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捅馬蜂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1

今天講了《捅馬蜂窩》的第一課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糾纏”“搗毀”“驚魂稍定”“痊癒”等詞語的意思。能簡述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馬蜂的特性和我對馬蜂的態度轉變。

課前準備,用小黑板講這篇課文的生字詞語展示出來,並且標出了生字的拼音。課後想來,是我對學生的放手還不夠,因爲五年級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沒有必要寫出拼音,指明學生認讀生字詞語,然後讓全部學生齊讀。但是,針對培養學生“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的年段目標,提高學生在家的預習效果,我認爲可以在齊讀之後,首先讓學生關書完成《課堂檢測》的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再進行課堂的生字聽寫。這樣既可以達到檢測預習、掌握生字詞語的目的,充分利用《課堂檢測》達到教學目的。於是,在第六課《我沒有釣到那條魚》的第一課時,就是這樣落實學生的掌握生字的情況的。

進入初步掌握課文內容的部分,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快速瀏覽全文,想一想:文章敘寫捅馬蜂窩的故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強的目的性。由於沒有目的性,因此沒有結合課後第一題:“快速瀏覽課文,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由於目的性不強,本來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卻並沒有很好落實。只是讓學生默讀思考,而且回答的學生並沒有落實到中差生,同時沒有讓學生把自己所想的寫下來,因此效果大打折扣。上課時間沒有解決好,只有在課後 “炒回鍋飯”。降低了課堂的實效性,浪費了寶貴的課後時間。

對學生來講,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到六年級都是很困難的。四年級的時候,要求學生學會初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而現在要求學生能夠學會運用一定的方法,簡略地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難度增加,如何提高,首先在課堂上要落實,其次在課後的家庭作業中也要落實,一定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恰當的語言寫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如何學會運用恰當的語言呢?讓學生學會模仿,學生透過抄寫《字詞句段篇》的主題思想,習慣這種語言的運用。

經過這堂課,我瞭解了不要完全依賴教參。拿這篇課文的結構來說,本來我認爲這篇課文的1~5段寫了“我”捅馬蜂窩的起因;6-7段,寫了“我”捅馬蜂窩的經過;8~12段,寫了“我”對馬蜂性格特點的認識和對捅馬蜂窩的懺悔態度,表達“我”盼望馬蜂重建家園的願望。可是,課前備課是看了教參,發生了分歧,我決定採用教參中的分法:6-7段,寫了“我”捅馬蜂窩的經過和結果。結果學生對此這樣的結構不很理解。自己在上課的感覺也很不好。

其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2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們逐步掌握了一些批註方法:勾畫重點句、圈點關鍵詞、初步寫發現。在此基礎上,培植問題意識,引導孩子到文中去發現,去質疑。於是,我把第二單元作爲訓練的主陣地。

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捅馬蜂窩》,檢查預習的同時,我開始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疑難處、關鍵處。教學中,由易到難,以題目爲例,嘗試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提問。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關注了“捅”字。“爲什麼捅馬蜂窩?誰捅的?怎樣捅?”大家嘗試提問,一起梳理文章結構。從整體入手,把握內容,理清脈絡。帶着問題讀書,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課文閱讀檢查中,聚焦重點句段,有意識引導學生停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給孩子一個思考與提問的時間與空間。有的孩子抓住一個詞問意思,有的孩子學會用上“爲什麼”,針對句子來提問,還有的孩子能將讀書中的思考與困惑分享出來。“罪孽”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面對死去的小飛蟲,我有一種沉重的罪孽感?爲什麼我想把空空的蜂巢粘上去……

第一次提出問題,是在大家關注中,集體討論中,鎖定在含有豐富資訊的題目與含義深刻的重點句段中。師生共同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在問題處標上小小的問號。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在批註式閱讀中將“問題”作爲批註的重點。

老師的示範引領,同學們的集思廣益,讓問題從文字中顯露出來。如何獨立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成爲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面對這些剛升入五年級的'孩子們,這段時間的接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學是一項慢的藝術”。它需要老師付出耐心,講求方法,在紮紮實實的訓練中,幫助孩子掌握學習的金鑰匙。

教學急不得,需要慢慢來……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3

《捅馬蜂窩》是作者少年時代的故事。透過捅馬蜂窩,遭到馬蜂的反擊,差一點丟了性命,幾天後,在與爺爺的對話中,使他對馬蜂有了新的認識,並獲得了人生的啓迪-------要關愛生命,不做任何傷害生命的事情。

對於這篇課文,一般教師在教學中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從情節入手,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閱讀,把握這篇文章的情節,即:“我”捅馬蜂窩的原因、經過、結果、啓迪。然後重點分析這篇文章中的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的描寫等作用,體驗“我”感情變化的過程,把握“我”幼稚、好奇、淘氣、單純、勇於反省的性格特點,最後得出中心。

從“我”的角度展開分析當然沒有錯誤,但也不能忽略爺爺這個人物形象對中心的表達作用。儘管爺爺在這篇文章中所花的筆墨並不多,可是他的作用與影響是相當大。如:在文章開頭,爺爺與奶奶的對話“捅不得,捅不得”,語言簡短,但他激發了“我”的好奇,要捅馬蜂窩的慾望。同時也爲文章情節發展作了埋伏。

幾天後,“我”到爺爺後院,看見蜂窩時與爺爺的對話,爺爺說:“這就是蜇你的那隻蜂。馬蜂就只這樣,你不惹它,它就不會蜇你,它要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你毀了它的家,它當然不會饒你。它要拼命的”,這兩句話也很簡短,它讓我們知道了“捅不得”原因,照應了前文,可知,爺爺知道馬蜂的習性,爲此我們也能感受到爺爺的心地善良,他自己不願意傷害馬蜂,同時,也不希望孩子們傷害馬蜂。更重要的是這兩句簡短的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我感情變化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爺爺的這兩句話,“我”就不會“暗暗吃驚”;沒有爺爺的這兩句話,“我”就不會有“罪孽感”;沒有爺爺的這兩句話,就沒有“我”三年的期盼馬蜂的回來;沒有爺爺的這兩句話,更沒有“我”暗暗告誡自己“再不做任何傷害旁人的事”的忠告。

在文章最後寫爺爺“第三年,風和日麗之時,爺爺忽然叫我擡頭看,隔着窗玻璃看見窗玻璃檐下幾隻赤黃色的馬蜂忙來忙去。在這中間,我忽然看到一個小巧的銀灰色的蜂窩已經築成了”,“於是,我和爺爺面對面開顏大笑,笑得十分舒心”。在此,我們能更進一步瞭解爺爺爲什麼“捅不得”的原因,也能看出爺爺心地善良,更能看出爺爺也喜愛馬蜂,他願意與馬蜂和諧相處,他珍愛生命,“我”的性格的形成也離不開爺爺。

透過以上分析,爺爺也是這篇文章的亮點,是亮點就不應該錯過,爲此作爲一名教師引導學生髮現亮點很重要,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觀察力和創造力。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4

《捅馬蜂窩》這篇課文,是馮驥才寫的一篇文章。看到這麼長的文章,一波三折,尤其看到教學用書上那些要求,我很發怵,不知道該如何引領學生學習。雖然課文非常口語化,但學生讀起來也會有困難。帶着這種心情,這種膽怯的思想,我走進了課堂。

爲了更好的銜接,我們一起復習了第一課。聽着同學們流利的背誦第一課,我的心漸漸放鬆了,對同學們,對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果不其然,同學們對馬蜂的瞭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瞭解的實在是太全面了,真爲我的學生自豪。加上我們曾學過馮驥才的《珍珠鳥》,這篇文章的成功學習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對於課文的學習,我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一點一點的引領學生一步步捅馬蜂,反思,後悔,企盼。尤其是捅馬蜂的過程,讓學生當導演,設計鏡頭,隨着學生一個個的鏡頭的敘述,作者捅馬蜂的情景就再現了同學們的面前。透過分角色的朗讀,兩個對話描寫更讓學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後的後悔。又透過對文章寫作手法的介紹,修辭手法的運用,同學們對課文的瞭解更加深入。

當課文的學習到了尾聲的時候,下課鈴適時的響了,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不禁感嘆:這節課怎麼過得這麼快啊?怎麼又下課了?

這樣的課堂是我向往的,學生這樣的學習狀態是我希望看到的。這一波三折的學習也給了我很多的啓示,決不能忽視學生的預習,決不能小看學生的思維。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5

由於幼稚,我們曾做過的一些冒失的事,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一些小小的傷害,然而當我們回想起那些往事,回想起童年,心中卻充溢着美好和甜蜜。開場白調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在紛紛講述了自己的奇特經歷之後,我們走進了《捅馬蜂窩》。

中心話題:在“我”捅馬蜂窩的前後過程中,“我”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是怎樣體會到的?請你讀出相關的句子,說出自己的依據。

聽着爺爺奶奶的對話,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怎麼想?這時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夥伴,當學生沉默時,教師也可以適時發表自己的觀點,說:如果是我,我就想, “讓馬蜂搬家,爲奶奶出口氣,讓爺爺透透氣。”教師故意問:“可是馬蜂窩怎麼捅呢?”學生回答後,教師問:“你怎麼知道的?”讓學生注意爺爺奶奶的對話,從而得到答案。“有沒有反對的意見?”“你想怎樣勸我?”“我接受了嗎?”“爲什麼?”體會教師此時“強烈的好奇心”“逆反心理”。緊接着,教師和學生一起透過畫連環畫的方式確定捅馬蜂窩的幾個步驟,並且設身處地揣摩“我”的心理。

這樣,抓住了故事的主要環節,而且走進“我”的內心世界,感受“我”的心理變化。

《捅馬蜂窩》教學反思6

<<捅馬蜂窩>>寫的是作者小時侯淘氣的事,文章最精彩最細緻的是心理描寫。

圍繞捅馬蜂窩而產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變化,像一條紅線貫穿情節的始終,牽動着故事的發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現了“我”的成熟和長大。聽了爺爺奶奶的對話,“我”心中“涌出一種捅馬蜂窩”的渴望,那多麼有趣啊!那顆好奇的心,在爺爺“捅不得,捅不得”的勸阻聲中,越發鼓動起強烈的願望。雖然,“我”曾因膽怯而遲疑過,最後,“還是好奇戰勝了膽怯”,終於不顧一切地冒然行動了。可是,當“我”看到馬蜂拼死的氣勢時,“我驚呆了”。被蜇之後,“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後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馬蜂還守在小門口等我”。聽了爺爺的一番話,“我”先是暗暗吃驚,後又讚歎它“真像一個英雄”,最後“似乎有種罪孽感沉重地壓在我心頭”。帶着這種愧疚疚和罪孽感,“我”爲馬蜂的無家可歸而擔心,期待着它們能回來重建家園。

三年的等待喚回了赤黃色的馬蜂,“我”在開懷大笑之餘,不由地暗暗告誡自己:“再不做任何傷害旁人的事”。從好奇渴望到膽怯遲疑,由膽怯遲疑到渾然不顧,這段心理活動真實地再現了一個頑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由遭到馬蜂反擊後的心悸害怕,到聽了爺爺的話後的吃驚、讚歎,進而產生的懊悔、自責和盼望馬蜂歸來的心理過程,則表現出孩子單純可愛、真誠善良的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