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幾點心得論文

第1篇:小學語文教育:基礎教育的幾點心得

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而小學語文基礎教育則基礎中的基礎。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與發展中,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是學校與老師一直致力解決的問題。基礎教育中,小學語文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學語文教育關乎着孩子的交流能力、邏輯能力以及文化素質,在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中起着最爲關鍵的作用,更加能夠提升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對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誤區以及重要性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對教學教育貢獻一點力量。

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的幾點心得論文

一、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誤區

1語文教育不應該是“填鴨式”教育

語文成績好並不代表語文水平高。語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應試教育上,在目前的教育中,大多數老師還是爲了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成績而進行“填鴨式”的教學。這種做法只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卷面成績,而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在脫離試卷以後,學生都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語文,這不得不說是語文教育的悲哀。一位真正的語文好手,即能應付語文考試,也能活學活用。語文並不是無聊的文字,而是表達思想的方式,不讓語文成爲無趣的應試教育,而是讓語文成爲學生學習如何在書籍中理解作者的思想,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田野旁邊瞭解蝌蚪是什麼,並在父母的帶領下了解蝌蚪最終能夠變成什麼。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便會迫不及待地講述自己在田野中看到的樣子,並說出當知道蝌蚪最後變成青蛙時的驚訝。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語文不僅僅是爲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夠積累生活的知識,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語文教學不應該給學生太大壓力

在很多家長眼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爲人中龍鳳,希望孩子能夠在考試中考到第一名。很多教師也依據成績偏愛學生。這樣只會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考試的機器,而忽略了對孩子自身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不僅是教會知識,更要學會做人。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給學生莫大的壓力,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考試過關。心裏卻更加畏懼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產生對語文的興趣。這樣成績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例如,在教學《愛迪生救媽媽》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隨機制造一些危險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表演,如何才能逃脫危險。學生對於情景表演一定會主動參與,發散自己的思維想出各種辦法讓自己逃離危險。教師可以把這個作爲課前引入,讓學生看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是如何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救出自己的媽媽的。

二、小學語文的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學生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時,很多學生都在幼兒園學過拼音。但大多幼兒園教師教的拼音並不標準,容易讓學生讀音出現錯誤,養成不良習慣。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讓每一位學生在掌握拼音能力、在朗讀時不會出現語音的不標準,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能夠讓學生在遇到每一篇陌生文章時都能準確朗讀出文章的內容。在學生的生活中,說出的普通話也能越來越標準。

教師應該重視語文的基礎教育,只有打好了根基,才能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不會出現看到拼音不會讀的情況。每一位學生都能準確讀好文章內容,在口語表達時也能得到老師的讚賞,學生也會更加自信。

2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源於平時的積累,平時積累得知識越多,在寫作時就越能仔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心中有墨水,寫作水平才能提高。所以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結合教材,選出適當的課外讀物讓學生閱讀,這樣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中表達的意思,也能讓學生不斷積累課外知識,在寫作中得到合理運用。

3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語文教學多會以兒童文學的角度選取一些適合學生理解的課文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都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維和判斷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比如,在教學《聞雞起舞》時,教師可以找出一些相關的教材讓學生了解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選取“鑿壁借光”“懸樑刺股”等刻苦讀書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我們對學習應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明白現在教育環境的美好來之不易。讓學生能夠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相似的例子有很多,教師要結合教材,多給學生選取一些有意義的課外讀物,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爲人處世的能力。

學生得到進步、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對自己擁有足夠的信心,而激勵教學恰恰能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尤其是本身缺乏自信的同學,些許不經意的鼓勵都可以有效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第2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教育的幾點心得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基礎教育,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在享受着新的教育理念帶給我們的快樂。課堂上,我們變得開放了,教改不再羞羞答答。過去,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教育改革一直處在應試教育的層面:課堂教學不敢超越教學參考書,把問題與答案侷限在所謂的"規範"與"標準"之內,使得語文閱讀教學從成年人開始,不再相信童話了,更使得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失去了孩子的童話和那一份無可追回的真誠。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讓我們感受着教育美好的童話,讓我們看到了教師那顆未被泯滅的童心和愛心,也讓我們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語文教學的真諦。下面是我對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的一些心得:

一、自主朗讀,讓靈性在課堂中飛揚

朗讀是什麼?朗讀就是把書面文字變成聲音文字。但這一點還不夠全面。書面文字是作者用自己的情感寫出來的,所以朗讀也要把作者的情感讀出來。書面文字一旦固定下來,就沒有了可以更改的餘地,於是教參把這些情感也定格爲似乎就是作者文字的全部;而聲音文字的主宰者——人(在課堂上表現爲教師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情感來。因爲,生態的人是充滿靈性的。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下面是《橋》一課的精彩片斷,其中的朗讀指導,終於跳出了原有朗讀教學的怪圈,讓我們有一種純真的享受。同樣是朗讀,卻讓我們感受到學生作爲學習主體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參與欲與自主感。

師:自由讀。(第一次朗讀)

(生紛紛亮開了喉嚨,讀得十分熱烈。片頃,聲音小了,熱烈的場面漸漸淡了下來。)

師:讀完了之後,大家的心情怎樣?

{生紛紛舉手}

生1:我的心情很沉重。

{師沒有給予評價}

生2:我覺得老漢太偉大了!

{師也沒有給予評價,舉手的學生更多了,回答的結果也五花八門。教師此時及時小結。

師:大家讀了第一遍以後,都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

朗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如何讀,怎樣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我們必須尊重學生朗讀的第一印象,讓學生有一個自我情感放飛的過程。試想一下,假如學生的第一次朗讀就讓教師規定了朗讀的情感基調,教師就給了學生一個固定不變的、看似問題實是"框框"的假問題,那麼學生的讀就成了一種機械式的"重複",無論往後再讀多少遍,他仍然不會有自我情感表白的機會。

在這個教學片斷後,老師接下去提出了幾個朗讀的要求:再讀,你看到了什麼?哪一句最令你感動,找出來讀一讀?……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們充分體驗着個體生命在語文學習中的價值: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去品味,去理解。難怪後來在學生的課堂參與中,學生的回答是那麼精彩,那麼充滿人文氣息。讓《橋》成爲學生體驗生命,珍愛生命的"生命橋"。

二、 體驗幻想,讓童話在課堂中演繹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該讓全體學生在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後,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有時還不乏迸發出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嚮往的奇妙與幻想,都是師生人生中的美好記憶,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體驗。

語文課堂需要幻想。幻想是什麼?幻想是人的生命得以延升,讓人的生命更加美好。幻想是什麼?是學生個性的張揚,是個體生命對現實世界能動的反映,更是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幻想是少年兒童的天性。生活中許多無奈成爲學生學習生活的拘束。《鳥的天堂》是一篇語言流暢易懂的美文,但是離學生(包括教師)的生活太遙遠了,因爲教育不可能爲教育的實施者們提供全部的實境。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一個展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體驗一下童話式的幻想帶來的學習樂趣。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享受着"美好的童話"。

師:假如你來到鳥島,你想做些什麼呢?(一個極富想象力的問題)

生1:我想坐在鳥身上飛上天空!(衆笑)

師:你的想象真好!

生2:我想讓鳥教我跳舞!

生3:我想和鳥拍一張照片!

生4:我想跟小鳥賽跑!

生5:我想陪小鳥玩!

生6:我想給小鳥孵蛋!

……

多麼奇特的想象,學生們一下子將課堂變成了一個神奇的童話宮。學生在無拘無束的幻想中,體驗着童話帶給自己的快樂。學生的這些回答,就是我們教育的資源。這些課堂生成的教育資源,將會給全體學生帶來非常難忘的印象,更會讓學生在童話般的設想中,享受學習語言文字的快樂。

三。體驗角色,讓激情在課堂中滌盪

課堂應成爲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作爲課堂的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則應該都成爲課堂中的角色。尤其是我們的教師,不能用預設好的學生節目來充實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的表演,應該成爲學生體驗角色,激情自然流露的靈空。

在許多的語文公開教學中,課堂表演成爲我們某些教師體現自我教學特色的手段。過去,我們許多的課堂表演,都是教師們在課前花了大量的精力"排練"而成的。這樣的優課,只能權且當作一次"演員"的再次亮相。上課似乎就是教者爲了彰顯這一預設的教學成果,甚至讓學生們在一知半解,或者是在強迫中接收着知識的再現。於是,每一次聽課後,總會有聽課者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樣的課不實在,難以借鑑。

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我們有許多種途徑,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透過語言進行描述,生活式"的理解方式:畫畫、表演、描繪。的確,教育本源於生活,用生活實境來理解語言文字,不失爲一種好途徑。贊訶夫說過一句話:"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文字僅是一個例子,精彩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自由生命體驗的過程。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應該走出傳統課堂表演華麗的誤區,本着對文字多元理解的過程,讓學生在自我意識的支配下,體驗學習的過程,感悟語言文字的快樂,體驗着成功的角色,讓課堂走向開放。

如《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教師應在讓學生充分感悟了語言文字後,將運用文字的權利交給學生——創設一個模擬環境,讓學生們主動參與課堂表演。這時的課堂教學應該達到一個高潮:一個個小導遊"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地向他(她)的遊客們介紹着鳥島的景色。學生們把剛剛習得的語言文字,轉化爲"生產力"。課堂真正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天堂",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學以致用。

四。彈性作業,讓智慧在課堂後延伸

過去,我們的語文作業,無外乎用抄寫詞語,完成練習冊,佈置些習作,以期來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這種方法有它的優點,學生的基礎知識學得很紮實;也有它的缺點,學生缺少了創新的鍛鍊。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是不是來一次揚長避短,革新除弊。第一,讓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作業。教育發展論告訴我們: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應該沒有終結。每一人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是文字內涵的再次挖掘。每次新課後,我總是對學生說:"想做點什麼作業嗎?"學生們一下子興奮了:"老師,我準備寫一段話告訴獵人……""老師,我準備給那隻受人敬仰的老羚羊畫個像……""老師,我想把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話抄下來……"從學生嘴裏說出來的作業內容,遠比老師用權威性的命令發佈的作業有創新精神。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是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學習能動性的體現。第二,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作業。教育是大衆的教育,作業的完成原本就應該是對學習資源的整合過程。書本是資源,同學之間的合作更是一種資源。新課程提出了新的學習方式,合作——也應該成爲學生的一種作業方式。新課標提出了語文綜合學習的要求,而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建立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合作作業。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研究性學習信步走進新課程的時候,無論對哪一門學科,都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是機會更是要求,相對小學生而言,研究性學習更應根植於合作的基礎上。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小課題研究更是適切了新課程的要求。作爲語文作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小課題研究,更是充滿了人文性。學生們在這樣的作業中,體驗着語文學習的快樂。小課題研究需要研究過程中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種渠道的溝通,要求學生在課題研究中:積極的相互配合與支援;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積極建立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積極解決研究過程中的人際衝突;積極評價研究的成效;積極提出研究過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建議……第三,不能捨棄基礎這個重點。在佈置自主性、合作性作業的時候,我認爲,對基礎性的、工具性的知識不能放棄,根據課文的特點,課後的適當鞏固與強化也是必要的。我們不能丟掉雙基搞教改。基礎不牢,何來創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