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說課稿3.33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動能和勢能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1

我在認真學習了大綱和教材之後,對這節課的處理力爭在脫離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因爲教材是以知識結構順序爲主線編排的,而我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也就是要沿着學生的認識過程來安排教學,所以我改變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規律這一單一過程,從引導學生研究單擺的擺球運動入手,使學生展開探索,舉一反三來認識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這一規律,然後由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設計實驗驗證這一規律。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觀察單擺在各個階段的能量變化,我在教學中選用一個擺動週期較長的單擺,也就是由一根長約2m的擺線將質量爲2Kg的球體懸掛在天花板的掛鉤上。演示時教師要靠牆而立,把擺球拉到自己鼻尖處,然後將擺球輕輕釋放,在擺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時,頭一點也不要動。學生從這種“驚險”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極其深刻的印象,會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去觀察、去探索,這時學生可以透過擺球高度和速度的變化,分析出實驗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在引導學生得出擺球運動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規律之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們能否用身邊的物品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這一規律。之所以讓學生用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實驗,目的是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面這些物品本來的用途並不是進行實驗,所以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富有創建的設計給予鼓勵使學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績,獲得成功的快樂,增強參與的勇氣。

在設計與操作中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對其他同學設計的實驗找缺點,挑毛病,甚至對課本演示實驗“ 吹毛求疵”,經過教師一如既往的鼓勵、指導,學生改進了許多實驗,比如本節課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中小鋼球碰撞的是彈片,由於彈片彈性形變發生在一瞬間,不易觀察,經過反覆實驗,學生用彈簧來替代彈片,效果明顯,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們以後的實際教學中。

另外,爲了增強物理學科與科學、社會的聯繫,我在學生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之後,提出:流動的水可以做功,那麼如何讓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讓學生利用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分析,然後建議學生查閱資料或透過各種媒體進行調查活動,以獲得有關水電站的資訊,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對於本節課的“ 想想議議”,教材要求學生把皮球塗上黑顏色做實驗,這樣容易把手和球弄髒,所以我啓發學生:不塗黑顏色可以嗎?學生決定塗上水來做實驗,然而球反覆落下時,留下的水印卻是重合的,無法觀察,怎樣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呢?學生經過反覆探索,終於想出了辦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鏡,當球碰到鏡面反彈起來後,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鏡,使鏡面上每個水跡都不重合,並按先後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本節課的最後,我利用了一隻扁圓鐵盒,盒的內側用塑料泡沫擠住幾塊銅塊、鐵塊等重物,然後蓋上盒蓋,在盒外標出重物所在的位置。把它側放在桌面上,且重物在最低處,它將靜止不動;把它側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的底部時,它將沿斜面向下滾;再把它側放在斜面中部且重物偏向斜面頂端時,一鬆手,它將向斜面頂端滾動,成了“會自動爬坡的輪子”,這是出乎學生意料的,他們都很驚奇;當把它側放在桌面的玻璃板上且重物稍偏向一方,一鬆手,它會在玻璃板上來回滾動一段時間,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學生事先不知道盒子裏裝了什麼,所以他們會有極大的興趣去探個究竟,甚至於下課了,學生還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樂之中,這樣就將物理教學延伸到了課堂之外。

以上是我對《動能和勢能的轉化》一節的幾點認識,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同行、專家提出寶貴建議。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2

我說課的課題是《動能和勢能》。

一.說教材

我先對教材進行一下分析:《動能和勢能》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一章第3節的教學內容。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爲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透過本節課的內容爲“機械能及其轉化”的學習做準備。

二.說學情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學情進行如下分析 :日常生活中,有的學生聽說過“能”,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疑惑。因此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喜歡動手進行實驗。 “能”是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八年級學生又是首次接觸“能”這個概念,學習的難度較大。

三.說學習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三個學習目標,

(1) 知道能量、 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說教學重、難點

鑑於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及其影響因素。教學難點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動能、勢能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五.說學法和教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創設開式的教學情境,構建體驗性教學模式”爲指導,使用我校的“學生自學、展示反思、小組互學、彙報反思、教師導學、練習反思”的教學模式。

爲了達成本節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開放性學習,我選擇的學法有:自學、探究、展示交流、練習反饋等。教法有:聆聽、導學、提問、精講等。

六.說教學流程

我設計的教學流程是:

一、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展示彙報、反思交流

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把在課外利用20min時間預習的能量、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知識,在課堂上利用10min的時間檢查、展示彙報,使學生初步理解“能量、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 初步瞭解“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彙報過程中我認真聆聽,適時點撥精講。

二、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彙報結論、交流反思

本環節我讓學生分組利用18min的時間,用實驗驗證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我不斷巡視,觀察學生做實驗的情況,個別指導,引導學

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總結能量。我預設的實驗方案如下,學生也可以自己設計實驗方案。

(一):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動能與速度的關係:

實驗方法: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做兩次實驗。

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由靜止開始滾下。比較兩次實驗中木塊被推的距離大小。 實驗結論: ( 學生完成)

2、動能與質量的關係:

實驗方法:第一次,我們使小玻璃球從某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注意木塊被推的距離。第二次,我們換一個質量大的鋼球,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滾下,到達平面上時和剛纔的小鋼球具有同樣的速度,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 實驗結論:( 學生完成)

(二):重力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1、勢能與高度的關係:

實驗方法:我們用同一個鋼球做兩次實驗。第一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低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第二次我們讓鋼球從比較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較兩次實驗中鋼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實驗結論:( 學生完成)

2、勢能與質量的關係:

實驗方法:我們用體積和形狀相同的鋼球和玻璃球做兩次實驗。讓鋼球和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落入沙中,比較兩次實驗中鋼球和玻璃球砸入沙中的深度。

實驗結論:( 學生完成)

(三):什麼樣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大家做一個實驗。把一塊硬紙片放在彈簧上,用力將彈簧壓縮,使其發生彈性形變。大家猜想,彈簧能不能做功?放開手,我們觀察到什麼現象?

三、練習反思、激化悟性、精秒拓展、激活能力

本環節學生利用9min的時間,獨立完成練習並彙報反思,我進行巡視,觀察學生做題的情況,然後聆聽學生的彙報,並作適當的講解。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和鞏固。我設計的練習題如下。

1、判定下列物體是否具有動能或勢能,假如有,說出能量的名稱,假如沒有,說明原因:

①在水平地面上滾動的鉛球: ;

②懸掛在室內的電燈: ;

③玩具汽車中被卷緊的發條: ;

④彈簧: ;

⑤在空中飛行的波音747客機: ;

⑥靜止在水平軌道上的列車: ;

⑦高速升空的火箭 ;

⑧被拉彎的鋼板尺 ;

⑨被水電站攔河壩攔住的上游水 ;

⑩空中下落的皮球 。

2、質量較大的喜鵲與質量較小的燕子在空中飛行,假如它們的動能相等,那麼 飛得快。

3、假如卡車空載和滿載時都以同樣的速度行駛,那麼空載時具有的動能 滿載時具有的動能.(選填“大於”、“小 於”或“等於”)

四、課堂小結

我引導學生利用2min的時間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

五、佈置作業

我利用1min的時間佈置作業。

1、獨立完成P70“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第1-4題,第5題不做共同要求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也可以選做。

2、預習:第4節 機械能及其轉化。

六、板書設計

第3節 動能和勢能

一、能量

1、概念

2、單位

二、動能

1、概念

2、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三、重力勢能

1、概念

2、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彈性勢能

1、概念

2、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3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動能和勢能》。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動能和勢能》是人教版第15單元第四個課題。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機械能以及功能轉化課題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a.知道什麼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麼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c.會比較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的大小.

2.方法:透過探究實驗,瞭解動能和勢能的大小各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利用相關的原理解釋有關的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採用多媒體教學,將試驗採用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更具生動直觀,對實驗方

法及過程逐步講解,使學生實驗瞭如指掌,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知識。期望學生能學會如何會去學,主動去學,因爲學生在學習上遲早要獨立。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儘可能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 匯入新課:(2~3分鐘)

選用幾件案例引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

2. 講授新課:(35分鐘)

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華。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 課堂小結:(2~3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

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動能與勢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

5. 佈置作業。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的說果完畢,敬請各位老師留下寶貴的意見指引我前進,在教學上有一個長足的進步,謝謝!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4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的主要內容有:功和內能的關係,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繫(功是能量變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過程是能量改變或轉化的過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課程標準將能量作爲三個內容標準之一,可見它的重要性。

首先透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在前面學習功的知識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透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列舉風、流水能夠做功的例子,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然後再透過“活動1”的實驗,探究動能的大小跟物體的速度、質量的關係。勢能的學習也是先透過教材中的圖片展示,從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再透過“活動2”的實驗,探究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大小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在建立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教材又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並透過“活動3”研究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最後,教材指出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也可以相互轉化。

二、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

本節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什麼是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機械能,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並能解釋自然界中機械能相互轉化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1、透過描述所觀察各種能量現象的主要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透過探究動能和勢能分別跟哪些因素有關,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加強科學方法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重點: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比較形象直觀,易於學生理解,但它是學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礎;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釋生產、生活中一些能量轉化現象的基礎,所以建立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難點:能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讓學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三、 學情分析:

我執教的對象是普通班學生,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分化”現象較爲明顯,學習能力強,思維反應快的學生佔10%,物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佔30%。但總體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能感覺物理有趣,有學習物理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切入口,逐步展開教學。

四、 教法選擇:

教學方法:“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這句醒目的格言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光說是沒有用的,聽見後很快就忘記了。只有親自動手去做,才能真正的瞭解。多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放心讓孩子去實踐,這樣學習到的東西纔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說,動手第一,看見第二,聽見第三。再依據課程標準以學生爲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和實驗探究法。

五、 學法選擇: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用: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六、 教學程序與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所學新課

利用幻燈片播放《超強颱風》電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衝入城鎮,橫掃一切,擊碎一切。嚎叫的龍捲風中,汽車被貼在牆上、一艘艘巨輪在空中飛舞,然後砸向房屋!身陷絕境的人們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軍民一心抗災救人譜出一曲驚心動魄的樂章,人性在天災面前綻放出瑰麗光輝。

爲什麼巨浪和龍捲風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課。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關係

演示實驗:在講臺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車,用吹風機對着小汽車吹,車子向前行駛。

讓學生仔細觀察演示實驗總結出:車子向前行駛是因爲吹風機吹出的風對車子做功了。電影中巨浪推動汽車、龍捲風吹動汽車也都是對汽車做功了。

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上的圖,討論分析:

(1)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2) 這些物體是否能夠做功?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 從功的角度來看,這些圖片有什麼共同特點?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給出能量的定義。

然後可以讓學生列舉具有能的實例,並從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對能量的理解。

緊接着,可透過播放視頻“微風拂柳、颱風來襲”和演示實驗“吹風機大小不同的風吹講臺上的玩具小汽車”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斷能的大小。透過學生的回答和實驗的總結,得出功和能的關係。

3、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播放視頻“風車轉動”和“衝浪運動”,啓發學生透過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總結出動能的初步概念。然後補充幾個生活中動能的實例,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進一步鼓勵學生聯繫實際,列舉具有動能的實例。

利用幻燈片展示車禍的圖片和報道,讓學生猜想動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

然後進行“活動1”的實驗,在實驗前,可讓學生先動手實驗:

1、探究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處滾到水平面時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從同一高度處滾到水平面時的速度

引導學生得出動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安排兩道題反饋,努力引導學習成績較弱學生髮表看法。總結時,可讓中等學生思考後回答,鼓勵學生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題讓學生明白動能與質量和速度都有關,其中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從而明白爲什麼要對車輛限速,而且不同的車型限速不同。

然後播放“車窗垃圾”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從動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險性,並倡導文明。

4、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播放視頻“打樁機”和“撐杆跳高”,啓發學生透過分析,總結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然後補充幾個生活中勢能的實例,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素材。進一步鼓勵學生聯繫實際,列舉具有勢能的實例。

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哪塊大石頭讓你感到不安?”,讓學生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然後進行“活動2”的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然後播放“請勿高空拋物”的公益廣告,讓學生從重力勢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險性,並倡導文明。

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憤怒的小鳥”,讓學生猜想彈性勢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並說出猜想的依據。然後進行實驗:哪種情況下的鋼尺可以將小木塊彈得更高?,

引導學生得出彈性勢能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滲透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的科學研究方法。

5、機械能的轉化

讓學生明確動能和勢能都屬於機械能。演示實驗擺球的擺動,播放視頻:跳板表演、蹦牀、過山車,讓學生透過實驗、觀察和分析,認識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再演示實驗:乒乓球的下落過程,讓學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機械能會不斷減少。

最後,舉一些例子,讓學生知道機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

6、歸納整理知識,及時反饋矯正

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問學生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主小結。

最後結束本課,佈置作業。

謝謝!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冊第十五章第四節——《動能和勢能》。本節教材在學生學過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學生對能量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本課內容爲學習《機械能及其轉化》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

(2)讓學生掌握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瞭解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透過對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與歸納概括物理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點:

(1) 理解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探究決定動能、勢能的因素。

(四)教學難點: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決定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斜面、帶孔的小車、木塊、鉤碼、直尺、不同質量的小球、一盆鬆軟的泥砂等。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求知慾更強,認識事物的興趣更濃,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新課程理念認爲: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法:實例教學法和實驗探究相結合。

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的方法 。

教學手段:以實驗教學爲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環節安排中注重了知識點的條理性和層次性。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聯繫實際,從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結論的出現,都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實驗探究爲主線,具有一定的啓發性。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視頻(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生看完後會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飛鳥爲什麼會撞傷堅硬的飛機?”由此引出課題:《動能和勢能》。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兩幅圖(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分析:風、汽車是否做了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能量的單位: 焦耳, 簡稱:焦, 符號是: J

2、動能

(1)在講解動能的概念時,先用多媒體展示兩幅圖(圖一: 風吹着帆船航行, 流動的空氣對帆船做功。圖二:流水推動水輪轉動,水對水輪做功)。讓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他們具有能量”,引出動能的概念。

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動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一: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老師提出問題:狂風能撼動大樹,而微風只能搖動樹葉,說明動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先讓學生猜想(鼓勵學生,敢於猜想纔會有發明創造),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此時,老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然後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展示本人在教學中的片斷)。記錄數據,分析思考,得出結論,最後進行交流評估。(整個探究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重力勢能

(1)“重力勢能”的概念難以理解,我讓兩個學生做以下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被舉高的鉤碼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勢能的物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在探究“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讓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實驗器材,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再讓兩個學生上講臺進行演示實驗(學生邊演示邊講解)。然後記錄數據,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4、彈性勢能

(1)啓發歸納:多媒體出示一幅射箭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彈性勢能的概念: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加深理解:你能舉出物體具有彈性勢能的例子嗎?(張開的弓、拉開的彈弓、彎曲的撐竿、壓彎的跳板、形變的網球及網球拍等。)

(2)老師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實例得出決定彈性勢能的大小的因素:彈性勢能的大小與材料及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5、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 與其他形式的能一樣,動能和勢能的單位也是焦耳,符號是J。

(學習這一內容,始終是尊重學生的想法和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得出相關知識)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有什麼收穫?老師加以歸納總結。 (學生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回憶和概括,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課堂反饋:

學生思考並回答引入課題時提出的問題:“小小的飛鳥爲什麼會撞傷飛機?”(使課堂首尾呼應)。

練一練:

1、下列物體具有何種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

正在下落的雨滴: ;

被拉長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鐵軌上行駛的火車___________ ;

被起重機吊在空中靜止的貨物 _________。

2、 唐詩中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這動人的詩句生動、形象地反映

了這條大河蘊藏了大量的 能。

3、一物體沿斜面勻速下滑,物體的( )

A.動能增加,勢能減小 B.動能、勢能都減小

C.動能不變,勢能減小 D.動能、勢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塊石頭靜靜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透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分析資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駛速度v(km/h)

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讓學生體驗學有所用的喜悅)

五、板書設計

爲了使學生對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15.4 動能和勢能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能量的單位:焦(J)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動能影響因素:質量、速度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

影響因素:質量、舉高的高度

3、

彈性勢能

4、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轉化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層次性,注意了密切聯繫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研究新課標,深層次挖掘教材,虛心向同行學習,提高教學水平。我深刻地領會到“教無定法,學無止境”。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包括了動能 勢能 機械能三大知識點,其中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八年級已經接觸過一些實例,現在是全面的認識它們.能又是與功緊密聯繫的一個物理量,所以本節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於它爲認識內能打下了基礎,故它同時也有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能 勢能 機械能的概念,知道動能 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知道動能和勢能能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2.方法與過程:

(1)體驗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3)體驗用類比方法,加深對物理概念理解的過程,學會遷移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演示實驗 實例分析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2)引導學生分析 討論在實驗的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於質疑的科學素養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養。

(3)學會自己查找資料,培養自學的能力。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決定動能 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的因素

難點:解釋有關動能 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物理現象.

(四)教具:

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斜面,力學小車,砝碼,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單擺,滾擺等。

二、學情分析

透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但是初三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二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動能 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在初二學生已經接觸過,可以按透過實驗自己探索動能 勢能的決定因素,並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教法

本節課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分析討論,歸納結論.運用的方法有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觀察比較法,探究法等.

四、學法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 動手實驗 分析歸納 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類比法,控制變量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透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並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聯繫,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學習 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後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纔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並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透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圖1-1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麼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透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後,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於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於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遊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並推動紙彈移動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爲節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

長度。先後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鬆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裏。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具有重力勢能?透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麼能?透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稱爲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麼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繫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5.動能與勢能的關係 可以相互轉化

透過做單擺和滾擺實驗來學習,並具透過多媒體課件再加強

(四)內化提高 實際應用

透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概念及機械能的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穩地待在那裏,它有沒有能量?有什麼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飛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勢能是5焦,具有的動能是4焦,這隻球具有的總機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採取哪些方法?

(5)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爲什麼?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爲什麼?

(五).課堂小結 感悟收穫

六、板書設計

12.1動能 勢能 機械能

1.動能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體都具有動能

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與速度

2.勢能 動能與勢能的總稱

(1)重力勢能

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舉高的物體都具有重力勢能

決定因素:物體的質量和物體被舉的高度

(2)彈性勢能

定義: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

一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都具有彈性勢能

決定因素:彈性形變的大小,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 機械能的單位:J

3.動能與勢能的關係 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

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透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敢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諷

教學重點:動能和勢能的概念;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

教學難點:勢能的概念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舉例說明法

教學用具:斜面、鋼球、木塊、彈簧、皮球、投影儀及自制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出示斜槽,並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聯繫,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新課教學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後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纔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並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透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圖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麼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可透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後,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於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於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遊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並推動紙彈移動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爲節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長度。先後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鬆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裏。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具有重力勢能?透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

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繫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4、想想議議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飛機失事,是由於飛鳥碰在飛機上,飛鳥爲什麼能使飛機失事?

(2)在一空戰中,飛行員覺得旁邊有個東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來是顆子彈,這種情況可能嗎?子彈爲什麼不傷飛行員?

(3)樓頂平臺上放一塊磚,磚對平臺有沒有重力勢能?對地面有沒有重力勢能?

(將這3道題,預先寫在投影片上,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得出:運動是相對的,飛鳥相對於飛機速度很大,故動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壞機內的人和機器;子彈相對於飛行員,速度爲零,動能爲零,故飛行員抓住子彈就像我們平常拿起鉛筆一樣;高度也是相對的,磚對平臺沒有高度,故沒有重力勢能,磚對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勢能)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動能和勢能

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2、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

3、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勢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彈性形變具有的能量。

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

4、能量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j。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課內容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第四節——《動能和勢能》。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爲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係,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學生設計實驗並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繼續發展,具有成年人那種從衆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規律的能力,以及假設推理的能力。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事物的興趣更濃,但也有不紮實的地方。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認真積極,求知慾望較強。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

(2)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2)透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3)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1)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

(五)教學難點:勢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課程理念認爲: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本節課採用瞭如下的教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提問引導法。

三、學法分析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爲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爲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我採用瞭如下的學法:實驗探究法。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大玻璃球、小玻璃球、小木塊、斜面、橡皮筋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環節安排中注重了知識點的條理性和層次性。在教學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聯繫實際,從問題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結論的出現,都以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實際探究爲主線,具有一定的啓發性。

(一)匯入新知

能是物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較抽象。對於初中學生來說,認識它比較困難。應緊扣教材,從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來認識能量。舉一些學生很好理解的例子,認識功和能的關係。

(一)動能

由學生熟悉的實際情景來認識物體能夠做功。透過學生分析總結出這些物體的共同特點,得出這些物體具有的能是同一種能,即動能。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動能的概念: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讓學生說出一些具有動能的物體,加深對動能的理解。知道什麼樣的物體具有動能。

4、提出問題:這些物體具有的動能大小一樣嗎?讓同學知道動能有大有小。然後透過兩個新聞資料,讓學生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啓發學生得出,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

5、學生實驗: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塊來探究動能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

6、交流歸納

(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分析試驗、概括總結的能力)

7、思考:高速公路上的限速爲什麼不一樣呀?

(透過瞭解社會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應用能力)

(二)重力勢能

1、啓發歸納:透過觀看兩個大石頭的圖片,想象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怎樣的?這樣可以體會到被舉高的物體能夠做功,得出重力勢能的概念。

2、引導思考:觀看重力勢能的一個應用圖片,提問打樁機爲什麼做的又高又大呢?引導學生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3、鼓勵學生自己課下完成實驗探究:重力勢能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

(三)彈性勢能

1、啓發歸納:學生對彈性勢能的實例比較熟悉,透過幾組有關彈性勢能的圖片,參考重力勢能的概念,學生思考討論得出彈性勢能的概念。

2、得出概念: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3、動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拉開橡皮筋後放手,彈開小木塊,根據拉開的程度不同,觀察幾次彈開的情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然後引導啓發學生思考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材料有關。

(三)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回憶和概括,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四)鞏固練習

根據時間合理安排

(五)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外,有利於擴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及研究能力)

六、板書設計

動能和勢能

1、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影響因素:質量、速度

2、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影響因素:質量、舉高的高度

3、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影響因素:彈性形變程度

彈性物體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