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摘 要:本文着重就當前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並探討在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家長與子女的關係,爲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

關鍵詞:家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在我國,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青少年學生的各類心理障礙的檢出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種種異常心態,如自卑、膽怯、自私、虛榮、孤僻、嫉妒、任性、驕橫、情緒抑鬱、空虛等。表現在學習、生活上則是敏感、焦躁、胡亂猜測、煩惱、厭學、缺乏自信、恐懼考試、經不起挫折和失敗,甚至遷怒於人,人際關係不良等。其主要原因是後天環境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所致。

一、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開家長會時我常常碰到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如何不聽話,如何不喜歡上學,如何與老師鬧彆扭,如何與家長頂嘴等,經過分析後我發現多半孩子的態度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極其相關。

現在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父輩、祖輩過多的關心愛護,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優越,生活在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的環境當中,遇到挫折、經歷磨練的機會越來越少。一旦他們考試成績差、或與同學關係不和、或遭到老師的批評等,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長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導致中學生不健康心理行爲的重要因累。溺愛嬌縱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無理、貪圖享受;而租暴專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租野蠻橫,缺乏同情心。

2.學習負擔。

就學習負擔而言,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成才近乎變態的期望恐伯是絕無僅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成了父母未竟事業的載體。前不久,浙江高中學生徐××的殺母事件就說明子女不堪學習重負,不滿父母的一味嘮叨造成的惡果。

我國“中小學學習與發展課題組”最近的調查表明,家長們仍鍾情於分數,看重智育。有些學生常常抱怨父母:“他們只知道分、分、分,考好了,他們就興高采烈;考不好,就開始指責、訓斥。”而對孩子的其他方面,不聞不問或極少關心。有位學生因品行上的問題,老師嚴肅批評了他。而孩子的家長卻當着孩子的面對老師說,你只要教他讀好書,考好試,別老教他理想、人格之類的東西,否則到了社會上反而混不好。這是一種多麼糊塗的觀念!

3.家長的文化水平影響。

家長的文化水平這一因素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隨着社會的發展,社會對公民的文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由於認識不到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對其子女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因而對子女不會施加新的壓力。而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一方面能認識到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要求,從而促使其越來超重視孩子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對其學習上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另一方面,由於其本身文化素養的侷限,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透過一味地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從而增強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心理負擔,誘發各類心理障礙的產生。

4.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家庭關係和諧、民主,父母相敬相愛,尊老愛幼,並能給子女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會使子女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薰陶,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習慣。相反,如果父母、長輩行爲不良,舉止不雅,教育方法不當,正確引導不夠,對子女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統一,當着孩子面唱對臺戲,孩子無所適從,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結構缺損,家庭關係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細心調教和關懷,都會造成孩子心靈的嚴重創傷。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對家長的幾點建議

1.理解和尊重子女。

不少父母心中有着苦惱,孩子長大了脾氣倔強,不像以前那樣聽話,這種逆反心理的產生,有來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內在因素,也有因爲父母教育不當,不理解孩子造成的。

進入中學,孩子生理上發生劇烈變化,心理上也發生着巨大的變化,表現在成人感、獨立感的增強、產生認識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緒“閉鎖症”等方面。

他們不少人開始寫日記,且上了小鎖。他們一方面需要大人的支援,另一方面又以爲自己長大了,要獨立,要擺脫大人的管束。尤其反感母親的嘮叨。母親一叮嚀什麼事,他們就會說“我知道了,你別操那份心了”。做父母的首先要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逐步改變教育方法,其次,應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與孩子談話應平等商討;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2.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

有學生說,“過去,無論有什麼心事、有什麼心裏話都願意和爸爸媽媽說,現在有些話只願意悄悄地寫進日記本或與知心朋友說,我不知道怎的,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幾乎爲零。每天一家三口只有在晚飯時纔有時間說說話。但每每談起學校裏的事,媽媽總是說我心思不放在學習上。”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父母最大的困擾是不知如何與子女進行溝通。溝通技能的貧乏與無力是造成親子隔閡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沒有滿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評、說教、嘮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溝通方式。

我平常和中學生談心得知,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使得孩子們不願和父母說知心話。一是懷疑,多數情況下,如果你說了別人的劣跡,馬上就會懷疑到你的頭上。二是訓斥,如果你說了和自己的學習沒什麼關係的事情,尤其是什麼好玩的事,他(她)就會說“一天到晚在學校不務正業,怪不得學習不好呢?整天想些什麼?”三是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不斷在孩子面前嘮叨,強迫孩子做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情。這些都表現了父母的不成熟,自我中心也許不單單是孩子所擁有的缺點,許多父母僅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以爲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愛”、就是“關懷”,然而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麼,孩子希望得到什麼。要與子女進行溝通,就要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

3.對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實際。

高爾基說:“單單愛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的事。可是要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做父母的,在對孩子的期望上,還是低調一點好。一個具備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魄,有獨立生活和處世能力的人,才能爲社會、爲國家作出自己或大或小的貢獻。我教過的一個學生,本來在一個縣中上學,後來花幾萬塊錢在省城的一所重點中學取得了一席之地,父親特意讓母親辭蘇工作陪伴女兒,父親一人在老家掙錢。一次,考試一結束,她就哭着對我說“老師,我考的成績這麼差,我不知如何面對我的父母。”可見,家長過多的愛,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在這一點上,魯迅是明智而有遠見的,在他成爲大文豪後,許多人都認爲周海嬰應當子承父業,當一名作家。可魯迅卻說,如果孩子不喜歡搞文學,又沒有這方面的天賦,何必一定要讓他幹這個行當呢?他沒有強行給孩子設計未來,而是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4.家長要成爲子女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撫養者和監護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對孩子有權威性影響。因此,家長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孩子們一般都喜歡並尊重有文化、有教養、好學上進、作風民主、舉止文明、關係和諧的家長。特別是家長的學習興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間接地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生長在一種充滿學習氣氛的環境中,很容易萌發一種自發學習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種千金難買的自覺學習的行動。因此,家長應率先熱愛學習,形成家風,以自己的言行薰陶子女。調查表明,許多學業不良的學生家庭缺乏良好的學習氣氛:家長經常約些朋友晚上打牌、閒聊、外出跳舞等,試想處於這類環境的孩子怎麼可能安心學習?

總之,家長要做到“三少三多”:對分數的關注少一些,對做人的指導多一些;無端的指責、埋怨少一些,平等的交流、談心多一些;對孩子飲食起居的關懷少一些,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多一些。

標籤:學生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