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乘法與除法》教學反思滬教版

《乘法與除法》教學反思滬教版

《乘法與除法》教學反思滬教版

首先,課前的複習環節,讓學生齊讀背誦加減法、乘除法的各部分關係式。一來活躍課堂氣氛,二來爲今天新知學習營造情境,也會給學生在概念理解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然後,出示已準備好的小黑板,其上是學生易錯混淆題,是加減法關係的運用。

其次,新課的教學探究。

以書本的長方形格子數的計算來引入乘法。相同加數的累加,可以簡便成乘法,藉此理解乘法的概念意義。爲加深理解,我設計了一些非相同加數相加,能否改成乘法意義上的簡便算式?學生對此理解較容易。對於對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即乘法,成爲單純的算式後,就此探討乘法各部分關係。基礎的是:因數因數積。對照着3 X 4=12理解,依次寫出另外兩個除法算式。這樣,就可以反過理解“一個因數等於積除以另一個因數”。不過這個過程,從乘法的理解,到依據乘法列出除法算式,從而引出乘法的各部分關係,學生自主能言說,結合之前我們學生的舊知基礎,更是理解上的順暢。

對於除法的概念學習,除法的概念由來,與減法類似,因它而生。除法的概念是基於乘法的算理,所以,這裏完全可以從乘法算式引出的兩個除法算式之中,得出“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除法。”至於爲什麼要求這個因數,這個因數到底怎樣理解,書本課例已然依據方格子,已知總格數,行數,求每行格子數(或已知總格數,每行格子數,求共有幾行),這樣學生是依據鮮活的實例情境,對因數怎樣求,又有什麼算理意義,有了直觀的理解。可我這樣認爲,這應該是二三年級解決的問題,實在以此爲理解過程中的過渡,倒也不至於着力突出。

在除法概念明晰之後,緊跟着被除數怎麼求,除數怎麼求,學生自然能因之前的除法關係背誦而輕易回答。徵之以當前的`實例,學生更能明白除法與乘法之間的等式轉換意義。這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對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公式的理解。

如上乘除法的相互轉化,自然見得兩者之間的關係密切。結合上節課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學生容易想到乘除法之間也存在互逆關係。當然,這裏老師的引導切入要跟上。因爲我們是由乘法引匯出除法,除法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乘法基礎之上,所以只能說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實際上,在因乘法推匯出相應兩個除法算式時,我們也一一做了比對,積如何轉變了,兩因數如何轉變了,被除數怎樣而來,除數、商又是怎樣來的,這種相反的意思,早在乘法口訣運用時,就已經學得很熟了。所以,這裏我們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在互逆關係的理解上深度挖掘。而在於互逆關係的運用,所以乘除法的組題、套題很適合此用,也能讓互逆關係規律明顯呈現。

回過頭看,這節課總覺效果還不錯,但在細節方面處理還不夠,尤其是對學生的習慣要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習慣的要求總是應該伴着相應的學習過程而產生。該方程格式時,該方程思維時,該計算過程時……,都應該跟上相應的習慣要求。希望日後多關注到學生的弱點,提前規範要求,儘量避免因不良習慣而帶來的學習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