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論文

論文2.16W

摘要:要學生思考,首先老師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杜絕灌輸意識,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思維發展作爲首要問題來研究和備課。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論文

關鍵詞:“要思” “會思” “善思”

古人說:“學貴多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話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是教學的線索,“思考”則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培養學生“要思”、“會思”、“善思”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

一、“要思”

“思”就是思考,要學生思考,首先老師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杜絕灌輸意識,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思維發展作爲首要問題來研究和備課。針對課文內容設計各種問題先交給學生思考。如“你對課文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課文爲什麼要這樣寫”等,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其次,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從課題質疑,從課文看似矛盾質疑,從標點質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問題勾出來,老師檢查時,可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對提出的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學生給予肯定、鼓勵,以此激發學生提問和思考的積極性,養成遇事讀書喜歡思考的習慣。

二、“會思”

一篇課文,學生從何思起?怎樣思?這個問題老師要起主導作用,主講課後要結合所教學的環節激疑引思,引導學生存疑解難,詢疑問難,釋疑解難,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維訓練因素,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1.從課文之處引思。教材的很多課題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倔強的小紅軍》,緊扣題眼“倔強”引導學生設疑置問,“倔強”是什麼意思?爲什麼把小紅軍稱爲“倔強的小紅軍”?小紅軍倔強表現在什麼地方?這樣從課題剖析,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層層推出,融會貫通。

2.從重點處引思。一篇課文中重點句、段表達中心的主體部分,也是教師講課的關鍵,如《白楊》一文,在學生預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老師可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供學生質疑:(1)我們這裏的田野都是綠色的,爲什麼大戈壁都是“渾黃一體”的呢?(2)爸爸看見幾棵小樹爲什麼“嘴角又浮出一絲微笑”?(3)爲什麼白楊樹在大戈壁邊能長得那麼高那麼直?(4)課文中說爸爸向孩子們“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什麼?教師以這幾個問題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自動研索”“自求解決”的積極性,學生透過閱讀、思考、評論和聽講點,從而悟出大戈壁“渾然一體”的原理,理解白楊樹“又高又直”的品格,而且深刻地體會出幾個含蓄的句子的言外之意,說出“爸爸的心”是什麼,明白了他又“微笑了”的緣故。

3.從矛盾處引思。小學課文中有很多課文的內容中安排了“矛盾”之處,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矛盾,在對立統一中解決矛盾,悟出道理。如《苦柚》一文中,爲什麼伯文明知苦柚不太好吃,卻要把小姑娘的一筐苦柚全買下?在學生讀、議、思中撥開迷津:是小姑娘的誠實善良使伯文感動。這樣既解決了疑難,又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4.從聯繫之處引思。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課文內容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如:《跳水》一課,學生在自學存疑中提到:“不過是一頂帽子,孩子爲什麼會冒着生命危險去追呢?”這一問題提得很有思考價值,教師可藉此引導學生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去尋找答案,學生便可在形象的感知中理解事物的聯繫,從中學習語言,發展思維。

三、“善思”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除了會思外,還要善思,這是培養學生喜歡思考的最終目標,“善思”主要體現在:

1.能從所學內容中舉一反三,學生掌握思考方法後,主動閱讀時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自問、自悟、自得的效果。

2.能大量閱讀。學生善思還表現在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量增多兩個方面。透過對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的拓展練習,進一步提高自己讀書的技能。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要思”“會思”“善思”是發展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決不可輕視“三思”的培養。促使學生“思”的方法多種多樣,形式也是變化極多的,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三思”的培養,學生才能在自學、自悟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思維才能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