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陋室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陋室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陋室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掌握重點文言實詞。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名利觀。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三、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環節一:引入(此環節2分鐘)

(一)安排課前2分鐘學生演講

要求:學生提前做好演講準備,演講的內容爲“我眼中的鄭板橋”。重點介紹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的精神品質,尤其是他所說的“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這句話。

(二)教師根據學生的演講引出今天所學的課文——唐代詩人和哲學家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

環節二:走近作者及文字(此環節3分鐘)

(一)學生相互交流預習的心得。(學生相互交換預習學案,針對預習題互相評改,請一個小組派代表讀一讀有關劉禹錫介紹及本文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劉禹錫,彭城人,祖籍洛陽,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我們已經學過他的詩詞有《竹枝詞》《烏衣巷》《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寫作背景:

當時他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裏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之內讓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讓他住進了一所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他在憤激之中,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有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刻寫在碑上,豎在門外,以明心志。

文章體裁:

“銘”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環節三:朗讀並感知課文。(此環節5分鐘)

1、學生自讀課文:熟悉生字讀音,揣摩停頓、語速、語調,感知文章內容。

2、檢查學生掌握生字情況。

下列生字怎麼讀?

3、讓一名學生試讀全文,師生評價優劣(評價停頓、語速、語調、感情處理是否得當)。

4、聽名家朗讀課文,師生欣賞評價。這篇銘文不僅押韻而且運用了許多對偶句,請找出韻腳和對偶句。

5、學生同桌結合練習朗讀,把握好停頓、語速和語調。

6、再讓一名學生朗讀,師生評價、指導。

7、全班齊讀。(師:這篇銘文,由於多數句子押韻,讀來琅琅上口,現在我們全班同學一起帶着感情再讀一遍,好嗎?)

環節四:理解字詞、疏通文意(此環節9分鐘)

1、學生個人結合預習導學案,再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先進行2分鐘的自我理解,把重點字詞和不理解的詞句做上不同的標記。再用3分鐘把個人的學習困難交予小組進行研討交流。

2.讓學生代表把小組內沒有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全班共同解決。此環節比較靈活,教師要隨機應變,學生代表提出的疑問,讓其他小組學生解決。建議3分鐘內解決。

3、練習檢查學生理解程度,讓學生不看書,一人一句,接龍形式翻譯全文,翻譯完了,教師在投影下面的翻譯範本,學生齊讀一遍(此環節4分鐘)。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居住)就靈異了。這(雖然)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因爲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的痕跡蔓延到臺階上,現出碧綠,芳草的顏色映入簾內,顯得青蔥。(在這裏)談笑的有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無知的庸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鼓,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這裏)有什麼簡陋的呢?

環節五: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心靈(此環節10分鐘)

(教師提出5大問題,學生分小組解決,此環節一定要小組充分合作)

1、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此題可以幾個小組都來參與,相互補充)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爲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爲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爲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此題如果有學生能回答出“類比”,教師就大力表彰。)

5.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牀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6.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爲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學生回答此題後,教師要順勢引出作者的文字思想)

1.陋室真的陋嗎?

2、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操?

3、這種寫法叫什麼?

文章突出表現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

託物言志。

環節六:誦讀——寫法借鑑(此環節8分鐘)

(一)學生在理解了文字基礎上,大聲地進行誦讀。要求熟讀並達到最快的背誦。(3分鐘)

(二)理解“託物言志”:誰來說說什麼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是指透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鬆、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小組討論。

對於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有人很欣賞,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認爲劉禹錫在這樣的陋室裏安於現狀,得過且過,而且對於社會上的不好的現象不去抗爭,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對這兩種不同意見,你怎樣看?說說你個人的看法。

此環節要求學生積極發言,暢所欲言,教師要容許不同的聲音。

環節七:結束篇(此環節2分鐘)

1、教師小結:剛纔大家的.發言說得多好啊,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銘文,它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是啊,“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老師在此也送給你們一副對聯:清貧能樂道,德馨陋室明日月;墮落可丟人,氣貫長虹照春秋。

2、再讀經典。學生再齊讀課文,教師播放輕音樂配音。

3、佈置作業並下課。

《陋室銘》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並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 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1、本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爲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爲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4、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爲文章結尾。

(二讀 品析詩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明確: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2、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3、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 ,無白丁(雅)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5、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爲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7、“鴻儒”可否換成 “羣儒”?

不能。“羣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 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1、“往來無白丁”含什麼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

2、能否將“閱金經”改爲“閱五經”,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閱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3、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4、本文題目爲“陋室銘”,文章又說“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爲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爲“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5、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透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6、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學小結(略)

四、全班競背

(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