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模型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模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設計模型

教學設計模型1

用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部分內容,非常注重貼近實際生活,關注社會熱點,要求學生對一些實際例子做出判斷、決策,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函數建模問題,也就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起數學模型來。所謂的數學模型是指對客觀實際的特徵或數量關係進行抽象概括,用形式化的數學語言表達的一種數學結構。函數就是重要的數學模型,用函數解決方程問題,使求解變得容易進行。本節內容是安排在學生剛學完函數的相關知識,爲學生建立起函數模型奠定基礎。

學生雖然對這種函數建模問題並不陌生,但是要建立起正確的函數模型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題型題目較長,相關的內容較多,問題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需要建立的函數模型也多種多樣,不少還會涉及到求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對自己失去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直接讓學生一步到位就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很困難,老師在這裏就應該發揮自己的主導地位,帶領學生由問題入手,逐步分析,自己設計出一個一個的小問題,最後把這些小問題串起來,把題目中的大問題解決。

用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建立的函數模型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根據題目的要求建立起適當的函數模型,才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分類的思想,幫助學生把函數建模問題分成幾類,以方便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一.一次函數模型的應用

某同學爲了援助失學兒童,每月將自己的零用錢一相等的數額存入儲蓄盒內,準備湊夠200元時一併寄出,儲蓄盒裏原有60元,兩個月後盒內有90元。

(1)盒內的錢數(元)與存錢月份數的函數解析式,並畫出圖象。

(2)幾個月後這位同學可以第一次匯款?

這種題型只要建立起一次函數就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而且學生以前也有接觸過,對他們而言這種問題難度不大,主要是讓他們對函數建模有個感覺。

二.二次函數模型的應用

建立二次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是整本書中出現得最多的一種方法,這種多用於根據二次函數的性質求出最值,求利潤問題也多屬於這種類型。

某商店進了一批服裝,每件售價爲90元,每天售出30件,在一定範圍內這批服裝的售價每降低1元,每天就多售出1件。請寫出利潤(元)與售價(元)之間的函數關係,當售價爲多少元時,每天的利潤最大?

學生首次接觸這種類型的題,往往是束手無策,這時教師可引導他們從他們最熟悉的問題做起:利潤=單件售價×售出件數,設售價爲x,則下面只需要找出售出件數即可,而售出件數又與價錢降低的幅度有關,所以設計下列相關問題讓學生去找答案:

售價比原定的售價降低了:90-x

售出件數比原來多了:(90-x)×1=90-x

則現在售出件數爲:30+(90-x)=120-x

因此,利潤=x(120-x)

只要學生根據這些小問題,一個一個向題目索取答案,那麼這道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分段函數模型的應用

我們國家的稅收,郵資的收取,出租車的收費都是按段收費的,可以根據這些現實中的例子讓學生寫出它們對應的函數,這樣學生會更感興趣,而且也更能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四.指數函數模型的應用

這種函數的應用多用於人口的增長問題,銀行用複利計算利息的問題。

按複利計算利息的一種儲蓄,設本金爲a元,每期利率爲r,本利和爲,存期爲x,寫出本利和隨存期x變化的函數式。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2.25%,計算5期後的本利和是多少?(不計利息稅)

這種涉及到建立指數函數模型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可以幫助學生從第一期、第二期……求起:

1期後的本利和爲 a+a×r=a(1+r)

2期後的本利和爲 a(1+r)+a(1+r)r=a(1+r)2

3期後的本利和爲 a(1+r)2+a(1+r)2×r=a(1+r)3

……

x期後的本利和爲 =a(1+r)x

這樣分步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最終的本利和的函數式是怎麼得到的。

根據實際例子建立起適當的函數模型是教學當中的一大難點,只有幫助學生進行分類歸納,並且在授課過程中時刻體現由問題入手,由簡單到複雜,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更好地掌握,才能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把數學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設計模型2

教學目標

1、簡單瞭解有關居室的功能和特點,瞭解自己的小天地不僅有一般居室的特點,還要表現個人的興趣和愛好。

2、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心願去表現和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人,體驗生活的樂趣。

重點

學生居室的審美情趣,包括傢俱造型佈局的合理性與美感性,色彩搭配的協調性,房間裝飾的生活性與趣味性以及個性氛圍的營造。

難點

製作時傢俱與傢俱,傢俱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前後大小比例關係,傢俱的造型

教學準備

有關居室環境設計的圖片刻刀,尺子,膠水。材料:廢鞋盒,各色硬紙。

教學方法

探究表現等。

一、情景匯入

在每個人家裏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你能畫出自己小天地佈置的平面圖嗎?

學生根據平面圖談自己房間設計的特色

二、師生探究表現

1、提出問題:

⑴你對自己的房間滿意嗎?你認爲自己的房間佈置應當具有什麼功能和特點?

⑵你準備怎樣去改進後設計佈置自己的房間?

2、引導學生看書:

學生欣賞圖片

3、師生互動

在欣賞完這些精美的居室圖片後,能談談你的感受嗎?t這些居室是如何來佈置的,有什麼講究嗎?

學生探討分析

總結居室設計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居室的設計與佈置要體現實用美觀;

2、傢俱的設計與擺放;

3、整體色調與裝飾;

4、主人的性別愛好。

簡單分析課本兩組圖中整體色調,傢俱造型和主人的性別及愛好。

在詳細瞭解了居室設計該注意的各個方面後,我們[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FFKJ。Net]該如何立體的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小天地呢?

分組研究討論用什麼方案材料製作傢俱模型

師生共同討論居室模型的製作及步驟:

1、畫出居室平面圖

2、用舊鞋盒製作出居室地面和兩面牆組成的居室外形。

(居室平臺用舊鞋盒代替省時省力)

3、具體傢俱陳設及傢俱的製作(如:牀單可用軟紙布等)

&

nbsp;4、添加檯燈以及符合主人性格愛好的小裝飾品。

5、最後對居室模型各部分進行調整

(整個製作過程中,師可簡單示範幾個關鍵步驟,邊講邊示範。具體細節學生要自主發揮。)

三、鞏固練習

我是小小設計師

1、命題創作(一個組合作完成)

業主身份:男16歲性格活潑,愛好運動,特愛踢足球

設計要求:現代、簡潔、時尚。

2、佈置自己理想中的小天地(可獨立也可合作完成)

3、運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試着設計佈置自己家其他的房間

四、展示評價拓展延伸

1、組內選評:

各組選出本組內較優秀的作品(造型佈局是否合理,色彩搭配是否協調,房間裝飾的生活性與趣味性,個性氛圍的營造)

2、班內展示:

展示作品,並請作者談自己的想法

3、互評:

其他學生的美術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學習和借鑑的。

自己的作業。

五、小結

教學設計模型3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磷脂雙分子層的特點及形成原由。

2.透過構建磷脂雙分子層模型,提高學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磷脂雙分子層的特點及形成原由。

【難點】

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透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提問:爲何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引導學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進而追問:爲什麼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入本節課的內容。

(二)新課展開

分組活動,由學生作爲科學家代表,對教材中所提及的實驗依次進行解說。

第一組學生代表上臺對歐文頓的實驗進行解說。教師追問:歐文頓的推論是透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還是透過對膜成分的提取和鑑定?在推理分析得出結論後,還有必要對膜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鑑定嗎?

(歐文頓是透過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易透過細胞膜這一現象,推斷出膜由脂質構成的。並未進行膜成分的提取與鑑定,所以並不準確,所以需要對膜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鑑定。)

第二組學生代表上臺對從哺乳動物紅細胞提取膜實驗進行解說。教師提問:爲什麼以哺乳動物紅細胞爲實驗材料?細胞膜中的脂質主要是什麼?教師提問:學生閱讀P66頁中磷脂的內容,教師簡單介紹磷脂的特點,並嘗試構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動物紅細胞沒有細胞核與細胞器,是提取細胞膜的理想材料;細胞膜中的脂質主要是磷脂。)

第三組學生代表上臺對荷蘭科學家的實驗進行解說。教師提問:那麼磷脂分子是如何參與到細胞膜的構建中呢?學生利用磷脂模型嘗試構建可能的磷脂雙分子層。學生展示完畢後,教師進行點評和修改完善,最後解釋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構成,磷脂的“頭”部是親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細胞膜的構建中,磷脂的“頭”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內部,構成了磷脂雙分子層。)

(三)鞏固提升

教師提問:對於磷脂雙分子層的探索過程,你有什麼啓示?

(生物是一門需要不停探索的學科,探索過程是一個漫長、曲折和艱辛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嚴謹的科學態度。其次,生物的結構往往與其功能是相適應的,兩者間存在密切的聯繫。)

(四)小結作業

師生總結生物膜中磷脂雙分子層的組成。

佈置作業:除了脂質外,蛋白質也是生物膜的組成成分。那麼蛋白質位於細胞膜的什麼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學家對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學們回家查查資料,瞭解一下。

四、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模型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2、進一步認識換向器的作用。

3、會畫直流電動機模型的電路圖,會按電路圖連接電路。

(二)實驗器材

電動機模型(散件),變阻器,電源(乾電池若干),開關,自制電動玩具。

(三)教學過程

1、複習

問: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直流電動機原理。要使直流電動機中的線圈持續轉動下去,需要一個什麼重要的構件?它在其中起何作用?(換向器;線圈轉過平衡位置時改變線圈中電流的方向,使線圈持續轉動下去。)

2、引入新課

直流電動機中換向器是否真正起到這個作用呢?怎樣使直流電動機中線圈轉動的快慢和方向發生變化?今天我們在實驗裏就從學裝直流電動機模型中來研究這些問題。

板書:〈實驗: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3、進行新課

(1)演示: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出示電動機模型(散件)並作簡介。

問:怎樣把這些散件組裝成一臺直流電動機模型呢?

邊演示,邊強調指出:①直流電動機模型的安裝順序是從內到外,從下到上的。

板書:〈直流電動機模型安裝順序:支架→線圈轉子→電刷→定子(磁極②安裝時電刷與換向器之間的鬆緊、線圈轉子與定子之間的間隙要適中。③安裝完畢後用手撥動一下轉子,觀察運轉是否處於良好狀態,否則應加以調試。

問:我們現在要使已安裝完畢的電動機模型運轉起來,想一想需要哪些器材?(電源、開關、導線)

進一步問:如果要使電動機轉動快慢發生變化,還要什麼器材?

引導學生分析,透過改變電路中電流或電壓,則應串聯變阻器。

(2)直流電動機模型的電路

板書:〈電動機的電路圖〉

請學生按實驗小組分組進行畫直流電動機電路圖比賽。教師巡視、輔導。然後請各小組同學同時開始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按畫好的電路圖連接電路。經檢查電路無誤後,請同學將滑動變阻器移至最大值處,合上開關,調節變阻器,讓電動機正常運轉起來。再請同學斷開電路。

(3)直流電動機的轉動方向與轉速

問: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轉動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電流方向、磁感線方向)現在要使電動機模型中的線圈轉動方向發生改變,應該怎麼辦?引導學生得出:將電源兩極對調或將磁鐵的兩極對調。

請同學觀察:對調電源兩極前後電動機線圈轉動方向是否改變;對調磁鐵的兩極前後電動機線圈轉動方向是否改變;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電動機線圈的轉速隨電流大小怎樣變化。

要求學生觀察時作記錄。教師巡迴檢查、輔導。

實驗完畢後,師生共同總結。

板書:

〈改變轉動方向的方法:

對調電源兩極;

對調磁鐵的兩極。

改變轉速的方法:改變線圈中電流的大小。〉

4、小結(略)

5、佈置作業

(1)出示教師自制的直流電動小玩具,簡單敘述製作方法,並演示。鼓勵學生課後完成。

(2)寫好本節實驗報告

(四)說明

l、直流電動機模型型號不一,注意選用合適的電源。

2、根據學生具體情況,也可在黑板上畫出直流電動機模型的電路圖。

3、實驗報告參考樣式

實驗報告

姓名 班級 日期

實驗名稱: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實驗目的:1、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2、研究直流電動機的轉動方向和轉速。

實驗器材:直流電動機模型(散件),乾電池組,滑動變阻器,開關,導線若干。

實驗步驟:

1、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

2、畫出直流電動機模型與變阻器、電源、開關組成的串聯電路圖(圖12—4)。

3、按電路圖連接電路。

4、經檢查無誤後,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至合適位置,觀察電動機線圈轉動情況。

5、按下表進行實驗,結論填入表中。

教學設計模型5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模型解釋並揭示事物的特徵。 2.知道模型的作用及怎樣模擬事物的。

3.能建立一些簡單的模型,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做出合理解釋。 教學重點:認識模型的作用。 教學難點:建立模型。 教材分析:

建立模型實質上是用模型來表現內在的思想,無論建立的是物理模型、圖示模型,還是數學公式模型,其科學探究的意義、趣味與艱難程度都絲毫不亞於其他過程探究技能。

學情分析:

教材在展現一系列模型的基礎上,說明模型的作用,指導學生展開針對具體模型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模型解釋了宏觀世界的物體關係、模型解釋了微觀世界的物質形態、模型將靜態的形態動態化、模型用靜態結構解釋了不同事物和現象的動態關係。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三球儀、桃花模型、地球內構儀、兔子、貓頭鷹。啄木鳥。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示課題。

大家好,很高興與大家又在錄播教室上課,請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 這是一個紙盒,上下各有三個孔。師演示第一個孔放下去,從第一個孔裏出來,從第二個孔裏放進去,從第二個孔出來,從上面第三個孔放進去,從下面第二個孔出來

師:哪個同學來描述一下你的發現,同意嗎? 你能對這種現象作出解釋嗎?誰還想解釋? 生回答,你能把這種解釋畫在紙上嗎? (自己在任務單上畫出來)

師:誰願意把你的解釋跟大家展示一下嗎? 學生展示

其他同學認可嗎?

這個解釋是大家共同的解釋,解釋是不是合理呢?(開啟看一看) 師開啟盒子,是不是差不多?

師:剛纔我們用用畫圖的方式對我們所看到的現象進行了解釋,使大家瞭解到盒子的內部構造,這種圖畫就是模型的一種,畫圖的過程就是“建立模型”。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建立模型。

板書:建立模型。

二、認識模型種類和作用

(一)檢查預習任務單

課前大家根據學習任務單已經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預習,我們檢查一下同學們的課前自主學習情況,在以前的科學課中,你用過哪些模型?這些模型是怎樣解釋科學現象的?

誰想說一說?學生說。

師:同學們知道的模型真不少,模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他的種類有很多,作用很大。請看微視頻。

(二)認識其他模型(微視頻)

1.展示微視頻 2.學生小結。

(三)解釋盒子模型

1、介紹盒子

透過剛纔的微視頻我們認識了模型,知道了模型的作用。老師帶來了一個實物,請看:這是一個盒子。讓我先來隆重地介紹這個盒子。

這是一個密封的盒子,盒子裏有一個滾珠和用木塊做的障礙物。木塊粘在盒子的某個部位,不許開啟盒子,想辦法知道障礙物的位置和形狀,並做出解釋,等會還要用圖示來畫出這隻黑盒子裏面障礙物的位置和形狀,也就是用圖示模型來解釋這隻黑盒子。

現在考慮一下用什麼方法知道障礙物的位置和形狀。 學生說:可以晃動聽一下,還可以敲一下。

請拿出你們小組的盒子,用你們的方法進行探究,並畫出示意圖,也就是採用畫圖的方法進行“解釋”。

2.學生探究

提供給學生兩組(一號、二號)分別同樣的,包括裏面障礙物的位置和形狀,正面四角標有A、B、C、D的黑匣子。並提供標有A、B、C、D的圖紙。

學生分組蒐集有關盒子的事實。相同編號盒子的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 3.全班交流。

師:這是你們的解釋,很好。這是你們的解釋,有道理。

同學們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內的障礙物究竟是什麼樣的?可惜的是我們並不能夠開啟這個盒子,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類似與“黑盒子”的事物,我們人類並不能直接觀察它而獲得結果,只能依靠這樣那樣的方法去推測。

三、鞏固訓練

我們透過課前自主學習和觀察微視頻級探究模型,現在檢測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

判斷

1.科學家常常利用模型來解釋他們的思想和發現。(√ ) 2.任何模型的解釋都是正確的。( × ) 3.圖形、公式也是模型。(√) 填空

1.模型的種類有(圖示模型)( 物理模型 )( 數學模型 )等。

2.模型的作用是能方便我們解釋那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內部構造)、事物的(變化 )以及事物之間的( 關係)。

四、探究紙筒模型(9分鐘)

同學們掌握的非常好,大家願不願意接受挑戰?

師:這是一個直筒,外面有四根線(師演示)。誰來描述自己看到的現象? 描述現象不但要詳細,而且要簡潔明瞭。 學生說。

師:誰來更簡潔的描述?

生:拉其中的任意一根,其他的三根都會縮進去, 師:你能解釋這種事實嗎?可能是怎麼回事?

生一:四跟線連在一起。

師:有沒有第二種解釋?這個小組對他們的解釋不認可 解釋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不正確的 生二:我們小組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兩根線他們相互交叉 第二種,中間有個圓環

第三種:釦子,四個繩子系在一個釦子上

小組內先交流畫出來,解釋一下這個紙筒的結構。

你畫的有道理嗎?想不想親手做一個模型來解釋你所看到的事實呢?請看微視頻。

看了微視頻,與你的猜想一致嗎?想不想親手做一個模型,回家可以自己做一個,演示給家長看,你也是一個小科學家了。

五、小結評價

這節課你對自己進行一下評價,你的表現怎麼樣?

教學設計模型6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初步瞭解航天航空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目標:透過視頻,查閱資料,教師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航空的發史,同時告訴學生中國的未來屬於你們。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宣佈本單元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觀看視頻。教師介紹。3、小組討論,分配工作,制定實踐方案。 4、教師總結。

四、教學反思:學生透過視頻及文字材料對所學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小組討論也很積極,這讓老師對今後教學有了充分的信心很樂觀。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制定火箭模型方案

二、教學目標:彙報設計方案,制定最終方案。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宣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各組彙報設計方案。 3、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4、總結。

四、教學反思:學生興趣很濃,積極性也很高,但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卻擺在我面前,學生準備材料不充分,所制定的方案設想不夠細緻。反思: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孩子雖然興趣很濃。但新的事物對他們很陌生,不知從何下手,此時教師可以簡單地提出個人建議和想法,然後學生就會根據教師的設計展開想像力。最終達到最終的效果。

第三、四課時

一、教學內容: 製作火箭模型

二、教學目標:小組分工,製作作品。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宣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製作實踐作品。 3、個組成員互相配合。 4、動手實踐。 5、教師指導。 6、總結。

四、教學反思:學生對本次課內容有一定的操作基礎,雖然有基礎但學生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部分組完成的效果並不理想。反思: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孩子雖然興趣很濃,但他們的實際操作很差,掌握不好尺度,所以教師在此過程中就應及時去幫助他們,並給予積極性的鼓勵。

第五課時

一、教學內容: 總結展示製作火箭模型

二、教學目標: 進一步改進作品。總結制作體會。

三、教學過程:1、教師宣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一步改進作品。 3、小組合作,互幫互肋。 4、動手實踐。 5、教師指導。 6、總結。

四、教學反思:學生興趣很濃,積極性也很高,動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想達到自己課前的目標,還是有些差距。反思:學生動手能力差,不是一天兩天就培養出來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第六、七課時

一、教學內容:製作飛機模型

二、教學目標:完成製作作品

三、教學過程:1、教師宣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小組討論3、小組合作,互幫互肋。 4、動手實踐。 5、教師指導。 6、總結。

四、教學反思:學生能夠很好的完成作品,雖然有些同學在製作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困難,但同學的幫助下,都能很好完成。

教學設計模型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模型的種類以及作用;

2、能夠建立一些簡單的模型。

二、重點難點:

重點是認識模型的作用; 難點是學會建立模型。

三、材料準備:

手臂屈伸模型、黑盒子(裏面用KT板隔成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三種顏色的橡皮泥

四、教學過程:

(一)認識手臂屈伸模型,引入概念

1、談話:上課前,我們一起來做個運動——手臂屈伸運動,好嗎?

2、師生一起做手臂屈伸運動。

3、問:誰來說說“手臂屈伸運動”時骨骼和肌肉是怎樣工作的?

4、學生彙報。

5、師說:聽不懂,還不太明白。老師現在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你們怎麼能讓小朋友明白呢?

6、學生說。(如果學生說不出,教師引出手臂屈伸模型)

7、小組玩手臂屈伸模型,同學互相解釋。

8、師:誰來再向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說“手臂屈伸運動”時骨骼和肌肉是怎樣工作的。

9、提示“模型”——方便解釋(板書)

(二)嘗試建模,初步理解建模的步驟

1、師:你們會不會做模型呢?

2、學生回答。

3、板書“地球內部的構造”模型,你會不會做呢?

4、小結:建立模型我們要先“瞭解資訊”。

5、地球內部的構造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說)

6、出示“地球內部構造”模型,讓學生把資訊收全、收完整、收準確。

7、“選擇材料”——三種橡皮泥:你們打算怎麼做?學生說。

8、學生分小組製作。

9、教師巡視,幫助切開,讓學生進行比較。

(三)探究“黑盒子”,建立圖形模型

1、師:同學們真聰明!我們很快就能製作“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

2、出示黑盒子:裏面隔成了幾種形狀:三角形、長方形??還有一顆彈珠。

3、請同學們畫出裏面隔出來的形狀。

4、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彙報。

5、全班交流。(學生將自己組研究的結果畫在黑板上)

6、小結:圖表也是一種模型。

(四)閱讀拓展,認識其它幾種模型(公式等)

1、你還知道哪些模型?學生回答。

2、推薦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紙”,認識其它幾種模型(如公式等)。

教學設計模型8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細胞的基本結構,知道了細胞膜、細胞器膜、核膜在組成成分和結構上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繫。並知道了生物膜都是選擇性膜透過。爲什麼生物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這與生物膜的結構有什麼關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透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點。

2.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透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

(2)發揮空間想象力,透過親自動手製作模型,構建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三、教學難點

1.利用資料和模型嘗試構建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過程。

2.設計細胞膜流動性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謎語引入

大屏幕演示:她隔開了原始海洋的動盪,她爲我日夜守邊防,她爲我傳信報安康。沒有她,我一個小小的細胞的存在將是無法想象。

問題:(1)她是指細胞的哪一部分結構?體現了她的哪些功能?

(2)細胞膜的化學組成成分主要有什麼?

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那麼生物膜具有怎樣的結構,使其能完成上述功能呢?讓我們親歷科學家的探究歷程,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結構的真相。

2.生物膜結構的模型構建

資料一:磷脂分子的有關化學知識。磷脂是一種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組成的分子。磷酸“頭”部是親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問題①:磷脂分子在水的表面(空氣—水介面)上將怎樣排布?

問題②: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最有可能是哪一種?原因是什麼?

問題③:在實驗和觀察的基礎上推理得出結論,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嗎?如何證明你的假設是否正確?

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透過觀察和實驗驗證。

學生小組討論後,擺出磷脂在水錶面的排布,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情況。

資料二: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er和del作了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空氣—水介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佔的面積相當於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問題①:在實驗中爲什麼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分析?

問題②:這個實驗證明了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是哪一種?

讓學生對自己建立的模型進行修正。引導學生繼續提出問題“蛋白質位於細胞膜的什麼位置”,讓學生擺出自己認爲的蛋白質在細胞膜的位置。

最後提出物質跨膜的方式是怎樣的?它與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有什麼關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設計模型9

備課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的宇宙模型,這是針對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已有的知識基礎而編排的,利用他們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並有強烈的動手慾望,因此,本節課的主旨是在教師引導下,啓發學生去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並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能力。

教學目標:修改“宇宙模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

難點:根據資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教法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教具:各組製作的宇宙模型;蒐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

上一節課我們動手製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

(板書課題)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並全班討論。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討論本小組內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的現象和規律,根據現象與規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並在作業本上呈現出來。(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或其他……)

根據本小組內的分工和蒐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第二、三課時

表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展示完善後的宇宙模型,交流經篩選後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並說出修改後的好處。

回答別人根據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拓展活動:

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容。

教學設計模型10

教學目標:

1、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來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來解釋事物的原理。

2、瞭解建模的思路,能自己初步設計模型。 教學難點:

瞭解建模思路,能自己初步設計模型

教學準備:PPT課件、草履蟲模型、肺呼吸模型、導學案 學生準備:暗盒模型1(6套)、暗盒模型2(6套)、肺呼吸模型材料(6套)玻璃球、盒子、障礙物2個、飲料瓶、剪刀、雙面膠、橡皮筋、橡皮泥一塊、氣球2個、吸管。

教學設計:

一:情景匯入,出示模型

1、過渡:教師拿出恐龍模型,問:同學們這是什麼?生回答:恐龍模型,再問:同學們見過更大的恐龍模型嗎?我們一起來看吧!

2、出示一組恐龍模型的視頻,引起學生興趣。 二:彙報交流,質疑總結

1、認識模型過渡:我們能如此清晰的瞭解了恐龍這種早已滅絕的史前生物,歸功於這些惟妙惟肖的模型。模型在生活中很常見,上節課我們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讓我們來看看你都找到了哪些模型? 小組彙報預習單第一題。 全班討論質疑交流。 師總結:

模型這個大家族種類繁多,按用途分有房地產模型、軍事模型等;從材料上有木質模型、樹脂模型等;從表現形式上有物理模型、數學模型、結構模型和仿真模型等。

2、瞭解模型的作用學生過渡:回憶從三年級到現在你在哪裏用到過模型,這些模型是怎樣模擬事物的?它們起到了什麼作用? 小組彙報預習單第二題。 師總結:

理解模型的作用:用模型來描述抽象事物;用模型來解釋事物的原理。

3、分析暗盒模型學生過渡:這裏有兩種密封的盒子,盒子裏有一個滾珠和一些用其他材料做的障礙物。障礙物粘在盒子的某個部位,不許開啟盒子,想辦法把小組內共同認可的障礙物的位置畫下來。 小組彙報預習單第一題。 全班討論質疑交流。

師總結:我們除了分析障礙物的位置還要發現更小細節,比如不同的材料。

4、建立模型,總結提升師過渡: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空氣從鼻腔進入,沿着咽喉、氣管到達左右支氣管,進入左右的肺,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材料,小組合作製作一個肺呼吸模型。 學生製作,評比交流。

總結:

“建立模型”毫無疑問是一種抽象,因爲模型畢竟不是真實世界,有太多的簡化。比如同學們製作的肺呼吸模型,呼氣時氣球裏基本沒有了空氣,但實際我們在呼氣時肺裏還有近1000毫升的餘氣;再比如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模型,鐵球比棉花落地塊,我們現在都知道是錯誤的,而在當時他僅僅忽略了一個微小的因素空氣的阻力;任何模型都會忽略一些東西,用好模型的關鍵是要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模型忽略了什麼,也就是說你的模型適用的環境是什麼。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我們的導學案是用打印機打印出來的,有沒有聽說過,打印機可以打出這樣的肺模型(出示肺模型),或者打印出一座高樓或橋樑的模型呢?這就是神奇的3D打印技術,課下同學可以去上網尋找相關的資料來研究一番,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教學設計模型11

[摘要]教學設計方案是否需要統一的模型是教學實踐的疑難之一。從設計活動內在諸要素之間的關係及設計方案的功能與作用的哲學層面,分析其共性與個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同一性”是進行設計活動的共性原理,是設計者進行自覺設計活動的基本理論依據;“統一性”是設計結果的形式,是保持不妨礙個性化設計結果的一般載體。“同一”即“統一”,“同一”性的原理爲高職教學設計方案統一模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論的指導。

[關鍵詞]教學設計;模型;哲學思考;同一性

一、思考問題的提出

教育目的是一個複合體。由於教育者的認知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教育觀;而教育觀的趨向影響着教學意義的取向。由於教育觀的不同,教學目標決策、教授內容選取、教學價值導向也會有所不同,從而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故言,教育觀是教學設計的故園。當認爲個體發展需求是學校教育活動存在的前提,“教育的價值在於促進個體的發展,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1]的時候,學情特徵便成爲教學設計更多考慮的因素,旨在滿足不同學生個體情趣、基礎層次的教學方案,便成爲“個體本位論”教學觀的港灣。當認爲社會需求是產生教育活動的根源,教育應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行業需求、崗位要求就成爲教學設計更多考慮的因素,旨在滿足社會需要的教學方案便成爲“社會本體論”教學觀的落腳點。教學設計方案成爲教育觀迴歸的驛站。高職教學設計疑難的釋解需要回溯到它的本源,以哲學思維解答教學設計研究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教學設計方案是設計教學活動的載體。在這種形式之下,設計要素之間及設計方案的功能與作用,存在着共性與個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其共性引發出教學原理的“同一性”,即教學設計活動所遵循的共性的基本原理;其個性引發出設計活動結果形式的“統一性”。對於前者,異議不大;而對於後者,分歧較多。設計結果的形式是否需要採用統一的模型是學校管理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個難題。我們提倡教學設計方案形式“同一”性的原則,這不僅僅是在哲學上“同一”與“統一”的相通,設計方案內在規律一般性和特殊性能夠達成統一的趨向,也是教學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的需求。

二、教學設計方案的功能及其內在矛盾的統一

(一)教案的概念及其功能

教案,又稱教學方案、教學設計方案。它是教師爲完成教學任務,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以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教學情況爲基本依據,以科目單元、任務、項目、環節、情境爲基本單位,對教學目標、材料、程序、方法、條件等進行具體的、合適的選擇、決策和合理地編制的實用性方案。教案可以是課堂教學思路提綱性的簡單方案,也可以是盡心滲透教學意圖的詳細編輯。無論是簡案還是詳案,都“具有授課功能、展示功能和檢查功能。授課功能是指用於教學,是給自己看的;展示功能是指用於交流,是給同仁看的;而檢查功能是用於被檢(查),是給領導看的。因此,教案必須是‘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統一’”。

(二)教案功能之間的矛盾

就授課功能而言,教案要求實用、方便,教案的體例和內涵可以多元化、個性化,盡顯課程特色和教師的授課風格、職業習慣。“那種認爲存在一種唯一的最佳教學設計模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有多少設計者與設計情境,就有多少設計模型。”[2]課程特徵、教學風格及學情的多樣性規定了教學設計模型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與教學設計模型“同一”性原則形成矛盾。用於同仁交流的展示功能也存在着這樣的矛盾。這種矛盾在管理檢查功能上表現得尤爲突出。在教學管理上,由於評價的需要,“同一”性不僅具有管理上的必要,而且在理論上也具有必然性。否則,教案的評價難以採用“同一”的標準,教案的優劣難以評定;重要的是,如若不採用適用於職業教育特徵的“同一”的教案體例或模式,職業教育較之於普通教育教案的特徵和特點難以鮮明地體現。從哲學層面講,規範意味着僵化的開始,“同一”意味着個性的扼殺和創新的止步。在教學設計必然性、“同一”設計模型的必要性之下,如何避免因規範而步入僵化、因統一而失去活力,使設計模型多樣化、設計方案百花齊放,充滿教師的個性特徵和創新活力,使教學設計“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統一”呢?這種矛盾的對立,單純地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解決,難以達到教師自覺接受和順暢執行的效果。

(三)教案形式的“同一”

自覺的行動來自於理論的自覺。課程特色、授課風格和學情的多樣性所導致的教學設計模型的多元化與“同一”性原則能否達到理論上的統一呢?在授課功能上,“雖然具體的教學設計模型不同,但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保持極好的同一性”[3]。課程特色和教師獨特的授課風格並不等於教案體例可以特立獨行、不受限制。教學設計方案特殊性之中總是包含着一般性,並受到一般規律的制約。教案的共性由基本資訊和教學要素組成。基本資訊包括課程名稱、教材、班級、地點、教師情況等內容;教學要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手段、板書設計、課時分配、作業佈置和教學反思等教學組織過程中的諸要素。以上共性的基本資訊和教學要素在教案形式和教學基本程序上存在同一的可行因素;在教學實踐中統一教案的體例,採取“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存在着可能的趨勢。而這種可行因素和可能趨勢在檢查管理功能上衍化爲職業教育規律下理論上的必然。“職業教育的教案除具備普通教育教案的特徵外,還必須有強烈的職業教育的特徵,其必須有職業性、直觀性和實踐性,體現理實一體、任務引領、工作過程和資訊技術等特點”。在此,一般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原理所要求的是教案統一體例的必然趨勢。

(四)教案功能矛盾的解決

在“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之下,如何展現不同的課程特色和教師的個性風格呢?假設,“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是框架性的規範性要求,共性的基本資訊和教學要素中共性的要求,不影響“同一”的規定性要求,仍然保留着“同一”的完整性。在傳授知識和實習、訓練技術技能的內容及其教學活動的步驟、環節、學時的具體設計安排,教學目標的設定及其達成度,具體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語言的設計,完全可以由教師依據課程的需要和自身的個性風格而自主決策,教師完全擁有盡情發揮的空間。因此,在“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之下,教學管理者提供不同風格的教學設計體例和適度的規範空間,既可以保持“同一”教學設計模型的規定性,又滿足了不同特徵的課程和不同教學習慣的教師的需要。這是執行教學設計模型內在的策略性要求。

三、教學設計模型是青年教師成長髮展的要求

初涉教壇的青年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和對教學規律的準確把握,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重難點不明、教學環節設定不合理、問題解決手段不科學等問題。如何快速地適應規範的職業要求,加快教學業務的發展,提高教學實效性,進行規範的教學設計培訓和採用“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使之借鑑運用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在本院青年教學設計培訓班的調查中,在“教學設計是否有必要”問題上,64.5%的青年教師認爲“很有必要”,35.5%的認爲“有必要”,意向統一。在教學設計模型問題上,支援“學校設定2~3種(模版)形式,由教師自己選擇”的佔到80.6%;支援教學模型“由教師自己設定”的有19.4%,多數擁護“同一”教學模型的推廣,並建議提供優秀教學設計範本、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的方法等材料,以供借鑑。“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在具有直接借鑑功能的同時,更具有引領示範的作用,那些對“同一”教學設計模型意識模糊的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會借鑑、對比“同一”教學設計模型與個性教學設計形式的優劣,爲“同一”的教學設計模型提供進一步完善的經驗。

四、規範教學設計模型下個性風格的發展

“同一”的規範模型提供了教學設計的範本,是一般教學規律之下設計方案形式的統一,並不意味着限制了教師創新個性發展的空間。在一定的教育教學觀基礎上,在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目標的決策、教學程序的制定、教學情景的創設、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語言的設計等方面,教師均可以按照課程的特徵和個人專業基礎及風格特徵,創新獨特的教學設計方案。尤其是在教學目標決策和教學活動組織方面,教師有獨立發揮的空間。教學目標決策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它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方向和教學的進程,影響教師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同時爲教師提供了檢驗教學效果的標準”[4]。因爲影響教學設計的主要內部因素有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個性心理品質等;主要外部因素有學生、教材和社會等。在這些因素綜合的交互作用下,教師會形成千差萬別的具有個性特徵的“適當的教學目標”和不同風格的教學活動方式。比如,由於對教學意義和知識的理解的差異,在教學目標決策時,有的教師注重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把知識視爲發展學習能力的材料和途徑,因而在學習理論上自然地傾向於認知主義,在目標決策時,更多考慮的是把“注重對學習者資訊處理和加工能力的培養”[5]作爲主要的教學任務和評價內容;而有的教師則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習理論上自然地傾向於行爲主義,把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爲教學的主要任務和主要評價內容。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目標一旦確立,教師就會根據教學目標,採用一定的教學策略,設計適宜的教學活動和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形成具有個性風格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4][5]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6,14,20.

[2][3]RM加涅,WW韋傑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4.

教學設計模型12

一、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設計模型的理論依據

中等職業教育和行業培訓與高等職業教育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前者的研究內容往往側重於操作性較強的職業技能和行爲規範,培養初、中級的技術人才;高職教育則不僅要考慮操作性的技能和行爲道德規範,還要關注學生人文素質和認知策略的培養,提高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整合能力從而解決同一職業領域中不同的職業問題。爲此,我們在教學設計工作中應該嚴格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用科學的理論去指導實際。

(一)“做中學”的思想

“從做中學”是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無論在哪一種職業領域中,對於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和職業知識、技能的掌握都必須透過實際的“做”才能得到保證。在“做中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將職業技能的教學設計工作分爲實際練習和資訊呈現兩大部分,邊練邊講。對實際練習進行設計是整個教學設計工作的重要內容,資訊呈現從屬於實際練習,用必要的、足夠的資訊支撐技能的學習。

(二)傳播學理論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資訊交流的學科。運用傳播學理論指導教學旨在提高資訊傳播的質量和效果,教學設計要重視研究教學資訊的傳播過程。首先,教學內容對職業教育至關重要,講什麼、講多少、如何講、講到何種程度都需要認真分析。內容一方面必須要服務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與實際問題有較高的相關性,向學習者傳播的資訊最好是學習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直接利用的知識與技能;其次,合理選擇和安排教學資訊的傳播方式和呈現順序。爲了保證教學資訊的有效傳播,我們需要對不同類型的教學資訊進行正確的編碼,即考慮什麼樣的資訊適合口頭表達,什麼樣的資訊適合書面閱讀,什麼樣的資訊適合視頻播放等。此外,資訊傳播要符合受衆的認知規律,我們需要認真考慮教學資訊的呈現順序和每次呈現的資訊量,以提高資訊傳播的有效性。

(三)符合人類資訊加工的基本規律

關於學習和資訊加工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對職業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理論有助於我們分析職業技能訓練的整體思路,對訓練步驟、現象和學習者的反應進行科學的解釋。

1.資訊的自動化加工和受控加工。認知心理學將知識劃分爲“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陳述性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靜態描述,用來回答“是什麼”和“爲什麼”的知識;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做”的知識,它是一種關於行爲步驟和認知策略的知識,是一種動態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兩類知識經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在程序性知識方面,有自動化的資訊加工和受控的資訊加工之分,自動化的程序性知識主要是指經過充分練習而達到熟練的技能,例如計算機中文輸入的技能、讀與寫的技能。受意識控制的程序性知識需要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它們在學習和訓練之後難以達到自動化程度而且容易出錯,例如,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我們按照在不同問題情境中的操作方式的特點將職業技能分爲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兩大類。操作性的技能涉及大量的可以自動化的程序性知識,具有較高的自動化水平,它們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以相似的操作方式解決問題,這些技能隨着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少地依賴於意識控制,使得學習者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常規的、新的需要受意識控制的任務之上。此外,學習者成功解決不同情境中的職業問題,僅僅靠操作性技能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許多與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步驟和思維方式相關的策略性技能,並在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中透過自我意識的參與,對已經掌握的各種技能進行整合運用。策略性技能在解決不同問題的操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它們通常被用來解決不確定的、綜合性的職業任務,需要學習者意識的積極參與。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職業技能都包含一些(有時是大量的)從屬的子技能(先決技能),掌握這些子技能是獲得嫺熟職業技能的前提。例如,“使用計算機圖形處理軟件(PHOTOSHOP)的技能”,相關的子技能可以包括開關計算機的技能、安裝軟件的技能、主機與掃描儀的連接技能、操作系統的使用技能、開啓軟件的技能、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鍵盤輸入的技能、使用快速鍵的技能、設計的經驗、綜合性操作技能等等。在衆多的子技能中,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些做自動化處理,如開關計算機、安裝軟件、掃描儀的連接、鍵盤輸入、快速鍵的使用等;而對其他技能進行意識參與和控制,如分析問題並進行設計和創新。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就是要確認哪些子技能應該以自動化過程操作,哪些子技能應該在訓練之後由受控過程操作。

2.圖式理論。圖式(schema)是知識在人腦中的儲存單位,是認知的基礎,人們處理外界的任何資訊都需要調用大腦中的圖式,並依據圖式來解釋、預測、組織、吸收外界的資訊。圖式理論對職業技能訓練的指導意義不容忽視,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者對教學內容進行圖式建構的過程。圖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解釋客觀事物,例如:“修理工對汽車進行故障檢測”這樣一個圖式,我們可以將“修理工”概括成所有的人的資訊,也可以具體到老人、青年人、男人,甚至是我們自己;至於是什麼汽車、什麼型號、檢測工具和檢測場所等資訊就需要根據我們的經驗和當時的客觀情景做出判斷,選擇恰當的圖式來解釋,學習者的認知圖式可以表徵其所具有的全部經驗,蘊藏着各種各樣的資訊。圖式理論強調認知主體已經具備的知識及知識結構對新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因此,培養學習者成熟有序的認知圖式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將有助於學習者對新資訊的理解與重組。實際上,熟練的職業人員就是將其知識圍繞一定的問題領域組成有序的認知圖式,因此他們解決問題既快又少出差錯,這就是專家與新手的區別。

3.遷移理論。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根據遷移範圍的不同,可以分爲自遷移、近遷移與遠遷移。自遷移經常表現爲已經習得的經驗在相同問題情境中的重複。近遷移是把所學的經驗遷移到與原初的學習情境比較相似的情境中。如果學習者能將所學的經驗遷移到與原初的學習情境不相同的其他情境中,即產生了遠遷移,例如,將校內學習的經驗遷移到校外的實際工作中去。在職業技能的訓練中,需要重視培養學習者知識和技能的遷移能力,尤其是提高近遷移、遠遷移有效發生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了網絡操作和資訊查詢的相關技能之後,就要促使這些技能向其他類型的技能學習遷移,透過瀏覽網頁、查詢資訊、協作對話等方式幫助學習者獲得新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職業的綜合能力。

二、高等職業教育技能訓練教學設計模型

職業技能是包括操作技能、方法策略和素質修養等各種能力要素在內的綜合概念,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學設計工作需要圍繞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徵,在考慮社會需求和學習者特徵的基礎上確定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分解出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各類子技能,分析並確定有效訓練各種子技能所必須呈現的教學內容,爲子技能的練習設計教學,最終促使各種子技能之間的融會貫通與優化整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技能訓練教學設計模型

(一)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

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習者特徵進行不斷地調整,尤其對於技術更新快、發展迅速的行業來說更是如此。根據社會對職業的需求狀況,我們可以對職業崗位羣的基本特徵以及各類工作崗位的工作職責、任務等方面的內容做出客觀的鑑定,明確崗位對學習者在職業技能上的具體要求。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工作任務和崗位的具體要求不同,對學習者職業技能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我們在廣告設計、教學培訓、影視製作、網頁和課件製作等許多職業領域經常使用PHOTOSHOP軟件進行設計工作,但對軟件的操作技能在程度上會根據工作任務和崗位要求分爲精通、熟練、掌握和會用等不同層次,有些工作要求學習者熟悉軟件的每一個功能,並能綜合應用;而有些工作則只需要掌握軟件的某些特定功能即可。因此,對職業技能目標的清晰描述應該建立在認真分析社會需求和工作崗位的層次以及技術水平的基礎上。

學習者特性是影響職業教育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職業對於學習者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對學習者性別、性格、身高、家庭背景和工作經歷等特殊要求。同樣,具有不同特徵的學習者對於不同職業或同一職業中的不同崗位的適合度也不相同,對即將學習的職業技能也存在不同的學前準備,包括知識、技能和心理準備等各方面。因此,教學設計工作應該在瞭解學習者認知規律和學業水平的基礎上,在目標的高低、內容的深淺以及學習者特性和崗位要求等問題之間尋找平衡點,做到因材施教。

(二)職業技能解析

這部分工作是對職業技能的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將職業技能分解成較低層次的各項子技能(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並針對各項子技能進行實際練習的設計和資訊呈現,以促使教學活動的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此外,我們還需要全面考慮職業或崗位對勞動者素質的各種要求,以保證在技能訓練的同時提高學習者的素質修養。職業技能解析是教學設計工作的關鍵,整個設計過程要堅持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動腦分析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1.實際練習設計。操作性技能在經過學習和訓練之後容易達到較高的自動化程度,並能以相似的操作方式運用於不同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操作性技能的三個階段依次是感知、練習和自動化。在感知階段,學習者透過預習、觀察、模仿、聽講等方式,對學習任務和技能操作過程及其完成方法建立初步的認知圖式。在練習階段,透過反覆的練習或實踐,把感知階段獲得的認識具體化,並把呈現的資訊同技能相聯繫,完成技能的學習。在大量的練習或實踐之後便開始進入技能的自動化階段。知識編匯是促進技能自動化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加工方式,它既包括對新獲得知識的合併,又包括對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的知識的“板塊化”,主要由實際練習的密度和數量所決定,連續和重複是促進知識編匯,形成圖式的關鍵概念。爲操作性技能的訓練進行實際練習的設計旨在藉助知識編匯促進技能的自動化,提高近遷移有效發生的機會。教學方法一般與重複、模仿和操練有關,要求學習者不斷地進行技能操作和強化,重視經驗和技巧的傳授。

對於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僅僅掌握一些操作性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者還需要透過自我意識的參與,運用策略去解決不同情境的職業問題。策略性技能在學習和訓練之後不容易達到自動化程度,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需要不斷進行調整,主要涉及策略性知識和思維方法,技能運用需要學習者意識的參與和控制,例如設計的技能、自我調控的技能等。策略性技能不僅能夠幫助學習者完成本身的職業任務,而且能被應用於解決更廣泛的職業領域的問題,具有遠遷移的特徵。對策略性技能進行訓練,關鍵是要促進學習者認知圖式的形成與發展,提高遠遷移有效發生的機會。在許多情況下,學習者透過學習獲得的關於職業技能的認知圖式並非是成熟有序的,當學習者發現自己的認知圖式是錯誤的或是不足以完成訓練任務時,就需要運用策略、調控意識、積極思維,在原有認知圖式的基礎上努力創建新的認知圖式或是調整已有的認知圖式,以適應新的問題情境。以一系列例子爲基礎的歸納對於策略性技能的獲得是一種重要的過程,它能幫助學習者在一系列認知的基礎上創建新的認知圖式、調整已有的認知圖式,使認知圖式同現實經驗更爲協調,它需要學習者的主觀努力和有意注意。爲了幫助學習者對新資訊進行歸納和分析,我們應注意多爲學習者創造“思、講、議、練”的機會。

2.資訊呈現。資訊呈現從屬於實際練習設計,是在恰當的時候向學習者呈現必要的資訊以支撐技能獲得,呈現的資訊中既有陳述性知識也有程序性知識。爲了促使操作性技能的自動化,我們需要在訓練過程中及時地向學習者呈現對技能練習有幫助的事實、概念和規範,或是對技能進行必要的描述和演示。這些資訊通常能夠被直接地嵌入到學習者已有的認知圖式中,並對技能操作直接產生影響。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考慮爲學習者提供正確的示範或是爲學習者建立一個資訊支援或幫助系統,方便學習者在實際練習中對需要的資訊進行查詢。爲了解決實際問題,我們還需要爲學習者提供解決問題的參考、步驟、案例和思路,這些資訊有助於策略性技能的學習。爲策略性技能訓練呈現資訊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習者獲得解決問題的成熟有序的認知圖式,這些認知圖式可以被學習者用來解決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的問題。爲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習者進行積極的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分析、完成新的、不熟悉的職業任務,促使新資訊與記憶中的資訊產生聯繫。教學可以讓學習者一邊做一邊解釋做什麼和爲什麼,這樣既有利於前後知識的關聯,還能將新資訊保持在整個訓練過程中。

(三)技能整合

在技能解析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一系列從屬於某種職業技能的子技能,包括操作性技能和策略性技能,它們都是學習者從事職業工作必須掌握的。技能整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職業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以及教學資源條件,透過系統集成的方法,將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子技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讓學習者在一個系統性較強的專業實踐教學與訓練活動中獲得技能的遷移和能力的變化。技能整合是培養學習者可持續發展能力,成功解決職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在層次和水平上與其他教育類型相區別的主要手段。

三、結束語

高職教育的任務在於培養學習者熟練規範的操作性技能與高效獨特的策略性技能,使學習者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在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得到強化和矯正,最終實現技能的自動化和認知圖式的建構。教學設計作爲一種有效的設計方法對提高職業技能訓練的效率和質量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爲此,我們應當重視研究高職教育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於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設計模型,積極尋求解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我們相信,經過不懈努力,高等職業教育必將成爲推動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強大動力。

標籤:教學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