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端午節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3.23W

作爲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說課稿範文

端午節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走進端午節》。我將從以下九個方面向大家彙報:

一、主題背景的確立

端午節是咱們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蘊含着豐富的民間文化。過端午節也是我們民族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習慣。

然而,許多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感受和記憶相對較少,對傳統節日的情感也逐漸淡漠。爲了讓學生親近傳統文化,增進學生對端午節的瞭解,我設計了《走進端午節》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透過本次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實踐能力,增強對端午節文化的認同感。

二、活動目標的制定

新課程背景下的綜合實踐活動倡導要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以發展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爲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端午節的歷史傳說、節日習俗、飲食文化以及相關詩詞歌謠;

2、在包糉子等實踐活動中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與總結評價過程中發展思考與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收集與端午節有關的資料,學會資訊的收集和處理;

2、透過動手實踐,在自主、合作學習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透過各種民俗活動體會實踐帶來的幸福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針對以上三維目標,本次活動的重點爲:瞭解端午節的習俗和特色飲食文化,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本次活動的難點爲: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端午文化的認同感。

三、活動理念的詮釋

本次主題活動的設計思路是以端午節的節日文化爲核心,以研究性學習、技能學習爲基本形式,以學習包糉子爲主要載體。在自主活動與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瞭解與感悟端午節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對端午文化的認同感。

四、學生情況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實踐能力,有很強的探究慾望,透過小組分工,有制定活動方案的初步經驗,在交流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評價水平。

五、活動條件的保障

我們學校配備了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室、圖書室、電腦室,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室查找、收集資料,進行實踐活動。同時,利用學校的家長義工制,使學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得到有力支援。另外,我們學校位於豐澤小區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拓展活動範圍。這些有利的資源,充分保障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六、指導活動的方法

本次活動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實踐操作法、小組合作法、多元評價法。力求促進學生綜合實踐素養的和諧發展。

七、活動時間的安排

本活動分四個階段,用時五週: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階段,用時一週。

第二階段:活動實施階段,用時兩週。

第三階段:展示交流階段,用時一週。

第四階段:拓展延伸階段,用時一週。

活動過程體現漸進性、實踐性、體驗性、發展性。(課件)

八、活動流程的設計

共三個環節:一準備階段, 二實施階段,三展示交流階段。先說說準備階段。

(一)準備階段

透過確定各小組活動主題——成立活動小組——制定小組活動方案這三個環節,爲實施階段做好充分準備。

活動過程中,側重於探究內容和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確立端午節由來、端午節習俗、端午節食俗、端午節相關詩歌這四個小主題,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自主選擇,進行活動方案的設計,爲活動的實施做好必要準備。

(二)實施階段

依據制定的活動主題和方案,關注各小組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引導學生有效地收集資料、調查研究、準備展示與交流。

在研究活動中,包糉子這一端午節習俗學生們很感興趣。學會包糉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讓學生從中瞭解與端午節相關的文化。於是我便開設了一節“學包糉子”的技能學習課。下面重點向大家彙報下這節課的活動流程。(課件五個流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透過課前欣賞各式各樣的端午糉子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激發學生包糉子的興趣,主動進入實踐氛圍。

二、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爲以下兩個步驟、課件)

步驟一:動手試包,摸索方法

首先,進行彩泥模具試包,孩子們初步感知包糉子的方法與步驟,感覺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實料試包,嘗試中發現了包糉子成形難、容易漏、捆紮鬆等一系列難題,深刻意識到包糉子的不易;

最後,帶着發現的問題,再次真材實料試包,學生們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索中,尋找包糉子有形、防漏、紮緊的有效辦法。

經過三次實踐,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試包活動,孩子們對包糉子的方法和步驟初具輪廓,而對於每一步驟的具體包法以及動作連貫性還不是很清晰。

步驟二:播放微課,明確方法

此時播放音畫同步、效果直觀的微課。

在微課學習後,引導同學交流補充,提煉包糉子步驟和技巧,明確了包糉子的具體步驟與注意事項。

三、 作品展示,體驗成功

利用投影儀,各小組將自己的糉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學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賞,在欣賞中發出由衷的感嘆,從而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四、 品嚐成果,暢談感受

實踐課後,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將包好的糉子進行蒸煮,與同學一起品嚐,分享勞動成果,暢談實踐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感受。

五、 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糉外,由於各地包糉子的選材差異、飲食習慣不同,糉子餡和糉子形狀也各具特色。鼓勵同學們課後繼續探索、動手實踐,包出形態各異,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糉子。

(三)展示交流階段

經過準備階段與實施階段,收集了大量資料後。此時,展示交流階段已水到渠成(課件),學生可以根據活動方案,利用身邊資源,發揮自身特長,確定展示形式,將活動成果在全班進行展示。如,演講闡述端午節的由來;朗誦、歌曲表演展示端午節的詩詞歌謠;學習手工製作展示端午節習俗;製作訪談視頻介紹端午節的食俗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落實了活動目標。

(四)拓展延伸階段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並沒有到此結束,在端午節前夕,我們學校舉辦了包糉子比賽,將這一實踐活動拓展到全校,同學們參與熱情極高,活動也吸引到了學生家長們的大力支援積極參與。同時,我們還將“包糉子比賽”等實踐活動延伸到

社區,開拓了活動領域,將端午文化有效滲透到社會中。

九、實踐活動的總結

(一)暢談收穫、評價總結

在這個階段,讓學生暢談本次活動帶來的收穫及感受,填寫評價表。利用多標準、多角度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活動中“一學多得”的好處。與此同時,抓住學生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新問題,啓發學生繼續研究。

(二)活動的效果與反思

1、《走進端午節》這一活動的設計,立足傳統,源於生活,實踐性強。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各項才藝得到了充分展示,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與動手操作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收穫了實踐帶來的成就感。

2、本次活動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將學校實踐活動延伸至社區,使學校與社區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3、加強對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有關的實踐活動,對於引導學生更加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有重要的意義。爲此,我將繼續帶領學生深入瞭解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用心傾聽,謝謝大家!

端午節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

上午好,我說課的主題是大班社會活動:端午節。

一、說教材

1、本次活動是大班下學期端午節文化主題課程組成部分,它從身體運動角度向幼兒詮釋傳統文化。

2、在這一活動中,首先讓幼兒知道端午節這一名稱,瞭解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並組織了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並選擇了幾張有關端午節的圖片,是爲了讓幼兒更好的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如:有關屈原的傳說,進一步讓幼兒知道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以艾草驅毒避蟲的習俗;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3、結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動從情感與社會性、知識文化、運動素質與運動技能三個角度設定以下目標:體驗團隊協作的樂趣,形成初步的競爭意識;加深對端午節文化的認識;鍛鍊腿部力量,提高動作的協調性。

4、在活動準備上,考慮到活動要與幼兒原有經驗相聯繫以及支援活動順利展開的需要,做以下準備:幼兒初步瞭解端午節來歷與習俗的圖片;音樂《衆人划槳開大船》;場地佈置——佈置好河流,標誌好起點和終點。

二、說教法

1、整個活動以集體教學爲主,輔之以分組指導。主要考慮到集體教學在講解和示範基本動作要求以及佈置活動任務方面的方便、省時。分組指導則因爲不同小組

幼兒在能力、經驗、需要存在差異,因此希望透過分組指導促進每組幼兒最大化參與運動。

2、具體來說,在活動匯入階段,透過提問法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時間,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活動匯入方式,關注的是幼兒學習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階段,透過圖示法與講授法交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在幼兒學划龍舟階段,透過講授法與示範法交代賽龍舟的基本玩法,運用講授法與示範法是希望從言語和動作方面讓幼兒明白賽龍舟的基本規則與任務。

三、說學法

1、爲了更有效完成活動的目標,並顧體驗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及大班幼兒的學習心理特點,本活動主要強調幼兒的

2、具體說來,在活動匯入階段,幼兒透過觀察、回答問題、講述的方式,符合教學的主體性原則;在學習划龍舟階段,幼兒以小組合作了解遊戲規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扮演觀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給予幼兒自由活動的機會。競賽遊戲階段,幼兒透過參與競賽,體現《綱要》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的要求。

四、說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主要流程爲:活動匯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學划龍舟——賽龍舟——回顧端午節的時間、來歷與習俗。

第一環節:活動匯入

幼兒坐成半圓,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日嗎?

第二環節:瞭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先出示屈原的圖片,讓孩子瞭解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再出示糉子、艾葉、賽龍舟的圖片,讓孩子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第三環節:學划龍舟

十四名幼兒分成兩組,由幼兒自由分組。教師帶領一組幼兒示範、講解划龍舟的基本規則和動作要求,使幼兒既知道遊戲的基本玩法,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將時間與精力放在划龍舟的技能技巧上。

第四環節:賽龍舟

此階段運用了前一階段習得的動作技能,同時透過比賽增加遊戲的樂趣,確保幼兒最大化參與運動。

第五環節:回顧端午節的時間、來歷與習俗

幼兒坐成半圓,教師帶領幼兒回顧知識點並進行活動總結。 我的說課反思到此結束!謝謝!

端午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教科書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編者以民俗風情爲主題分別編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課文,它介紹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一篇新增加的課文,較之傳統教材有更多讓師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

①、聯繫作品的文化背景,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②、欣賞作品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調查家鄉的風俗民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過了魯迅先生的《社戲》,同學們已經初步表現出對地方風俗的濃厚興趣。加上端午節是同學比較熟悉的節日,所以這一節課的任務是讓同學們對風俗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瞭解並學會對人物的多角度描寫。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①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賞析。

②傳統節日體現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相結合。

二、說:程序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匯入新課、初讀課文、精讀課文、小結拓展延伸、總結全文、佈置作業六個環節。

1、匯入

由提問傳統節日而引出端午節,接着多媒體介紹屈原的傳說並讓學生結合當地來說出一些端午節的的風俗習慣,用多媒體動畫爲學生拓寬知識面介紹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再以“同學們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樣過端午節的嗎?”一句來引導揭題,板書課題“端午日”--沈從文並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計劃是5-8分鐘

2、在初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探究目標:

(1)自由學習過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詞。並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自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同學們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風俗習慣?

(3)劃出你最欣賞的語段或詞語。

並以些爲綱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用第三個問題匯入下面評析“賽龍舟”“捉鴨子”的場面。這一過程計劃是8分鐘

2、精讀課文

在精讀課文階段,重點是介紹賽龍船場面。在具體指導學生賞析這一段時,我採用多媒體和課文內容相結合的方法,來開啟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在美輪美奐的古詩欣賞中、龍舟視頻中真切地感受到賽龍舟場面的激烈。結合文中語句,指導他們試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去分析場面。對賽龍舟場面的賞析,我以分析槳手的風采爲突破口,針對文中描寫槳手的文字並非很多再加上學生對賽龍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的情況,我製作了一個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並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展開自由討論從多角度來描繪槳手。

虛實結合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採用逐層深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後讓學生假想如果身在現場會有怎樣的想象,最後結合多媒體上兩幅在江中疾馳的龍舟展開想象,

正面側面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我仍然採用了圖文相結合的方法,多媒體打出三幅觀衆人山人海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到文中找描寫觀衆的文字,教者指出這種描寫就是側面描寫。

對於捉鴨子的場面我採取簡略處理的方法,由圖片再到文中語句。這一過程計劃是20分鐘

3、小結並昇華

在小結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許多 我們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風俗習慣。其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完美地相結合,就構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剛剛結束的奧運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民就親身領略到了東方文明的美麗和神奇”

接着讓學生們欣賞雅典奧運會上中國文藝演出剪輯的2分鐘短片。

在最後的對文章的主題昇華部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話:“ 同學們, 在雅典,世界人民親身感受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世界爲之驚歎,爲之喝彩。開放的中國在瞭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瞭解開放的中國。同學們!一個沒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喪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斷進步的民族纔是有希望的!同學們讓我們爲把中華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學習吧!”

這一過程計劃是5分鐘

4、作業部分我設計了這樣兩道題目:

1、假如你來組織一次“賽龍舟”活動,將如何策劃呢?(如賽前準備、人員安排、預期效果、獎勵形式、注意事項等等)

2、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感觸?試用文字表述。(不少於200字)

5、板書設計:

端午日

--沈從文

湘西的民俗

……

槳手:持、劃(動作)

正面描寫:鼓手、鑼手:敲打、調理(動作) 激烈緊張

賽龍舟 帶頭人:拿、揮動、指揮(動作)頭上纏裹着紅布包頭(外貌)

(詳寫)側面描寫:觀衆

追鴨子:熱鬧、有趣

(略寫)

---→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推向世界!

三、多媒體介紹

1、課前我根據課文的內容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設計製作適用面較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課件以便在教學中使用。如賽龍舟的視頻,雅典奧運會文藝演出的`二分鐘剪輯,風俗習慣的flash動畫,槳手風采的圖片展示。

3、教學設計着重培養學生圖片、視頻、音樂的欣賞,口語表達等。

四、說教法和學法

在授課過程中我從教改理念貫穿和對學生未來的關注出發,透過探究練習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讓學生學會自學。初一學生由於受年齡的限制,觀察力比較膚淺,缺少精確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課中分析賽龍舟場面是教者在意引導他們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來分析,這樣就能夠避免學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還採用了自讀討論法,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法,並作出規定:在“議”的過程中,四人爲一組,每人都要議,在“結”的過程中,指令其中一個人任記錄,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教師提問時,其中一人作代表發言。

端午節說課稿4

各位領導 、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精讀課文《端午節的由來》的第二課時。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端午節的由來》是語文S版六年制小學第八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介紹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感人故事。從而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的語言,能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採用指導朗讀、利用文字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的愛國事蹟,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並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

2、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習慣,透過比較、感受,把同一句話寫具體。

情感態度目標:知道屈原的愛國事蹟,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並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說教學對象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讀書的方法,如:默讀時邊讀邊想,邊讀邊劃,邊讀邊說出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較豐富,但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還有所欠缺,只限於將文中的語言加以運用。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充分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爲主,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透過讀、看、想、劃、說等方式,逐步深入學習課文。

爲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培養人的情感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達到情感昇華”。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四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將課堂交給學生,自己弄懂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合作交流探討以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且在學習中得到認識和體驗,達到情感昇華,並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生活中有語文,語文中有生活的體驗,將生活與文字拉近距離。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朗讀訓練中,我將結合文字,指名讀,自由讀,默讀,帶讀等不同形式地讓學生朗讀,利用層層遞進的方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屈原萬分悲憤,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這一句,我爲了讓學生體會“萬分悲憤”的情感,指名朗讀,評價時,層層遞進,由一點悲憤到十分悲憤,再到百分悲憤,千分悲憤,最後到萬分悲憤。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本節課我將充分利用課外知識,拓展文字,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真正做到課內課外學語文,用語文。如:教學屈原跳江這個環節中,我將拓展屈原《漁父》這首詩,讓學生理解屈原內心的同時,加強課外閱讀的慾望。同時,我將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將課堂充分交給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新課改的主題。學生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

2、合作探究法

小組學習讓學生由被動變爲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分組討論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組內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了資訊量,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沒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情境引入→預學,初研→自學,探研→合學,深研→ 練學,測研→ 拓學,提升→深化主題,結束全文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匯入新課:(3-5分鐘)

結合當地端午節習俗,學生實際引入,讓學生談談對端午節的認識,並以一首兒歌引入課文。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確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1、預學,初研。學生自由初讀課文,讓學生弄明白自己讀懂了什麼,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並交流

2、自學,探研。教師將提出的問題彙總,挑選,學生自主學習,探究。

3、合學,深研。深入學習,指導朗讀,品詞品句體會情感。

4、練學,測研。語文課堂中的說句寫句練習,這個環節,我會貫穿在整個學文之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拓學,提升。在這個環節,我會以文字這個載體,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學生更深的認識屈原。

(三)深化主題,結束全文。(3-5分鐘)

七、說教學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本科教材內容有一定增減。在教學策略的選用上,我運用了以下策略: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如:我將生活中的糉子帶入課堂,讓學生弄明白糉子是怎麼來的,端午節的由來。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這些策略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讓學生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