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基礎教育中的資訊代溝論文

論文2.21W

[摘要]在基礎教育實踐中,教師由於不理解學生的資訊行爲而不能進行有針對幽的相關教育,這種情況普遍存在。隨着社會資訊化日益推進,人類文化日益彰顯“前象徵文化”的特徵;基礎教育領域中年長的教育者與年輕的受教育者相比,在資訊技術素養上處於相對劣勢,這就導致了“資訊代溝”的存在。“資訊代溝”是中小學道德教育,特別是資訊倫理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克服“資訊代溝”所帶來的負面教育影響,需要從教師自身、教育管理者等層面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

基礎教育中的資訊代溝論文

[關鍵詞]基礎教育;“資訊代溝”;“網絡世代”

在理想的教育圖景中,中小學教師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需要對學生的思想行爲和文化有足夠的瞭解,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如果不能熟稔中小學生的生活世界,我們就無法理解學生爲什麼會沉溺於網吧和網絡遊戲等電子娛樂方式,就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但是隨着資訊時代的來臨,中小學教師對學生文化卻越來越陌生了,這一問題對年長的教師尤爲突出。那麼,這種師生間的文化“溝壑”日益凸顯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才能走出這一教育困境呢?

一、作爲“網絡世代”的中小學生

美國學者唐·泰普斯科特(Tapscott,D.)提出了“網絡世代”的概念,他的這一概念指的是在1999年這一年正處在2-22歲年齡之間的青少年。我們當前的中小學生也大多屬於此年齡區間,所以也可以稱他們爲“網絡世代”。關於“網絡世代”所持有的價值觀,泰普斯科特的觀點明顯過於樂觀,他認爲:“他們是年輕的領航員……比任何長輩擁有更多的知識……他們不會有個人主義,相反地,他們在緊密的人際互動網絡中成長茁壯,並展現出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從總體上講,以上這種論調顯然與我們所觀察到的現實情況不相符。相反,在作爲“網絡世代”的中小學生中有許多人信奉倫理相對主義,他們不想讓倫理法律作爲他們資訊活動的“羈絆”,總是希望在BBS上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總是想往網上傳什麼視頻就傳什麼視頻,他們使用BT瘋狂下載電影而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侵權等。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是基本認同“網絡世代”“比任何長輩擁有更多的知識”的觀點的;更爲準確地,在資訊技術知識和能力上,“網絡世代”整體性地超越了他們的長輩。也正是由於這一點,作爲教育者的中小學教師在受教育者面前喪失了應有的權威。網絡成癮的中小學生會認爲,老師沒有資格干涉我們的資訊生活,因爲他們根本不瞭解我們的文化。

作爲“網絡世代”的中小學生嚮往和熱衷於資訊生活方式,音樂手機、MP5、電腦甚至網吧成爲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新興的資訊技術,這是資訊社會的一種常態,本身並無可厚非。其問題在於:基礎教育的實踐中, “網絡世代”中小學生的這種特性會在教育中造成某種困境。

二、基礎教育“資訊代溝”的學理分析

“代溝”,顧名思義就是“代與代之間的差異”。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ead,M.)對“代溝”進行了如下描述:“……整個世界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輕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們年長的人——隔着一條深溝在互相望着。”對於豐富多彩的資訊活動,中小學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相互理解並進行有效的溝通。例如:有些班主任教師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的學生會網絡成癮,對電腦這一“鐵疙瘩”如此着迷。這類現象就是代溝在當前基礎教育實踐中的重要表現,我們可以明確地稱其爲“資訊代溝”。具體到教育語境中,“資訊代溝”涉及到作爲教育者的中小學教師一代及作爲受教育者的中小學生一代。

在社會快速資訊化的進程中,年長一代教師與“網絡世代”一樣,都要面對資訊技術對生活的“入侵”,但是這兩代人對社會生存環境變化的反應並不一樣。未來學家托夫勒(Toffler,A.)等人認爲,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使知識積累和更新速度提高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要面臨一種大規模的未來衝擊;在激烈的社會變遷中,年輕人憑藉着他們能夠作出自由選擇等優勢,在某些方面比年長者更容易適應變化,他們更有優勢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年輕人不需要再把年長者當作學習的榜樣,這就逐漸改變了過去社會長期積澱下來的長輩總是充當知識與生活各個方面引路人的傳統模式。這種長輩向年輕一代學習的情形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是第一次。瑪格麗特·米德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種類型理論”:她把人類文化分爲三種不同類型,當談到“未來重複過去”這一類型時,稱之謂“後象徵文化”;當談到“現在是未來的指導”這種類型時,稱之謂“互象徵文化”;當論及年紀長的一代不得不向年輕的孩子學習他們沒有的經驗這一文化類型時,稱之謂“前象徵文化”。

基礎教育實踐中,年長一輩中小學教師與年輕一代作爲“網絡世代”的中小學生擁有兩個活動和生存的空間:一是現實空間,另一是虛擬空間。這一情形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第一次。在現實空間中,無論是年長的教師一代還是年輕的“網絡世代”學生,他們當前正在體驗的文化是工業文化、農業文化與資訊文化的.共同體。在工業文化和農業文化中,年長的教育者與年輕的“網絡世代”體驗的文化主要是“後象徵文化”;而在資訊文化中,由於資訊技術的使用,這兩代人體驗的文化又主要是“前象徵文化”和“互象徵文化”,而且相比較而言,“前象徵文化”的成份更多。因爲在新的快速發展的資訊技術面前,年長的教育者和年輕的“網絡世代”都有可能是一個新手,這些資訊技術對他們兩代人而言都是第一次遭遇,所以在年長的教育者願意學習的情形之下,他們兩代人其實是在相互學習,這就是所謂的“互象徵文化”。另外一種情形是,教育者作爲年長一代,他們與年輕的“網絡世代”相比,學習新興的而且是在快速發展着的資訊技術的意願並不強烈,學習和掌握資訊技術知識的能力也不及後者。在這種情形下,年長的教育者是要向年輕的“網絡世代”學習的,這就是所謂的“前象徵文化”。

在現實空間中,年長的教育者一代與年輕的受教育者是同時“在場”的。而在虛擬空間中,情形則較爲複雜,一般而言存在着兩種可能:一是年輕的受教育者,即“網絡世代”“在場”,而年長的教育者並沒有“進場”,也就是“不在場”。在這種情形下,就只存在着受教育者“網絡世代”一代在場,如此則年長的教育者並不能理解年輕的受教育者的虛擬生活,這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資訊代溝”。出現這種情形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一些年長者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個性特徵以及事實存在着的年長者在接受和掌握新興事物能力上的相對劣勢,他們可能乾脆就不能或事實上沒有進入虛擬空間開展生活。另一種更爲普遍的情形是,對於虛擬空間而言,年長的教育者雖然進入意願不強、能力不夠,但是他們還是“進場”了,也就是說在虛擬空間裏,年長的教育者和年輕的受教育者兩代都是“在場”的。但也正是由於上面的原因,年長的教育者雖然“進場”了,但是他們“進場”的時間比年輕的受教育者晚,而且他們對虛擬空間開展生活所必須的資訊技術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並不高,意願也不強。在以上兩種情形裏,年長的教育者都不能爲年輕的受教育者樹立應有權威和行爲典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年長的教育者需要向年輕的受教育者學習,如此就是所謂的“前象徵文化”。

無論是在現實空間還是在虛擬空間,只要年長的教育者和年輕的受教育者是處於“前象徵文化”之中——在社會快速資訊化的今天, “前象徵文化”統治力的日益彰顯是客觀事實—-教育者就會對受教育者“網絡世代”的行爲方式不能理解,兩代之間就會在資訊活動方面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這就是所謂的“資訊代溝”的具體體現。 三、基礎教育“資訊代溝”的影響

基礎教育領域中的“資訊代溝”指的是,作爲教育者的中小學教師與作爲受教育者的年輕的中小學生在資訊活動方面的差異。首先在這裏肯定的是,在基礎教育中存在着所謂的“資訊代溝”,在這種情形下,教育者並不能在受教育者面前樹立應有權威。也就是說, “資訊代溝”一方面導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兩代人之間在資訊活動方面溝通的困難。例如,現在許多教育者都面臨着一個棘手的問題,即有許多青少年網絡成癮,而且網絡成癮導致的後果是這些“網絡世代”學業荒廢,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不能正常地與人相處,在社會意識、社會感情和社會技能上得不到應有發展。更爲嚴重的是,面對這些上網成癮的“網絡世代”,無論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響,其效果都不佳。因爲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教育影響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面對有這種“問題”的“網絡世代”,教師存在的問題是對“網絡世代”的網絡生活了解不夠,他們要麼是對有這些“問題”的中小學生不管不問,要麼是簡單粗暴地禁止他們接觸網絡。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是低效或者無效的。對這些網絡成癮中小學生的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本人熟悉和理解年輕人的資訊生活,而“資訊代溝”的存在使這種對年輕人資訊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成爲難以完成的任務。

另一方面,如果追究基礎教育中教育者合理權威喪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們資訊知識與能力的缺乏,就是“資訊代溝”的存在。對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資訊倫理教育)而言,作爲教育者的教師需要具有合理的權威。合理權威的存在是教育中一些場合所需要的“令行禁止”的前提,合理的權威也是開展榜樣教育的成功要素。而在資訊時代,教育者獲得合理的資訊生活方面的權威就需要他們克服事實存在的“資訊代溝”。

四、基礎教育中“資訊代溝”的克服

怎樣克服基礎教育實踐中年長的教師與年輕的學生之間的“資訊代溝”是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總體上講,我們需要提高教育者的資訊素養,使他們對資訊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與受教育者“網絡世代”同步,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提高教育者的資訊素養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教師在計算機技能上並不比自己的學生熟練,他們不能屈服於這種無助的感覺,也不能認爲這沒有關係,而是需要重新認識到提高資訊技術素養屬於他們自己職業責任範圍之內的事。”但是在現實之中,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認識到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的重要性;甚至有不少教師認爲自己不是教授資訊技術的,所以掌握資訊技術知識對他們而言不重要,是可有可無的。當然,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在中小學教育中,所有學科都要滲透資訊倫理教育,資訊倫理教育不只是德育學科的職責,而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義務;又因爲填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資訊代溝”是提高資訊倫理教育效率的前提條件之一,而要填平這種“資訊代溝”就需要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資訊技術素養。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之外,其他所有的學科教學都需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也必須對年輕的學生所共享的文化有足夠的瞭解,特別是他們之間新興的資訊文化。總之,提高中小學所有教師的資訊技術素養是克服教育實踐中“資訊代溝”的關鍵,教師需要對此有充分的認識,並自覺地提高自身的資訊技術素養。

另外存在一個問題是,學校管理層一般總是花許多錢來購買大量的資訊技術硬件,而對廣大教師的資訊技術培訓卻是不重視的。這種做法一方面使這些教育經費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功用;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培訓,廣大教師的資訊技術素養得不到切實提高,使得教師在資訊技術方面與“網絡世代”學生仍然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不能夠相互理解,不能夠進行有效溝通。教師在“網絡世代”學生面前失去了應有的權威,如此使教育的效能得不到提高。所以,學校管理層在學校資訊化建設過程中,既要重視硬件建設,更要強調軟件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資訊技術培訓,以提高教育者的資訊技術素養,填平教師與“網絡世代”學生之間的“資訊代溝”。這樣就可以重新樹立中小學教師作爲教育者應有的合理權威,使其與“網絡世代”學生之間能夠相互理解,溝通順暢,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