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摘  要]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爲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麼是有效教學”,“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數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策略

誇美紐斯說:“……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着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不謀而合。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資訊、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與發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透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它所關注的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爲影響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思維技能,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收穫或收穫不大,即使教師教得再苦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苦,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教學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

三、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於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有方,寓教於樂,“開竅”有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

那麼,如何使課堂教學散發吸引力?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呢?我認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有效教學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教與學的關係入手。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的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同時教師也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的特點,去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各類學生的特點。以下是筆者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想法

策略一:改革備課思路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衆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而傳統的備課重點是備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備課。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備課時首先要考慮這切課準備安排幾個學生的活動,每個活動怎麼安排;其次要考慮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老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然後把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爲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一個基礎準備。即使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纔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創造積極有效、開放互動的課堂氛圍

1、創設積極有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既輕鬆又和諧。教師的語言要親切,運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係,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創造性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的相互支援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師生間良好的交往。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師生雙方思想交互、碰撞的歷程。在課堂上,他們彼此不斷捕捉對方的想法,從而產生交流、滲透,使學生透過動手、思考、表達,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爲可感知的內容。

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換算》一課時,我曾經進行過嘗試。我出示了一枝事先買好的價值10元的鋼筆,要學生猜猜看我是怎麼付錢的。活動過程中,變換一定的條件(我有1張5元或我只有硬幣等等)。學生參與相當踊躍,利用學具,找出了各種不同面值人民幣的付錢方法。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人民幣的簡單換算,而且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又與生活融爲一體,並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3、動態的開放課堂

在一堂關於《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公開課上,教師在預設教案時,設計了讓個別學生摸一摸盒子裏的物體,說出它的特徵,其餘同學根據他的描述猜猜是什麼立體圖形。教師並沒有考慮到學生可能無法較清晰地說出具體特徵。這時摸的同學不知道怎麼說,下面的學生很着急,有些學生坐不住了,開始發問“它能不能滾動?”“有沒有平平的面?”……然後教師順水推舟,抓住機會調整教案。學生興趣盎然的問答,活躍的思維成了課堂的亮點。

策略三:精練的教學語言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精心設計的語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講得清晰、有條理,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講得生動、活潑,啓發學生去追問、去探尋,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從而大大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創設這樣有意思的情境:古時候,有個父親爲了獎勵認真學習的孩子,買了他們最喜歡的大餅。先取出一個大餅平均分成2份,給了老大一塊。饞嘴的老二說:“父親,我想吃兩塊餅。”於是父親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4份,給了老二2塊。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說:“父親,給我3塊餅。”父親又把第三個餅平均分成6份,給了他3塊。這時老大說:“父親,四弟最小,應該給他6塊。”父親又將第四個餅平均分成12份,,給了老四6塊。老四甭提有多開心了,他覺得父親給他的最多。話音剛落,不少學生就按耐不住脫口而出:“他們都分得一樣多!”教師馬上問道:“誰能說說一樣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來嗎?”於是,整個課堂充滿了濃濃的探究氛圍。

策略四:擅於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學重點

1、突出重點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後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於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看電影”一課,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看圖說一說、算一算;例2是畫一畫、填一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景中學習有關“8”和“9”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以例1爲重點,師生共同探討得數是“8”的算式。對例2(教學得數是“9”的算式),老師要大膽放手,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學生不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抓好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要從整體着眼突出單元的教學重點。比如教材第七單元“植樹”一課,教學“8加幾”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湊十法”。由於在前一節課中已經重點講授了“9加幾”的計算方法,學生也初步掌握了“湊十法”,所以教學這節課,我們可以採取學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組交流的形式,來體會“8加幾”的多種計算方法,再透過練習進一步體會7加幾、6加幾、5加幾的計算方法。這樣,不但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 學中就應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識。教 學中就應把這“新”的一點突出出來,作爲教學的重點。突出重點不是隻抓住重點而捨棄非重點,教 學中把教 材重點孤立起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教學新知識就必須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舊知識 ,引導學生認識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2、發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是有效教 學的重點

教學中的智力因素很豐富,例題中有,習題中也有年級教材中有,中低年級教材中也有。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這也是符合《標準》基本理念要求的。實驗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標明讓學生“試一試”、“說一說”、“想一想”、“拼一拼”等等,這裏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例如新世紀教材第一冊《搭積木》中例題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等。在觀察相碰撞求和圖後,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一輛車和一輛車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三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學生這樣想:四輛車同時相碰,那麼他可以說出12+6+4+3=25。類似的例子太多了,幾乎每頁上都有。我們在教學中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推理、遷移等能力。如果這些內容教師不讓學生去“試一試”、“說一說”、“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當作一個全新的知識去講解,就達不到教材對學生智力培養的要求,就不能體現教材的編排意圖,就達不到教學目的要求。

當然,以上幾點思考只是筆者個人的膚淺觀點。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課,哪怕是千錘百煉的示範課,當我們課後靜靜反思時,總會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找尋策略、解決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