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1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於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

另外,爲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纔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透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纔會牢牢記住!

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2

新課之後綜合複習了圓柱和圓錐部分的知識以後,練習題也做了不少,可我發現許多同學仍然在某些題上頻繁出錯,或隔一段時間再做就會出錯,我仔細分析了一下,發現他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題意,怎麼辦呢?經過思索,我終於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在於我的引導方法不對,如:

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

(1)前輪轉動一週,前進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對於這樣一道題,我總覺得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因此每次只是抽學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題其實是求什麼?(底面圓的周長)第二小題求的是什麼?(圓柱的側面積)。並沒有多想學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這道題時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後來,經過反覆思索,詢問學生爲什麼出錯,知道了原因,找出癥結。我的引導還是過於含糊了,因此,在下節課中,在講評這道題中,我隨手拿起學生的一本數學書,請孩子們也跟我來,一起演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指:前進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長,而壓路的面積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積,這樣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告訴學生,以後遇到你不理解的情況,也要積極想辦法,如畫圖、利用手中的書本等幫助自己化抽象爲形象,從而化難爲易,強化思維靈敏度,增強理解力,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湊算式,盲目作題。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

再如,把一塊底面半徑2釐米,高6釐米的圓柱形橡皮泥,捏成一個與圓柱底面相等的圓錐形,你知道它的高嗎?

大部分學生會透過計算,即先求圓柱形的體積,再利用體積相等的關係,用體積乘3,再除以底面積來做,但,當我把底面半徑2釐米去掉以後,學生很難分清到底乘3還是除以3,爲此,我很是頭疼。

怎麼辦?背公式嗎?學生記不住,也限制了思維的發展。後來,我發現一個孩子在紙上畫圖,我受到了啓發:是啊,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學生可以在紙上畫圖,憑直覺就能發現,當底面積也相等時,要讓體積相等就要把圓錐的高畫長,圓錐的高肯定是圓柱的3倍,而高相等時,圓錐的底面積應爲圓柱底面積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個相反的情況:試想,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如果底面積也相等,而圓錐的高如果說畫成圓柱的1/3,會是什麼樣子呢?我畫上以後,學生哈哈大笑,學生的開懷大笑的同時也輕鬆掌握了這一方法。同時在畫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等體等底的圓錐的高是圓柱高的3倍,等體等高的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底面積的3倍。以後,在這類題上就很少出錯了。

透過以上方法,我也深深體會到,數學教學不能光“說”不“做”,要不,學生記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誘導學生挖掘解題策略與方法,善於總結提煉一些有用的結論,獲得高效學習,讓學生輕鬆獲得數學知識。

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3

一、對圓柱的認識進行重點引導

認識圓柱時,由於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圓柱和圓錐,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並對圓柱的側面教學作了重點說明。

二、注意學習方法的遷移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透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後,透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三、注意對比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課前鑽研教材,準備學具、教具花的時間多些,但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可愛臉蛋,我心裏和孩子一樣樂滋滋的。

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4

在以住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記。我想,概念的建立重點應該放在學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質屬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自由地對提供的實例進行觀察、比較,去發現,去揭示。這樣着眼於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主動地建構概念,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探究精神。在認識圓柱的特徵時,讓學生拿出圓柱體形的實物,同桌合作,觀察討論,再反饋。學習側面積時,讓學生卷一張長方形的紙片,發現原來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得出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又如,在推導側面積公式時,教師要求學生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並把這張紙捲成一個圓柱。開啟,又卷一次。思考: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現在捲成圓柱的什麼?生:原來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師:真好,那如果要計算你捲成圓柱的側面積,該怎樣算呢?生:長乘以寬。師:也就是圓柱的什麼乘什麼呢?生:圓柱的底面周長乘高。師:好的。剛纔同學們透過自己動手思考,認識了圓柱,還知道了它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教師板書: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研究生活中實物,教師講解示範和學生模仿記憶就少了;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就多了。如此,學生就有機會用自己的知識經驗來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感悟到數學的奇妙,使每位學生在數學都得到不同的發

圓柱和圓錐的教學反思5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我是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爲教學的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爲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爲重點來練習;將用進一法取近似值作爲一個知識點在練習中理解和掌握。

我認爲這節課只要解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就會水到渠成,於是我首先安排了側面積的計算。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後,就安排了表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題。生活中圓柱體比較多見,應用廣泛,如圓柱形油桶、花壇、通風管等,解決問題時,就要聯繫生活實際,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積。在保留小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實際計算的結果稍微多一些,要考慮到接口等實際問題,所以要採取進一法。

從課後作業中,我得到反饋,學生出現了典型的錯誤,我認真反思,覺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夠。

1、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計算公式也肯定不同。但計算之前沒有進行適當的複習,導致在計算側面積時用了底面積乘高,而在計算底面積時又用了周長公式,個別學生搞混淆了。

2、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大多數學生列了綜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計算錯誤導致全題錯誤。剛學時最好要求學生列分步式計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減少失誤。我會堅持課後進行反思,發揚優點,找出不足,做得不夠的方面在下次想辦法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