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

說課稿1.86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跳動的小球》是重大版小學第四冊六年級第10課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初步認識和掌握了簡單的Flash動畫製作的基礎上學習的,透過本課教學,讓學生學會在Flash5中建立引導線圖層,能熟練繪製引導線,掌握製作有引導線動畫的技巧,學會在幀面板中設定動畫加速運動或減速運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透過引導線來實現小球有意識的跳動,培養學生的Flash動畫製作意識。

2、能選擇一定的工具進行動畫設計是Flah動畫設計製作的必要性。

3、進一步認識和進行簡單的Flash動畫製作,並完成相應的動畫作品;能根據教材作品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進行自己獨特的小球跳動路線的設計。

過程與方法:

透過豐富的實例,讓學生體驗小球跳動的全過程,從中提高學生對Flash動畫的製作水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動畫製作活動中,逐步養成會獨立思考,並善於與同伴交流想法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建立引導線圖層,設制引導線動畫。

二、說教法:

根據直觀性原則,我把本課的教學內容製作成小動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製作多媒體課件,呈現實例中的內容,充分運用引導法,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呈現"跳動小球"的有關資訊時,補充了不同跳動路線的小球動畫和不成功的跳動小球的動畫等情況。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貫徹"自學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透過小組的討論,明確本課的創作要求,然後以小組爲單位自主選擇不同的引導線進行小球跳動製作,合作完成"跳動的小球"Flash動畫。在課堂上,既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意資訊的反饋、交流,同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評價的落實。發揮數學教學的育人功能。

三、說學法:

《跳動的小球》這部分內容,包括一個圖層製作、一個引導層製作和1個課堂發散活動。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教授的製作方法進行獨自創作。由於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相對來說比教材中的製作步驟顯得複雜一些,但是這樣學生可以透過自主探究與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營造出互動教學的氛圍。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教師首先出示教材的動畫效果圖,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小球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意識來跳動嗎?適時地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然後出示有引導線的動畫效果圖。讓學生觀察後回答:"小球是根據這條線在運動"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對答如流,這時教師再問透過以前所學習的Flash知識可以進行這個動畫製作嗎?學生可能就無法回答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對引導線製作的心理需要。

這時就順勢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讓學生觀察Flash5.0視窗上共有幾個圖層。教師強調一共有兩個圖層,其中一個是"引導線圖層",這也是我們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掌握內容--"引導線圖層的建立"。(依據"自學討論式"課堂教學研究的要求,給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本課習的目的。)

二、新課教學。

1.透過四個步驟的教學演示,讓學生運用以前所學知識和本課的新功能組合鍵"ctrl G"的學習來製作圖層1--小球動畫。

2.再透過後面五個步驟的教學演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本課重難點內容--引導層的製作。

3.最後教師教授透過三個步驟來對小球的跳動做快慢的設定,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內容。

4.本課的擴展學習內容的教授,教師演示如何讓引導線出現在動畫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進行這部分的學習創作。

五、全課小結:

教學過程中沒能及時透過多媒體系統對優秀作品進行展示;也缺少及時的對製作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和鼓勵;教學過程中對後進生的及時輔導不夠,從而使得有一部分學生的作品未能成功製作。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2

一、說課標

資訊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包括資訊意識、資訊倫理道德、資訊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資訊技術,把資訊技術作爲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資訊社會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資訊技術新課標中規定,《資訊技術基礎》是高中資訊技術課程的必修模組,是高中學生資訊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組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資訊技術基礎》(必修)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第一章概述資訊與資訊技術之後,對人類獲取資訊過程的概述,主要介紹了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及其優化,旨在使學習者在宏觀上對資訊獲取活動有一定的把握,爲後繼的學習提供支援,因此本節課屬於資訊技術課的基礎內容,在整個教材乃至整個資訊技術課程中都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資訊技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及授課學生的情況,制定本節課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驗資訊獲取活動的共同特徵和一般規律,能夠總結、推匯出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掌握資訊來源的多樣性並分析其原因,掌握資訊獲取的途徑和方法並進行選擇,培養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和歸納需要利用資訊解決的問題,透過問題分析確定資訊需求,嘗試設計資訊獲取的具體方案,並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資訊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資訊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資訊技術、參與資訊活動的態度。

4、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資訊獲取過程的分析和資訊獲取方案的確定。

5、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中的難點爲:資訊獲取方案的設計和優化。

三、說學情

本課的授課對象爲剛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級新生,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對資訊技術接觸較少,大多數來自市區的學生雖然具有基本的資訊技術操作能力,但是對於資訊及資訊技術的理論基礎沒有系統的瞭解,所以總得來說,學習者的資訊素養不高,遇到問題時缺乏自然而然的資訊意識和資訊需求,更缺乏自覺的資訊行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創設情境,設定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教材的理論知識內化爲自身的資訊意識。

四、說教法

本節課屬於資訊技術基礎的理論內容,純粹的理論講解,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容易使理論與實踐脫節。資訊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爲主。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依據新課改理念,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分析,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和“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問題的驅動下,自覺完成知識的建構,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也發掘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教學中,啓發、誘導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五、說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資訊加工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情匯入(5分鐘)

首先透過幻燈片展示幾幅大學美麗的校園風光,創設情境:假如現在你是一名準備填報高考志願的高三學生,不瞭解各個大學的情況,該怎麼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指導,指出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獲取資訊的過程,引出課題《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

此環節中的情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設定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探索,精心研究(15分鐘)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獲得所填報大學的綜合實力的資訊?”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啓發學生考慮“在哪裏能找到這些資訊?怎麼找?”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大學資訊的簡單過程。設計新的問題“班委準備組織同學們週六去本市的旅遊勝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週六的天氣資訊”,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哪裏有天氣預報?哪些方法能夠獲得週六的天氣情況?哪種方法最好?爲什麼?”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然後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找出一般規律,推匯出資訊獲取一般過程的四個環節。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學生成爲資訊加工的主體,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自主建構學習內容。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做適當的誘導,以保證有效的完成教學內容。本環節板書主要內容如下:

獲取某大學

綜合實力的資訊 獲取本市週六天氣情況 定位資訊需求

(要什麼)

報紙 期刊 電視 網絡 相關人士 電視 報紙 電話 網絡 選擇資訊來源 調整

搜尋引擎搜尋 撥打121查詢 確定資訊獲取方法

(怎麼要)

獲得資訊 獲得天氣情況 評價資訊

(是不是)

(3)深入剖析,知識探究(15分鐘)

結合第二環節的.情境,設定新的問題“透過剛纔的活動我們瞭解到週六的天氣晴好,可以去遊玩,想提前瞭解一些關於古隆中景點和人文的資訊,怎麼辦?”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透過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分析學生制定的方案,同時誘導學生剖析資訊獲取的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優化設計方案。

○1對“確定資訊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資訊獲取事例中對資訊需求的描述,自己歸納出確定資訊需求時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選擇資訊來源”時,要求各小組自由討論有哪些資訊來源,並對其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誘導分析各種資訊類型的優缺點,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資訊來源的選擇。

○3學生明確了資訊的來源後,推出資訊獲取方法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自由回答不同的資訊來源對應的獲取方法,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確定的資訊獲取方法。

○4引導學生回顧第一章中介紹的資訊的一般特徵,強調資訊的價值性和時效性特徵,說明資訊評價的重要性,啓發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對資訊進行評價。

在第二環節學生了解了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定任務,使學

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資訊獲取的過程內化爲個體的自然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4)遷移深化,拓展延伸(10分鐘)

要求各小組確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主題,填寫下表:

項目內容

你的資訊需求

可能的資訊來源

選擇的資訊來源

可能的獲取方法

確定使用的獲取方法

完成後各小組相互交換方案,互相品評,相互改進。在課後對方案進行實踐。

學習和了解資訊獲取一般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問題開始,分析資訊需求,從而確定資訊來源,然後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資訊。在環節的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發掘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獲取活動,體驗資訊獲取無處不在並進而認識其重要性。

七、教學反思

本節要求學生能對資訊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宏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資訊意識和資訊需求,繼而引發自覺地資訊行爲。教學中,透過設定情境,佈置任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制定出獲取資訊的方案。感到遺憾的是,由於時間有限,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資訊獲取的過程。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電子表格加工是廣東版《資訊技術基礎》中的第三章第二節第二課時內容,而圖表是本節的一個重要知識點,與表格資訊加工的過程相結合,實現從操作到實際應用的提升,以圖表爲手段來分析數據,表達結果,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其加工和表達的一般過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熟練掌握Excel圖表的相關操作;學會利用圖表呈現分析結果,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比較分析各類圖表的適用範圍;經歷表格數據加工與表達的過程,形成分析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圖表在呈現數據方面的優越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鑑別能力。

3教學重點:使用合適的圖表類型呈現數據;總結各類圖表的適用範圍。

4教學難點:根據實際問題選擇恰當的圖表類型;提高對製作報告的認識和審美能力。

二、說教學策略:

1、學習環境分析:學校硬件設施比較好,而本課內容重在實踐,所以我選擇網絡教室,便於學生進行練習。

2、學習者分析:本課的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在應用方面的認識比較膚淺。因此,我在教學上要注重讓學生體驗及掌握如何運用資訊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法:

(1)對照匯入法:創設文明班評比的情境,對照不同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突出圖表這種呈現方式的直觀性。

(2)任務驅動法:設定任務讓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自主探究,鼓勵發揮組內各成員的所長,合作交流完成任務。

4、學法:

(1)小組討論法:爲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透過討論共同提高對圖表的應用認識。

(2)互評學習法:透過小組互評、教師點評,促進知識的建構。

三、說教學過程:

1、情境引入:以“高一年級創建文明班集體評比得分統計表”匯入新課,採用對照式匯入法,進行兩個對比,首先是量的對比。先後給出兩個表格,含有3個班和含有10個班的統計表,同樣提問三個問題:哪一個班的總成績最好?從表中的數據來看,哪一個班的表現最平穩?哪一個班的進步很大,保持上升的勢頭?很明顯,在數據量劇增的情況下進行數據分析有相當的困難。

設計意圖:揭示表格呈現方式的侷限性,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爲下一環節用柱形圖、折線圖分析數據作鋪墊。

第二是呈現方式的對照,以10個班作例子,生成兩個圖表,同樣問剛纔的三個問題,對比剛纔的純表格呈現方式,學生更快更直觀地從圖表中得到答案。設計意圖:突出圖表呈現方式的直觀性,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讀柱形圖回答問題1,讓學生感受柱形圖更便於比較分數的高低;讀折線圖回答問題2、3,讓學生感受折線圖更便於觀察起伏變化的情況,預測趨勢。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形成圖表應用的初步建構。

2、任務驅動:思考柱形圖、折線圖分別適應於呈現什麼類型的數據?思考在Excel圖表中的數據變化時,與其對應的圖表有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

(1)任務的安排已把明確任務→建立表格→分析數據→形成報告這一流程滲透其中,讓學生經歷表格數據加工與表達的過程,突破教學難點。

(2)分組分別練習不同的內容,有利於小組協作交流。

(3)任務中包括思考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圖表類型的應用上。

3、學生課堂活動:讓學生帶着任務去操作,我深入各小組關注學生的協作情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在協作過程中充分自主學習,進行主動的意義建構。

4、教師點評:對剛纔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提出以後改正的方向。

四、說小結與反思

1、小結:在教學上我重視對學生活動的指引,透過“活動目的”、“活動任務”、“活動過程”、“活動結果”、“活動評價”引導活動的流程,提高活動效率與效果。

完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後,我將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再一次回憶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加深記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善於動腦等行爲給予肯定,最後佈置作業。

2、反思:完成所有教學任務之後,我將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情況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找出教學設計上的不足,並積極改進,以期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到改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