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5篇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

一直秉持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理念行走於“有效教學”的探索之路,忽有一種感悟:閱讀教學不是多讀就是好課,而應當處理好“朗讀”與“思考”的關係,讀要有價值。而怎樣教才能讀有價值呢?我做了嘗試-----

 【片段回放】

師:面對紅教頭的挑釁,林沖連說“不敢不敢”。他真的不敢嗎?堂堂的一個80萬禁軍的教頭,難道會害怕一個洪教頭?這四個字說得多不容易呀!你讀懂了什麼?

生:他在“讓”。

師:那麼這是寫林沖哪方面的讓呢?

生:言語上的讓。

師:你把理解帶到句子裏好好讀一讀。

(生感情朗讀)

師:你還從那個詞也讀懂了林沖的“讓”。

生:從只好這個詞。

師:你讀懂了什麼?

生:他很不情願。

師:對,但是我們還可以換一種說法。

生:不得不

師:從這裏,你又讀懂了什麼?

生:林沖迫於無奈,不是自己心裏想要的,他不得已而爲之。

師:還有那個詞也能體現他的“讓”

生:請教了。

。。。。。。

師:一次武藝的較量就這樣展開了,洪教頭一個勁地往死裏打,但林沖只是輕輕一掃,較量的結果就出來了。你從哪個詞又讀出什麼?

生:林沖是貼着地面輕輕的掃過去,而不是往死裏打。

生:我讀出了他很鎮定、冷靜和善良。

。。。。。。

結語:本節課我注重咬文嚼字,在讓學生認識了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之後,又讓學生透過抓住重點詞找出林沖性格中最突出的讓字,使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武藝高強、謙遜和善的林沖,也結識了大氣寬讓、忍辱負重、心地善良的林沖。學生思維活躍,讀有情感,讀出了濃濃的語文味。

衆所周知,文字的意韻、情感往往是透過具體的詞語、句子或明或暗表達出來的。可見,在閱讀教學中,要想處理好“朗讀”與“思考”的關係,要想讀有價值,只有善於引導學生抓住那些關鍵詞句進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斷提高學生語感的精確性和敏銳性。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2

師生閱讀是閱心、育心。互教互學,彼此共同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這樣的課堂是對話交流的場所,心路徜徉的海洋。浩瀚的中國語言,品不盡,嘗不透,很多語句中的箇中含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上課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能給學生的只是讓他們擁有這種體會語言文字的敏銳性,獨創性。現尋本人在執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中的片段做些個人的見解。(搜尋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ILY: 宋體>

片段一:師:古人常說“煮酒論英雄”,今天咱們創造一種新的方法----煮書論英雄”。“煮書”應該怎樣煮呢,談談你們的看法?

生:認真讀好每個字詞句,並且能將重點的句子畫出來。

生:煮書更應該是讀書自己的見解,品味、斟酌關鍵的詞語,能夠有感情的讀出來。

師:所以今天同學們就拿出煮的本事,將朗讀中煮書、在討論中煮書、在品味中煮書,煮出語言文字中的酸甜苦辣湯。

(評價:課標中曾無數次提出,高年級的語文學習要重視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着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能過對古語的改編,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從中滲透本課學習得以成功的祕訣即學習的方法那就是“煮”書。這比往常一味地說教強調,更有效果。“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整個課堂上,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自主的、個性的發展狀態中,學生的情緒高漲,思維非常積極,使課堂上精彩的發言絡繹不絕。)

片段二:

師:“依草附木”其實就是“依附草木”。平時你們見過什麼常依附草木呢?

生:野草在樹木的樹蔭下茂密地成長。

生:我見過藤蔓纏在樹上不斷地向上攀爬。那些藤蔓要是離開了樹木他們就只能在地上爬了。

師:那你們發現了嗎?文中洪教頭認爲誰依草附木呢?

生:他認爲林沖是不起眼的、沒用的野草、藤蔓,要依靠柴進這棵高大的樹木。

生:柴進是一個王族的後代,手上還有免死金牌,是一個有財有勢的人。

師:同學們說真是完整。洪教頭就是認爲林沖不僅是個無名小卒,而且還是個被流配的囚犯,滿眼瞧不上,所以用依草附木來諷刺林沖。那麼將“依草附木”與“依附草木”仔細體會一下,這兩個詞完全相同嗎?

生:我覺得不相同。“依附草木”就是依賴草木生長。

生:我跟小清的看法相同。“依草附木”說明見草就依賴草,見木就依賴木。所以,覺得“依草附木”的依賴性更大。

生:“依草附木”所表達的感悟更深,更強烈。

師:你的語言感悟能力真強。在我們中國漢字中,像這樣的詞語還非常多,你見過這類結構的詞嗎?

生:波峯浪谷就是波浪的峯谷改變的。

生:翻山越嶺就是翻越山嶺變成的。

生:還有日月積累說成日積月累,意思更強烈。

生:還有風調雨順、天昏地暗、傍花隨柳、開天闢地……

(評價:對“依草附木”這個詞的處理,教師三言兩語地點撥就將中國漢字的結構巧妙的刻在學生的思維中。不僅讓學生體會了中國文字的美妙,更加熱愛語文了,還懂得去尋找、去挖掘、去感情、去品味語言寶庫中那些豐富多彩的特色語言。教師的總結,學生的擴展,使詞語教學更煥發出活力。

(反思:很多教師在詞語教學這一環節中,目標大部分定位在理解詞語、運用詞語上,並沒有花心思去發現他們的規律,更何況是讓學生去發現呢?不僅是數學有規律,語文文字的創造過程也是一種規律,教師不僅不慢的使用了“演繹-歸納-演繹”的方法,舉一反三,將中國的語文文字的結構展現在學生中,並將他們平常所積累的進行回顧。這種獨特的詞語教學方法比那單純的理解與運用不是更有指導意義?或許,今後學生也可以運用這種規律自創詞語。)

片段三:

師:“洪教頭大叫:‘來!來!來!’”同學們,發揮你們的想像,這三聲來中可能是來什麼?來什麼?來什麼?(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生:洪教頭大叫:來較量!來比賽!來一決高下!

生:洪教頭大叫:“來比一比誰纔是真的教頭!來出招吧!來儘管使出你的本事吧!”

……

師:從這一次又一次、一聲又一聲的叫嚷中,你有什麼體會?

生:我覺得洪教頭人沒本事,卻自命不凡。

生:我覺得洪教頭急於求勝,性格比較急躁。

生:我覺得可能這時洪教頭已經覺得林沖的武藝比他高,但他太愛面子了,故意撐着,虛張聲勢。

生:我覺得林沖真是有耐性。如果是我,被洪教頭這麼三番五次的看不起,早就和他動手了。

(評價:“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呀!培養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能夠從課文語言中體會“冷暖”的情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這句“來!來!來!”是洪教頭人物性格中最集中表現的語句,教師牢牢抓住課堂中的生成,引導學生從這細節處來體會字詞的冷暖,再一次迴歸到了“煮”書中。,透過學生自己的想像與理解,人物的形象就越然紙上了。要是每節課都這樣訓練,學生就可以真正學到語文,並且都會具有紮實的語文功底。)

(反思:很多語文課沒有語文味,就在於雖然讓孩子去面對文字,與文字對話,但是卻沒有去把握文中哪兒是學生思維的“最近區”,因此在學習中雖然與文中對話,但是卻沒有生成孩子屬於自己的思想,沒有生成孩子的對語言文字的體驗。最終總是覺得效果不好。從細微處着手,從學生的思維的“最近區”着手,一步一步的引導,語言之花纔會燦爛。)

片段四: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在學生理解情節,感悟人物的基礎上,進行各抒己見:

師:氣勢洶洶的洪教頭爲什麼會被林沖打倒在地?你認爲有哪些原因?

生:從他們較量的過程上,我覺得洪教頭被林沖打倒在地,輸在他的學藝不精上。

師:同學們還有其他看法嗎?林沖僅僅是在武藝上打敗了洪教頭嗎?(引導學生看板書)

(學生再次舉手):我覺得林沖的謙虛忍讓打倒了洪教頭的傲慢無禮。

(舉手的人多了):性格上林沖勝過洪教頭。林沖沉穩,洪教頭急躁,越打越亂,所以更容易敗走。……

師:一個真正的好漢有時不用出手就能打敗對手。這和武林比武時相類似,有的德高望重的人雖站着不動,也能制服對手。這就是意勝。林沖不僅從武藝上戰勝了驕傲自大、狂妄的洪教頭,他的忍讓與謙虛更是使洪教頭一敗塗地。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漢!

(評價:培根說,讀書塑造人格。語文教育,教師要尊重學生,更要提升學生;要立足課堂,更要超越課堂;要釋放生命,更要點化生命。在這裏濃濃的人文情懷,濃濃的語文味,學生的情感受到了薰陶。)

(反思: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沒有浮於表面,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反觀講大道理,既枯燥無味,學生又厭煩,花的力氣大的傳統教學,效果大有進步。但是再學生已經將目光轉向人格上時,這時不用教師來總結,讓學生自己談談感受,那麼對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應該更具有影響。)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思路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程度。只有教師擁有敏銳的、獨特的品悟語言的能力,才能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並且能夠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嘗試運用中,更深層次品味語言,培養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3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講述的是林沖路過柴進莊上棒打洪教頭故事。由於是經《水滸傳》片段改編的,語句與一般白話文有不同,加之課文較長,不少詞、句孩子讀起來還是比較吃力的,而讀準確文章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於是我在第一課時採用了個別讀、小組讀、同桌互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後學生興趣較濃,讀的質量也明顯提高,爲下面的教學環節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圍繞“林沖和洪教頭分別是一個怎樣的人?”展開討論,並說說理由。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後,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肯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內化吸收,促使他們在學語文的同時,提高品味、積累的能力。這種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尋找答案的學習方法,不僅提高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生動體現。

在帶學生品詞析句感受林沖、洪教頭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問學生,這篇文章選自於古典名著《水滸傳》,請你再默默欣賞林沖和洪教頭打鬥的場面,看看作者寫得好,好在哪裏?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4

說起《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更多的應該是對一百零八將的人物塑造吧!這一百零八個好漢,在施耐庵的筆下極富理想化和傳奇色彩,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在本學期十一週上了閱讀指導課《水滸傳》以後,學生對這本充滿歷史傳奇的經典之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每課餘時間,都纏着我放《水滸傳》的連續劇給他們看。

這回,正巧上到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機會難得,便安排了時間把文中描繪的武打場面展示給學生,這對學生了解課文,把握人物個性特點是有極大幫助的,比起鑽進文字,努力挖掘語言文字背後的故事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何況直觀畫面比抽象思維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僅透過林沖與洪教頭比武時雙方語言、動作的描寫,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脫脫的梁山第一等好漢。

從課本語言來看,林沖說話極少,只有三處。一處是洪教頭無禮挑釁,林沖連說:“不敢,不敢。”透過兩個“不敢”,我們似乎就可以看到林沖內心的想法:一來林沖思量這洪教頭是柴進的師父。如果打敗了他,怕是對不住柴進。二來這也跟林沖一貫逆來順受的人物性格有極大關係。妻子受辱,忍;遭受陷害,還是忍。

在洪教頭這等耍賴小廝面前,他的善良、忠厚、謙遜、忍讓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另一處是目中無人、自以爲是的洪教頭虛張聲勢地舞弄一番,發出“來,來”的挑釁後,林沖只是三字“請教了”,顯得沉着、冷靜。還一處,在戰了四五個回合後,林沖縱身跳出圈外,叫了一聲“我輸了”,柴進問及,林沖只是回答:“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輸了吧!”就算是輸了吧,說明林沖身戴木枷覺之不平,以佯稱認輸引起柴進注意,同時也使洪教頭更加狂妄、驕躁。可見林沖思考十分精密。在欣賞電視畫面時,讓學生邊欣賞邊與課文語言相對照,發現電視中的語言更豐富、加之人物表情、動作,使得呆板的文字霎時間變得靈動無比,教學已經無需過多瑣碎的環節了。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5

學校一年一度的教學開放周和家長會如期而至,教學開放周那天我上了《林沖棒打洪教頭》這一課的第3課時,課上下來後,有很多的想法思考,不足與收穫。

這節課吸取了《黃山奇鬆》那節課貪多的問題,於是,選擇講第3課時,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設計時目標明確,①進一步品味人物的個性特點,②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本着這兩個教學目標,課堂流程是清楚的。首先,回顧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品味人物的個性特點,接着進入本課學習。林沖在洪教頭一再逼迫和柴進的勸說下,答應和洪教頭比武,過渡到第四自然段的學習。用課件出示句子,抓重點詞品味兩個人的性格特點。學生概括也準確。有急躁、自以爲是的洪教頭,有忍讓、謙虛、有禮貌的林沖。戰了四五個回合,林沖不打了,說認輸了,引導學生體會林沖的機智。他的目的是去掉木枷,才能得以施展武功。先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然後過渡到第七自然段學習故事的高潮部分。先整體瞭解幾個回合打敗洪教頭,開始答案不一,經過再次讀書,得出3個回合。課件用表格形式出示3個回合各自的招式,從林沖的一橫、一退、一掃,不難看出他的武藝高超,含而不露,相比之下,洪教頭太自不量力了。此時,看結果,洪教頭灰溜溜地走了,再看衆人的表現,因時間關係用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的句式說一說,孩子們說得精彩,緊接着看視頻《水滸傳》電視劇中的這一片段。目的是再現文字場景,透過文字想像場景,這也是學語文的目的。後面拓展做了一個微視,介紹四大名著,推薦《水滸傳》這部書給孩子。小結本節課內容同時滲透寫作方法,學會用動作、語言、外貌、神態來刻畫人物。最後讀書沒有讀完。課的思路和流程是清晰的,目標也明確,但在實踐中還是有很多的不足。

反思的是:課在行走的過程中,又是前鬆後緊,重點段落讀得少,沒有達到以讀促講的目的。爲了趕時間,怕完不成教學設計,只好匆匆而過,在這是有遺憾。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課前設計時還刪減了很多內容,看來這個問題就是自己課堂真正的問題,還是目標不夠明確。究竟是講讀,還是學習寫作方法,兩者要分清楚,抓住目標做紮實。回顧這節課,時間處理不好,問題是學生對同一問題說得多,有重複現象,沒有很好的收放。該略就略,該講就講,要收放自如,只有這樣才能突出中心,突破難點。另外,本節課讀書少,設計時有不同要求地讀書,只因時間問題,導致這樣的結果。

這節課我也拍了錄像,與前一節《黃山奇鬆》錄像課相比,手勢少了很多,命令的口吻有3處,也改變了很多。課堂上也不那麼急躁了,穩健,大方了很多。板書也漂亮了一些,與名家比還有很大的距離。此時,讓我想起於永正老師的板書,一筆一畫的功夫在書寫教育人生。欣慰的是自己有改變,只要持之以恆,一點一點的去改變,一定是可以的,也會縮短與名家的差距。

佛祖在菩提樹下一夜頓悟,自我感覺越來越喜歡語文課堂了。喜歡解讀教材,喜歡有自己的見解和獨到之處。雖說不成熟,但願執著着,吾將上下而求索。爲的是一己之見能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和進步,更多的是服務於學生。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6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選自中國古代名著《水滸傳》。文中林沖和洪教頭兩個人各有特點,一般老師引導學生確定了林沖“武藝高強、謙和禮讓”,洪教頭“自高自大、傲慢無禮”就算達到目的。接下來,就讓學生看課文哪部分寫得最精彩。把重點都集中在林沖身上,洪教頭就不再提起了。我們說。作爲主要人物的林沖當然重要,但對於反面人物,我們在教學時也不能忽視。像洪教頭就有必要進一步分析他的性格特點,因爲這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第3自然段,寫洪教頭出場,我們可以把他與林沖的舉動來對比——

林沖:躬身施禮起身讓座

洪教頭:全不理睬也不相讓,便去上首坐了

由此可看出林沖謙和禮讓,洪教頭傲慢無禮。然後進一步思考:洪教頭爲什麼會這樣做?透過人物的行爲,折射出洪教頭自高自大的性格。

接着,我們可以看看洪教頭是如何苦苦相逼的,他爲什麼要這樣做?(根本不把獲罪充軍的林沖放在眼裏.更是爲了在柴進面前顯示自己的能耐)

在比武一段,可抓住洪教頭先是怎樣神氣十足,在受了挫折以後又是怎樣惱怒的。最後,比武失敗後又是怎樣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的。啓發學生結合洪教頭比武前的行爲、語言來剖析他的內心世界,從而把洪教頭自高自大、貪圖錢財、心胸狹窄等特點從文章中感悟出來。

我們分析反面人物的特點。其目的是爲了更好地理解正面人物,來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反襯手法。所以,教學時,兩類人物不是單列出來分析.更多的'應該是對比映襯。可以是橫向的,如林沖與洪教頭的對比:也可以是人物前後的對比,如洪教頭一開始是如何不可一世的,最後又是怎樣灰溜溜地走開的。

當然,我們學習課文。除了要學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外,更應該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人的道理。像課文題目中“棒打”的“打”字,就應該仔細琢磨琢磨。首先,林沖是一讓再讓,忍無可忍,這才掄棒打,這個“打”是教訓像洪教頭那種“自高自大、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人,打擊那種囂張的氣焰。

同時,引導學生對事物要進行客觀的認識,像洪教頭這個人物是否“無藥可救”了呢?可引導學生從故事結局中去體會。可讓學生從“滿面羞慚、灰溜溜”兩個詞中感悟,透過前後文的閱讀品味。感悟到洪教頭此時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懊悔自己當初太不自量力等等。教學時,可設計一個教學環節:洪教頭“滿面羞慚、灰溜溜地走開了”,他會怎麼想?如果今後,再碰到林沖會怎麼樣?引導學生來想象,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

到此,可引導學生歸納閱讀名著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來理解、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此幫助理解。

所以,語文老師不管上哪一篇課文。首先要熟讀教材,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正面人物是教學重點。反面人物也不能忽視,努力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更全面的感受和理解。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7

《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主要寫林沖遭刺配來到“小旋風”柴進莊上,被洪教頭所逼與之比武,幾招之內便將洪教頭敗於棒下,最後使之羞慚而去的故事。全文緊緊圍繞“比武”這一中心,以動作、語言等描寫來刻畫林沖、洪教頭的性格特徵。

在這堂課上,主要體現的思想是:在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怎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理解一些不常見的詞語;怎麼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在學習中有所發現。所以教學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圍繞“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展開自發探究,讓學生在閱讀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內化吸收,促使他們在學語文的同時,提高品味、積累的能力。

設想很美好,但課堂有缺憾,課上下來,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由於課堂時間太有限,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估計不足,在讀書交流這一環節教學時間過長,佔用了精彩環節交流,即第七段的交流,最終導致有點拖堂。

二、不能很好地關注評價,推動教學。畫龍點睛的評價能讓孩子找到思考的方向。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應有指向性,有針對性。

三、在第七段的精彩片段學習時,可引入視頻或音頻,增加課堂學習氣氛,激起學習興趣。

四、整個課堂,教師的講解佔用的時間太多,不能很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一堂好課不在教師講得好,而在教師引導得好,在師生碰撞的過程中,學生有生成的東西。這堂課,我只能勉強說是個好導遊,不是個好老師。

整體說來,上完課後,反思當初的教學設計,有一些細節要改進,從根本上講要擺正教學思想,教育觀念。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8

在這次的執教過程中,我也發現很多自身的不足,也讓我自己在不斷的反思的,得到成長。

一、無視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

該教師沒有聯繫學生已有的語文學習經驗,把學生當成了一張白紙,我一開始直接以問題的形式帶着學生走進這篇文章。我的教學是相對孤立的,學生每學習一篇課文都是零起點。這必將使得教學的效率低下,學生學習的深度欠缺,同是也不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序列化,學生在遷移運用時,將會遇到很多困難。

二、淡化了學生個性閱讀的價值

在體會人物想象的時候,我直接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缺少與文字獨立對話的過程。每個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視角、閱讀體驗都是不一樣的,閱讀教學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沒有尊重這一教學規律,因此學生在談論的時候相互影響,對人物的認識趨於一致,沒有獨到的認知。交流的時候,我也沒能創設一定的情景去激發學生的獨立閱讀興趣,因此學生反應比較沉悶,長此與往,學生將逐漸失去獨立品讀文字的能力,教出來的將千篇一律的學生。

三、斷送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契機

最後,我只是對學生的見解作一總結,缺少更深一步的引導,這樣學生透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只是將原有知識重複了一遍,對文字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沒有真正獲得成長。文字有效的教學內容並沒有正真得以展現,如果能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適當的進行一定的點撥和引導,啓發學生思考,學生的收穫應該會更大。

我想,教師的成長就應該是這樣的吧,再一次次的課堂教學中,積累收穫、發現不足;在一次次實踐中反思,在一次次反思後再實踐。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9

這篇文章主線清晰,文章的教學重點比較好把握,整篇文章透過對林沖、洪教頭動作、語言以及心理的描寫突現了個性鮮明的形象。在課堂上,我以“林沖、洪教頭各是什麼樣的性格”作爲主線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品味語言,感悟文字蘊含的情感。總體來說,透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林沖、洪教頭的主要性格特徵,初步瞭解在描寫人物時的對比手法。他們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對重點語句的品讀上比較到位,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節課上也暴露我的一些問題。

一、我備課不夠仔細。

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對文章的解讀上,查閱了有關資料,對林沖、洪教頭,尤其是林沖的性格把握較準。我反覆朗讀課文,仔細研究課文內容,推敲文中林沖的語言、動作,反覆揣摩語句的含義。設計時我也把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作爲教學的重點,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關注三維目標的滲透。但是我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他們的活動的設想不夠。所以當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我的設想出入較大時,我有些手忙腳亂。雖然一直知道一名老師備課時必須要做到備教材過程,但是常常備的是教材和教學過程,而學習的主體——學生備的不夠。這給我一個提醒:備課時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要用心去備。學生會出現哪些情況,他們會從哪些方面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他們的理解出現偏差老師該如何引導等,這是我在以後備課的時候需要加強的。

二、課堂智慧欠缺。

課堂上學生的理解和老師的預設不同是在所難免的,老師應該怎樣處理反映出的是老師的智慧智問題。在我的課上,我有兩個地方的處理特別失敗。我想,如果我能夠抓住那兩個問題的話,學生理解的一定會更深刻。一處是在分析洪教頭的時候,洪教頭比武之前“脫了衣裳,獨耍了一陣”,從這裏應該能夠看出洪教頭的目中無人,自以爲是,但是有一個學生找打這段說洪教頭“威武”。如果我能夠追問一下:他認爲洪教頭威武,你呢?從文中找處你的理由依據和他辯論。這將是一個多麼好的教育契機,但是我卻讓它過去了,只簡單說了一句就讓學生坐下來去了。二是在學生找出洪教頭“挺着胸脯,歪帶着頭巾”,我也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只是說出洪教頭不尊重別人,沒有透過外表分析洪教頭的狂妄與自以爲是。

總之,我覺得想把這篇文章教透,就要好好研讀《水滸傳》,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條分縷析,自己也才能讀透文章。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0

非兒尋找發現的樂趣《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在帶學生品詞析句感受林沖、洪教頭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問學生,這篇文章選自於古典名著《水滸傳》,請你再默默欣賞林沖和洪教頭打鬥的場面,把這段文字和我們上星期所寫的《鬥牛猜字》相比較,看看作者寫得好,好在哪裏?

寫雙方交戰的場面,雙線進行,很清晰。於是,我和學生配合朗讀了第七自然段,學生恍然大悟。說上次的鬥牛遊戲也是這樣寫的,但那是在老師的提醒下。現在更清晰地知道了寫打乒乓啊,打籃球等雙方活動的,就要這樣一來一往雙線進行,要邁開左右腳,才走得穩。寫觀衆的反映,烘托場面的氣氛。課文寫衆人哈哈大笑,是告訴我們,林沖和洪澆頭之間本來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是柴進加劇了場上的矛盾,洪教頭既想贏銀子又想贏面子,所以場上的打鬥達到了高潮,氣氛緊張,但衆人這一笑,氣氛緩和了,洪教頭丟了面子,走開了,打鬥就此結束。所以我們上次寫的鬥牛猜字遊戲,也應該寫寫大家的反映和自己作爲一個觀衆的心理。寫打鬥時用了很多動詞,很準。

於是,組織孩子們從第四自然段找到第七自然段之間找動詞,結果找到了二三十個,對掂量耍提打(提起棒來就要打)橫掃等作了品味,發現作者用詞很精確,突顯了人物性格特點。寫月光,推動事情的發展。故事開始寫一天午後而打鬥時,月亮已經上來,照得廳堂外面如同白晝。告訴我們故事在不斷髮展,正因爲如同白晝才能看得清,才能打鬥啊!在月光下一來一往,也暗示着事情在發展。故事發生的環境往往爲事情的發生發展起個鋪墊作用。當時的課堂上,學生髮現了七八條好,如寫打鬥場面還寫了人物的心理,使故事達到高潮,更能看出洪教頭迫切取勝,自高自大。

對這些發現,既引導他們品味內容,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聯繫實際談談寫得好在哪裏,以便能聯繫實際,修改自己的作品鬥牛猜字,學生不亦樂乎,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說實話,自己對《水滸傳》的瞭解並不深刻,更不全面,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基礎和學生的基礎作了另一種嘗試從學習寫作的角度來學名著,讓學生感受到發現的樂趣。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1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是一篇經典名著,課文較長,文章中值得挖掘的東西很多:在詞語理解方面,文中許多帶有時代色彩較難理解的的詞語;在情節發展方面,柴進在推動林、洪二人比武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物形象方面,林沖的性格主色彩是“謙虛”還是“忍讓”?在寫作方法方面,課文透過對比着描寫比武前後雙方的語言、動作和神態並來刻畫人物形象……在回想竇桂梅老師執教的這一課,是那麼內涵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因此對於這一課的教學不僅格外期待,甚至有點躍躍欲試了。可是臨到再理教學設計時,不僅躊躇了:不說課堂時間是有限的,不說自己是否有那樣駕馭課堂的能力,就利用教材而言,需要把自己咀嚼到的都餵給學生嗎?怎樣教最利於我們學生的發展,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握住學生的注意力,就要保持兒童這樣一種內心狀態——情緒高漲、智力振奮,使兒童體驗到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斟酌再三,考慮我班學生的實際,我還是把精讀的目標定位爲兩方面:把握性格特點,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語言,激發課外閱讀興趣。

基於這樣的目標,教學設計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策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洪教頭是一個怎樣的人” 自主學習,體會人物性格特點入手,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林沖和洪教頭個性特點,然後引導細品課文,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挖掘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與此同時,教師適當點撥。有時引入不同觀點,激發學生閱讀、思辨的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字。如:在引導把握學生林沖的性格特點時,拋出問題:有人說:“林沖是個爲人謙虛、武藝高強的人。”有人卻說:“說林沖武藝高強我是贊同的,但說他謙虛,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爲他是一個爲了生活得平安而特別謹慎的人。”你同意哪種觀點,爲什麼?讓我們從林沖的行動和語言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探尋。有時,於無疑處設疑:由於洪教頭囂張挑釁,引起在林洪二人的比武。在這過程中,柴進起了什麼作用?讀讀文章中關於柴進的描寫,你有什麼發現?藉此並適當補充原文,既側面印證林沖的性格特點,又能激發學生閱讀《水滸傳》的興趣。有時,適當存疑:林沖如此忍讓,如此謙虛謹慎嗎?到底遭遇了什麼,結果又如何呢?去讀讀《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等與林沖有關的故事,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教學預設是這樣,但是課堂教學效果卻有諸多遺憾,沒有出現預想的 “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的場面。反思這節課的教學,一個深刻的體會:書不讀熟不開講。上課時因爲急於求成,匆匆檢查完孩子的預習就開始進入精讀課文的階段,美其名曰提高課堂效率。其實不然,對於大部分孩子,書不讀熟不開講,那是至理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課文讀熟了,讀通了,這時再來引導,那才能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那才能事半功倍。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2

今天,我教了《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課上的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想了很多……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選自古典名著《水滸傳》,編入教材時略有改動。本課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獨特魅力,並讓學生接觸白話文,爲將來中學學習文言文做一些準備。由於本課是記敘梁山好漢的話本,因此語言不同於現代語言,不太適應學生的語言習慣,因此我重點指導學生自學生字,反覆閱讀,邊讀邊想邊記。

開始檢查朗讀情況了,學生都積極舉手,我喊了兩個同學讀1、2自然段,坐在第一排的韓楓也不示弱。他一邊把手高高舉起,一邊大聲說着:“劉老師,我!我!”看到他如此踊躍,我便請他站起來讀第3自然段,然後又請了幾個同學,沒被喊到的幾個女孩立刻惋惜地“唉”了幾聲,我轉向那幾個學生安慰他們說:“等會兒還有機會,我們先來聽這幾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說實話,今天讀課文的幾個同學除了韓楓,朗讀水平都屬於中上,對於韓楓能讀得怎麼樣,我心裏沒有把握。韓楓是什麼樣的學生呢?似乎每個班級都會找到這樣的孩子,他熱情、單純、好動、頑皮,有時會少寫點作業,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又不付出努力,課堂上無論會不會總愛積極舉手,老師請他回答時,往往不是回答不上來,就是張冠李戴,他讀書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前面兩個學生較順利地讀完了,個別字讀錯了我就及時糾正。輪到韓楓了,他剛開始讀得還可以,當讀到“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個犯人?”這句話時,把這句話讀斷了,我請他再讀一遍,仍然沒有讀好,有幾個學生頓時把手舉起來了,我說:“請別的同學試試吧!”韓楓頓時泄了氣,無奈地坐下了。

我請陳露讀了一遍後對韓楓說:“韓楓,請你再讀一遍,好嗎?”韓楓趕緊站起來,很興奮地端起書,重讀了這句話,可惜的是他滿心想讀好,就是不能如願,又讀斷句了。“唉呀,你還是坐下吧!”“劉老師,讓我讀!”很顯然,同學們有點不耐煩了,有的高舉着手,有的小聲地埋怨着。再看看韓楓,耷拉着腦袋,一臉的沮喪。我用手示意大家安靜一下,便微笑地鼓勵韓楓:“比剛纔好一點了,再來一遍!”韓楓鼓起勇氣又讀了一遍,雖然沒讀斷句子,但不夠通順、流暢。我滿意地說:“好!又進步了!”我對其他學生說:“其實他能讀好,只是有點緊張,大家不要着急,我們請韓楓再讀一遍,相信他一定不負衆望!好嗎?”同學們都友好地同意了,韓楓讀這一句時是那麼仔細認真,生怕再出錯,還好,他終於讀得正確流利了。他舒了一口氣,我也舒了一口氣。後面的課文我堅持讓韓楓讀完了,真是出奇得好,只錯了一處,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兒。學生們不由得爲韓楓鼓起掌來,我也激動地說:“真不簡單,這麼長的課文能讀得較爲正確、流利,說明你韓楓一點不比別人差,要有信心啊!”韓楓也很激動,他笑了,笑得那麼燦爛!

儘管今天的語文課沒來得及寫字,但我認爲是值得的。我想:一個老師的耐心、寬容、鼓勵、信任是多麼重要啊!它使孩子鼓起勇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也許在別人看來,這只是個小小的環節,但對於韓楓這個個體來說是多麼關鍵!他體驗了由失敗到成功的學習過程,也感受了一段心理歷程。經過努力最終獲得了成功,從而培養了自信,這是多麼可貴,多麼難得啊!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3

《林沖棒打洪教頭》是根據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水滸傳》的第八回改寫的,作者是元末明初 的小說家施耐庵。課文主要寫了林沖發配滄州途中,路過柴進的莊上,與洪教頭比武過招並打敗了他。

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爲,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對文字 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並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也 是不可忽視,至關重要的,即對學生要關鍵處點撥,疑難處引導,知識空白處講解。 因此,在這堂課上,我用了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林沖是一個怎樣的人”、“洪教頭是一個怎樣的人” 統領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內化吸收,促使他們在學語文的同時,提高品味、 積累的能力。因爲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爲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讀書體會提供很好的平臺,答案和 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應當肯定和鼓勵。與此同時,我也有意識地加強了對學生的引領、指導作用,以及對 課堂的組織和調控度。

在學習林沖這個人物的時候,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思考“林沖是個什麼樣的人?”並說說理由。大 家各抒己見。有的說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有的說他是一個臨危不亂的人,有的說他是一個足智多謀的 人……能將課文和自己的見解結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將整節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學習過程中,恰當地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比武剛開始,林沖爲什麼說自己輸了?” 爲什麼氣勢洶洶的洪教頭最後會敗給林沖呢?”。這兩個問題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體會人物性格的環節 重複,其實不然。學生在上一環節中對人物性格的瞭解只是表面上的,他們只是單純的知道這些人物身上 7 具有哪些性格,但是並沒有真正深入的理解。

學生透過對這兩個探究問題的討論,就可以進一步知道洪教 頭的失敗正是由於他的目中無人、過分自大,而林沖也正是因爲他的機智勇敢和善於觀察才贏得了這場比 武。這樣,學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質特點。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4

金聖嘆評《水滸》——林沖的性格只有兩個字:忍和狠。幼時讀《水滸》,並不太喜歡林沖,總覺得他太窩囊,不如武松、魯智深那樣快意恩仇。長大再讀,當然另有一番感受,我通讀《水滸》中的林沖故事,有了重要發現:把林沖的性格放在他一生的大背景下看,他遇事總是先忍,後狠。高衙內調戲妻子,忍;高太尉設計陷害,忍;野豬林遇險,忍;只有在仇人火燒草料場,欲置他於死地時,才忍無可忍,果斷出手,手刃仇敵。上梁山,王倫一再刁難,他總一個字——忍,一忍再忍,最後才火併王倫。而文中與洪教頭交手的經歷,也可看作他一生性格的縮影——先一忍再忍,再果斷出手。有了這以上的理解,我覺得對林沖的人物性格把握還是到位的。可是有一次公開教學,竟在對洪教頭的理解上出了岔子。

課堂上,和學生一起美美地讀了課文之後,我又祭起了自己慣用的法寶――對話,讓學生直面書中的人和事,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對林沖,對洪教頭,對書中的人和事,你有什麼要說的?”我似乎成竹在胸。

對林沖的看法,學生主要就他的“忍”來發表見解,爭執點在“遇事該不該忍?”“這樣忍到底好不好?”這一切在我意料之中。我引導他們認識林沖的處境,從林沖的角度去看問題。他們終於弄明白:林沖的忍不是一味退讓,而是不願因一言動怒,因爲他有涵養有武德;不願在柴進莊上與洪教頭動手,是顧全朋友面子,說明他知分寸;帶罪之身,不願與人動手,說明他有頭腦。這樣,就加深了對林沖這個人物性格的理解。

我看看差不多了,及時調整方向:“誰來談談洪教頭呢?”

“我覺得洪教頭很浮躁,他明明武藝不如林沖,卻一逼再逼,最後自討苦頭。”

“我認爲洪教頭很驕傲,沒有真才實學,還故意逞能。”

這些回答都在我設計的圈內。課堂似乎可以平穩地推進了。

突然,學生中冒出一句:“我倒認爲洪教頭沒什麼不對!”是一位胖胖的男同學。

我先是一愣,繼而一喜:有不同見解了!且看我施展手段。

“談談你的高見。”我很真誠。

“我認爲洪教頭向高手挑戰,也沒有什麼不可以,這樣武藝纔能有進步嘛!”他說得振振有詞。

“嗯……似乎有些道理。不過……”我故意拉長了腔調,不置可否,轉向大家,“你們有什麼看法?”

這下,球又踢給了同學,他們可有話說嘍!

“不對,教頭哪裏是切磋,他分明是要辦林沖難堪,居心不良!”

“切磋武藝哪能這樣狂妄,他簡直目中無人!”

“他不知天高地厚!”

……

亂棒之下,這位胖男生愣在那裏,無從招架了。

我呢?當然――“見死不救”。

過了一會兒,覺得差不多了,我纔來幫他收拾殘局:“好,停下來,停下來!你們先說――如果洪教頭真的是向林沖討教,要切磋武藝,這對不對?”

“對!”同學們回答。

“但他錯在哪兒?”我豈能一股腦把我的高見拋出,還是先看他們雄辯一番。

這下,學生討論有了方向,總結出洪教頭幾條錯處:1.用心不好,非善良之輩;2.狂妄自大,無自知之明;3.對人無禮,不講武德。

看來學生的理解有了一定深入,我順勢又往下引:“拿洪教頭和柴進比,你們有什麼看法?”

學生一時嘎然,沒弄明白什麼意思。

“林沖以前是什麼人?”我作進一步引導。

“八十萬禁軍教頭。”

“現在呢?”

“犯人。”

“但他在柴進眼裏一直是什麼?”

“英雄。”

“對,柴進敬重他什麼?”

“武藝。”

“人品。”

“那麼洪教頭呢?他把林沖看作什麼?”話鋒一轉。

“犯人。”

“騙子。”

“他看重林沖的什麼?”

“身份。”

“地位。”

我突發靈感,一槍中的:“今天,如果不是作爲囚犯的林沖來到柴進莊上,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的他,你猜猜洪教頭會何作姿態?”

“巴結還來不及呢!”

“肯定會阿諛奉承!”

……

至此,洪教頭的小人面目昭然若揭。

反思:

這個案例中,教師首先拋出一塊磚——“誰來談談洪教頭呢?”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自由度大,應該允許學生知無不言。課前預設學生建立在對文中人物的認識上,應該基本上會把洪教頭定爲“反面典型”的。

哪知道,變起倉促,引出一塊玉來:“我以爲洪教頭,挑戰沒什麼不對!”因此引發了學生之間的激烈討論。劍拔弩張,不可開交之際,教師又拋出第二塊磚——“拿洪教頭和柴進比,你們以爲如何?”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15

《林沖棒打洪教頭》這是一篇經典名著,課文較長,文章中值得挖掘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設計教案時,我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入手,體會林沖和洪教頭的人物個性。

如:初見洪教頭,林沖便躬身施禮、起身讓座,足見林沖懂得禮節,十分謙遜。與洪教頭比武一節,更可以洞察出林沖的細緻心理。洪教頭使出渾身功夫,來了個“把火燒天”時,林沖一眼便看出破綻,把棒一“橫”,第一個回合持平。第二個回合洪教頭更是氣勢洶洶,劈頭打來,林沖只是輕輕往後一“退”,便避開一招。真是知己知彼,足智多謀。第三個回合,林沖見洪教頭方寸已亂,“還沒站穩腳跟,就又提起了棒”,於是一“掄”,“掃”,便使得洪教頭倒在地上,羞慚逃開。

僅三招,一個武藝高強、武德高尚的林沖便已經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了。然後再讓學生透過細品課文執教的過程中考慮學生一般的思維特點,他們在學習了這篇文章後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爲林沖是一條好漢,而洪教頭則是一個惡人。爲了不至於使學生給人物“貼籤”,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應讓學生多元化地分析洪教頭和林沖這兩個人物。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洪教頭是否是一無是處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很快就有學生抓住“洪教頭滿面羞慚”隨後我因勢利導問“羞”的是什麼?“慚”的是什麼?洪教頭走後,又會說寫什麼?從而讓學生全面地看待這個人物。挖掘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