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學設計

一、背景與意義分析

本命年的回想教學設計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透過對《本命年的回想》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社戲》,《端午》兩篇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查家鄉的民俗風情,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父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能夠透過生動傳神的語言,體會作者敘述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2、技能掌握與指導:能用主題詞概述過年習俗,感受其文化內涵及寄寓的期盼。

3、智能提高與訓導:透過課前學生從網上資料及生活中採訪得到的南透過年風俗的資訊,課堂彙報,共同點評,加強合作交流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透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民羣衆在傳統節日中寄寓的樸素的思想和他們的美好

感情,體會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5、觀念確認與引導:領略家鄉的民俗風情,探求中華民族過年習俗中的積極意義,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三、障礙與生成關注

欣賞作品展現的民風民俗圖景,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品味傳統節日所表現的文化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一)、匯入場景,激發興趣。

教師開場白:同學們,咱們南通有檔《總而言之》節目很受人們的歡迎,因爲他跟我們的生活很貼近,更因爲他的節目的構思都是老百姓給他們出的主意。今天,我們也來出出主意,要是讓你來拍一期過年的節目,你準備怎樣來表現我們南通的大年?

學生之間可小聲交流,也有學生舉手發言:可以去拍攝孩子們放爆竹,吃年糕……老師乘勢匯入課文:讓我們先一起來借鑑一下劉紹棠老先生河北通州版的《總而言之》——《本命年的回想》,看看他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了哪些春節印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歸納:炒年貨、吃臘八粥、買糖果絨花、備年貨、送竈王、換門神等。

邊討論邊板書。

那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習俗連在一起的?

1、時間順序

2、過渡緊密或明確交代時間,或使用承上啓下的詞語或句子

明確:所有這些活動都表達了人們辛苦一年,享用勞動果實。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福平安,來年好運。閤家團聚,增進親情,祈求國泰民安,安安樂樂奔前程……

(三)、再讀課文,體會語言,進入任務情境。

劉紹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和我們南通話的《總而言之》一樣,都是十分的貼近百姓生活,我們一起找找看,課文中哪些話是老百姓的語言?

生:婦女們忙得腳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生:小疙瘩鬏、天麻麻亮、年根、炒了一鍋又一鍋。

生:炒了一鍋又一鍋、土炕燙得能烙餅、畢剝畢剝響、一家人團團圍坐、大吃大嚼等。

生:“紅火”、“發燒”、“年根”;“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忙得腳丫子朝天”、“天麻麻亮”、“玉米花兒”、“玉米粒兒”等。

討論:這樣是否削弱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老百姓的語言是最有活力的。文中大量採用北京話中特有的“兒”化音:玉米花兒、玉米粒兒、玉米糝兒、賣掛落棗兒等,並且用到了一些口語和方言,這並沒有削弱文章的感染力,相反,由於採用了羣衆語言,描述過年習俗是,爲文章打上了一道深深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烙印。

如果讓你來選取其中個畫面進行拍攝,你最想拍其中哪項活動?

作者用哪些最有表現力的詞語,不多幾筆就把這一活動描述出來?

學生自由發言,朗讀或賞析,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點評

(四)三讀課文,拓展延伸。

透過研讀了劉紹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我們該怎麼來拍《總而言之》應該有了不少想法了,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南通的過年和河北那裏自然不同。課前,我們請同學到網上查找了南透過年的風俗,也採訪了家中長輩和左鄰右舍,現在來說說,我們怎樣才能拍出富有南通味道的新年?

教師同時要求學生描述播出時呈現出的畫面和拍攝時候怎樣表現人們過年時候的感受?

學生彙報的通味大年有:放爆竹、貼春聯、吃年糕……

可以反映年的活動很多,老師課前也向周圍的人瞭解了一些南通人過年的習俗,比如吃的方面要講究吃薺菜、吃豆腐,活動方面有打屯子、跨松柏、放燒火等,大家想知道這裏面有什麼講究?

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羣更有講究,也就是明年屬老鼠的人們,因爲明年是他們的本命年。

討論明確本命年的相關知識

(五)體驗過年,馳騁想象。

新年快要來臨,我們派出記者,走上街頭進行隨機採訪,如果你是採訪者你最想問什麼問題?如果你是《總而言之》的小二侯,你想送給大家怎樣的祝福?

佈置學生寫採訪提綱寫祝福的話

交流討論點評

總結:今天我們既瞭解了作者筆下那充滿濃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的過年情景,也暢談了如今大家熱熱鬧鬧過年的場面。的確,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幸福,現在人們過年的方式有新的變化,電話拜年、短信拜年、旅遊拜年等,我們的節目也要與時俱進,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現通城老百姓的生活!

五、練習與拓展選

《總而言之》南透過年節目的製作,可以圍繞一個家庭迎接春節的到來進行拍攝,也可以從千家萬戶迎接年的喜慶場面入手;可以拍攝團聚的祥和,也可以拍有些人爲什麼不能回去過年……總而言之,你可以把你對年的理解,用書信的形式描述出來,寄給《總而言之》欄目組。

六、筆記與板書提綱

臘月初一:

1炒年貨預熱

臘月初八:

2吃臘八粥增溫

3買糖果

4挑絨花

5宰牲禽

6備食物

臘月二十三:

7過小年紅火

8送竈王

9換門神

正月初一:

10拜新年發燒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學生姓名(略)

八、反思與點評記錄

(參看資料與補充)

九、資料與補充:

關於本命年

就是十二年—遇的農曆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們的本命年。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爲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的民謠是關於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寫照。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繫上,俗稱“扎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爲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種習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節,市場上到處有出售“吉祥帶”“吉祥結”的紅黃綢帶,本命年的人們將之系在腰間、手腕上,這樣便可消解災禍、化兇爲吉。

“本命年”這一說法早在西漢就有了,起源於中國的十二生肖和“崇紅”心理。在中國古代,人們是用甲乙丙丁、子醜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組合來記住所生的年份,爲了便於記憶和推算,人們就採用鼠、牛等十二種動物來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種動物來作爲這一年的屬相。而漢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屬相循環往復推出來的,它與十二生肖緊密相連。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農曆什麼年,那麼以後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於十二生肖的循環往復,每過12年,人們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這樣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爲量12歲、24歲、36歲、48歲、60歲……。我國許多民族都有重視老人的60歲生日的習俗,俗稱“花甲”,花甲爲一生中第6個本命年,也是干支紀年的一個輪迴,須好好慶祝,以此寄託人們企求長壽、健康、吉祥的願望。

“本命”禁忌,在民間有着廣泛的影響,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掛紅避邪躲災的傳統。因此人們每逢本命年對紅色就特別鍾愛。本命年的紅色講究應該是源於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對於紅色的崇拜。紅色辟邪,紅色吉祥,這種觀念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隨着時代的變遷,這種尚紅思想卻沒有變,新年貼紅對聯,漢族的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漢民族把紅色視爲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徵,尤其認爲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衣,或繫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帶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爲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些爲本命年辟邪的紅色什物就是什麼常說的“本命紅”。春節由來

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非常兇猛。“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闖到村裏,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又到了一年除夕,村裏來了一位白髮老人。當“年”獸闖進村裏準備肆虐的時候,老人身穿紅袍,在院子裏燃放爆竹。“年”獸一看到紅袍,一聽到轟的爆竹聲,嚇得倉惶而逃。後來,每到除夕,家家都貼轟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樣的風俗越傳越廣就形成了我國民間最傳統的節日。

春節民俗趣談

貼春聯

春聯又叫“對聯”、“門聯”,源於古代“桃符”。“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春聯的命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放爆竹

過去過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節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爆竹的功能原來是避邪驅鬼,後來轉變爲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爲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現在我國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問題而禁放鞭炮,這種風俗只在沒有“禁放”的城市和農村沿襲着。

包餃子

過年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這在中國源遠流長。北京人有句名諺: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北方人爲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呢,一是取其諧音。二是取其吉形。京城民間更是“無家不餃子”,連那些種莊稼趕大車的漢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個車輪狀的餃子給他吃,以求來年五穀豐登,車馬平安。從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餃子。難怪古人譽它爲“天下通食”。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

吃年糕

南方多數地區過年家家吃年糕。雖然現代我國年糕已有南式北式兩派,但如同月餅一樣,北式失於粗糙,口味遜遠。南式年糕又以蘇州、廣東和寧波爲最佳,味有鹹甜淡,烹有煮炸炒,細而不軟,味中有味,加之多種配料烹法,真乃中華一大美食。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傳到全國各地,流傳到今天。

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因在過年時張貼而得名年畫。傳統的年畫多爲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穀豐登、春牛、風景、花鳥和一些封建迷信等。當代的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工藝到題材都豐富多彩,很受人們歡迎,廣大農村的春節仍在普遍採用,並且作爲旅遊或工藝品出口到很多國家。

南通民俗

在過春節時,北方人吃的是餃子,而我們南通人過年吃的則是“團圓”,用米屑搓成的圓圓的糕點,也稱作“元宵”,因爲它的形狀與讀音代表着團團圓圓的意思,所以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大年初一早上除了吃“團圓飯”外,桌上還放一碗魚,但是不吃的,寓意“年年有魚”。在南通的農村,過年還要吃一種野菜叫做“薺菜”,因爲在南通話裏,它與“聚財”同音,所以過年前,大家都要去田裏挑這種代表着“聚財”的野菜。豆腐,“頭富”就是第一個發財,還有一個,是初四吧,初四不上燈,因爲老鼠要嫁新娘,點了燈,老鼠就會被吸引來咬東西的啊。還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過年之初五狼山燒香,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這一天,家家都會燃放煙花爆竹,祈求財富。南通人有去狼山燒香的傳統。狼山作爲八大佛教名小山,平日香火已經很旺,一到每年的初五,更是人山人海。

說到過春節,南通人的腦海裏浮現的除了熱氣騰騰的饅頭外還有那充滿地方特色和韻味的小節目——打屯子和跨松柏。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南通的農村人除了進行和各地差不多的吃年夜飯、貼對聯、放爆竹之類的活動,還要進行一個小節目——打屯子,以表示農家人對來年豐碩收成充滿殷切的希望。打屯子做起來並不複雜,只需要用一塊做蚊帳的紗布裹一些石灰就成了道具,打屯子時一戶人家的`家長手拿紗布,一邊繞着房子點出一個個的白斑一邊說着吉利話,希望來年能夠五穀豐登,點完一圈就算是圓滿完成了打屯子的任務。

“舊的去,新的來,跨過鬆柏大發財”,打完屯子後,另一個儀式就要開始了,農村人都叫它“跨松柏”。記者在通州市新聯鎮的渡缺口村採訪時正碰上一戶人家“跨松柏”,據瞭解,“跨松柏”就是用混合松樹和柏樹的枝葉在乾涸的溝渠裏點燃後跨過。在熊熊的火光中,這戶人家的大人小孩紛紛從火上跨過來跨過去,在跨的同時大家哼着這首歌謠,一直到火光熄滅。跨完松柏纔算是結束了大年三十的所有任務,這時候全家人大都圍在電視旁收看節目了。

還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吃過晚飯後,農家要用芝麻秸繫上黃紙“元寶”和“紅綠招財”,燃上兩柱香,埋在田角頭的泥土中,名曰“封田”,寓意爲無論“土地爺”或是什麼“野神”,不能再到田裏攪亂。南通因其土壤肥沃,種棉的歷史相當悠久,種棉是人們經濟的重要來源。因此,人們都希望在棉花種植期間除盡害蟲,盼望來年豐收,在元宵節,南通就有“放燒火”的習俗,放燒火俗稱“照毛蟲”,也稱照田財。正月十四日,各農家束稻蒿數個放田中,用麪粉團做成像棉花形狀的物體大約數百個,綴於結上,形狀宛如開放的棉花。將模擬花秸插遍田邊。元宵夜,用草把柏枝握於手中,燃其一端,旋舞不停。邊燒邊唱利市歌謠:“正月半,放燒火。人家的菜還在栽,我家的菜上了街。人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盤籃大。人家養了個豁豁兒(女孩兒),我家養了個八八兒(男孩兒)。”等火把燒完後,將棉桔上的面果採下抄熟,分給孩子吃,寓意可以避免災殃,而灰燼又可以可以肥沃田地。

《本命年的回想》教學談橫山橋中學戴亞萍

傳統課程環境:以教師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

新課程環境:是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

一.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

1.加寬加厚,拓寬視野。先說加厚。我的體會一是要深刻體會新教材的編排思想。新課程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要求,課文的選擇乃至練習的設計都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因此,教師有必要了解新教材的編排思想,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落實新課程的理念。二是要研究單元教學目的和教材在單元中的地位,把握教材重點,發現教材特色(挖掘教材)。本文所抒發的過年情結,散發着濃郁的人文氣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對過年習俗的文化內涵應加以深入探究,對幾代人不同的過年感受也要作一番探究,分析其中的原因,這樣才能使閱讀讀出滋味,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纔會達到閱讀教學的效果。

其次說加寬。要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必須加強語文與學生的情感世界、生活體驗的聯繫。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在處理本堂課時,我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生活體驗看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如學生比較今昔過年的變化,啓發他們感悟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訴說對過年的看法、暢想未來的過年,我就強調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提出課後要研究聖誕節的來歷,這正切合課程標準有關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接受多元文化的要求。

同時,注重課內到課外的延伸。如選取兩篇談過年的文章供學生比較閱讀。另外,除以文字教材爲主,我還將影片《祝福》過年片段作爲視聽教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增加了興趣,增長了知識,也大大增加了課堂的容量。

2.優化設計,科學施教。

把握內容,設計教學流程在深刻體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按縱橫結構設計教學程序。即以“過去—現在—未來”爲“縱線”,由對文中所寫舊時習俗的瞭解,引起對現今過年習俗的思考,進而激發對未來過年方式的憧憬。“橫”則指以知識、能力、情感目標構成的概括習俗、比較異同、探究聯想三大板塊。這樣設計使教學內容環環相扣,富有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由感性到理性的閱讀設計我根據課程目標所強調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以下閱讀環節。一是理解性閱讀。如透過閱讀能說出作者所寫過年習俗的幾件事,能明確作者對過去過年的情感態度等。二是探究性閱讀。如透過閱讀能抓住關鍵語句說出過年習俗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透過閱讀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等。三是評判性閱讀。如對今昔過年的比較、分析以及透過閱讀就作者和其他人對過年的看法作出或贊成或反對的價值判斷等。四是創造性閱讀。如啓發學生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結合暢想未來的年會怎麼過,引導學生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這樣的閱讀設計,將傳統教學重說教、重結論的閱讀轉化爲能體現閱讀能力發展、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重過程的閱讀。

二.教師——教師即課程,教師即研究者,教師即促進者、合作者

1.教師要有組織、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應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如教學本文,我上網搜尋過年習俗的由來、不同地區過年的習俗、中國人過年習俗對世界的影響、現代人過年的方式及感受等文字、影視資料。同時,要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還必須有整合課程的能力。就像教學本文一樣,運用資訊技術加強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2.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在教學本文時,我爲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途徑,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如針對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當要求探究文化內涵時引導學生精讀,當要求透過比較閱讀指出人們對過年的不同感受時則引導學生略讀。其次,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學習。新課程強調閱讀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我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如要求學生髮表自己對今昔過年習俗變化的看法時,有目的地擺出本文作者、《餃子過年》作者及大學生對過年的不同看法,喚起學生對過年的回味,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作出富有真情實感的表達。又如要求學生說出過年習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由於學生平時只注重過年的形式、氣氛,很少會去思考其中的內涵,因此學生回答會有一定的難度。我就匯入影片《祝福》中過年的片段,讓畫面在祭祀用的一條魚上定格,啓發學生思考爲什麼過年要擺魚?學生輕易就能回答是“年年有餘”,進而也就能說出其他習俗所包含的內涵。這樣的情境設計,有助於突破難點。

我還引導學生開展小組競賽等方式激勵學生學習。如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開展小組比賽。另外,在教學中,我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如由師生同唱《新年好》匯入新課,這既切合本文教學主題,又能一下喚醒學生對過年生活的情感體驗,同時拉近了師生距離,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學過程中積極傾聽學生討論、發言,在授課結束時表達自己對學生的美好祝願,這些都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三.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爲本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討論,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表達。特別是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的閱讀、感受、想像。如針對兒童特別喜歡想像、幻想的特點,安排“暢想未來”這一板塊,使學生在想像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轉換視角,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注意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如在說出文中所寫過年習俗、暢想未來的過年等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集思廣益。學生的探究學習主要體現在對文化內涵的探究等方面,特別是最後透過探究閱讀,啓發學生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興趣,形成探究課題,指導學生課外開展專題研究活動。

2.在學習中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新課程特別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課程實施目標。我在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抓住教材特點,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講到過年習俗,學生會有豐富的情感體驗,透過比較閱讀,學生會產生急於說出切身感受的動機,對未來過年的暢想,也滲透着學生對生活的態度和個人的價值觀。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四.環境——支援並促進學習的課程因素

環境,包括自然、社會、學校、教室、媒體等多種因素。這裏主要談談創設有利於學習的技術環境。本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製作的課件融文字、音樂、動畫、影視資料等爲一體,並能透過超級連結實現上網瀏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培養資訊時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新課程的實施,從強調教材這一單一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內容、環境四因素的整合,這樣我們的課程變成了一種動態過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是四因素相互之間持續互動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