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資訊技術說課稿《走進計算機》

說課稿2.43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資訊技術說課稿《走進計算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資訊技術說課稿《走進計算機》

小學資訊技術說課稿《走進計算機》1

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瑞安莘塍六小的x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走進計算機》,拿到課題,我在想,這節課有什麼,我要怎樣教,才能讓學生學完會覺得有價值。接下來我將闡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望得到在座老師的多多指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堂課講的是什麼?《走進計算機》是浙江攝影出版社小學資訊技術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的內容。它是六年級的開篇之作,介紹了計算機硬件方面的一些知識和計算機的工作流程。那麼,對於我所合作的小學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跳過這些純理論知識的學習呢?答案是“no”,因爲資訊技術教學不僅僅是技術上的 enjoy,如果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那麼學生對於計算機的成果和應用,就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繼學生各種軟件學習之後,本節課的理論學習就開啓了他們對計算機綜合認識的大門,它不僅是知識鏈上的一個轉折點,更是在整個計算機學習中起到了一個脊樑骨的重要作用。

面對如此重要的教學內容,我又要和一羣怎樣的學生合作呢?六年級的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性格上開始叛逆,不喜歡聽老師長篇大論的講授,喜歡自己動手去嘗試。他們在接觸了兩年的軟件學習後,初遇較爲枯燥的理論知識,這時候,尋求創造性的叛逆與力求穩定性的枯燥開始碰撞,又會造就怎樣的課堂,它將值得我們去期待!

(一)教學目標

在這樣的期待下,我唯一可以確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爭取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本節課的學習)

1、瞭解計算機內部的硬件組成及基本功能。

2、瞭解計算機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及各設備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透過對計算機硬件的認識,掌握計算機基本的工作流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計算機的強大能力,體驗自主探索的快樂。

(二)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毋庸置疑,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計算機內部主要硬件的功能。

由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而難於理解抽象的知識,所以我將“計算機的工作流程” 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基於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又該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支援學生?我將“創設情境法”和“任務驅動法”作爲課堂的中心軸;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纔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只是起到了一個支援者的作用,所以,我提倡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獲得知識的建構。

三、教學過程

那麼,怎樣的課堂設計,才能讓學生在樂小學,化枯燥爲愉悅。我將圍繞一個“趣”字來展開,以聞趣、探趣、悟趣、疑趣的方式逐步推進課堂教學,以此來分散教學重難點,支援學生主動愉悅地去獲得知識。

基於教學內容的理論性,我將結合學生的對卡通人物的喜愛,將每種硬件的特性融入卡通形象,成爲各個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以此來匯入一個“瞧,這英雄一家子!”爲主題的故事情境。課前將學生分爲8人一組,每組分到“cpu、風扇、內存、硬盤、主板”一組計算機硬件(cpu被風扇虛蓋,不同顏色的內存條,標籤貼紙,提前擺放在桌上)。

1)聞趣

課堂伊始,以圖片自我介紹的形式,呈現這一家子的成員性格特徵和能力,除了培養學生慢慢進入課堂的情緒,也透過具體形象的事物引起興趣,喚起探究欲。

比如,我是迷糊小妹,我喜歡打扮,我的記憶力很不錯,但是因爲我很迷糊,記住的時間很短暫,但是我很努力喔!不過不怕,我有一個精明能幹的姐姐,她記憶力超羣,過目不忘,記住了就不會忘喔,而且能記住很多東西,嘿嘿,自戀一下,我也是家裏的好幫手!我有一個細心又負責的媽咪,我們都很喜歡和她談心,她把我們每個人緊密的連在了一起,照顧我們的點點滴滴,承擔了整個家庭的大小事務。

當然,不可不提的是我們的英雄爹地,它是我們家的主心骨,睿智的頭腦,快速的反應力、敏銳的判斷力和果斷的行動力,讓我們離不了他,對他深深地崇拜着……英雄的身邊總是有個得力忠心的助手,老爹也不例外,隨從小風總是如影隨形地跟在老爹身邊,爲他排憂解難。當然,我們還有很多親朋好友,我們一起團結合作,共同努力,解決問題,創造奇蹟。

這一家子處於一箇中心地位的重要作用,將各個分離的部落連成一個整體,傳遞消息,處理問題,久而久之得了英雄之家的美名。

教師引出這麼有意思的一家子後,自然過渡到資訊技術課堂上,也有這樣不可或缺的英雄之家,你知道他們是誰嗎?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進入探趣環節。

2)探趣

教師提示可以根據卡通的性格能力,參考書本的講解和網上搜尋,找到桌上與人物相對應的硬件一家子。小組分工合作,組員自己確定角色,重點查找角色相對應的硬件,透過查找,能明確該硬件的名稱和作用,再與角色進行比較,看是否符合。組員用標籤記錄硬件名稱貼在該硬件上,並以簡要的方式在記事本中記錄該硬件的作用。

這一環節,提前準備了一些顏色不一的內存,讓風扇虛蓋着cpu,設定小小的難度,考驗學生的觀察力和對知識掌握的準確度。

透過本環節,學生能根據實物,初步感知硬件設備,明確其對應的名稱和功能,帶着一種興趣和可能性去發現,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教師分小組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猜想過程經歷和結果後,做一個引導解釋。

當學生認爲自己都掌握而驕傲自滿的時候,教師拋出問題“那他們又是怎樣緊密相連,團結合作的?”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是,由於場地、時間和設備的限制,我們先來借鑑一下別人的經驗,研究他們的展示,取得自己的真經!

學生視頻觀看主機的組裝,瞭解分離的個體是如何構成一個整體,承載了計算機的執行。

英雄一家子中,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家庭中必不可缺的成員。這些硬件也如此,既各自獨立又互相依存,誰生病了,找上一個替補就可以,不需要整個更換。

3)悟趣

當課堂推進到這裏的時候,是否已經進入結束階段了呢?不,教師馬上引領學生進入情境中,以“英雄總是要去解決問題,那這些問題他們又是如何獲得,任務又是如何成功解決的?”的問題帶出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的幫助,完成計算機的工作流程。

俗話說,衆人拾柴火焰高,這就需要藉助親朋好友的幫忙!

情境中,有專門收集情報小隊,有專門分佈資訊部門,他們分工合作,以英雄之家爲中心,展開任務,解決問題。請學生聯想,我們內部硬件之家的親朋好友在哪兒,他們是誰,又是進行怎樣的分工合作,展開任務的?請舉例說明!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去探究,嘗試去發現計算機的基本工作流程:輸入設備——主機(各部件的通力合作)——輸出設備。

4)疑趣

瞭解了計算機的硬件和基本工作流程,可以說,課堂進行到這裏,學生已經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但是,社會在飛速發展,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力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教師再把學生拉回課堂,在基本知識點清楚地基礎上,拋出問題“現在的電腦,越來越薄,越來越小,看看我們的筆記本、上網本、ipad,你能找着他們的情報收集和資訊分佈部分嗎,他們的內部硬件之家在哪兒?你知道他們和臺式電腦有哪些異曲同工之處?”

爲什麼要設計這個環節,因爲我考慮到,課堂的實物都不是社會上流行的趨勢,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能對學習的知識存在一個定勢思維,爲了拓寬相聯繫的知識面,引入流行元素,在變化中找到不變,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結束語:

本節課圍繞趣字,透過聞趣、探趣、悟趣、疑趣四個環節來展開教學,化抽象的理論知識爲具體形象的卡通人物,學生能透過感知、對比、聯繫來驗證猜想,形象地理解硬件的作用,感悟基本的工作流程。

小學資訊技術說課稿《走進計算機》2

對於我所合作的小學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跳過這些純理論知識的學習呢?答案是,因爲資訊技術教學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透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資訊技術教育,創設一個電子畫展的情境(創設情境法),設定一個個任務,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有機結合畫圖的各種操作(任務驅動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查漏補缺,使教學內容合理流動,水到渠成。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資訊技術學科是學科中最年輕的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知識技能更新最快的學科。《資訊與資訊技術》這一節是初中資訊技術教材的第一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同學,它是教材關於資訊技術這一學科的初步認識。

本節是基礎性的純理論的內容,所介紹的一些有關資訊的知識以激發學生興趣爲主,可以爲進一步學習後續內容打下基礎,也是形成學生“瞭解熟悉———基本技能———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

新的學科的學習,對學生充滿着挑戰,能夠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產生一種求知的衝動。正是這種衝動,導致學生的理想和實際技能的不平衡。

基於此點,從資訊技術本身學科特點出發,結合與生活實踐的整合理念,設計這一課時,目的在於讓學生知道現今是資訊高速發展的社會,瞭解“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這一社會現實,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2、學情分析:學生對微機充滿了嚮往,甚至用“崇拜”這詞決不過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次上資訊技術課之前,學生在機房門口早已排好了長長的隊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師的到來。特別是第一次接觸計算機的同學,用手摸一摸顯示器都會歡欣鼓舞)

基於對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內容作了一些調整,我想在學生初步建立資訊技術中“資訊”的感性認識後,能親自在網上根據特定的任務,搜尋一些資訊,來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本節課的內容:瞭解資訊的特徵和資訊的表達方式;

重點:資訊的特徵;

難點:培養能從各種途徑獲取資訊的思維習慣,以及培養辨析資訊的能力。

二、說目標:

1、一個指導思想:

“使學生明白,隨着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對推動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2、兩個學會:學會資訊的特徵和資訊的流程。

3、一種體驗和一種培養。

以資訊處理爲主線,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以及獲取、分析、處理、傳遞、運用資訊的意識,體驗資訊從獲取到運用的全過程,並在其中享受快樂;

4、多種收穫:

養成在獲取資訊到運用資訊的思維習慣,透過聆聽、理解老師的想法,提高學生的聽力;透過閱讀提高學生的自學、自悟的能力;透過對學生的上機姿勢矯正、上機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合理分配,使學生養成勞逸結合的習慣。透過對資訊的正確判斷,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1)、任務驅動:結合資訊技術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應以“典型任務”爲主,突破一個個“思維障礙”,因此本課採用建構理論下的主體教育模式,透過學生已儲備的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設定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任務中,自己思考,主動探究,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發展能力。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組織、引導、協調、控制、諮詢的作用。啓發、誘導貫穿其中,創建自我探究的學習的平臺。

(2)、講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圖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見的,也包括學生只要稍稍動腦就能馬上反應過來的,結合課本插圖來共同討論。

2、學法指導:

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應賦予學生最多的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應此在討論的過程中,重在學生說出他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

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逐步對問題“深層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決問題中交流探索,在實踐中內化、自悟。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設定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具體感受資訊的獲取方法。

二是,“自悟”,針對不同的任務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根據現有條件,選擇最佳。

三是:“嘗試”,透過動手操作來體現透過資訊技術獲得資訊的優越性。

過程設定分爲:創設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討論,自主探究——歸納總結,體驗成功

1、創設情境:

一公司貼出招聘廣告,廣告上只有公司名稱和該公司所需的聘用職位(僅限三人),其他的資訊都沒有,如果你是一名應聘者,你該如何處理呢?

目的:創設美好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有明確了任務,利用學生對虛擬生活情境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2、合作討論、自主探究:

本環節從三個層次展開:

第一層次: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瞭解資訊的普遍性和對不良資訊的正確識別。

(1)、相鄰兩個同學相互討論,舉手發言,你能在生活中發現獲得資訊的途徑嗎?(交通標誌、閱讀等等)

(2)、閱讀課本,觀察課本上的圖片給出了哪些資訊。

(3)、投影一些圖片:例如:08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等等,學生交流,反饋資訊。(有的學生一眼就可看出,有的只要“學生“掂掂腳”就可以達到)

這一環節是課堂內容的中心部分,我透過學生的自主討論,以前知識的遷移,來發散思維。真正體現資訊的“無處不在”。

第二層次:怎樣識別不良資訊

(1)、手機短信:“某某中了大獎後?”

(2)、講一個小故事來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說明怎樣去識別資訊的好與壞。

(3)、讓學生自己搜尋記憶,你知道哪些與此類似的事例。

本環節的安排是讓學生明白:資訊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優劣之分,培養學生的辨析資訊的能力。(藉此告訴學生,天上不會掉餡餅)

第三層次:學生上網查找我們學校的主頁(投影出上網的基本步驟和查找的關鍵字), 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糾正某些同學上機的操作姿勢和不良習慣;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做科學有效的控制;這一過程還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選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進行輔導。

分層次的教學的運用,使全體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發展,從而突出了課堂的重點,分散了難點。特別是最後的上機操作,讓學生過了一把癮。

3、總結歸納,體驗成功:

(1)、交流學習心得,各自說說本節課學了哪些內容?

(2)、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

4、設疑,爲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當一輛汽車突然從我身邊駛過,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

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本節課後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識的遷移。

5、作業佈置:

課後調查:無論透過什麼合理的途徑,瞭解一些社會上的透過誤導資訊來騙人的實例。

要求講出你獲得該資訊的途徑。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在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引導的過程小學,讓學生自主體會資訊技術的普遍性這一特徵,在“討論和實際操作”中體驗資訊的獲得和資訊的正確辨析,正是在辨析過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學生更大的興趣,是我這堂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