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九篇

爲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就常常需要事先準備方案,方案是爲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九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⑴ 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⑶ 瞭解頤和園的內容,質疑──討論:

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⑷ 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體會特點。

2、過程與方法:

⑴ 透過質疑──討論自主、合作的瞭解課文的內容。

⑵ 透過體會句子,學會抓住特點進行描寫。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關鍵】

1、瞭解頤和園的內容,質疑──討論:

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

2、粗知文章內容,學習頭尾兩段。

3、瞭解遊覽順序。

〖教具準備

放大的頤和園插圖。

〖教學過程

一、揭題,簡介頤和園

1、生自由介紹頤和園:

最好由遊覽過此園的學生上臺介紹,可出示圖片、相片,不管去過的,可憑見過的圖片或想象講一講。

2、師歸納:

北京西郊有一座規模宏偉的古典園林名叫頤和園。它原名好山園,後又名清漪園,是古代皇帝尋歡作樂的行宮。清朝的慈僖太后執政後,爲把它作爲避暑遊樂之地,競移用海軍費用,重加修建並改稱頤和園。國內各種園林建築300餘間。該園善用地形,構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佈局結構,是我國建築技術與藝術的結晶。

解放以後,這個園成了旅遊勝地。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主識字。

2、出示詞語進行速記。

3、瞭解疑難詞語的意思:

畫肪:指裝飾華美、專供遊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內層用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燒製成的瓦,形狀像半邊粗竹筒,外部多是綠色或金黃色。鮮豔、發光,多用來鋪宮殿或宇宙的屋頂。

橫檻:本課指橫嵌的肪形欄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寫景的文章開頭與結尾一般採用什麼樣的結構寫,大家說說:

總分總。

看書,找出頭尾兩段,看看主要講什麼?

開頭主要講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結尾主要講頤和園到處都是美麗,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賞。

這開頭與結尾是什麼關係?

首尾呼應。

剩下的自然段圍繞着頤和園的美麗來寫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讀2~5自然段完成練習: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順序寫的。

(方位)

畫出表示方位順序的語句。生自由畫後彙報。

生1: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生2: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生3:登上萬壽山。

生4: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師引導:到了昆明湖還遊覽了什麼?

(十七孔橋)

現在完成練習:

長廊──萬壽山腳下──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五、總結

我們瞭解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作者是怎樣把處處景點寫具體的,下一節課再讀。

六、作業

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聽寫:

宮殿 長廊 油漆 栽滿 昆明湖 清爽 閣樓

2、複習昨天學過的2~5自然段的遊覽順序:

(方位)順序,遊覽了(長廊)──(萬壽山腳下)──(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二、講讀課文

大家自由讀課文。

最喜歡讀哪一段就先說哪一段:

採用的方法與以前的一樣,先找喜歡的段、句、詞, 再說好在哪,最後再感情朗讀。

生自學5分鐘。

聽取彙報。

生1、生2、生3各說一段,師爲了結合方位順序講,故意選取最後一段──昆明湖。

1、精講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說、讀。

自由讀。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透過學習,調動學生情感參與,與主人公在情感方面產生共鳴,深刻體會課文內容。

3、透過朗讀,體會課文內容,用讀啓發學生的理解,從而加強自讀自悟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情感參與,引導學生角色互換。 2、讀中質疑,讀中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讀課文,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1)初讀課文,藉助認字表、字典,認識課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繭”的正確讀音。

(2)學習會寫的字:

先給生字注音。讀一讀。確定容易記住的字,將難字標畫出來。用你喜歡的方法記字。

找出形近字,寫在練習本上,並練習組詞:

均( ) 程 ( ) 獎( ) 張( )

鈞( ) 逞 ( ) 槳( ) 章( )

(3)重點學習易錯字:“皁”的下面是七。

2、找出課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出標記。

自學:“語文天地”中“金鑰匙”的內容。試着做學習筆記。

3、查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放入資料袋。

二、預習彙報、提高:

1、同桌互讀課文,認真聽生字詞語是否讀得正確,並根據情況給予評價。

2、同學範讀,同學評議。 3、擴詞練習。評判組詞。

4、書寫指導:把難字寫正確。 5、交流資料。

三、學習課文內容:

課文內容介紹:這篇文章寫的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迎善的真實的事情。

1、用你喜歡的形式朗讀課文。

2、你是怎樣做摘錄筆記的?彙報給大家聽。(以強帶弱。)

(1)不懂的詞語方面:禮節性、鎬、次生林(2)積累喜歡的詞語。

(3)喜歡的句子:對大手的描寫及帶有數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嗎?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紅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佈滿老繭、看到一山翠綠的森林、植樹26萬多棵

3、自我小結: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在文中課題下做簡單筆記。

4、小組討論並彙報:

(1)課文中多次描寫了老張的手,找出相應的句子畫出來,談談你的理解。

(扣準課題思考問題)

(2)你觀察過別人的手嗎?說說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點問題:

(1)老張的手是一雙怎樣的手?(讀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爲什麼會這樣?(2)摸摸你的手,有什麼感覺?

(3)自讀課文(4――19)自然段,課文是怎樣描寫這雙手的?你見過這樣的手嗎?

(4)課文中多次運用數字描寫,而哪些數字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說說爲什麼?

6、本文要告訴我們:

因爲長年累月的辛苦,老張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這雙手,創造了無法估量的財富,創造了翠綠的森林。讚美老張爲了大家的幸福,甘願奉獻的質樸心靈。

修改自己的筆記。

7、本文有什麼特點?說出文中我最喜歡的地方,爲什麼?(養成主動積累的良好習慣)

(1)比喻的恰當運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樣硬。

(2)巧妙的數字描寫:讓人從空間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雙手,說說你最瞭解的手的樣子及作用。

(最好說說爸爸、媽媽、老師、阿姨等比較親近的人,從而加強了解和溝通)

四、大家一起長本領:(結合書後“日積月累”進行學習)

1、積累手的動詞。2、做翻繩和打手影遊戲,觀察手的動作,用準確的詞語描述出來。

五、佈置作業:

1、完成本課生字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內容:評析作文《我的理想》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評、互評的能力。

2.學生能根據別人的評價意見修改作文。

教學重點:修改作文

教學難點:修改作文

教學過程:

一、制訂作文評價標準

1.讀作文要求

2.制訂評價標準

(1)是否寫清楚了自己的理想、產生這個理想的原因和準備

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

(2)是否運用了從其他學科學到的材料,作文內容是否豐富

(3)內容是否具體,語句是否通順;

二、抽一篇作文和幾個片段進行全班評價

1.展示一篇作文,師生共同評價出優、缺點;

2.集體評改。

3.展示幾個片段,包括好的和有明顯問題的,共同評價、修改。

三、同桌互評

四、自改。

五、謄寫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能夠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性質的探究活動和例題的分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學習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索及應用。

【學習難點】

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的理解、證明及其應用。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人字型屋頂的圖片(55頁),提問:屋頂被設計成了哪種幾何圖形?

2.小學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等腰三角形,這節課我們來具體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二、操作探究

1.動手操作

如圖,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按圖中虛線對摺,並剪去陰影部分,再把它展開,得到的△ABC有什麼特徵?

學生課前動手操作,剪出圖形,課上從剪出的圖形觀察△ABC的特點,可以發現AB=AC。

學生總結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兩邊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邊叫作腰,另一邊叫作底邊,兩腰的夾角叫作頂角,底邊和腰的夾角叫作底角。

找出手中圖形的腰、底邊、頂角、底角(△ABC中,若AB=AC,則△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邊、∠A是頂角,∠B和∠C是底角。)

2.探究問題

(1)剛纔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軸對稱圖形嗎?它的對稱軸是什麼?

學生思考、回顧剪紙過程,動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摺痕對摺,容易回答出⊿ABC是軸對稱圖形,摺痕AD所在的直線是它的對稱軸

(2)把剪出的△ABC沿摺痕AD對摺,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線段重合的角

(3)從上表中你能發現等腰三角形具有什麼性質嗎?說一說你的猜想。

學生經過觀察,獨立完成上表,然後小組討論交流,從表中總

結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引導學生歸納:

性質1 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線合一)

性質3 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爲頂角角平分線(或底邊上的高,或底邊上的中線)所在直線。

三、合作交流

1.性質的證明思路

透過上面摺疊的過程的啓發,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這些性質嗎?

學生:我們可以透過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得到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從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這些性質。 小組交流,展示證明思路。

(1)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麼?用數學符號如何

表達條件和結論?如何證明?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猜想的結論畫出相應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師生共同分析證明思路,強調以下兩點:

①利用三角形的全等來證明兩角相等,爲證∠B=∠C,需證明以∠B、∠C爲元素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符合證明要求的兩個三角形。

②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作頂角∠BAC的平分線,或作底邊BC上的中線,或作底邊BC上的高等,讓學生選擇一種輔助線並完成證明過程。

(2)回顧性質1的證明方法,你能用這種方法證明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嗎?

讓學生模仿證明性質2,並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證明。

問題:如圖,已知△ABC中,AB=AC。

(1) 求證:∠B=∠C;

(2)

(3) AD平分∠A,AD⊥BC。

(4)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若證∠B=∠C,根據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可以知道,只需要證明這兩個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於是可以作輔助線構造兩個三角形,做BC邊上的中線AD,證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據條件利用“邊邊邊”可以證明。

2.證明過程

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展示後書寫證明過程

證明:方法一 作底邊BC的中線AD

在△ABD和△ACD中

所以△ABD≌△ACD(SSS),所以∠B=∠C,∠BAD=∠CAD,∠ADB=∠ADC=90°。

3.幾何符號語言表述

如圖,在△ABC中

性質1:∵AB=AC,∴ = 。

性質2:

1∵AB=AC,∠BAD=∠CAD ∴BD = , ⊥ 。

2∵AB=AC,BD=CD ∴∠BAD= , ⊥ 。

3∵AB=AC,AD⊥BC ∴∠BAD= , BD= 。

4.典例分析

如圖,△ABC中,AC=BC,CD是∠ACB的平分線,AD=4cm,∠B=30°,求AB的長及∠BCD的度數。

四、課堂小結

每個小組說說自己的收穫

1.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五、達標檢測

1.等腰三角形頂角爲1500,那麼它的另外兩個角的度數分別是 。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爲500,則另外兩個角的度數分別是 。

3.在等腰△ABC中,若AB=3,AC=7,則△ABC的周長爲 。

4.如圖,在△ABC中,AB=AC,∠1=∠2,BD=BE,且∠A=1000,則∠DEC= 。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恆相符合

3、會用楞次定律解答有關問題

4、透過實驗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對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學難點

對楞次定律中的“阻礙”和“變化”的理解.

四、教學媒體:

1、計算機、電視機(或大屏幕投影);

2.、線圈、條形磁鐵、導線、乾電池、蹄形磁鐵、靈敏電流計、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探究式教學

六、教學過程:

複習:

1、提問: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

電腦演示例題:請同學回憶右手定則的內容,並判斷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所產生感應電流的方向.

引入:

電腦設定新情景並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變磁通量,從而產生感應電流,如何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呢?

新課教學

(一)、透過舊知識給出新結論:

即利用右手定則判斷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而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給出結果:

當原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方向相反;

當原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的磁場與原磁場方向相同.

(二)、學生實驗:實驗內容見附表一.

實驗準備

1、查明電流表指針的偏轉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搞清螺線管導線的繞向.

2、透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和電腦的演示,使學生髮現自己的實驗結果與上述結論相一致.

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電路中就有感應電流產生.現在,我們再來根據實驗的結果來得出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由於電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場方向是有確定的規律的,因此,如果能夠確定感應電流的磁場的方向,便能夠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

(三)、楞次定律內容的教學部分:

1、透過前人所做實驗的大量性來說明此結論的普遍性.

2、透過電腦軟件模擬實驗過程, 進一步分析實驗的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質的規律,請學生得出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並加以敘述,教師予以評價、修正,在此基礎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內容:

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3、透過電腦演示,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阻礙”和“變化”的含義.

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而不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因此,不能認爲感應電流的磁場的方向和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相反.

這裏的“阻礙”體現爲:當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相反,感應電流的磁通量阻礙了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增加;當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磁場方向與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相同,感應電流的磁通量阻礙了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減少;當迴路中的磁通量不變時,則沒有“變化”需要阻礙,故此時沒有感應電流的磁場,也就沒有感應電流.

(四)、楞次定律的應用教學部分:

透過軟件教學模擬實驗過程,並加以引導,使學生獨立思考:

總結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步驟.

練習部分:

⑴ 方形區域內爲勻強磁場,在矩形線圈從左到右穿過的整個過程中,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⑵ 無限長通電直導線旁有一個矩形線圈,當線圈遠離直導線時,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⑶ A、B兩個線圈套在一起,線圈A中通有電流,方向如圖,當線圈A中的電流突然增強時,B中的感應電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進行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思考.

2、透過學生的討論和電腦軟件的演示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到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3、深化:

從導體和磁體的相對運動的角度上看:電磁感應的效果是阻礙它們的相對運動;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的具體表現.

從能量轉換的角度來分析:螺線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應電流所形成的磁場,在螺線管上端爲 極,這個 極將排斥外來的條形磁鐵的運動,條形磁鐵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運動速度逐漸減小,即動能要減少;要維持其運動速度則需要有外力對磁鐵做功.可見,電磁感應現象中線圈的電能是外部的機械能透過做功轉化而來的.因此,楞次定理與能量轉換與守恆規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若感應電流方向與用楞次定理判斷得出的方向相反,則螺線管的磁場將與條形磁鐵相互吸引,這樣條形磁鐵的速度會愈來愈大.也就是說在電路獲得電能的同時,磁鐵的動能也增加了.這時,對於電路和磁鐵組成的系統來說,它將找不到是由什麼能量轉化而來的,電能和動能是憑空產生了,這顯然與自然界最基本的規律之一—能量守恆定律相違背.

(六)、小結:

總結楞次定律的三種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表述二:導體和磁體發生相對運動時,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相對運動;

表述三:感應電流的方向,總是阻礙引起它的原電流的變化;

作業: 書後練習

(七)、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作爲課程的具體實施者——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學好新課程理念,搞好課堂教學設計呢?我認爲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樹立課程的目標意識,由“純工具性的單一目標”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多維目標”轉變,把握好教學目標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必須樹立起課程的目標意識,明確《標準》到底對語文課程提出了哪些目標要求,並以此爲依據來把握某一具體教學活動的目標要求。

1.把握教學目標要明確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標準》的設計思路是:①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在“總目標”之下,分學段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②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繫,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③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爲“寫話”,3~6年級爲“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可見,《標準》已由傳統的“純工具性的單一目標”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多維目標”轉變,這是把握課堂教學目標的根本着眼點。

2.把握教學目標要整合對應項目的目標要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把上述多維目標中對應項目的目標要求整合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做到:①從總目標與階段目標相結合的角度把握教學目標,既立足於階段目標的現實性,又着眼於整體目標的長遠性;②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學目標,既立足於單一目標的達成度,又着眼於綜合素養的提升和發展;③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互滲透的角度把握教學目標,既立足於單項訓練的效果,又着眼於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④從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角度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目標,既立足於語文學科特點,又着眼於學科間、課內外、校內外的互補與銜接。

二、樹立課程的主體意識,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處理好教學關係

《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學設計時要樹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課程主體意識,把準“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定位,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考慮並設計如何透過啓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參與學習,演好學習的“主角”。

1.從“學”的角度,定學生“學”的任務。即要求教學設計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來確定學生“學”的任務。一是定“學”的內容(包括知識、方法、能力、情感等),變“知識性學習”爲“綜合性學習”;二是定“學”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選擇性學習、積累性學習、體驗性學習、觀察性學習、策劃性學習等形式),變“被動接受識記式”爲“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學”的機會(包括預習、讀書、思考、討論、質疑、想像、查詢、交流、演練、展示、評價等機會),變“教師主演”爲“學生主演”,從而使語文教學更貼近學生,在內容上更適合不同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髮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適合不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和興趣愛好,便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時機上更充分地給予學生學習、實踐和發展的空間。

2.從“學”的角度,定教師“教”的任務。即從“以教爲主”向“以學爲主”轉變,讓“教”服務“學”,讓“師”協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務。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並設計如何完成“指明目標、引導深入、鼓勵進步、點撥偏差”四大任務的內容、時機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慮並設計如何變“講授分析問答式”爲“啓發式、討論式”,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慮並設計如何當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方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如何當好“嚮導”角色,在哪些字詞句段篇的難點上、讀寫訓練的重點上、讀寫方法的指導上用力,應爲學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當好“諮詢者”角色,及時釋疑解惑;如何當好“發動機”角色,應提供哪些成功的機會,如何透過評價及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鼓足學習幹勁;如何當好“榜樣”角色,範之以“字”、範之以“聲”、範之以“文”、範之以“情”,做好學生學習語文的榜樣。

三、樹立課程的實踐意識,由“重現成結論的傳授”向“重學習過程的體驗”轉變,設計好教學流程

《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樹立課程的實踐意識,在設計教學結構、教學活動時應重視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在學習實踐中進行語文教育,在學習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在教學結構的設計上突出多樣化、個性化。要改變過去“以文章分析爲重點、以師生問答爲主要方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爲主要目標”的語文教學模式,由“重現成結論的傳授”向“重學習過程的體驗”轉變,必須提倡教學結構的多樣化、個性化。楊再隋教授所倡導的四種教學結構值得借鑑:①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入手來設計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②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爲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教師從旁指點。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與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③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爲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④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2.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突出實踐性、體驗性。

①在設計上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學生多樣、具體的生活來感悟語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②在設計上重視誦讀和探究,透過感受、體會、體驗,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③在設計上重視實踐應用與演練,創設語文活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生詞。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前四個自然段。

(3)、認識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作用,瞭解威尼斯美麗獨特的風情。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4)、瞭解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係,領會抓住事物特點寫的表達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觀看資料片,有感情的朗讀等加深對威尼斯的認識,體會小艇與人們的生活關係之密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威尼斯的風光美、小艇的形態美。

重點難點:

瞭解小艇的特點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關係,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描寫事物的。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初讀課文。

1、圖片匯入

同學們,春天到了,小草探出了頭、柳樹發出了牙,花兒綻開了笑臉,真美啊!同學們想跟老師一起出去走走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外國旅遊,好嗎?

好!(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現在乘坐着飛機到了意大利的威尼斯,請同學們睜開眼睛用你的攝像機——眼睛把威尼斯的風光攝下來,呆會告訴老師你們都拍攝了什麼景物?(放圖片、音樂。)

遊覽了威尼斯,你們有什麼感受?——(美極了!)

你們都見到了什麼?(石橋,古建築,河道,小艇……)

這些啊,大作家馬克吐溫也都見到過,而且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並寫下了一篇文章,什麼文章啊?(大屏幕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初讀課文

可是,爲什麼作者在這衆多的事物中,只選擇“小艇”來寫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由地讀一讀他的文章,邊讀邊思考。(學生讀)

思考:作者爲什麼選擇小艇來寫呢?

3、整體感知

(1)作者爲什麼選擇小艇來寫呢? (因爲小艇是威尼斯交通工具)

板書:[交通工具]說到這一點呀,我記得文中有句話叫“小艇等於大街上的汽車”,你說這“大街”指的是什麼?(威尼斯的河道) “汽車”呢?(小艇)

(2)這一課我們預習過,剛纔又讀了一遍,你記不記得文中有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男女老少各類人”都離不開小艇?(有)都寫了誰?

(寫了商人、婦女、老人、小孩都離不開小艇)

(3)是啊!可見它確實是那兒[主要的工具],從這裏、我們得出了小艇的—個特點,你說是什麼? (小艇作用大)(板書:作用大)正因爲小艇有這個突出特點,所以作者選擇小艇寫。你認爲還有其它原因嗎?

(結合同學的發言。由老師板書:樣子奇特、船伕技術高超)

(4)同學們讀得很認真,從整體上認識到了小艇這些特點。我們今天這堂課,就是要來學習作者是怎樣細緻地觀察,並抓住小艇的特點來進行精彩描繪的。

二、精讀課文,探究寫法

1、學習第二自然段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小艇樣子奇特的,誰來爲我們讀一讀描寫小艇樣子的段落? (指名讀第二段)

(1)這兒哪些詞直接寫出了小艇的特點?請默讀課文,並用“△”在詞語下面做記號。

(長、窄、深、翹、輕快靈活)(老師板書:長、窄、深、翹)

(2)除了這些,作者還用什麼方法來寫小艇的特點?(比喻)幾個比喻?(3個)唉?怎麼同是這小艇,用了3個不同的比喻?

(比作獨木舟,寫出小艇長、窄、深的特點;比作新月,寫出了小艇兩頭翹起的特點;比作水蛇,寫出了小艇行動輕快的特點。)

(3)理解得非常好,可見,作者透過細緻觀察,抓住了小艇的主要特點,描寫細緻入微。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朗讀來體會一下吧!(全班一起讀)

讀得太棒了!要是能把加“△”的詞語讀重音,那就更好!下面請3、4組的同學讀直接寫小艇特點的部分(第一句),1、2組讀比喻的部分(第二句)。

(投影模型)這是威尼斯小艇的模型,請跟老師一起說它的特點:威尼斯小艇有二、三英尺長,又窄又深,像獨木舟,船頭船梢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像一條水蛇。

(4)現在請同學們看着這模型試着把描寫小艇的句子背出來?不太會的,可以看着書朗讀。

2、學習第四自然段

過渡:同學們看小艇的樣子是這樣奇特,坐在裏面又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請全班齊讀第三自然段)。

(1)透過第三自然段我們感受到坐在小艇裏是那樣舒適、充滿情趣。不過,這還都離不開船伕的駕駛技術,那作者是怎樣具體寫出“船伕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這個特點呢?

我們能不能給這個部分設計個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船伕的駕駛技術特別好”?。

(2)分組討論評議並完成表格:

在何種情況下船伕如何應對

在船隻很多,速度很快的情況下船伕能操縱自如

在擁擠的情況下船伕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

在極窄的地方船伕能平穩地穿過

3、學習最後兩個自然段

(1)過渡:我們透過討論評議,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作者是透過細緻的觀察,並具體寫出“船伕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這個特點的。對於“小艇作用大”這個特點,他同樣觀察得很細緻、描繪得很精彩。

請大家自由讀最後兩個自然段,看看哪個自然段寫得精彩?

(2)討論評議

重點第六自然段

讀最後的這一自然段,大家再看看,你認爲哪些語句寫得精彩?

[A“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這一句寫得精彩。這—句,精彩在哪兒呢?

精彩在作者這裏用擬人的手法來寫威尼斯,顯得很生動,這兒哪些詞讓你覺得作者用上了擬人的手法?

(“沉沉地入睡”)

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啊,而且點出了威尼斯之夜怎樣的特點?

(靜)。

B、“小艇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譁笑……聲音”寫得精彩。

這一句,又精彩在哪兒呢?

(精彩在它告訴我們,威尼斯小艇在夜裏也給人們帶來歡樂。)

你們還發現了什麼嗎?

(這一句寫出了夜裏的許多聲音,但是顯得很寂靜。這半夜裏傳來的譁笑和告別的聲音,卻讓我們感到這夜,更加——(寧靜了) 作者雖然寫的是聲音,但卻顯出這夜是靜的,寫得多精彩啊!

C、“水面上漸漸沉寂,只有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一句精彩

這句精彩在哪?(月影搖晃給人美的感覺)

輕輕的搖晃,讓我們感到威尼斯城夜是怎樣的一種美?(靜的美)

“搖晃”是動的,怎麼讓人有靜的感覺?在什麼情況下,月亮影子纔會在水面搖晃? (水面靜時)

上文中哪個詞點出這時水面的靜?(沉寂)

你看我們讀書時,不能只盯着一個詞,而要聯繫上文,同時還得注意下文,現在我們來看看下文,唉?你說水面這時爲什麼會沉寂下來?(與小艇有關?

(小艇停泊——水面才靜下來)文章在這一自然段中哪兒點出?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句點出)。

正因爲小艇停泊了,我們纔看到——(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

我們才注意到——(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

我們才注意到——(古老的橋樑橫在水上)

作者透過擬人寫靜,透過動態、聲音反襯靜,而這靜則更突出了小艇與城的關係——(密切);說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3)感情朗讀

作者的描繪多精彩啊,讓我們透過朗讀來欣賞威尼斯月夜的靜寂的美景吧![播放威尼斯之夜錄像]老師先讀第一句“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老師讀時強調了哪些詞?

(漸漸、搖晃)很靜、很美;一起讀好嗎?(齊讀)

三、總結課文。

到了這時,人歇了,船停了,城市才進入夢鄉了,可當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時候,人醒了,船動了,城市又開始活躍了,多麼奇特的異國風光,多麼難忘的威尼斯小艇啊!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作者是怎樣細緻的觀察並抓住小艇的三個特點來進行精彩描繪的。

板書: 威尼斯的小艇

交通工具 樣子奇特;

駕駛技術 特別好;

作用大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備課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程。爲 了加強我校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儘快提升我校教師對教材的自主研讀能力和教學方案的設計能力,更好地錘鍊教師備課基本功,實現教 師有效備課,提高備課、上課質量,構建我校教師成長的平臺,結合 我校教師對“新課標”的學習,經研究,決定舉辦以“優化教學設計, 實施有效教學”爲主題的現場教學設計比賽活動。爲了保證活動的順 利進行,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動目的

爲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落實校本培訓計劃,促進我校教師 的專業成長,展現我校教師風采,特舉辦我校教師現場“教學設計” 比賽。比賽宗旨在於提高我校教師教材分析能力、課標理解和運用能 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二、組織機構

組 長:李宗英

成 員:楊生賢 楊洪武 王正虎 馬勇裁 李 青 馬元斌 馬玉江

王正虎 李宗軍 楊 東 楊自成 馬彥明 王正寶 馬全平 李宗發 虎旭東 馬彥全 買耀璽 邢彥明 羅風科 羅進財 丁生波 馬金平

三、參加對象

全鎮所有在崗教師(學生在300名及以下的學校擬報送1名教師參賽;學生在600名及以下的學校擬報送2名教師參賽;學生在600

名以上的學校擬報送6名教師參賽。擬定參加中心學校複賽教師名單10月31日之前上報中心學校辦公室,與此同時上報本校活動資料。)

四、競賽學科

語文、數學

五、比賽時間

1、初賽時間:

2、複賽時間:

六、複賽地點

中心學校辦公樓三樓會議室

七、比賽內容

本學期課本中某一內容(篇章)的一課時內容,賽前5分鐘公佈。

八、比賽形式

現場教學設計比賽,不得帶任何資料。

九、比賽要求

現場教學設計時間爲60分鐘,請老師們在規定時間準時到達比賽地點。比賽只允許帶書寫和繪圖工具,不允許帶書本、教參、教案等參考資料。賽前10分鐘抽取考號,答卷上不得寫真實姓名,只能寫考號。

十、教學設計要求

(一)有效的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下面幾個主要環節:

1、教學內容

2、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 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去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

3、教學重點、難點

4、教學課時

5、教學準備

6、教學過程

7、作業佈置

8、板書設計

(二)教學設計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爲指導,能按新課改 的要求確定課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體現新課程標準 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具有創新性和可操作 性。教學過程步驟清晰,對主要教學環節要求寫清教師活動的內容與 方式以及學生活動的內容與方式,並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預設與應對策略。

十一、評獎辦法

1、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評獎。

2、評審方法:學校邀請具有專業水平的老師根據評審內容和標 準對所有教學設計進行評比,比賽將綜合考慮各學科參賽人數按語文組、數學組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

十二、活動要求

1、各學校要加強對這次活動的組織和領導,要充分發揮學校學科教研組(備課組)的作用,要重視過程、重在參與、重在實效。

2、在崗教師要全員參加這次大賽活動,做到互相學習、比學趕幫,崗位練兵、在職培訓,透過這次活動促進全學校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況不能參賽者,需提前向中心學校辦公室請假、備案。

3、本次活動要和構建高效課堂結合起來,要和校本研訓結合起來,要和全學校的教師培養、培訓學習結合起來,要和全學校教師的業務評價結合起來。

附件1:教學設計評價量表

王團鎮中心學校 20xx年9月20日

教學設計評價量表

學科:撰寫教師:

教學設計課題 :

評委(簽名):

日期: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去括號法則.

2.應用:應用去括號法則,能按要求去括號.

(二)能力訓練點

1.透過去括號法則的應用,培養學生全方位考慮問題的能力;不要只考慮括號內的部分項,而要考慮括號內的每一項.

2.透過去括號法則的推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歸納知識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和從一般到特殊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去括號使代數式中符號簡化,也便於合併同類項,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發現嘗試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民主意識的體現.

2.學生學法:練習→去括號法則→練習鞏固.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應用.

2.難點:括號前是“-”號的去括號法則.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出示探索性練習,學生討論、解答、歸納去括號法則,教師出示鞏固性練習,學生以多種方式完成.

七、教學步驟

(一)複習引入,創設情境

師:前邊我們學習了同類項的一些知識,下面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提出問題(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題中的兩項是不是同類項

① 與 ; ② 與 ; ③ 與 .

2.同類項具有哪兩個特徵?

3.合併下列各式中的同類項:

(1) ; (2) ; (3) .

學生活動:1、2題學生口答,分別叫優、中、差的學生回答,3題(1)(2)小題學生搶答,(3)小題學生解決有了困難.

師提出問題:多項式 中有同類項嗎?怎樣把多項式 合併同類項呢?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然後小組選代表回答,從而引出本課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