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反思

《與朱元思書》編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單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勝,情感樸實真摯,文字簡練雋永。文中沒有生僻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課下注釋詳實,學生學起來應該沒多大難度。於是在教學設計時,我想改變“朗讀課文—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字詞解析—文章翻譯—內容分析”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希望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緊扣“語言”這根主線,透過學生讀、說、議來達到“理解積累關鍵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語言妙處,體味作者情感,瞭解古人寫景藝術”的目標。以此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閱讀的例子,也是寫作的範例。然而教學效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沒有精彩的發言,沒有動態的生成。

與朱元思書的教學反思

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多糾纏於有限的文言知識傳授,照本宣科,而無視生動形象文言語境,課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講課文,對每個字詞都不放過,還苛求要求學生歸納整理出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學生在機械重複、死板瑣碎地抄錄背誦中忙得不亦樂乎。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只重視教師的“言”,而忽視學生的“言”,這裏的“言”是指言語表達,課堂成了典型的滿堂灌,死氣沉沉。學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釋詞句、翻譯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動形象、優美意境等有創意的表達。長期以往,文言文教學陷入學生怕學文言文,教師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與“重言輕文”相對的是另一個極端是“重文輕言。”“重文輕言”的課堂,有的教師喜歡把文體、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講得無一遺漏,還用許多時間介紹作者的趣事、賞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寫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時間討論作者的情感態度、評價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對於文中的語言知識卻講得十分簡略:實詞僅止於課本下面的註釋,虛詞只是就句子講講其意義與用法,特殊句式也僅止於把句子疏通。在這樣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辯論、模擬表演等花樣很多,課堂一片熱鬧。在重文輕言的課上,有的教師標榜着對文言文的張揚個性理解與即興發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卻忽視文字之“言”所包孕的文化資訊,結果學生聽得雲裏霧裏,文言知識不落實,碰到具體的文言文讀不懂,在蒙與猜中苦苦掙扎。記得宜昌市中考考過一道題“維舟處處是花開”,解釋“維”的意思,據說這道題得分率不高,結果很令人吃驚。因爲在七年級下冊《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的“地維絕”的“維”解釋爲“繩子”,結合詞類活用知識,結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爲“用繩子系”。由此可見“重文輕言”的課堂,學生學習文言文之後,對於古代漢語中的語言知識收穫甚少,即使有一些收穫,也顯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做到“文”“言”並重。所謂“言”就是言語形式,“文”指思想內容,“言”與“文”是文言文的兩翼,缺一不可。教學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於“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重“言”就是要重視詞語積累、重視古漢語語法、重視句讀與誦讀、重視文言語感能力的培養;重“文”就是要率領學生走進文字去體悟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當然每一篇文章無論從“言”還是從“文”的角度都有許多點值得教授、挖掘、探討,若都兼顧到不僅時間不夠,還會凌亂不堪。因此並非每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落實文言和關注文章、文化,“言”“文”並重的理念應着眼於整個的文言文教學,否則有限的課堂是難以承載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年級、單元、課文整體把握,靈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級着重培養、提高學生的釋義能力,將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詞語、句子的準確理解上;八年級重點放在培養語感、學習古人寫作技巧、語言的品位上;九年級重點文言詞語的歸類梳理積累,放在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文章的鑑賞感悟上。在單元教學中,一個單元四篇課文,也應有所側重,如精讀課文可“言”“文”兼顧,略讀課文要麼“因言悟文”,要麼“由文帶言”,靈活處理。同類型文章在教學中可採用層層推進方法處理。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習描寫山水的文章側重於“言”,那麼,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同類型的文章就可側重於“文”。

上面僅僅是從教者的角度來思考,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文言文,學生如何讀懂一篇簡單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會學生學習“言”的方法,即要會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課堂上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還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樣從具體的“言”去理解文章、文體、文化、文學、人文的內涵。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言”與“文”結合,教者還要注重教學生學;教者既要教知識教“實”,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願我們“文”“言”並重教會學生學文言文,給文言文教學創造一個春天,讓教師不再怕教文言文,讓學生不再怕學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