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七篇

說課稿1.33W

篇一:高中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

資訊技術基礎說課稿七篇

高中資訊技術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教育科學出版社《高中資訊技術基礎必修模組》中的“第六章 資訊交流與資訊集成中的6.4.1 開發設計階段”。高中資訊技術是高中基本能力中的一個分支,高中基本能力被稱爲:“傳奇的高考科目” ,當然隨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這個“傳奇的高考科目”將會註定成爲高考的記憶,現階段它包括: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技術、藝術、科學和綜合實踐活動6個模組,其中技術模組又包括資訊技術和通用技術2個模組。資訊技術又包括必修模組和選修模組兩部分,選修模組是在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5個模組中選修1個模組。

我今天說課的流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說課標、說教材和說建議。說課標包括課程標準和內容標準兩個方面;說教材包括編者意圖、體例安排、內容結構和邏輯關係四個方面;說建議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和資源的利用開發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我將就說建議來重點展開。

第一方面說課標:新課程標準的制定標誌着在課程結構的層面上從計算機教育向資訊技術教育的轉變,課標要求着重培養學生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和用資訊科學觀點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資訊技術作爲技術課程領域一部分,有義務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高中資訊技術課程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在資訊技術應用實踐中創新,把握技術技能要素,體驗資訊文化,提升資訊素養,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課標要求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爲主,其中知識與技能主要培養學生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以及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本教材必須模組安排的內容標準就是以圍繞資訊技術這一概念來展開(一切與資訊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有關的技術),並將這一概念貫穿於整個教程的始終。主要包括資訊處理與交流和資訊技術與社會兩個大方面環節,資訊處理與交流包含了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與表達和資訊資源管理三個環節。

第二方面說教材:本套教材的編寫意圖主要以如何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來進行展開,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處理資訊各環節之間的關係和如何遵循客觀認知規律。遵循規律既包括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包括教師的教學規律;同時首次提出資訊技術學科爲工具類學科,是繼語文、數學和外語之後的第四個工具類學科,它將是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以及同時提到的資訊技術與其它各個學科的整合等問題。正確處理關係要求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學科與社會的關係,着眼長遠發展,提高能力,能正確分辨各種資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個人的資訊素養。

本套教材的內容結構和體例安排:所謂體例是指“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本套教材的內容結構和體例安排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高中資訊技術課程標準的撰寫,採用“內容標準”“例子”“活動建議”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內容標準是主體,例子是對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活動建議是對教學活動方式的建議和引導。內容標準的撰寫,首先堅持靈活性,既給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給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和工具的選用等留有多樣化的發揮空間;其次注重時效性,以保證在本標準實施期間對資訊技術教學具有持續的指導意義。例子是對內容標準的提示,是對內容標準的進一步解釋和具體說明,考慮到課程標準靈活性與時效性的要求,有些內容標準的描述比較概括,所以透過例子對其進行提示和解釋。但例子僅僅是提示,不是內容標準的具體規定。另外,例子中內容的時效性往往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長期生效。活動建議用於啓發和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

必修教材的邏輯關係:知識縱向邏輯結構,從具體情境到一般理論到實際應用的過程,實際問題貫穿始終。本套教材加大了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中能夠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加以理解貫通,並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利用。加強知識橫向聯繫注重知識的整合,不通方向的技術卻又融合在一起。作爲工具類學科就是爲其他學科服務的,在橫向聯繫中加大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隨着資訊素養的增強,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過程中加以利用這一技術。

第三說建議:首先是教學建議,

1、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創新的資訊技術學習氛圍。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資訊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爲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資訊文化環境。同時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2、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繫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透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

3、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資訊、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

再設計問題時,要以學生喜聞樂見和當前熱點時事爲主,培養學生的興趣。一方面,透過問題解決活動學習資訊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學生把資訊技術應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甚至可以間接或直接地參與到社會生產、資訊技術革新等各項活動中去。要合理安排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資訊、開展交流、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引導學生透過交流,評價和反思問題解決的各環節及效果,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資訊素養。

4、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鼓勵個性化發展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資訊技術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5、培養學生對資訊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從當前來看,資訊技術發展速度快、知識更新週期短,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資訊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工具的使用中認識其優點、發現其不足並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改進建議,養成主動地適應發展變化的習慣。

二、評價建議:在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一定要體現分層次的進行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體現各個層次學生的進步,多角度、全方位的進行評價,並且可以與學生的學分認定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爲前提,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對於資訊技術課程而言,必要的基礎設施、基本設備是課程實施的物質基礎。要配備能滿足教學需要的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等設施;配備數量合理、配置適當的計算機和相應的外部設備(打印機、投影儀、掃描儀等);具備上網條件。

資訊技術課的教學資訊資源包括兩類,其一是數字化資源,如教學軟件、專業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圖書、報刊、錄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