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運用資訊技術,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論文

論文1.19W

〔摘要〕隨着多媒體的運用與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資訊技術已經成爲拓展人類創造性能力的工具。開展資訊技術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運用資訊技術進行教學時,教師要依據其特點,並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爲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創造性思維;爲學生設計不同操作形式的教學課件,引導探究,培養創造性思維;對學生進行及時反饋評價,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運用資訊技術,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論文

〔關鍵詞〕資訊技術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反饋評價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小學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別人的做法,而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思考,在教師講授或自己學習的基礎上有新的理解,以至於獨到見解;只要能發現不同於教科書、不同於教師的解題方法和學習方法;只要能運用已知解決實際問題且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均屬創造性思維範疇。而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資訊技術,能給學生創造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思維素材和廣闊的思維空間,爲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一、運用資訊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興趣是求知的嚮導和學習的動力,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慾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綜合運用資訊技術,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內容生動化、有趣化,巧妙地創設逼真的、富有變化且激發新異感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圖形樂園》這節活動課時,創設了導遊咪咪小姐帶領大家乘車到圖形樂園旅遊的情境。伴隨着輕鬆的音樂聲,很快來到了接待園,接待園裏活潑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娃娃出來了,他們熱情地介紹了自己的特徵。一會兒又來到了知識園,可愛的機器人和拖拉機隨着不同的音樂聲走了出來,老師讓學生到電腦前自己操作點擊不同的圖形,並數一數有多少個。隨着學生的點擊,不同的圖形閃爍不同的顏色,學生興趣十足。隨着音樂聲,大家又來到了遊藝園,透過遊藝園的電視視窗,欣賞完許多直觀美麗的生活實物後,圖形娃娃接待員馬上說:“親愛的小朋友,你想用我們拼成什麼?請馬上試一試。”……一系列生動形象富有變化的畫面,激發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拼擺出一幅幅具有創意的畫面。

二、運用資訊技術,引導探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所以,教師在綜合運用資訊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據其特點,設計不同操作形式的課件,引導幫助學生實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直觀演示,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達到較高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表現在能深入地思索問題,從紛繁的現象中,抓住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小學生思維特點是“由形象性思維向抽象邏輯性思維過渡”,而利用多媒體形象性、直觀性、表現力強的特點,設計進行“直觀演示“的'課件,不僅能爲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學生的心智活動,應用豐富的電教語言,將抽象過程中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定理、重點、難點“形象化”地顯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綜合比較,探索發現事物的本質,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水平的發展。

例如教學行程問題:小東和小英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東每分鐘走50米,小英每分鐘走40米,他們3分鐘後相遇, 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課本中雖有插圖和文字敘述的解題思路,但由於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對運動中兩人之間的距離變化很難想象,特別對爲什麼要先求“速度和”難以理解,教師可利用計算機模擬動態圖象,顯示例題中相遇問題的情景及數量關係,並將一個問題分解成幾個有層次有順序的思維階梯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對相遇問題應用題涉及的有關數量知識及概念有一個較深刻、較全面而又系統的認識和理解。再引導學生透過細緻有許的觀察分析,在腦海中確定“相遇問題”中兩個運動的情景表象,將實際運動的情景問題轉化成抽象問題進而透過數學表達公式反映出。課件演示、分析如下:

點擊閃爍甲、乙兩地和小東、小英兩人,揭示兩人出發時所在位置和相向而行的概念:控制電腦中代表兩人的圖形各前進長短不同的一格,表示每人行的速度;接下來演示第2分鐘和第3分鐘兩人的運動情況,最後,兩人在圖中線段上的

某一點重合在一起,表示3分鐘後相遇。這時,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兩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兩地間的距離,很快得出第一種解法:

50×3+40×3。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已被生動的動畫圖像吸引住了,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緊接着,抓住時機,繼續演示第二種解題“第1分鐘小東走了50米,小英走了40米,兩人共走了多少米?”老師邊提示邊

控制代表兩人第1分鐘走過的路程閃爍着移動下來,排在一起從而匯出“速度和”這個概念;後面的演示還沒完成,學生已得出第二種解法:(50+40)×3。再由此歸納出: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接下來,改變這個課件的演示順序又幫助學生解決了“小東、小英兩人同時從同一地方相背而行,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3分鐘後兩人相距多少米?”“小東、小英兩人同時從相距270米的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幾分鐘後兩人相遇?”等系列問題。

2、模擬操作,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思維的發散性就是對問題不急於歸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設想和多種解決的辦法,然後經過篩選,找到比較合理的結論。而多媒體計算機爲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它可虛擬現實的特點與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一拍即合。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讓學生進行“模擬操作”的課件,透過學生自由地將各種媒體進行組合、擴充、整合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例如在前面《圖形樂園》的拼組圖形中,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計算機上設計了大小不同、放置方位不同、顏色不同的三角形20個,長方形15個,正方形15個,圓15個。要求學生選擇上述圖形,在下面空白處任意組合圖形,看誰組合的畫面想象豐富?學生興趣盎然,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多次的拖曳、組合中經過篩選,在屏幕上拼出了一幅幅閃爍着智慧的圖案。最後,每個學生還給自己拼出的精美圖案取上了富有創意的名字,如:"笑笑鳥"、"智慧屋"、"太空人"、“快樂的家園“狐狸和烏龜賽跑”等等。在學生的自由拼組中,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充分表現出來。

3、人機交互,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表現爲喜歡獨立思考,能舉一反三,善於從多角度看問題;具有發散和一題多解的思維特點和習慣;不輕易問老師問題,不滿足於現成答案,常常要問爲什麼;能夠用新穎或異常的方法解決問題;有時喜歡標新立異。計算機具有豐富的交互介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交互特性,設計“個別化自主學習“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透過自己操作電腦,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安排學習進程,獨立地解決計算機提出的各種問題,從而培養自己思維的獨創性。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自主學習階段中,課件介面可以把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分成了5個模組:“看一看”、“學一學”、“做一做”、“跳一跳”、“玩一玩”,讓學生透過點擊鼠標自己決定進入哪一模組:可以先學習後練習,也可以先練習,遇到困難時再有針對性的學習。“做一做”“跳一跳”和“玩一玩”可以進行分類教學:能力強的學生完成三項;一般能力的完成兩項;差一點的可以只完成一項。當然,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生成不同的模組,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能力進行學習,培養了其獨立自主能力以及個性的發展。特別是在“玩一玩”中,計算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用一條直線把這個長方形分成一樣大小的兩部分,怎樣分?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獨特?”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得在電腦前操作嘗試着,想出了許多種不同的方法。有一位學生還把已畫出的圖形在電腦上予以移動、組合……創造性地發現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只要透過長方形最中心的那個點畫一條直線,都可以把長方形分成同樣大小的兩半。有無數種分法!

4、網絡探究,培養思維的探索性

思維的探索性是指思維不依賴於固定的思維程序、思維工具和思維途徑,在多種可能性中探索、試驗,並在多次反覆與遊移中,將事物各方面的特徵和現象加以考察,從而找出事物的差異性,進而去僞存真。利用資訊技術的超文字性與網絡性,教師可以建立模擬網站,將學習的素材、方式與方法等內容納入其中,創設一種自主探索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獲取真理,從而培養思維的探索性。

如:一

位教師利用網絡平臺設計了一個數學專題學習《小當家》。在上課之前,教師設計了"小當家"主題學習網頁,這個網頁創設了一個爲母親過生日到超市買菜的情境,在這張網頁中包含的要素: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過程。學生在“爲小明媽媽過生日設計買菜方案”的問題驅使下,紛紛進入了以下四個模組:

1、虛擬超市:形象而直觀地展示出了許多菜的圖片,分類出現,包括冷菜、盆菜、魚類、肉類、蔬菜類。在每個菜下面表明菜的單價。

2、數學小博士:《小當家》開放題學習牽涉到"估算"、"小數的加減法"和"一種商品總價的計算方法"等數學知識點。而"小數加減法"和"一種商品總價的計算方法"兩個知識難度相對大一些,因此,在網頁的導航欄開闢了數學小博士,超鏈了兩個數學小知識,便於學生自主學習。

3、營養小知識:《小當家》開放題學習的要求之一是設計一個營養比較均衡、適合家庭成員口味的菜譜,它牽涉到一些營養小知識,因此,在網頁導航欄中開闢了"營養小知識"專欄,超鏈互聯網中的相關資料。

4、數學開放題討論:專門申請開闢了"習客數學開放題討論"的"小當家討論"區,供學生在開放題學習中隨時發佈設想和作品,並發表感受。

在專題學習中,學生爲了解決買菜方案又遇到了新問題,於是解決問題的心理又驅使他們超級連結到相關的互聯網網站,透過自己對資訊的收集、處理、分析研究、利用和與同學、老師的交流討論,他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獲取了新知識。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他們反覆不斷調整自己的買菜方案,最後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的方案。

三、運用資訊技術,反饋評價,激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丹尼爾戈爾曼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佔百分之二十 , 最重要的是佔了百分之八十的非智力因素——情商。良好的情商使人的創新思維個性品質能夠自由的發展,從而充分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在教學中,利用資訊技術能及時反饋評價的特點,我們可以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良好的情緒和自由的心態進行學習,提高對錯誤和挫折的承受力,從而較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情商,激勵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在教學《元、角、分》一課時,爲了鞏固“1角=10分”這個教學重點,教師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了一個情境:小熊胖胖到藍貓文具店買文具,藍貓售貨員沒錢找,想叫大家換1角錢,你會怎樣換給他呢?看誰的方法多?在情境的驅使下,學生開始想辦法,學生每說對一種,電腦就會馬上擺出相應的答案,並表揚說“棒極了!”“真聰明!”或是給獻上一束鮮花,這時學生也會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如果學生說錯了,電腦就會鼓勵說“沒關係,請再想一想”這些及時的反饋和激勵性的話語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並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反思,啓動了創新思維的閘門,使學生探求出跟別人不一樣的答案。

運用資訊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一個全新的、有着廣闊前景的科研課題,目前筆者只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構思和探索,更深層次的內容還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位研究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