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通用6篇)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 篇1

無論長短都有起承轉合的結構,小說亦是如此。長篇小說中,往往某一片段情節對於整部作品有着深遠的意義。例如《紅樓夢》的“寶玉捱打”,《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

智取生辰綱在整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晁蓋一夥人截取生成綱,不僅改變了他們自己的命運,其產生的轟動效應和連鎖反應也改變了一連串人的命運。自此,晁蓋等人走上梁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梁山聚義大業,同時楊志、宋江、戴宗、李逵、張橫、張順……一大批英雄豪傑都最終歸到了梁山大旗之下。

《智取生辰綱》一課節選自《水滸》,這一回目原題是“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成綱”,所以這個回目在黑板上寫出來,學生很容易抓住這是雙線並行。楊志押運是明線,吳用截取是暗線。對於課堂教學中也牢牢抓住這兩條線。

一、雙線並行說起因

對於這種掐頭去尾的選段,學生在不熟悉原著的情況下往往很難迅速地走進文字。在這種情況下,課前的預習與課堂材料補充則尤爲重要。按照這兩條線追根溯源可以從楊志運送花石綱船被風浪打翻和劉唐醉臥靈官殿被雷橫抓住押解着晁蓋莊上說起。把材料羅列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梳理,課堂上直接把課文沒有的前部分用自己的話概述。

二、雙線並行理情節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而且智取生辰綱情節曲折動人,撲朔迷離很能引人入勝。因此帶着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可以更好地摸準作者的文脈。但一頭扎進去,學生可能會找不着北,所以提前告訴他們按照兩條線分別概述,圍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三個環節分別概述兩條線索的情節。學生很容易從文中找出,從楊志這條線索應該是天熱行軍到黃泥岡歇息到最終中計生成綱被劫,歸納爲三個詞是行軍、歇息、中計失綱。從吳用這條線應是定下計謀等待楊志到黃泥岡施計到最後成功劫綱。這樣抓住了主線也就拎起了全篇。

三、雙線並行析智取

題目是“智取生辰綱”,在分析如何智取成功的原因時,教師進行適當地引導。吳用的成功其實巧妙地利用了天時、地利和人和。孟子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那一定可以成功,反之則必敗無疑。從天時來看,是一個炎熱的夏天,課本上刪去了描寫夏天炎熱的兩首詩歌,其實加上可能會增加學生的閱讀難度但對於烘托夏天的炎熱,推動情節發展有着重要意義。在炎熱的夏天,楊志行軍人困馬乏、苦不堪言,而吳用一夥人確實閒居山林以逸待勞;從地利來開,黃泥岡森林茂密,地廣人稀,是截取的最好地方;從人和來看,楊志這邊楊志帶着老督管和兩個虞侯以及衆士卒,老督管倚老賣老,虞侯不聽調遣、士卒心懷怨恨,而楊志又立功心切常常責打士卒,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很深,整個押運隊伍不可能團結一致,遇到重大問題時,不能意見統一,加上楊志自身左右狐疑就必壞大事。而吳用這邊,以晁蓋爲首,大家齊心協力,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來說,吳用盡佔,楊志盡失。

用雙線比較閱讀的方式,看似把文章割裂開來,其實是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式來把握文字,割裂最終是要整合。當兩隊人馬相遇,上演偷酒下藥好戲時,讓學生齊讀,這個部分人物的各種描寫方法的運用可以讓我們走進文字,體會作者描寫手段的高妙。最後分析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徵。

跳出文字後,最後再回到文字,思路清晰了,再品析語言文字,體味細節,那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了。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 篇2

《智取生辰綱》是一篇從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節選出來的文章。在課本中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並且文白參半,方言較多,這些都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另一方面,文章情節跌宕起伏,饒有趣味。以前講解這樣的課文,我總是在字詞上花費較多時間,擔心學生會在這方面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發現,這樣講授課文,會影響學生閱讀的完整性,從而減弱他們對於文章的興趣。因此,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的考慮是,如何在不佔用很多課堂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讀懂文意。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激發學生興趣上面,培養他們對於小說閱讀的興趣,進而更主動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想節省課堂時間,就必須做好預習的工作。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閱讀課文的註釋。課堂講授的時候,我把生字詞講解的任務分配給了學生,安排一位學生把他認爲需要注意的生字詞點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達到裨補缺漏的效果。適當地點撥稍難的幾個生字詞後,我發現學生基本上能夠弄懂文章的大意。

爲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幾個方面做了準備:

1、補充跟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

課前,我查閱了很多《水滸傳》的資料,特別是跟這一部分有關係的,經過篩選與提煉,在講課的時候,給學生補充了楊志的生平資料,關於花石綱的小故事,用貼近學生的語言講給他們聽。我感覺到,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對於楊志這個人,對於課文的故事都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2、運用多種素材:

小說這種文體,可以容納相當廣泛的內容,講授小說的課堂也應該豐富多彩。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展示了描繪課文情節的郵票,楊志的畫像,電視劇裏相關的錄象,使學生頭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吸引人。

3、重點突出:

整節課圍繞“智”字進行,讓學生在理清情節的基礎上,分別概括雙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雙方智慧碰撞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課堂中激盪,體會到了智慧帶來的樂趣。

針對初三學生的特點,激發興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閱讀方法的點撥,例如,在理清情節的時候,提醒學生學習在較長篇幅的文章中篩選資訊。在尋找線索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明線,暗線的知識。這樣,學生容易在課堂上吸收有效資訊,運用在實際閱讀中,提高學習的效率。不僅有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掌握切實可行的方法。

透過這節課,我感到,應該對學生更有信心,在課堂上多給他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優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 篇3

《智取生辰綱》是古典長篇小說中的名段節選,節選自《水滸》,記敘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樑中書生辰綱的故事。故事情節圍繞“智取”二字逐步展開,懸念迭起,讀來引人入勝。學生對其產生興趣不難,難的是真正走進古典小說,深入品味,獲得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而課程標準對初中學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要求是: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語文教育名家餘映潮老師在《中學語文小說教學淺談》中指出:

1、大凡陌生作家的名作,大凡名家的經典作品或名作中的節選,都需要講究背景資料的鋪墊。

2、教學中的重要視點或者說訓練的着力點,應該是小說作品的人物性格、表達技巧、表現手法和章法結構特點。小說教學,不涉及“手法”,不涉及“章法”,不涉及人物分析與環境分析,於學生文學欣賞素養的提高,沒有一點好處。

根據學生學情、課標要求、古典小說教學的一般規律,本課以教給學生掌握閱讀古典小說的方法爲目的。

圍繞題目中的“智”,我決定以“智取”“智押”來分析人物性格,以“智寫”來分析文章寫作技巧,這樣能化繁爲簡,長文短教,優化小說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解決了教學點的問題,新的問題又來了:本課篇幅長,人物多,相關情節複雜,透過瞭解,學生絕大部分沒有完整的讀過原著,這就給教學帶來了極大困難。如此長的課文,如此大的課堂容量,要想在一課時內完全解決,就只有蜻蜓點水似的泛泛而談,效果可想而知。經過思考,我決定把本文的教學預計爲三課時:在早讀課學生透過預習解決字音、詞義、課文朗讀問題的基礎上,第一課時瞭解作家作品、相關背景,梳理故事情節(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仿照古典小說章回體題目的特點概括段意);第二課時由複習故事情節引入新的教學環節:“智取”,然後過渡到“智押”,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地分析人物性格(在這一環節一定要有關於楊志的補充資料,否則學生對楊志的性格特點難以把握全面),從中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啓示。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的訓練:學習運用點評的方式,用三言兩語表述自己的觀點;第三課時由複習人物之智過渡到分析作者寫作手法之智——“智寫”,打算採用“賞析示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賞析古典小說寫作技巧的方法。

透過以上三個環節的設計,我想學生應該能夠掌握一些閱讀小說作品的方法。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 篇4

本文節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水滸傳》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課文節選部分寫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樑中書生辰綱的經過。本文在課本中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並且文白參半,方言較多,這些都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另一方面,文章情節跌宕起伏,饒有趣味。全文緊緊圍繞一個“智”字展開,在文中“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吳用的智取、楊志的智送。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兩個主問題:

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爲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努力在課堂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學將主要採用“主問題討論式”,讓學生在主問題引領下主動走進文字,討論探究。這樣,既體現了整體閱讀的性質,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是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整體閱讀教學思想的。學生透過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就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構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鮮明,還可以感受到語文之美、語言之美。同時每一個問題的回答都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答案,培養學生透過語言分析課文的方法,因爲任何架空語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從而實現閱讀能力的遷移。在分析以晁、吳爲首的英雄羣象“智”的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1)智用天時;(2)智用地利;(3)智用矛盾;(4)智用計謀等四個方面,在智用計謀這一環節我插入了視頻欣賞(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創設情境)(視頻4),這樣不僅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故事情節,同時也緩解學生的課堂疲倦,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播放完之後請學生找相關的語段,p114倒數第二段。並請學生找出有關動詞做上記號(採用替換法)、瞭解作用,齊讀體會。並與視頻4進行對比。最後我進行小結歸納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衆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衆人喝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着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透過這些描寫有力地表現了晁、吳諸雄的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戰鬥的過人膽識和超羣智慧,讚美了農民起義英雄。其次文章刻畫了楊志這一生動的藝術形象,並且緊扣楊志的身份經歷,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他複雜的個性。在引導學生分析楊志的性格特徵並體會塑造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時,我重點從智藏行蹤,智變行辰,智選路徑等方面表現楊志是用心良苦的,爲保生辰綱的安全是煞費苦心的。第三,瞭解文章景物描寫的特色。文章用不少筆墨描寫了“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後(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衆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熱天氣,有的是直接描寫,有的透過人物語言動作間接表現。赤日酷暑的描寫爲情節發展作了必要鋪墊,爲表現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就這樣讓學生透過語言分析,透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實現對文字的理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與表達能力。整堂課上下來,總感覺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點是突出的,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

至於匯入的設計,我採用播放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關於《智取生辰綱》的片斷(視頻3)學生看完後我提問:1、片斷中有那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目的是引出課文中有那些人物?從而進入課文中主要人物的研討分析,許多老師認爲既然是第二課時,因此就沒有必要在這個堂課的開始播放電視劇的片斷了,而且這個片斷是一種視覺感受,與文學作品的以文學爲載體的感受關係不大,因此將它刪掉比較合適。這個建議是十分中肯的,文學作品的鑑賞應該立足於文字本身而不應該大量藉助現代化手段,這是目前許多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我曾有思考過,但我保留意見。

誠然,一堂課總是有許多的遺憾的,我這堂課也不例外。就效果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預習不夠充分,課文內容不熟悉,導致課堂的沉悶。因爲這是第二課時的內容,原來預先準備好的第一課時《導學綱要》,是用來指導學生預習的,這《導學綱要》我沒來得及發給學生看、練,也就匆匆忙忙去上第二課時了,所以也就出現了課堂的這種場面。本來應該說這堂課是非常熱鬧的。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 篇5

《智取生辰綱》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文章故事情節吸引學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在教學中緊扣文題中“智取”二字,引導學生探究,誰“智取”?怎麼“智取”?設計教學環節。

在匯入新課環節中,我巧用《水滸》中人物進行自我介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而且較爲自然的從吳用的善用計謀過渡到《智取生辰綱》的感知教學環節。

針對文字篇幅長、切入點難定,文白間雜、相互轉化困難的特點,採用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和學生一起理清楊志失陷生辰綱前面的情節,進而把教學的重點直指吳用等人如何“智取”上。這樣既能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

在分析吳用等人如何施計智取生辰綱時,能緊扣“智用天時”、“智用地利”、“智用人和”,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共同探究“智取”的故事情節,指導學生理清“下藥”的整個過程,感受吳用等人的智慧和謀略,透過楊志語言、心理、動作描寫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傳神的細節描寫,品析楊志的性格特徵。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感覺思路是清晰的,重點是突出的,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只要對課堂教學採用恰當的教學方式,進行師生交流活動,本文難點也是可以突破的。

《智取生辰綱》教學反思 篇6

執教全市初三語文教研課《智取生辰綱》的任務終於完成,從接到通知到完成這項工作,雖然只有短短的一週時間,卻讓我收穫頗多。

一、研讀文字能力亟待加強。

就如一位語文老師所說:這法那法,文字不熟,課堂上都將沒法;文字讀熟讀透讀精了,課堂上隨意而爲都是好法。反觀我自己,在上這堂課時,因爲對文字研讀不深,把握不穩,又考慮到這是一堂公開課,害怕學生“撒”開了自己“控制”不了局面,課堂上不敢放開自己的手腳和學生的手腳,一切都只能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步驟完成,感覺整個課堂多預設,少生成,仍是“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從根本上來說,沒有脫離傳統陳舊教學模式的桎梏。捫心自問:課前調查發現學生讀過《水滸》的寥寥可數,我自己不也從沒把這部小說看完過嗎?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

儘管這幾年也聽了不少名師大家的講座,觀摩了不少示範課,也讀了一些教育教學的書籍,但有意識地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的時候不多,課後也缺乏及時的反思,這是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特別注意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準備利用好自己現在上兩個班語文的教學優勢,儘量“同課異構”,課後及時反思,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長。

三、很多老師怕上公開課,示範課,我倒覺得:恰恰是這些課才能更快更好地促進一個老師的專業成長,以後,有機會,我願意多多鍛鍊自己。

想說的還有很多,但自從那節課下來以後,我腦子裏出現最多的還是我在《三年成長規劃》中提到的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後,我將以這句話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