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陋室銘 教案教學設計

 陋  室  銘

陋室銘 教案教學設計

蔡秀平  初二(8)班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淡薄名利的品質。

3.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淡薄名利的品質。

教學難點:

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匯入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殊不知,歷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也具有三遷居室的佳話。話說劉禹錫被貶安徽和州,居衙門三間大屋,但因知縣刁難,被迫幾易其居,先後遷於城南三間小屋,城北一間半小屋,最後僅一間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但劉禹錫不事權貴,欣然接受。以詩文作無言的抗爭,遂有《陋室銘》。

二、釋題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

體,這種文體通常都是用韻的。

    本文給自己的陋室作的銘。

三、朗讀

  1.範讀課文(注意:語氣的緩急、語音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言的節奏、語句的停頓、感情的褒貶,圈壓韻的字)

  2 .重點的字音、壓韻的字   

3.學生自讀,個別讀,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再讀課文,結合註釋,瞭解大意,圈劃疑難,小組討論

  2.班級重點字詞提醒,疑難交流

  3.教師檢查重點字詞(學案、課後練習二)

五、內容探析

       我們正在解讀的是劉禹錫的屋子,但關於其陋與不陋似有爭論,現在一起揭開廬山真面目

  1.三讀課文,從以下角度看一看

   ①標題

②作者的心目中

③我們心目中

明確:  

   ①標題:陋

②作者的心目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藉助孔子之口)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來往人物不俗)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生活情趣高雅)③我們心目中(學生探討)

     如:判斷陋的標準

  2.我們與作者產生共鳴,但文章內容與標題之間似乎有矛盾,分析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主旨)

小結:環境的陋與不陋僅僅是物質上的區別,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房屋千間,一晚也只能睡一張牀),感受美僅僅是心態問題,一片青苔,一抹草色對於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來講,何嘗不是美,請第四次走進文字,咀嚼、品味陋室之美,快速背誦這些句子

3.我們用“室不在大,有德則馨”來概括劉禹錫的屋子,同學們發現老師是模仿的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作者的這間小屋正如這山這水,高尚的品德便是山上的仙,水中的龍,有了人的點綴,陋室也名也靈。

   作用:以山水類比,引出陋室,暗寫陋室不陋。

4.當然更令作者欣慰的是歷史上也有這樣陋而不陋的屋子,它們分別是“諸葛廬”“ 子云亭”,室與室類比,人與人也類比,諸葛亮、揚子云都是有志之人,暗寫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品德,畫龍點睛。並用孔子之語“何陋之有”照應“惟吾德馨”。

簡單介紹劉禹錫,雖不得志,但積極樂觀,期望在文學上、政治上有一番作爲。熟悉他的作品《烏衣巷》《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借物抒懷言志的手法叫託物言志,本文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保持高尚情操的願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有感情地誦讀,儘可能背誦)

6.學生質疑(文中其他值得一提的內容,或對內容、人物的質疑)

六、拓展延伸

    在那個埋沒人才的年代裏,劉禹錫這匹千里馬只得安貧樂道,甘居陋室,現在生活在幸福的陽光中的我們,又該有怎樣的理想與抱負呢?(學生暢談)

   一篇《學生銘》與大家共勉

學生銘

    天賦不高,有志則行,成績不佳,發奮則靈。斯是求學,唯苦唯勤,讀書破萬卷,求知憑悟性,談笑添學問,思辯助長進,可以明事理,冶性情,無世俗之亂耳,有墨香之賞心。學海巧爲舟,書山行捷徑,吾輩雲:“何樂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