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獲得教養的途徑》鑑賞

1、人要想從矇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爲社會的人,成爲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於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慾望。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文章的觀點是什麼?

《獲得教養的途徑》鑑賞

這是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文章認爲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2、結構思路分析

第一段,簡說什麼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爲“爲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真正的修養呈現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在這裏,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黑塞說“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並不矛盾。在這裏“教養”和“修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爲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至第五段,論述閱讀傑作的作用。作者認爲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透過閱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爲了完善自我,是爲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僞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爲前提。作者的這一見解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誘惑,存在着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別指出“爲數甚多的年輕人”輕視讀書的傾向。)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閱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閱讀的層次,因爲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爲一些人對閱讀傑作不願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

第六段和第七段,進一步闡述透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爲什麼只有一部分人能夠實現閱讀的目的?作者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爲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閱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爲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閱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爲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讀書能磨礪人的思想,經典作品“常讀常新”。文章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爲例,認爲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文章闡述讀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高視闊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親身體驗說明問題,許多論述充溢着對讀書的感情。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如把不同的閱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比等。文章用的是談話方式,親切自然,語言富有哲理和詩意。

3、黑塞所說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

黑塞認爲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他在具體解說的時候,認爲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裏特別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

4、文章第一小結說到“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的追求”,兩者是否矛盾?爲什麼?

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爲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畢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5、爲什麼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

掌握作品裏的鮮活的意識和人類巨意識財富;

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豐盈,使自己與整個人類建立起息息相關的形象;

使生活更有意義 。

6、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透過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萬條,要達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萬個,可沒有一個是最後的終點,在眼前的終點後面,又將展現出一片片新的廣闊的原野……

這句話運用比喻,形象說明真正的閱讀者爲獲得教養而進行的閱讀是一種愉快的精神旅行,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進入新的境界。

7、爲什麼作者強調閱讀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爲什麼要反覆閱讀?討論交流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爲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爲獲得教養,先要了解學習的作用,明白學習的要求。文章開宗明義,建議人們多讀書,讀經典著作,強調從“世界文學”中汲取營養。

這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經典作品的作用爲什麼不同一般?爲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爲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爲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爲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爲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爲什麼經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閱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作者在這裏特別談到閱讀的效率問題。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成爲真正的讀書人,這是因爲他們有追求,會選擇,是“用心在讀”;而有的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傑作,能激發學習者產生鮮活的有價值的思想。本專題的第二部分學習材料也能印證黑塞的這個論斷。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談。許多同學在高小到初中階段讀過中國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後,他對這些名著會有新的認識和評價。教學時可舉中國古典名著的閱讀爲例。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爲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黑塞認爲“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纔會發現傑作的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閱讀”、“敬重知識”和 “心的教養”,--因爲閱讀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閱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三)課外閱讀比較--名人讀書觀與黑塞讀書觀

三性:魯迅終生酷愛讀書,其方法有三:一是目的性,二是靈活性,三是廣泛性。三到:朱熹提出讀書應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三回:高士其介紹自學方法時說:學習的東西,一回見生,兩回見熟,三回就成爲了朋友。

三心:世界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說,學習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決心,三是恆心。

三多:歐陽修以文章聞名於世。他的經驗有三多:多讀好文章;多練習寫作;多和朋友商討。

三法:翦伯贊學習經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讀,二是重點讀,三是做筆記。

三種好學:西漢劉向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三個頭腦: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總結自己長期創作的經驗認爲:人要有三個頭腦,天生的一個頭腦,從書中得來的一個頭腦,從生活中得來的一個頭腦。

培根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爲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爲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爲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爲天生的才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制約,往往是泛泛而不着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爲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爲當然如此,也不是爲了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嚥,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需作摘要,但這隻限於題材不大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葉聖陶 小孩進學校,都稱爲讀書。國語科本來還有訓練思想和語言的目標,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着一本書來讀,姑且不說它。而自然科、社會科的功課也只是捧着一本書來讀,這算什麼呢?一隻貓,一個蒼蠅,一處古蹟,一所公安局,都是實際的東西,可以直接接觸的。爲什麼不讓小孩直接接觸,卻把這些東西寫在書上,使他們只接觸一些文字呢?這樣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爲閉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頗有一些教師在那裏說:“如果不用書,這些科目怎麼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說: “ 進學校就爲讀這幾本書!”他們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種工具,竟承認讀書是最後的目的了。

葉靈鳳 學問家的讀書,抱着“開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書中每了個字的價值而定取捨,這是在購物,不是讀書。暴發戶和大腹賈,爲了裝點門面,在日夕之間便坐擁書城,那更是書的敵人。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爲了學問。他是將書當作了友人,將讀書當作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