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合理利用英語教學策略,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

江蘇省外國語學校 徐超

內容摘要:語言作爲文化的載體和主要表現形式,是隨着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傳統教學將語言的學習公式化了,使學習變得僵硬,在黑板上只講英語語法,枯燥乏味,學生很難有興趣,使很多學生認爲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將英語學會了。自新課程實施以來,老的教法與新內容尤爲顯得格格不入,結果老師上課不能得心應手,學生聽課更不能如魚得水。因而,目前我們所需要的是調整教學策略,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學情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師要了解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有效使用教材,從而實現既定教學目標。

關鍵字:結構教學,持久興趣,電教媒體,課堂實效。

語言作爲文化的載體和主要表現形式,是隨着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傳統教學將語言的學習公式化了,使學習變得僵硬,在黑板上只講英語語法,枯燥乏味,學生很難有興趣,使很多學生認爲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將英語學會了。即使學明白了,也只是啞巴英語。聽到這些也許我們會感慨於教育教學的悲哀,而今天我們並不需要抱怨與發泄,需要教師反思自己的課堂教育教學行爲。自新課程實施以來,老的教法與新內容尤爲顯得格格不入,結果老師上課不能得心應手,學生聽課更不能如魚得水。因而,目前我們所需要的是調整教學策略,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學情的教學方式方法。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教學策略與實效的關係。

1. 瞭解學生基礎,充分利用“結構教學”層層破解。

學生英語基礎差異比較大。條件好的城區畢業的學生可能學了7-9年的英語,這些學生當中可能有少部分還進過各種校外英語培訓班,比如小星星英語班,階梯英語培訓學校或劍橋少兒英語等等。農村畢業的學生有的學了1-3年英語。所以老師們要做好充分的調查,對學生的英語基礎做到心中有數,也可以大致分成三層,在課堂內外讓學生合作互助,特別重要的是教師應有的防矢,重點輔導基礎薄弱的學生,讓他們樹立自信,用較快的步伐逐步趕上優秀學生。

前段時間看了一份關於英語教學策略的資料,是我對英語策略教學有了更深的瞭解。這份資料最大的特點就是系統、條理清晰、詳細、實效。資料一共闡述了英語教學策略的涵義、結構、特點、制定與運用、實施的效應等幾個問題,而在闡述這幾個大點的時候,又展開了許多小點,小點中又有分支,逐步深層次地探究了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各種策略。在看完這份資料後,我覺得在“結構”這一部很有學習價值,它具體地對教學中的各種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展開。之所以覺得它最有學習價值,是因爲我覺得這些策略非常切實,特別符合我們英語的教學,尤其針對於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情況。如在技能教學策略中,就“聽力教學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聽前熱身,介紹背景”、“指導方法,授人以漁”等的方法;“閱讀教學策略”中,它就提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採用多種教法”等策略。如果能充分學習並利用這些策略,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學、有所悟,我相信,我們的英語教學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利用多種資源,激發學生潛能,培養持久興趣。

衆所周知,在學習過程中,“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許多學生不願學英語,關鍵是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因此,作爲中學的英語教師,首先應該先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纔有可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古往今來,凡是教學上有所建樹的教師,無一例外的是:他們的課都讓學生着迷,才能高密度、高質量的實現教學目標。

2.1 運用巧妙手法,豐富課內課外的活動

詞彙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歷來被認爲是最枯燥乏味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在記憶詞彙方面失去興趣而跌跤的,如果將詞彙以恰當的語言環境,或老師用手勢、表情來輔助表現,這樣就會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可適應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全面調動學生看、聽、想多方面的積極性。如在教mall這個單詞的時候,可以試着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去記憶這個單詞,如:將mall分成兩個部分(ma--媽媽,11--11家超市), 結果其義自見,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媽媽逛了11家超市。自然mall的意思也就很好的記住了。如此舉一反三,學生都發現原來記單詞不是想象的那麼枯燥。

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能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例如: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舉辦英語文娛晚會、故事會、知識競賽,從報幕到解說,從評比到頒獎,一般不準使用漢語,這類活動爲學生提供了有話能說的場所,同學們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例如,在牛津模組一“home alone”那一單元,結合我們的課外讀物“five one-act plays”,我讓學生自編小品,學生表現出空前的興趣,極大的調動了他們說英語的慾望,都紛紛仿說、跟讀。同時,我還採取讓同學們配音的辦法,使他們在樂中學、做中學、動中學。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會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逐漸提高。學生樂於學習、善於總結、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素質也就會在其中逐漸形成。當然,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做出及時的評價與鼓勵,評價的目的主要在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促進他們的英語發展。所以多采用亮點放大法原則,多采用羅森塔爾效應,正如《英語課程標準》所說,教師要會讚賞每一位學生:(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2)讚賞每一個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3)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4)讚賞每一位學生對自己的超越。讓每個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都有成就感。

2.2 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高效學習語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興趣作爲一種個性心理特徵,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於創新的內在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某種事物的興趣越濃厚,其學習時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觀察細緻、記憶深刻,從而呈現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學過程積極地運用電教媒體,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單調的詞彙具體化,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創設理想的英語教學情景,就會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迅速提升英語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把課本的知識結構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認識結構,同時促進智能的發展和基本素質的形成,使學生最高效率的學好語言。

3. 有效使用教材,實現教學目標。

聽一堂好的語文課,給我們的啓發實在是太多了。如何進行問題情景的設計,而使得學生努力的思考;如何的課文引導,而使得學生都踊躍的發言?同一個班的學生,同是文科,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區別。一者生龍活虎,另者死氣沉沉。這不免使我們英語教師陷入了沉思。

3.1 教材不是聖經。

我曾經對學生做過一個調查,很多學生反映:不是教材內容太枯燥晦澀難懂,就是太簡單,不看就懂。這就解釋了一個問題,爲什麼學生不想說,或不肯說,不知道如何說。因爲書本上的內容與我們高中學生思想認知水平出現了差距。雖然教材提供給了我們很好的話題,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所以,教材不是照本喧章的聖經,而是一塊需要我們精細雕琢的原石。這就要我們老師花較多的時間與精力,透過網絡等渠道查找相關資料,來充實我們的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達到與學生認知水平的完美統一。從而使學生不再將英語看成枯燥的教材,而是一門集文化,科技,歷史,哲學於一體的潘多拉的魔法盒。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有所求,有所得,有所說,有所感。英語自然演變成了一種求知的工具,就好比語文課上,我們不再將記住多少個字,瞭解某一個詞看成課堂的主要乃至唯一目的。

3.2 在一定的高度設定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爲了強化教學重點,課堂上講解語言知識過多,教學程序是先教重點單詞和句型、後教對話或課文,採取演繹法的程序,這些都不符合外語教學基本規律;另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能夠突出學生活動的主體地位,特別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進行口頭會話訓練,並充分利用語言情景因素和模擬交際因素,但是同時卻沒能對當堂課既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專門強化訓練,沒能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活動的干預和導控作用,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顯得不足。

這是因爲有些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對語言規則的認識過程看作學習的主要過程,因此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語法知識的學習,教學過程以教師講解爲主,卻違背了語言學習需要由“量變引起質變”的基本規律。也有些教師把語言學習過程看成簡單的刺激--反應的過程、是習慣養成的過程,因此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 卻忽視教學過程的系統性,階段性雙基目標, 造成平時教學與階段測試相脫節,從而影響着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然而針對一定教學內容的“輸入”和“輸出”教學過程(亦即學生的習得過程),必須與明確的目標結合起來。比如輸入過程可能包括聲音輸入、有聲閱讀、理解、朗讀、背記等幾個環節,這個過程即學生吸收語言材料(感性學習)的過程; 輸出過程則包括重要的詞彙、短語和語法點的訓練(即“詞句文”訓練,既包括口頭訓練、也包括筆頭訓練),也包括以鞏固教學效果爲目的的高層次口、筆頭模擬交際訓練(即會話和書面表達訓練)。只有將語言教學過程中的若干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形成多層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課堂教學過程。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內容。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以來的幾年中的思考與探索,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然而,我們常說“No pains, no gains!” 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的爲之奮鬥,成功一定會屬於我們;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我們的英語教育事業一定會攀地更高,走的更遠。

主要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 陳雪晴 對《新目標》英語教學策略的探索

3. 大衆語言現象與英語教學策略--《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小學英語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