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優質課《陋室銘》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質課《陋室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優質課《陋室銘》教學設計

《陋室銘》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讓學生了解押韻及其作用,朗讀、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三、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共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匯入:

同學們,這座破舊簡陋的房子,雖然沒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沒有金碧輝煌的陳設,更沒有珠光寶氣的點綴,但是它卻成就了唐代詩人和哲學家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正如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所說:“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懷。出示課題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作者劉禹錫,當時他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裏的三間的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之內讓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讓他住進了一所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他在憤激之中,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有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刻寫在碑上,豎在門外,以明心志。

(三)、板題並解題:

陋室,意爲簡陋的房子。“銘”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作者給他的陋室作銘,是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四)、朗讀並感知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熟悉生字讀音,揣摩停頓、語速、語調,感知文章內容。

(五)、掌握重點詞語和語句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則:就[名]:出名。譯: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靈驗,神奇。譯: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是:判斷詞[惟]:只。[馨]:散佈得遠的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分析:以上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這是陋室生輝的光點所在。這就點明瞭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入:映入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裏。分析:這是一聯工整的對句。這個對句描寫陋室的自然環境優美,烘托陋室不陋。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儒]:大儒,博學的人。[鴻]:大。[白丁]:平民,這裏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譯:到這裏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分析:這也是一聯工整的對句,寫室中往來人物不俗,襯托陋室不陋。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調]: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指佛經。譯: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形]:身體。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調素琴,閱金經”,從正面說,是寫實,表現室主人的從容淡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是虛寫,表現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雲:說[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分析:最後幾句,總結全文。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後又引用孔子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爲陋的高尚情操。

小結:這篇銘文透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體感知

1、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爲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爲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爲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牀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爲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6、賞析誦讀——欣賞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

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7、“託物言志”:

是指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鬆、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七)、總結:

這篇銘文透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八)、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寫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5、用比喻讚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對比閱讀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乙]吾室之內,或棲於櫝①,或陳於前,或枕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陸游築書巢》)註釋:①櫝:dú,木櫃、木匣,這裏指書櫥②覿:dí,相見1.解釋加橫線的詞語(2分)(1)有仙則名(出名(著名))(2)妻子不覿(妻子和兒女(子女))2.翻譯下面句子(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2)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陸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書窩嗎!”

《陋室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瞭解“銘”的特點,掌握相關的文言詞彙。

三、學習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設想

一、以尊重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爲重點,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體會劉禹錫的那份情懷。

二、在加強誦讀的同時,認真體會“銘”文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的特點。

三、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在朗讀合作中實現“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的目標。

⑴自由大聲朗讀。

⑵同位互相聽讀。

⑶同學朗讀展示,聽後師生評點。

⑷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儲備和文下注釋,粗通課文大意。

⑴對照註釋,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點評正誤。注意以下詞句的解釋:

①馨xīn散佈得很遠的香氣.

②無絲竹之亂耳之: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亂:使……混亂。亂耳:擾亂聽覺。

③勞:使……勞累。

④廬:簡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有何陋”的倒裝。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⑶齊讀課文,讀出節奏和語調。

四、三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懷。默讀課文,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體驗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說“斯是陋室”,“陋”在何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景緻少、來客少)。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往來客人(來客少,古時讀書人少,“鴻儒”更少)。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主人情趣(陳設少、作爲少)。

⑵“陋室”真的“陋”嗎?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關鍵在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高雅。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脫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用古代名賢類比。

“何陋之有”——以聖賢之語自勉,呼應開頭。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爲何覺得“不陋”?交流對作者的瞭解,體會作者的難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他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爲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遊玄都觀》詩作先後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爲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隻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爲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作者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透過讚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並未因遭貶而鬱鬱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

⑶齊讀課文,假想自己就是劉禹錫,讀出作者的心態和感情。

五、四讀課文,體會“銘”這種文體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的特點。

⑴讀註釋①,瞭解“銘”的含義。(文字→文體。押韻)

⑵找出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⑶齊讀課文,讀出韻味和美感。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課文。

備課後記:《陋室銘》篇幅短小,語句讀來琅琅上口;加之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標較易達到。因而在設計教學中,把着力點放在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上。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更是頻頻出現“體驗”這一字眼。作爲教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一種活動結果。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接觸文字,探究文字,感悟文字;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對語調,讀清思路,讀出感情體驗。

《陋室銘》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品千古銘文。

2.悟萬世雅人。

【設計理念】

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1.《陋室銘》篇幅短小,韻律十足,節奏分明,讀起來琅琅上口。引導學生透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誦讀課文並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標設計之一。

2.《陋室銘》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一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藉助文章論文知人,並藉助拓展材料論世知人也是本文達成目標之一。

【故事匯入】

在大唐歷史上,有一位倔強的詩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無怨言,隨手寫下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把他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他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見知縣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憤然提筆寫下千古銘文,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此人何許人也?——劉禹錫

劉禹錫何許人也?——唐代詩人、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千古銘文是什麼?——《陋室銘》

【設計理念】

故事匯入,引發學生興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導學生更深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借背景瞭解作者、引出課題,水到渠成。韓愈說:“文章合爲時而作,歌詩合爲事而作。”這樣的故事背景介紹也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解題深入】

陋室即是?——簡陋的房子

什麼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學,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常見的有座右銘和墓誌銘。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劉禹錫是如何在這篇千古銘文裏自述心志的。

【設計理念】

銘這種文體在課文底下的註釋裏有,學生應該不難找到,透過學生的回答,既瞭解了銘這種文體,也在老師“透過課文底下的註釋獲取文言知識”的引導下,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讀】

1.讀準字音。(溫馨提示:藉助課文底下的註釋疏通文意。隨手圈劃生字詞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

[辨音識字]

德馨xīn鴻儒hóngrú苔痕tái案牘dú調素琴tiáo

[辯詞釋義]

斯是陋室:斯,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鴻儒:指知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裏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體現人們地位的高低,以黃赤最爲高貴,紅紫爲上等,藍綠次之,黑褐爲低下,白色是沒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指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絲竹: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泛指樂器發出的聲音。

案牘: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設計理念】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初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辯音識字,辯詞釋義,夯實基礎。

2.讀出韻律。

用韻: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用韻:ing

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朗讀指導]

①銘是韻文,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②韻腳稍微拖長音。

3.讀出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朗讀指導]

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重音的體現。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透過三個層次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字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爲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讀出畫面。

讓我們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繪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內事的畫面,並賞讀。

室外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從這句話可知“陋室”簡陋,環境幽雅(板書)。這句話擬人的修辭方法,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渲染了環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悅之情。

[賞析示例]

青苔綠綠的,密密的,像一方綠綠地毯,像一襲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雲,落在我陋室的階前。階前的石頭和那細細的石縫裏,都滲出來流出來那醉人的綠呢!階前的叢叢青草,青青的莖,青青的葉,青青的露水,像一隻只明亮的眼睛,正透過我那稀疏的窗簾,打量着我呢,於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這裏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交際來往的人儒雅(板書)。

[賞析示例]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綠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時而高談闊論,時而撫案叫絕,笑聲串起優美的樂章飄過窗簾,飄向遠方……

室內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在陋室裏可以撫琴調絃、展卷讀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書)。

[賞析示例]

輕撫我的素琴,簡單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動,手握泥金書寫的佛經,一股悠然涌上心頭。坐在我的小屋子裏,沒有燈紅柳綠的雜音,沒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愜意舒暢。“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纔是真正的樂趣啊!

[朗讀指導]

①“苔痕”二句寫環境,要讀得有點美感。

②以下兩句寫室中生活圖景,虛寫的文字(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應讀得輕一點,纔有韻味。

【設計理念】

“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引導學生透過賞析文字,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語言文字描繪畫面的方法,品味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字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細解文意】

陋室陋嗎?從文中哪兒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1.由於人的品格高尚,忘卻了陋室。

2.由於人的品格高尚,爲陋室增光添彩。

小組合作:

1.作者是怎樣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

2.作者既寫陋室,爲何又寫諸葛廬和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3.文章最後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用意?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說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朗讀指導]

①前四句讀後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內容。

②“南陽”二句讀後,要作一頓,然後用肯定的語氣讀最後兩句。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悟萬世雅人】

【論文知人】

我眼中的劉禹錫

同學們還記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嗎?面對淤泥,陶淵明選擇了遠離,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透過學習,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教學預設]

1.和陶淵明一樣的避世,否則怎會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環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隱逸之心。

2.品德高尚。雖身居陋室,但安貧樂道,即使遭遇貶謫,但有高潔傲岸的志趣。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論世知人】

一個永恆的劉禹錫

劉禹錫,一生輾轉奔波於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癡心不改。每貶到一個地方,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郎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連州: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雲四面起,臘雪半空消。

揚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長安: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他雖然有着“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境遇,但依然有着“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安貧樂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沉吟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秋天裏詩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裏堅守理想……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

齊背《陋室銘》。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在劉禹錫的精神裏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板書設計】

室外景:環境優雅安貧樂道

陋室室中人:交往儒雅不陋銘

室內事:生活高雅高潔傲岸

【設計理念】

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陋室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技能目標: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4、能力目標:背誦、仿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老師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板書:勤能補拙,永不放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告訴你們這是老師的座右銘(板書:座右銘),知道什麼是座右銘嗎?生:就是用來激勵自己的話。

師:對。同學們,你們的座右銘又是什麼呢?來,把你的座右銘寫下來,讓大家共同分享。

師:還有的同學沒有寫,希望大家學了這一課後都能擁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被尊爲銘辭中的長者的銘文——(板書:陋室銘、劉禹錫)。誰來告訴大傢什麼是“銘”呢?1,簡介“銘”:

生: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書上有註釋嘛。

師:你很會學習,你注意到了書上的註釋

常見的銘有:座右銘、寫出來放在座位旁邊激勵自己的格言。墓誌銘。在墓碑上記載死者生平事蹟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韓愈說:“文章合爲時而作,歌詩合爲事而作。”這篇文章也不例外,請一同學結合自己手中的資料書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這篇《陋室銘》是他被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多媒體顯示)劉禹錫的《陋室銘》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名文”,但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據說當時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於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流傳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聞天下。今天老師帶領同學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的陋室去參觀參觀。

二、賞讀課文。

1、欣賞課文錄音。開啟課文《陋室銘》,注意生字和韻腳。

2、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和節奏並讀出感情。

三、品讀課文。

1、對照註釋,理解文意,提醒學生要注意關鍵詞、句字的解釋。

2、翻譯全文。

1、作者要寫的是陋室,爲什麼開頭卻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

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2、直接表明作者對陋室態度的是哪個句子?

這個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以上四句作者從哪三方面來描寫陋室?

1、陋室的環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3、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列舉諸葛廬,子云亭的用意是什麼?

這種寫法叫什麼?

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賢士來自比,說明自己也具有他們的志趣和品德。

這種寫法叫類比

4、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作用是什麼

以反問句點題,與“惟吾德馨”相照應,強調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5、本文借“陋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

本文透過對陋室的描寫,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

6、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麼?(託物言志)(多媒體展示)

小結:作者先運用比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並論,從而來揭示中心其意不言自明。

四、悟讀課文。

1、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人具有這種品質?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

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所準備。例如:孟子的“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貧賤至極,筆耕不輟”;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還有拋棄都市生活自願選擇到汶川支教的年輕教師。

五、寫作訓練。

1、教師展示課文仿寫。讓學生借鑑文中的寫作手法自己寫一篇仿作。如“教室銘”,“寢室銘”等

《南水銘》

校不在大,齊備就行。

史不在長,幾年就名。

斯是陋校?惟吾德馨。

水泥運動場,白褐又分明。

嚴師出高徒,苦學是捷徑。

可以怡性情、閱古今。

有勤奮之學子,無偏頗之愛心。

香爐山下,平橋河畔,

人皆雲:“南水真行

2、背誦課文。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說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爲至今老師也不敢說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劉禹錫的精神境界並把這種精神帶入我們的生活中。但我會解讀它。

同學們,一年以後,你還會再讀《陋室銘》嗎?十年以後呢?若干年以後呢?

生:會。

師:(引導)是的,美文,是要我們的一生去解讀的,,每當我們精進了一步,我們的學識、做人的涵養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爲精神的影響是可以超越時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