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家庭教育

淺談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缺席現象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缺少父親教育的孩子,在認知、性格、情感、意志和思維方式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淺談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缺席現象,希望有所幫助!

淺談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缺席現象

一、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席的主要原因

(一)外出務工,鞭長莫及

隨着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很多農民工都進城務工,他們長時間在外地工作,平時很難有時間在家陪孩子。於是,在農村出現了很多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親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家,回家後也只是給孩子們一些物質上的補償,之後很快又回到了城鎮化建設的浪潮中。所以作爲父親,他們不能關注到孩子們成長的心理需求,更不能給予他們持久有效的關愛和教育。

(二)工作太忙,有心無力

有研究表明父親的工作壓力越大,與孩子的互動就越少,越顯得不耐煩,容易急躁。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每一個人的大腦神經都像高速運轉的機器,每個家庭也面臨着各種壓力,很多父親們即便是有心想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也倍感無力。因爲作爲家庭的重要經濟支柱,他們整天爲工作忙碌,早出晚歸,早上孩子還沒有起牀,他們已經早早起牀上班,晚上很晚才能下班回來,這時的孩子早已進入了夢鄉。雖然他們每天都能夠回家,可是卻沒有時間陪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於是,由於工作太忙,很多父親即便是想陪陪孩子也苦於無分身之術,有心無力。

(三)受傳統觀念影響,懷有錯誤教育理念

很多父親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爲男人應該主外,女人應該主內,所以他們覺得教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情,自己只要努力工作,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經濟條件,爲孩子提供最優越的發展平臺,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於是,他們就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即便是有時間在家也不會主動和孩子溝通交流,他們認爲教育孩子的事情就應該找他們的母親。也有很多父親覺得,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也很少參與到家庭教育,不是也能發展的很好嘛,於是他們就認爲家庭教育未必就一定要有父親的參與。同時,也有部分父親覺得,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正是他們各種天性和能力萌發的關鍵期,不能對孩子成長干預約束太多,管教太嚴,於是他們傾向於放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任其發展。

(四)家庭關係失和或破裂

夫妻雙方對婚姻關係的滿意度會影響到他們參與孩子家庭教育的積極性和捲入度。近些年,隨着人們婚姻觀念的改變,全國離婚率的也在逐年攀升,單親家庭裏母親帶孩子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在這樣的單親家庭裏就缺少了父親的角色,孩子們更多的是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父親就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教育,孩子也無法體驗到來自父親的影響和關懷。

(五)父親自我角色意識的不確定性

德國學者費納克斯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父親角色意識與他感受到的父親行爲和關係有關。也就是說,父親的角色行爲與他們的角色意識和觀念有一定關係,在他們明確並認同自己的父親角色前,他們的角色意識非常模糊,不願在家庭中承擔責任,對家庭教育表現出逃避或無力感。特別是很多年輕的父親們,他們自身並沒有急切生育孩子的願望或是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大孩子,認爲養育孩子的時機根本還不成熟,但是苦於家庭壓力,不得不要個孩子。雖然他們客觀上已經是孩子的父親,但他們對自己的父親角色一直有阻抗心理,不願真正接受孩子,無視孩子的成長,對家庭教育推卸責任,甚至表現出消極對待和漠不關心的態度。

二、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的個性品質

一般來說,父親通常具有獨立、堅毅、勇於克服困難、有進取心等積極個性特徵。在和父親的相處中,孩子容易透過模仿學習,潛移默化中獲得這些積極的個性品質,在以後的生活中,當再次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他們就會透過從父親那裏學來的積極個性品質勇敢的面對困境和挫折,處理問題會更加自信、果斷、樂觀應對挑戰、學會承擔責任,抗挫力也會增強。

很多時候母親照顧孩子更多是看重孩子吃飽睡好和注意安全等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不會讓孩子做有任何危險性的活動,她們必須把孩子控制在自己肢體活動範圍內。但很多父親就會鼓勵孩子敢於嘗試,適度冒險,勇於探索。

(二)幫助孩子處事更加理性,考慮問題更全面

如果父親積極參與家庭教育,他們的孩子處事會更加理性,情緒會更加平穩,自我控制能力較強,長大後較少出現過失行爲和精神失常。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這可能與父親的處事風格有關。在處理問題時父親往往會更加冷靜和理性,能夠從一些感性事件中找到問題根源,就事論事沒有太多的情感聯想,有時更傾向與多角度考慮問題,從中找到最優的解決辦法。受父親思考與處理問題方式的影響,孩子更懂得客觀、冷靜、理性的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這恰好與母親的感性溫情育兒方式互補,幫助孩子既能夠理性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又能夠情感細膩,注重他人感受。

(三)能夠促進孩子多元智能的發展

美國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尤其男孩更是如此。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呢?或許多元智能理論會給我們一個答案。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提出,人的智能是有多元結構組成,除了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外,我們還有其他一些智能成份。父親之所以促進孩子智能的提高,這與男性在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以及自然探索智能方面更佔優勢有關。

(四)促進社會性的發展,提高人際交往技巧

很多研究表明,父親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比母親更大更有力。一般情況下母親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更注重言傳,而且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往往是在孩子和別人發生了矛盾後纔會告訴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而父親更多是透過在活動中,在遊戲的過程中就開始有意識用更加積極的態度,主動平等的心態鼓勵孩子嘗試和別人交流,讓孩子觀察別人情緒變化,及時調整自身行爲反應。因此,父親更擅長以身教的方式對孩子產生影響,讓孩子在行動化的活動中學會人際交往技巧,懂得如何贏得小夥伴的喜歡,從而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況且,父親的性格一般都有寬容、合作和善交際的特點,父親與孩子爲伴,能擴大孩子的社會活動範圍和活動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積累社交經驗和交往技能,更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變化。

(五)對兒童性別角色認同有重要影響

性別角色的形成是兒童逐漸表現出與自身性別相同的社會期望的性別行爲的過程,而父親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長過程中,男孩有了對父親性別角色的認同,就會從父親那裏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爲,發展出更多男性行爲,逐漸形成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而女孩透過父親性別角色的示範,更清晰的意識到男性和女性的差異,在強化自身性別意識的同時獲得對異性品質的參照,進而學會對男性的適當反應,長大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

三、好爸爸是怎樣煉成的?

(一)明確自己的父親角色,創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要想做一個好父親,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父親角色,認識到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勇敢的從妻子背後走出來,與妻子一同擔負起照顧、養育子女的責任。其次是創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滿足孩子安全感的需要。因爲孩子在3歲之前,對母親的依戀感更強,母親爲他提供了生理和情感上的依靠,孩子的安全感更多來源於母親。可是3歲之後隨着孩子自我意識的崛起,他更加意識到父親更有力量和能力,對父親的崇拜更強,這時父親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成爲孩子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催化劑,透過親子之間穩定的情感聯結,孩子更容易接受父親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從而放大了家庭教育功效。而共同的遊戲活動是親子間最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父親可以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活動過程中透過親吻、擁抱和撫摸等肢體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父愛的溫暖,這樣持續有效的親子互動,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同時,父親要懂得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透過尊重平等的方式和孩子談心,一起分析問題,幫助孩子瞭解自己,努力成爲孩子成長中的知心朋友,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提供無條件的情感支援。

(三)學會欣賞,給予孩子積極的肯定與鼓勵

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掘孩子的潛質,培養他們的能力,讓他們逐漸樹立起自信心和勇氣。比如,教育孩子時,我們不要過度橫向比較,而是注重孩子自身發展的縱向比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他們的進步多一些鼓勵與支援,肯定他們的努力與付出,並表達出自己看到孩子進步後喜悅興奮的內心感受。

但有時,很多父親即便是對孩子的表現很滿意,也羞於表達,更少有肯定和鼓勵。有個小學語文老師曾經談到,當問孩子們最希望得到誰的表揚時,有八成以上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親的表揚,其次纔是母親,他們在作文裏寫到,父親除了給他們買喜歡的東西以外,好像就沒有別的什麼更好的鼓勵方式了。由此可見,作爲父親,我們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讚賞與鼓勵,而要透過各種方式表示和傳達自己的父愛,使孩子感受到來自父親的肯定和關心。

(四)懂得教育是一個慢的過程,學會陪伴孩子的成長

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都希望他們成爲國家棟梁之才。作爲父親可能會對孩子的要求更高,希望孩子馬上就可以長大,希望他們的將來比自己有更大成就。可是,畢竟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歷練,我們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越俎代庖。我們需要給他們多一點時間,相信孩子有能力和潛力,讓他們在犯錯和頓悟中茁壯成長。傅國涌先生在《民國教育的花開花落》中就指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養育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歷練。

(五)透過榜樣示範作用,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感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能脫離於社會孤立存在,唯有適應社會的發展,遵循社會規範,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和強烈的道德感,纔會融洽處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具有良好人格特質,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贏得社會的認可。子不教父之過,父者何謂也?父者,矩也。在孩子的眼裏,父親代表着一種權威和力量,父親的教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所以,父親應該透過榜樣的示範作用,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道德感。

3-12歲是孩子道德觀念萌芽與道德行爲塑造的關鍵階段,他們往往以父親爲榜樣,透過對父親的行爲準則認同,並在多次強化下,從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社會行爲,發展出自己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有研究發現,如果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席,他們的孩子在內在道德判斷、接受批評、道德價值和規則的得分較低,反社會和攻擊性症狀更明顯。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當孩子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兩難事件需要抉擇時,父親一定要站出來,明確告訴孩子爲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讓孩子學會勇敢承擔責任,增強規則感和道德意識。

總而言之,母愛似海,父愛如山,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應該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千萬不要讓父親這個詞語,在孩子嘴裏只是一個稱謂,僅此而已,若果真如此,那將是作爲父親的悲哀。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父親意識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用自己實際行動擔負起一個父親的角色。所以說,父親參與到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事情,希望每一位父親都能夠早日成爲孩子成長過程中真正的玩伴、朋友、師長與榜樣,爲孩子提供成長的力量源泉,助力孩子的成長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