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家庭教育

淺談父教缺失對家庭教育中的影響

一句“父愛如山”,真切的道出了父親的作用,可現實生活中,有的父親忽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教育責任,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基本淡出了家庭教育,形成父親教育缺失,導致父親缺位。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淺談父教缺失對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希望有所幫助!

淺談父教缺失對家庭教育中的影響

1、父親教育缺失的原因

父親的生活和職業壓力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家庭角色結構的傾斜是導致父親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男人們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應酬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農村,父親是頂樑柱,幾乎是家庭的全部,這是造成父親在子女教育方面大量缺位的重要原因。

傳統的思想觀念影響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教育孩子當然屬於“內務”,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東跑西,哪有時間照顧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親的事情。他們總以忙、事情多爲藉口,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拱手相讓,甚至以女人就該相夫教子來完全逃避。這是一種習慣性的認知,更是一種傳統育兒觀念的延續,導致中國爸爸們一直忙於在外打拼掙錢養家餬口,荒於教育子女,更疏於學習教育子女的藝術。男性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有一份調查顯示,中國的家庭教育以母親爲主的佔50%,以父親爲主的佔20%,以父母親平分的佔30%,不少家庭裏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很少過問,一些家長表示,現在也是如此,家長會往往成爲“媽媽聚會”,很少看到父親出席。很少有人發現和質疑這其中的不合理和缺憾,調查發現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程度不夠,有不少父親基本淡出幼兒教育。

“嚴父慈母”的傳統,導致父親習慣居高臨下對待子女,在這種觀念下,父親的教育過程往往看不到孩子的進步而以訓斥爲主,打擊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侮辱孩子人格,而新一代的青少年又要求家長與他們“平等相待”,由此令父子溝通容易產生矛盾,導致父子關係疏遠、對立、緊張,甚至扭曲。

教育方法的不恰當

有調查顯示,40%的人表示,父教缺失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其實有很多人不是不想當一個好父親,而是不知道該怎麼當一個好父親。

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存在誤區:

誤區一:以分數論“英雄”,重考試分數,輕學習能力,許多父親對孩子的學習只關心一個分數,而對其學習過程、方法不理不問,把分數當成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當成孩子學習能力強弱的尺度。要求孩子從小拿高分,忽視了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猶如捨本逐末,致使學習沒有後勁。

誤區二: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對心理知識一無所知,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對孩子的心理隱患也不知如何預防、消除。

誤區三:懲罰多於表揚,濫用懲罰,損害孩子身心健康,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懲罰:諷刺、挖苦和體罰,認爲這樣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錯誤。對孩子優點往往輕描淡寫,甚至視而不見,對孩子缺點卻糾住不放,只看見孩子缺點,導致懲罰多於表揚。

誤區四: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論,缺乏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方法,處於盲從狀態,不瞭解孩子成長規律,往往採用“拔苗助長”的方法,達不到所希望的預期效果。

2、父親在家庭教育的作用

“養不教,父之過”,是《三字經》裏的一句話,它強調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擔負起重要責任,也說明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我們知道,在家庭中,父親象徵着一種雄性力量,具有雄壯、威武、勇敢、進取、獨立、果斷的個性品質,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比母親更有計劃性、目的性,知識面更廣。父親的這些個性品質與特點,是母親所無法模仿的,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親所無法替代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父親不受孩子歡迎,是因爲他的行爲習慣不被孩子認可,比如搓麻將打撲克,不講究衛生,說話開粗口,對長輩不孝敬等等,不能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導致孩子對父親的管教不服,這也會導致教育的失敗。只靠母親,孩子少了陽剛。

現在孩子受母性教育已經夠多,嬰兒時多是母親餵養、照顧,幼兒園全是女老師的教育,小學、中學階段基本上也是女老師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再缺乏父親教育,小孩就容易形成“偏陰性格”:脆弱、膽小、小氣、多愁善感、獨立性差、依賴性強,這種性格的孩子未來堪憂:被女性過度照顧的男孩,內心雖然男人,但雄性必定盡失,將來難以承擔起老公或父親的角色;缺少父愛的女孩,她將來雖然能扮好一個母親,但絕對不知道如何做好一個女人。缺少男性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思維方式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受到影響的孩子容易出現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點,現在很多男孩缺少血氣方剛的漢子性格,沒有了男人的血性,在一些學校還出現了“僞娘”的現象。

我想這與母親主導的家庭教育不無關係。正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父親缺位的家庭教育是一種失重教育,這種失去重量的教育,從小的方面來說,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從大的方面來說,將會釀成中國未來社會人口的素質危機。因此,家庭教育父親的缺位帶來持續長久的後遺症不可小覷,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當然,從世俗的觀點來看,有的父親缺位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比如,也有單親母親教育出來的孩子很“成功”,考上名牌大學,但這並不意味着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成功是表現在孩子的人格健全上,看孩子的未來發展、幸福感以及抗挫折能力。現在社會上一些現象,如高學歷、高薪水的剩女,還有一些腐敗官員和女人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仔細剖析,或許都與他們小時候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有一定的關係。母親的關愛,往往是小愛,是如水式的愛,這種愛,有其獨到的作用,能化解很多堅韌的東西。

但是,孩子們如果過多地沉浸在這種愛中,容易缺少一些狠勁、一些激情、一些衝動。而父親的關愛,像座山,像火,容易給人強有力的安全感和力量感,能富有激情和創造力,這些,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容易幫助孩子在他們未來的世界裏獲得成功和幸福。

有人說“父教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都缺鈣”,英國著名詩人喬治·格爾貝說: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教師,更是道出了父親的重要作用,具體的說,父親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有利於孩子的心智發育

許多調查材料表明:缺乏父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發育要差。父親長期不在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育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據有關專家研究,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兩個小時的男孩子,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小時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僅更聰明,而且人際關係處理得更融洽。

有利於孩子人格健全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親的細膩、溫柔、善良,有利於孩子“柔”的性格成長,但父親的勇敢、堅強、果斷,有利於孩子“剛”的性格形成,剛柔相濟纔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認爲男孩子由父親帶,女孩則應該由母親帶,這種看法也是錯誤的。如果只實行母性教育,那麼男孩子就很難以父親爲楷模去開始他男性的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難了解男性的生活狀態。

有利於孩子對生活的全面體驗

如果一個人,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兒國,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個人形成畸形性格,與他兒童時期對世界的片面觀察有密切聯繫。母親更容易溺愛、遷就孩子。父愛則相反,是一種深沉、嚴肅的愛,父親更多地考慮孩子的未來。失去父愛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長大以後,碰到一點問題都會不知所措。相關教育專家表示,父親有很多教育和社會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給予孩子一種超越家庭範圍更爲寬廣的競爭性社會意識。同時,在幫助孩子解決權威、道德品質發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問題時,父親是一個特殊的重要榜樣。所以,對孩子來說,愛母親,但更需要父親。

3、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父親有很多教育社會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給予孩子一種超越家庭範圍更爲寬廣的競爭性的社會意識,在與外部的人們交往當中,父親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幫助孩子解決權威、道德品質發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問題時,父親是一個特殊的、重要的榜樣。可見,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父親應該教會孩子堅強。母親是水,她滋潤孩子的心靈,使他們學會溫柔;父親是山,他支撐孩子的信念,使他們學會剛強。正如東子在《父親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中所說,母親的.教育像給孩子喂紅糖水,而父親的教育像給孩子補鈣。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只要父親少一些應酬,多一些和孩子接觸的時間,孩子的剛性自然會滋生出來。著名教育家孫雲曉也說過:父教缺位會讓孩子人格缺“鈣”,父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營養。

其次,父親應該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的探索精神比較強,他們和孩子在一起往往會搞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如果孩子把玩具拆開,母親可能會罵他們一頓。而父親可能會和孩子一起去拆玩具,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後再教孩子把玩具裝好。父親往往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也會激發孩子對新事物的興趣。

再次,父親應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男性往往愛活動,他們喜歡帶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巖、打球,這無形中就鍛鍊了孩子的意志力。而且男性不像女性那樣愛乾淨,因此對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採取支援態度。英國科學家發現,孩子太乾淨對身體並不好,他們的研究結論是“髒”孩子更健康。這是因爲太乾淨,很少接觸細菌和病毒,體內無法產生抗體,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身體就被打倒,因此“一塵不染”對孩子成長並不是好事。

父親是孩子的偶像,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一個好父親會讓孩子充滿自豪感。讓孩子自豪,不是因爲父親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都會讓我們感受到來自父親的自豪。現實生活中,有些父親總不着家的家庭,或者是離異後的單身女人家庭,時常會有這樣的難處:家裏的下水道已經堵塞很久了,卻一直查不出原因;門鎖壞了多日,卻無人修理;燈泡燒壞了好幾個,自己夠不着去換……這些看似小事,但是卻關乎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在一般家庭中,父親似乎註定要扮演一個萬能的修理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下水通、鎖好用、燈明亮……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僅給孩子修理玩具,還創設很多新玩法,比如用軍旗和象棋的棋子,做類似於彈琉琉的遊戲,用軍棋玩以大吃小的遊戲。而以上這些,基本都是母親做不到或者不願意去做的,這樣父親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由此也贏得了孩子的崇敬與信賴。

所以,父親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下下棋,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帶孩子做做手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等等。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的一項長達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較高,他們在學校裏的成績往往也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易成功、成才。

4、應對策略忙碌的父親如何成爲一個好父親、擔負家庭教育的主角呢?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方面應對:

父親歸位:

第一,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加強對孩子的親子教育。

第二,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是看着父親的背影長大的。從父親身上,孩子觀察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可以說,父親是孩子的獨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書,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第三,和孩子運動。哈佛的研究發現,嬰兒從5個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不一樣。當爸爸抱他的時候,他已經開始驚奇於爸爸的力量,因爲爸爸把他舉得很高,讓他四肢伸展。所以,父親是孩子最好的教練。

第四,多帶孩子體驗職業生活。研究者建議,家庭教育的責任分工中,嬰幼兒階段以母親爲主,小學階段父母的責任各半,中學階段以父親爲主。中學時代是職業生涯教育的關鍵期,父親的優勢可能大於母親,自然應該多爲孩子創造拓展性的體驗機會,激發孩子的職業夢想,選擇適合孩子的人生道路。

第五,即使走遍天涯海角,都把孩子記在心裏。工作忙碌的父親往往加班多、出差多,這固然會減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如果你心裏有孩子,就可能把父愛帶到天涯海角。父愛歸位了,纔會發現原來孩子是那麼有趣,原來生活不光是物質生活,還有含飴弄孫的情感生活,還有父子之情。

父親補位

這類家庭父親長期不與孩子一起生活,無法與孩子經常相處交流。父親可以用以下方法:

第一,特別關注法。即在特別的時刻,如節假日、生日,特別的事件和大型考試、集體活動、各類評比中,給予孩子特別關注。

第二,細節服務法。即在生活細節上,比如在剪指甲、疊被子、梳頭、整理房間這些生活細節上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第三,心靈撫慰法。即在孩子犯了錯誤、遭受尷尬和失敗時,及時地給予安慰。

第四,愛心書信法。及時溝通,用充滿愛心的書信鼓勵他們成長。除傳統的書信往來外,還可以採取打電話、發電子郵件、短信等多種方式來溝通。

此外,“補位”還可以由叔叔、爺爺、姥爺等親屬完成,個別還有朋友完成的。

父親回位

父親要由家庭教育的後位到前位來。這類家庭的父親絕大多數處於“掙錢”的前位,整天在外應酬,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卻處在“後位”,將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交給母親承擔,有些母親在家儼然成爲“全職”。這類家庭的孩子遇到人生的選擇時,他們不習慣向父親請教,而是自己解決問題;父親的成功經驗也不能傳給孩子,父親教育後位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無法用金錢來估量的。因此,作爲學校,我們建議這類父親能從宴會桌、歌舞池、麻將桌,電視電腦前走開,回到孩子身邊,承擔父親教育孩子的義務和責任,既做到事業的“前位”,也做到教育孩子的“前位”。

有人說“不管父親多忙,他應該學會對孩子表達愛。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褒獎,父親做起來很容易,但對孩子來說卻能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注。”

如果父親不參與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孩子未來成熟的人格構建將成很大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爲孩子提供力量,支援和依靠,如果子女的教育完全由母親“包辦”,會使男孩女性化,也會使女孩的性格更加柔弱。此外,父親缺位家庭的孩子還將面臨情感孤獨、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及責任心不足等諸多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2003年研究發現,女孩缺少父愛容易學不好數學,男孩缺少父愛容易產生情感障礙。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寬容等剛性品質,每天與父母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他們的人際關係融洽,具有進取精神,冒險精神。得到父愛越多的孩子,長大後忍耐力和社會責任感越強。

父親是孩子重要的遊戲夥伴;是積極情緒滿足的源泉;是孩子的依戀對象;是孩子社交滿足、社交技能提高的源泉;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源泉……父親,應該走進子女教育中來,我們應該認識到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特的地位是母親所不能取代的,廣大的父親在關注自身事業的同時,請不要忘了把一部分精力轉向孩子和家庭,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更好地成長,更好地爲社會做出貢獻!

總之爸爸們一定要找準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做妻子教育子女的合作者,做孩子開心的玩伴,做發現和釋放孩子潛能的“伯樂”,做孩子良好品行的榜樣。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爲了家庭的幸福安康,也爲了中國未來社會的和諧穩定,一定要關注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的社會問題,不能讓父親的責任在家庭中消失;也請缺席的爸爸迴歸本位,自覺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爲兒女的教育付出自己雄性的努力!如果缺位的“家教模式”再追問:爸爸去哪兒了?我希望爸爸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是教育的主導!”“我們就在孩子的身邊!”“我們一直都在孩子身邊!”“我們一直陪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