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端午的鴨蛋》說課稿

說課稿3.29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端午的鴨蛋》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端午的鴨蛋》說課稿

《端午的鴨蛋》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成爲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並透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透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三、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爲切入點,透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匯入——閱讀——拓展

學法: 歸納複述——搜尋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尋關鍵資訊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資訊。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說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彙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尋整合資訊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爲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爲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字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字閱讀中,學生的搜尋整合資訊能力、歸納複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鑑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

3、注重文字的學習,透過反覆朗讀來品味語言。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爲學生終生受益的法寶。

《端午的鴨蛋》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7課《端午的鴨蛋》。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我國部分地區的節日風俗,民間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學習這個單元能夠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並透過這些民俗風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本文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的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學生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需要教師指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自然傳神的表現手法。

3、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方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富有表現力。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爲閱讀主體的作用:

1、採用朗讀法,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用心品味;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拓展法。

四、教學過程

1、導語: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家鄉過節日的風俗,少數民族同學也可以說說本民族的過節習俗。如果讓你寫文章來介紹你會怎麼寫。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汪曾祺是如何介紹的'。

2、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投影作者簡介和字詞。

(2)概括文章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文意。

思考:本文的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初步閱讀,歸納出文章先從端午的風俗談起,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高郵的鴨蛋,最後涉及正題,端午的鴨蛋。

(板書)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3)學生再讀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家鄉的鴨蛋?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時孩子們是如何把玩鴨蛋的?作者爲什麼對家鄉的鹹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設計這幾個問題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尋資訊的能力,進一步細讀課文,從而理解作者對家鄉的任何小事都如數家珍,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童年的懷念,從而突破重點。

3、要求學生精讀課文,選出自己喜歡的文句。小組進行交流,品味語言,多媒體顯示汪曾祺的創作特點。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行文閒適自由,語言輕鬆幽默,趣味盎然,能夠雅俗共賞。設計這個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品味文章語言,從而對教學難點進行分解。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1)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的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2)我們新疆有許多少數民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你知道哪些,介紹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發言,針對學生回答情況,教師進行點評。設計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端午等傳統節日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讓學生認識到節日的習俗寄託了我們對美好生活期盼和祝福,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這個環節培養學生搜尋整合資訊的能力,要求語言生動講述見聞,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主動意識。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國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日漸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是他們認識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6、小結,讓學生暢談學習本文的收穫或疑惑,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

7、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受戒》

板書:

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風俗——家鄉的端午——端午的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