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家庭教育

中國家庭教育缺什麼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中國家庭教育缺什麼,希望有所幫助!

中國家庭教育缺什麼

第一,人性之愛欠缺精髓,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一個7歲的孩子,經常花錢僱同學來爲自己寫作業;一位處於花季的女孩,只因爲父母未能滿足其去香港看明星演唱會的願望,便從高樓上縱身一跳;一個已經升入大學的男孩,學期末把髒被單和髒被套一次性郵寄回家,母親洗好後再爲其換上……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一種畸形心理,當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之後,溫柔就會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就會化作一個圈套。家長的代勞、嬌寵和有求必應,使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缺乏最起碼的勞動鍛鍊和吃苦耐勞的品質。

那麼愛的精髓究竟是什麼呢?總結起來很簡單:它只是一種愛的正確表現形式而已。從家長的職責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爲子女提供一個健康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便把愛無私地給予了孩子;而對孩子而言,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父母正確的愛、恰當的愛,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愛的精髓。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過於濃重的溺愛成分,讓孩子從小就得不到鍛鍊,得不到磨練品質與意志的環境,孩子長大以後如何去適應社會,如何才能獲得競爭與創造的意識呢?

第二,心靈關懷缺失,扼殺獨立人格的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中國家庭代代相傳的錯誤教育模式——經驗主義,常常讓父母不明就裏地照葫蘆畫瓢。曾經有人向一羣孩子發問帽子的用處:5~6歲孩子的答案是扇子、船帆、螞蟻的船、小貓的搖籃、飛碟等,而10歲以上的孩子則回答:“帽子就是戴在頭上的啊。”隨着年齡的增長,想象力卻在減退。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才能的孩子,問題在於家長如何發現孩子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爲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的智力思維像火一樣燃燒起來。但在很多情況下,家長與孩子在交流上產生障礙的原因,其實就是大人的定式思維造成的。孩童時代,孩子們隨時都會問出一些離奇或者看似荒唐的問題,而有些家長沒一會兒就煩了:“你那小腦袋瓜裏面都想着些什麼呀?”“你能不能問一些有用的問題?”可能他們沒有換位思考過,在孩子的世界中,這些回答意味着什麼。等再次想交流時,孩子心裏的門已經緊緊地反鎖上了。相反,當一個孩子切開蘋果時,驚喜地對媽媽說:“蘋果裏有一顆星星!”媽媽驚訝地回答他:“真的嗎?我怎麼就沒有發現呢?寶貝你真棒!”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的很多行爲都是幼稚可笑甚至是愚蠢的。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其實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爲,往往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另一種觀察。

第三,人生觀教育扭曲,成爲變相的拜金主義的誘發因素。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獎勵”這個詞語一定不會陌生,這是中國父母慣用的殺手鐗,比如承諾孩子當考試成績達到多少分,就獎勵他玩具或者金錢。凡此種種,方式不同,但是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追求結果,而忘記了獎勵的初衷,那這樣的方式還可取嗎?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孩子不侷限於眼前的小利益,換一種獎勵的方法,也許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加精彩的世界。比如說,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去看電影,參加夏令營,或者帶他們去旅遊,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第四,教育手段單一,家長演變爲應試教育的同謀者。

孩子是教育的產物。誰都知道,填鴨式的教育是不對的,但對於爲了讓孩子取得好成績而急紅了眼的家長來說,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援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同謀者。孩子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的`嘮叨就開始了:“今天的作業多不多?”“趕緊先做作業,媽給你做好吃的。”“玩什麼玩,你這孩子的玩心怎麼那麼重?”各位家長,這些耳熟能詳的話,是不是已經讓孩子變成爲了學習而學習的“機器”呢?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學習能力不太優秀的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很難得到認可和欣賞,而許多擁有強烈自尊心、良好自信以及靈活創新能力的孩子,可能僅僅因爲在某些學科上還沒適應或體現出來天分,就被草率地稱爲“笨孩子”。當這些孩子錯誤地認爲只有優秀的成績才能得到賞識時,他們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試成績來證明自己,但是當這種努力歸於失敗時,孩子們的自信心也可能會隨之崩塌,這樣的後果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災難。

第五,教育目標朝令夕改,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

家長一味的代勞和包辦模式,讓孩子習慣了聽從,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隨波逐流,今天學習這個,明天練習那個,並不清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怎樣的人,這種朝令夕改的行爲及言語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深重的。

教育孩子的精髓是瞭解並理解孩子。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祕密》,這雖然是一個世紀以前的書,但在這本書中,作者呼籲家長和老師,希望他們能夠尊重孩子的身心規律,儘量避免反兒童、反教育的事情發生,時隔100年之久,我們仍然沒有完成。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問題是——聽話就是優點。然而,好孩子的定義是具有獨立性、責任性、懂道理、有主見,未來的人才標準是具備完善的個性、頑強的毅力、穩定的情緒、良好的反應能力以及機敏的應變能力。只有家長在教育觀念上協調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家人教育觀念不統一:比如,爸爸要求孩子簡樸,媽媽卻要求孩子時尚;父母不讓孩子隨意吃零食,爺爺奶奶卻偷偷讓孩子吃。家長對於教育的不一致,一是讓孩子無所適從,二是讓孩子學會鑽空子,更甚者,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朝令夕改,忽寬忽嚴,以自己的情緒爲轉移,這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獨立,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義務感以及他們的榮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