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與課後反思

吳衛兵    

《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與課後反思

推薦【教材解析】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以書信形式描繪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麗的文字,明快的節奏,錯落的韻致,雋永的意境成爲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歷久不衰。作爲教材來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讀懂它,品味文章佳處,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積累文言語彙,這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達到的目的。

【學情分析】

對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會減弱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致。然而文章優美的語言會第一時間打動學生,我們不妨從朗讀、品味語言下手。對於文章的難點“鳶飛戾天”兩句的理解,以學生現有的生活閱歷恐怕是勉爲其難。我們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弄清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培養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積累文言語彙,反覆誦讀,做到熟讀成誦,爛熟於心,出口成章,培養文言語感能力。

3.體會文章的“結構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獲得美的享受,培養審美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帶動課文內容的學習,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積累-感悟-運用”的學習過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水和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作者高潔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學生對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爲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課前不妨讓學生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有關富春江的介紹,得到初步的認識,並用一兩句話概括其山水特點。教師也可利用歷代文人讚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課文的學習。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爲今人留下了衆多臉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韋莊)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軾)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劉嗣綰)

這些都是歷代文人讚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見,富春江早已爲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114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麗風光,被視爲驕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可謂美不勝收。

示例二:

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遼闊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嬌,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爲之讚歎,爲之傾倒,爲之描繪。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懷才不遇之士,爲了躲避世俗社會,退隱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間,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板題)這篇雖是書信,卻是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現在讓我們一起品賞作者吳均筆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異水。請大家開啟課文,先看看註釋,說說吳均是何許人也?(學生說後,屏幕展示作者簡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圖片。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着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着人稱“歸來不看嶽”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麼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蹟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讚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一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爲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繞水生。爲旅遊風光中少見。來這裏旅遊,既可登山攬勝,又可泛舟蕩遊。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遊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後,就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文體 

南朝時,我國文壇上盛行着一種講求辭藻華麗、聲律和諧、詞句整齊對偶的駢體文,這種文體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形式主義的傾向。但這些駢體文中也不乏優秀作品,《與朱元思書》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寫景小品文。題目中的“書”指信。 

2.簡介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爲“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語言美。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看畫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 

縹碧 急湍 軒邈 泠泠 戾天 鳶飛 經綸 橫柯 

2.請朗讀水平較高的一位同學範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把握節奏、重音、停頓。 

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語速。應慢一些,慢一些纔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頓。逗號的停頓應小於句號,每一個句號後的停頓應小於一小層之間的停頓,每一段後的停頓應稍長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應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節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節拍爲主。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當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學生自由讀,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本文是駢文,請找出文中出現的對偶句,並說說它們的妙處。

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給世務者,窺谷忘返…

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琅琅上口,節奏感極強。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朗讀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 師生互相質疑,疏通課文文句  

讀完文章我們會發現全文可以分爲三部分,齊讀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組討論學習字詞。

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浯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各小組提出難以解決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可以指定某位同學回答,也可請老師回答。 

4.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

二、理清課文結構,感受結構之美。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徵?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全文都圍繞着這兩句話在做文章。  

2、這兩句是對富春江景的概括讚歎。然而僅僅發出讚歎並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富春江景的呢?誰能發現作者寫景的規律?

提示:下文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明確:分“奇山”和“異水”兩層來寫,先寫異水後寫奇山。

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總寫

分寫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靜態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動態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峯)  (視覺)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3、第一節除了總寫富春江山水的特點之外,還寫了什麼?請根據提示找出相應的句子

①登舟縱目的總體感受: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線: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

4、由此可見,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先總後分。 

先總寫:用“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使人覺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心情舒展。“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寫出對景物陶醉的那種自由解脫的情態。接着,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再分寫:首先寫異水,再寫奇山。

三、學習描繪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過渡:如此奇異的山水,作者並不是用攝像機拍攝下來的,而是用文字爲我們描繪的,那作者是怎樣具體描繪這奇山異水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異”表現在哪裏?找出相應的句子,並說出景物特點。

明確:①江水清澈: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②江流湍急(氣勢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從動靜角度看,這兩個方面分別寫靜態還是動態?

師:從以上句子的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清澈透明的靜態美和一種氣勢磅礴的動態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靈彷彿也變得透明而無雜質了。富春江水的洶涌急流,不得不讓人的心情隨之澎湃!可以說作者不僅僅是用眼睛在觀察美景,而是在用心靈去感受美景。對於水之“異”,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讚美,而是透過具體事物--游魚細石來表現的,顯得格外有力。這是我們作文時要學習的。

3、作者又是如何寫“奇山”的呢?

生: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師:除了直接寫山。作者透過描繪幾種景物來寫奇山?

生:山峯、泉水、鳥叫、蟬鳴、猿啼、樹木。

師:從人的感覺角度看,這裏分別運用了什麼感官?

生:①視覺――山峯、樹木

②聽覺――泉水、鳥叫、蟬鳴、猿啼

師:從修辭角度看,這裏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生:①擬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②對偶――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小結:這裏作者運用神奇的想象力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雄奇的高山,把羣山的靜態美轉化成動態美,“負……峯”不僅寫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賦予生命活力,使它們顯得生龍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鳥的歡歌、知了的鳴叫、猿猴的啼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協奏曲,多麼令人心曠神怡!(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麼?提示:聽到了歡快的聲音,生命的頌歌,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

師:作者寫山中各種聲音,有什麼作用?

生:表面上熱鬧異常,其實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

師:大家還學過運用此種寫法的詩句嗎?

生: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師:文章的最後兩句描寫了山上的樹木,齊讀這幾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樹木的什麼特點來寫的?

生:樹木茂密

師:這四句是寫山谷中樹木蔽天,景象幽深,陽光只偶爾從疏枝葉隙間漏射下來。這種境界給人一種清幽、寧靜之感;枝繁葉茂,又給人以欣欣向榮、積極向上之感。可以說是對上文的一種補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問題。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中國曆代寫景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從作者隻言片語的議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作者觸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讓我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流露了作者恬靜的心境,展現了作者曠達的情懷。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負勢競上,互相軒貌”兩句,作者賦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爭相向前,山在競相向上。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

生3:“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不僅從側面襯托透過襯托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靜安閒與世俗社會的喧鬧繁雜做對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訴社會,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產生退隱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這幾句採用了對偶的句式從內心感受來寫富陽美景對人的心靈的淨化,真可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爲什麼作者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麼,令他不禁想回歸自然,消極遁世呢?

明確:(介紹作者)編撰史書,觸及當朝皇帝痛處,被毀書罷官。在現實社會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想回歸自然,自在逍遙,任性自得。跟陶淵明歸隱田園有相似的心路歷程。

教師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反映出當時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迴避現實的清高隱逸的思想。這是有特定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的。從社會根源來看,當時士林崇尚清淡、鄙棄世務,作者在這裏流露的清高隱逸之情正是這種社會時尚的表面。從本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由於他出身於寒賤家庭,在異常講究門庭的南朝時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轉向逃避現實。當然情感的抒發與文中的景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與社會時俗作一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也更加反襯出桐廬山水的驚人之美和具有一種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總結歸納

問題:朗讀全文,討論總結此文爲什麼寫得如此成功?

明確: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

(動靜結合、聲靜相襯、有聲有色、光影搖曳)

寫景有法賦予生命,情景相生

駢體文的優點在此文中突顯: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音韻和諧、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六、寫景訓練

七、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種方案,可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和興趣取向有所選擇地進行。

1.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人透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爲適於人類生存的美好環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環境也能美化人,即人類受教育和陶冶而變得更完美、更高尚。請結合這段話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這句話中雖然流露出作者奮發圖強,但因終未顯達,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但所蘊含的自然美的審美情趣,教育意義是不容忽視的。你看,那些汲汲於追求個人名利,四處奔走,苦心經營的人,面對“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奇峯,聆聽“泠泠作響,嚶嚶成韻”的美聲,不禁心曠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祿之心。

2、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爲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爲四六體的典範。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爲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於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於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元思兄臺鑑: 

當陽一別,忽忽數月,不甚思之。前日餘自富陽沿江而下,觀兩岸之景甚美,筆錄之,與君共享。 

……

惜時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3、話題連結――人與自然

同學們,吳均的一篇《與朱元思書》猶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藍天、碧水、青山,蟬抱高枝、猿躍林間,使人讀後禁不住也流連忘返,心中不禁默嘆:自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碩的果實,更有一種怡人的心性,一種忘卻功名利祿的自然之心。同學們,面對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文中的世界,這又是什麼緣故呢?請你就“人與自然”這個話題談一談你的思考。

揣摩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一種音韻和諧美,整散相間,別具一番參差錯落的韻致。

本文的語言形象生動,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2、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寫景文字的形象生動。

(多媒體顯示)

(1)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2)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3)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6)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7)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只要學生能說出一點,教師即應給予褒揚。

明確:(1)“共色”二字不光寫出了天和山的顏色,而且還包含着形體感:青青的山靄漸漸地溶入藍藍的天空,二者合爲一體。境界闊大,令人神清氣爽。

(2)“縹碧”不光寫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寫出了水的'深度,因爲“縹”是蒼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會青得發暗的。“千丈”承“縹”,“見底”承“碧”,用詞的精當由此可見一斑。

(3)魚在水中,非水清則不可見,何況是正在遊動、倏忽而過的魚;石在水中,要看見實屬不易,更何況是“細石”。所以“遊”“細”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詞的分量,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譎,成如容易實艱辛。”

(4)“箭”,本是名詞,作者把它動詞化,形容水流之急,顯得既形象又簡潔;“奔”,本是有生命的動作,作者用來形容無生命的浪,也顯得更有生氣。

(5)“夾岸”描述高山聳峙於富春江兩岸,這樣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寫出了山峯壁立之狀。“寒樹”一方面點出了秋天的季節特徵,樹葉凋零、一片蕭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給人一種高寒的感覺。

(6)不但寫出了山峯各依自己的地勢而形成的千奇百態之狀,而且還賦予它以人的心理:個人爭着往上,一個想比一個高遠。寫出了山的生機、活動,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山勢別具一格,個性分明。

(7)這幾種聲響中,有無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蟬、鳥、猿;有昆蟲,有飛禽,也有走獸;有的反映出季節的典型特徵,如蟬鳴;有的又爲山林之間所獨有,如泉聲、如猿啼。因此可以說這些聲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區的典型特徵。另外,作者描摹這些音響時,也能分辨出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別,文筆顯得準確、俊美而又簡潔,如形容水流聲是“泠泠”,鳥響聲是“嚶嚶”;寫蟬鳴、猿啼則是“千轉不窮”“百叫無絕”,着重描繪其音調多變和連綿不斷的音響特徵。

【課後反思

長期以來,因爲文言文簡約、精深,使學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難,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學生歡迎的。加之,過去的老教法又過分注重傳授文言知識,將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見字、詞、句,不見文章整體,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懼。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習文言文時,能夠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文言文當作文章來讀,透過反覆誦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作品,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熟悉和記憶,要培養文言語感,在誦讀中置疑,與古人對話,接受古代作品的薰陶,提高人文素養,創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就是“積累-感悟-運用”的過程。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筆者特別注意了語言的積累和感悟,重視誦讀對感悟文章內容的作用,在誦讀中質疑、探究是解決疑難、理解課文的好辦法。

比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就主動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文章的開頭對富春江山水特點的概括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麼後面爲何先寫水,後寫山?文章的標題顯示文體是書信,而文章的內容卻是寫景的,這是否矛盾,可否爲文章換一個題目?可見多讀,就有感悟,爲學生搭建好探究的平臺,就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解決記誦,既減輕了學生的課餘負擔,又爲課文內容的學習鋪平了道路,更培養了文言語感。用溝通古今的方法拉近了古今距離,積澱了典雅語彙,學習文言文,是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最好辦法。本課拓展延伸的目的是爲了運用,製作明信片,將課文的語句或名人讚美富春江的語句配合畫面,激發了學生再創作的興趣,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學會發掘美、享受美,體會收穫美的成就感。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