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唯美文字 > 隨筆

變化的水龍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隨筆3.11W

開學初,我根據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設定了若干個娃娃家,同時,在活動室的固定位置放置了一個“寶貝箱”,裏面是積木、紙盒、布、瓶子等低結構材料。幼兒如果缺少現成的遊戲材料,就可以去尋找合適的材料來代替。以滿足自己遊戲的需要。

變化的水龍頭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水龍頭”的誕生

“老師,我們家有水龍頭了!”11月底的一天,天天笑眯眯地跑到我身邊拉着我往他們“家”走去。一進門,只見“廚房”裏擺着一個用管狀插塑拼搭而成的“水龍頭”——上面安了一根豎管作開關,下面連接一根彎管作出水管,還挺像呢!我故作不解:“你家要水龍頭幹什麼?”他說:“洗菜呀!”只見他“旋轉”一下“開關",把“蘿蔔"放在“出水口”,做出洗蘿蔔的動作。我誇道:“你想到可以裝個水龍頭來洗菜,這個‘水龍頭’太像了,你真棒!”

萱萱看見了也到“寶貝箱”裏找材料拼搭“水龍頭”,可她試了半天也沒成功。她來向我求助,我說:“水龍頭是天天想出來的,你可以去請教他呀。”在天天的幫助下,萱萱滿意地拿着“水龍頭”回家了。

分析:在實踐中,我發現小班幼兒角色遊戲情節的發展需依靠遊戲材料的支援,例如,他們看到娃娃家裏有小衣服,就會想到幫娃娃穿衣服,看到碗和勺子,就會想到喂娃娃吃飯……所以,當幼兒偶然拼搭出~個“水龍頭”時,他們就立刻聯想到了洗菜、燒水、洗手等。這樣,幼兒就把生活中和水龍頭相關的經驗遷移到了遊戲中,遊戲內容自然就豐富了。因此,“水龍頭”的出現對於娃娃家遊戲情節的發展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我捕捉到這一契機後,及時給予了肯定和鼓勵,使幼兒變得更加自信,也更樂意去嘗試新的玩法。

當幼兒來向我求助時,我鼓勵幼兒去請教同伴。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增進幼兒的交往,另一方面,讓幼兒做小老師去教同伴,教的一方會感到很自豪,學的一方也會更容易接受。

“寶貝箱”的設定給了幼兒一個自己根據遊戲需要尋找合適的遊戲材料的機會,爲遊戲的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水龍頭”的變化

在前一天遊戲結束後的交流分享中,我請天天介紹了他的發明,包括他把“水龍頭”安在了哪裏,要怎麼使用,有了水龍頭可以做些什麼,等等。之後,我請孩子們回家看看家裏的水龍頭是什麼樣子的,和天天設計的是否一樣。第二天娃娃家遊戲開始前,孩子們進行了交流,有的說:“我家的水龍頭一擡把手,水就出來了。”有的說:“我家的水龍頭壓一下水就出來了。”還有的說:“媽媽帶我去飯店吃飯,洗手時我把手放在水龍頭下面,水就出來了!”

遊戲開始了,天天依舊拼搭了一個與之前一樣的“水龍頭”來用。其他幾個娃娃家的幼兒大多效仿天天的做法。“媽媽”樂樂在“寶貝箱”那兒忙乎了一會兒,也拼搭出一個“水龍頭”交給“爸爸”陽陽,不過她搭的和天天的不一樣。陽陽拿着看了半天,問:“這怎麼用呢?”“你按這兒,水就從那兒(指着彎頭處)出來了。”我問:“你是怎麼想到發明這樣的水龍頭的?”樂樂答:“媽媽帶我去肯德基洗手時我看到水就是這樣按出來的。”

“你也去搭個‘水龍頭’,我洗菜要用。”在另一個娃娃家,“媽媽”嬌嬌對“爸爸”傑傑說。傑傑爽快地接受了任務,一會兒就搭好了。嬌嬌高興地接過來往櫃子上一擺,卻發現“水龍頭”立不住。傑傑也試着擺了幾次,同樣立不住。他拿起“水龍頭”翻來翻去地看,自言自語道:“這是怎麼回事呀?”他來向我求助,我並不馬上解答,而是反問:“是呀,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時,嬌嬌建議道:“你重搭一個吧。”我說:“這個‘水龍頭’挺好的,立不住可能是因爲有點頭重腳輕,要不你試試稍微改動一下!”傑傑開始嘗試。只見他拆拆裝裝,又找來小零件支撐,忙了好一會兒。“快看,快看,‘水龍頭’不會倒下來了!”嬌嬌也興奮地說:“我們趕快來洗菜吧!菜要放在哪裏洗呢?對了.去找個東西當洗菜盆吧!”

過了幾天,“媽媽”佳佳在拼搭“水龍頭”時又加入了新的創意,她興奮地拿給“爸爸”貝貝看。貝貝問:“這個‘水龍頭’怎麼用呀?”“轉動上面的開關,水就會出來了。”佳佳說着就用一隻手去轉動加裝在豎管上頭充當開關的T形管,可她一轉,整個“水龍頭”就跟着移動了,於是她只好用另一隻手固定住“水管”,並吩咐道:“快,我放水,你來接水吧!”

分析:天天之前的經驗分享具有啓發作用,而我的提問又提示幼兒帶着問題去觀察、發現,爲幼兒經驗的遷移提供了基礎。儘管在後面幾天的`遊戲中大多數幼兒還是以模仿天天的設計爲主,但這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這種不斷的重複其實爲他們的創新打下了基礎。果然,在不斷的擺弄中,幼兒開始嘗試變換材料組合方式,繼而出現了新的創意。遊戲中出現“水龍頭”後,遊戲情節立刻就豐富了許多,幼兒洗手、洗菜、洗衣服、燒水……於是,根據遊戲的需要,水盆、抹布、衣架等物品也陸續添加到遊戲中,幼兒都玩得十分投入。

對待幼兒遇到的問題,教師要依靠細緻的觀察和敏銳的判斷,發現和捕捉其中的教育價值。當小班幼兒在遊戲中遇到困難時,我選擇了提問和等待,不急於把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直接告訴幼兒,而是鼓勵幼兒結合自身經驗用自己的方法來嘗試解決,我只在必要時作一些提示。對於一些共性的問題,我會在全面觀察之後讓幼兒在遊戲交流環節共同探討。

●多功能“水龍頭”的產生

在12月份的一次健康領域教學活動中,孩子們透過觀看動畫片瞭解到了洗手的重要性,知道了爲什麼要用洗手液以及如何將手洗乾淨。

在幾天後的娃娃家遊戲中,傑傑花了很多工夫拼搭了一個造型複雜的“水龍頭”。我驚訝地上前問道:“咦,你家的‘水龍頭’很特別呀!”他帶着神祕的笑容說:“這個‘水龍頭’是帶洗手液的。”說完用手指了指黃色的管子:“這裏會有洗手液出來。”“是清水和洗手液一起出來嗎?”我不解地問。“不,上面的水管裏出來的是清水,摸一下這個黃色管子,手上就會有洗手液了。”“哦!原來是這樣,這個‘水龍頭’可進階了!”我由衷地誇獎他。

結合關於冬季的主題活動,孩子們獲得了許多關於“冬天如何使自己暖和起來”的經驗。在娃娃家遊戲中,我也引導幼兒圍繞“天冷了怎麼照顧寶寶”這一話題進行討論。一天.我發現佳佳拼搭了一個有紅色和綠色雙開關的“水龍頭”,她告訴我:“這個‘水龍頭’可以放出冷水和熱水。”“用哪個開關可以放出熱水呢?”她指了指紅色的那個。“爲什麼你設計了這樣一個既能出冷水又能出熱水的‘水龍頭’呢?”佳佳說:“天冷了,用熱水洗手就不冷了!”說着她開始演示怎樣洗手。這時,一旁的南南提醒道:“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爲什麼?”“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就不會被燙着了,我在家洗澡時,媽媽都是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的。”

分析:當我看到娃娃家圍繞“水龍頭”開展的遊戲停滯不前時,我沒有急於告訴幼兒下一步可以怎麼做,而是相信他們,給他們時間,等待他們的發展。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較長的過程,相關經驗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遷移。因此,當認識到洗手要用洗手液,冬天可用熱水洗手時,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把這些經驗透過遊戲行爲反映出來了。今後隨着經驗的豐富,他們還可能產生更多精彩的創意。此時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予適宜的鼓勵和支援,爲幼兒的想象、創造創造條件。

小班幼兒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圍繞“水龍頭”發展出了很多遊戲內容,在讚歎幼兒想象力的同時,我們覺得這和豐富的遊戲材料、適宜的遊戲場景、寬鬆的遊戲氛圍以及和諧的師幼關係是分不開的。遊戲中,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透過觀察以及與幼兒對話給予幼兒適時的指導,支援和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讓幼兒成爲遊戲的主人,並引導幼兒透過交流、討論分享同伴的經驗。促進班級幼兒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