自己的科學構想,使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了大腦的興奮點。可以這樣說:在這個時候音樂同他們的科學創造已融會成一體。巴金的《家·春·秋》在三十年代曾激勵過無數青年追求過未來。現在讀來也激動人心絃。因巴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對封建家長制的深切痛恨反映在作品裏,青年們追求幸福、自由的熱情和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反映在作品裏,就在人們的心頭點起了爲實現理想生活的火燃。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我們處事的時候,要多替別人着想,看看是否因爲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爲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並不能代讀。現在在一些大學生中,花錢僱人代寫作業、代寫,甚至代己去聽課,豈不怪哉!那還能學到什麼呢?可以說,讀書讀得好的人,也不僅在手文章美妙,而主要在於他道德高尚,品行美好。看來,我們高校確實應該大大加強德育、審美教育,忽略或重視不夠,出廢纔則不可避免。

②透過大自然實施美育。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無比壯觀的宇宙,如錦似繡的河山,生氣勃勃的生物世界,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擴大人的視野,豐富人的知識,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信念和思想品質。自然美無論是否經過人工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美育意義。空氣清新,景物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人們娛樂、休息的好場所,可以調節人們的精神,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同時千姿百態的自然美會激發人們熱愛生活和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國曆來的愛國志士仁人都是把愛國主義的激情與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大自然美的讚歎聯繫在一起的。辛棄疾的詞“玉古臺下京鄉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表達了詞人的憂國之情。方誌敏在《可愛的》一書中滿懷激情地讚美祖國大好河山。毛澤東問更是氣壯山河。的確,大自然審美教育提供了無比豐富的題材,也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好課堂。

投身到大自然中,加深對自然美的認識。到大自然中去常常會有心靈無負荷、無牽掛、無名利的一種輕鬆、舒暢、淡泊的心態。這種人的主體心情,一旦同客觀景物“天人合一”的適應吻合,便產生一種“與時俱化”、“與道爲一”的愉悅愜意,而激活了情境交融的美。這種美,乃是休閒的追尋與極致。東晉陶淵明《飲酒》的“悠然”、唐朝柳宗元的《江雪》的“獨釣”、北宋程顥的“餘心樂”,表明了他們主體心態的超脫、寧靜與愉悅。這種“自得之”的心情,又與“採菊東籬下”、“山氣日夕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雲淡風輕”、“傍花隨柳”的時空相交融組建。因此這種“境由心造”與“心隨境遷”在辯證交流中相得益彰地流溢出一種恬淡之美,對生命注入了美感質地。由此看來,休閒並非是“石壁”、“躺臥”的靜態凝固,而內中含納着一種主體和客體中介之動態。如前三首詩中突現的“採”、“釣”與“過”。這就如美學家萊辛在其名著《拉奧孔》中所說的“化美爲媚”,因爲媚“是一種一縱即逝而卻令人百看不厭的美”。老作家孫犁有言:“虎嘯深山、魚遊潭底、雁排長空、駝走大漠,這是它們的極致。”而人所要尋求休閒美之極致,也需在一種自我所求而又無害於人的動態中呈現,如臨窗閱讀的“讀書有味身忘老”、與老友聊天的“推心置腹無所忌”、在傍晚漫步的“遐想幽遠開心扉”,都是一種休閒之美!

③透過社會實施美育。社會生活天地廣闊,隨時隨地都對人們起着有形無形的美育作用。因此有目的有意識的利用公共設施,如劇院、影院等羣衆文化活動進行審美教育。

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美,人們穿衣也並非只爲禦寒,飲食也不只爲充飢,住房也不只爲遮雨避風,而且要講究美觀、大方、舒適。日常生活養成的習慣對於一個人的審美心理、趣味同樣有影響。一個人工作、生活的環境是否整潔、井然有序,也具有審美因素,它不僅使人們工作學習時舒適,而且能鼓舞他們意氣風發的創造生活的情趣。

任何的勞動產品,都有式樣、花紋、色彩等特徵,這些產品美不僅增加使用價值,而且增加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有組織的集會、活動,也蘊含着美。

④透過家庭實施美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裝飾,擺設藝術化,人際關係和諧友善,家長的自我教育,對子女採取適當方式啓發教育,最好到大自然中去,不被孩子發覺,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人們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無可非議,在條件允許下,對房屋進行雍容華貴的裝修,安放上大屏幕彩電、空調、進階組合音響、電腦……亦是可以、應該的。一個大款家中的小孩,小轎車接送上學,穿名牌,吃肯德基,但精神到荒蕪家中連一本書也沒有,連孩子學習的字典、詞典也找不到,那你照樣會變得一貧如洗。所以說,光有物質,沒有精神那是跛子、瘸腿;光講精神,不講物質,那是空談,自欺欺人。只有物質、精神齊抓共管,兩方面都豐收了,那纔是真正的富有。

《藝術特徵論》汪流等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6月版

《馬克思與美學問題》董學文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9月版

《美學基本原理》劉叔成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文藝學.美學與現代科學》錢學森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4月版

《美的結構》孫紹振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6月版

標籤:教案 審美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