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1

本節課是一節作業評講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乘法形成性作業題。透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乘法的相關內容已經有所有掌握,本單元作業題主要是檢驗學生的對本單元的學習情況,課前老師已經對學生作業做了批改,分析了學生的問題所在及知識欠缺之處,在作業講評中,老師和學生共同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對學生錯誤較多之處進行深入剖析,師生在課中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開課之初,老師引導學生回顧了本單元所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彙報了整十數乘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接着教師進行逐題講解,每一題教師都採用了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題目,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要求問題,培養了學生審題、分析題目的好習慣。第1題中,學生錯誤原因是沒明白五月份有多少天,甚至有的學生看到5月份直接用5表示天數,課中老師先讓學生分析解決這個題目關鍵是要分析什麼,這時有同學舉手說分析5月份天數,接着補充了怎麼判斷5月有多少天的相關知識。

在本題中,老師的講解有些欠缺,因爲後面最後一個題目也是有關月份和天數的問題,都涉及到了月份天數,老師可以在此處對一年中的12個月天數的判定方法做補充。

第2題是有關估算的問題,老師讓學生自己來說估算方法,讓學生說出爲什麼把72估成70,把58估成60,作業中也有學生採用了大估和小估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爲什麼這個問題用中估比較好。

第3、4、5題目較爲簡單,學生多爲計算錯誤,應強調學生認真計算。最後一題是根據材料解決問題,這是一道綜合應用的題目。首先,老師讓學生說一說看到這個題目後的做題步驟是怎麼樣的,有學生說先把材料讀一遍,在看問題,有的學生說先把問題看一遍,再帶着問題看材料,然後再來根據已讀的資訊解決問題。

兩個不同的回答,讓學生對比得出哪種解題步驟比較好。第一個小問題是找數學資訊難度較小,第二個問題是有關時間的計算,較爲複雜,老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思考,讓學生探索間隔時間的計算方法,時間的計算方法有多種,學生經討論探究出方法後彙報,在彙報過程中幾個同學語言表述不清,對計算中的一些數據的意義沒有分析透徹,老師在此處還要加強引導,對涉及到的數據應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清楚每一個數字的意義和來歷,此處,還應加以變式練習,對時間計算知識進行即時鞏固,效果會更好。

第三個小問題是有關日期的計算,首先讓學生說出計算的哪兩個日期之間的天數,很多同學認爲是5月20日——6月15日,此時教師問到:“5月20日開工那天生產了沒有?6月15日發到災區,那天生產了沒有?”學生經過思考很快得出“5月20日生產了,6月15日沒生產,那就是讓計算5月20日——6月14日之間有多少天”。

然後引導學生要知道這兩日期之間有多少天就要必須知道5月工作了多少天,6月工作了多少天,6月份很顯然工作了14天,要知道5月工作了多少天就要判斷5月份天數,很多同學恍然大悟:“31—20=11(天)!”此時老師應該發問:“爲什麼減20?”讓學生明白是20日生產了,是前面19天沒有生產,減20應該多剪了1天,所以還應該加上1,就是12天,加上6月份的一共是26天。此後,老師還設計了變式練習,結合我校的教學樓建設情況,設計如下題目:“我校教學樓於20xx年11月20日動工建設,預計於20xx年8月25日竣工,你能計算出教學樓預計要建設多少天?”這個問題也是有關日期天數的計算,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討論交流,再彙報。彙報中,教師引導學生關鍵分析20xx年的11月建設了多少天,其餘月份的就很好計算了。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上完整的一節作業講評課,回顧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講評中沒有創設情景逐題講解有些枯燥,老師可以在課前創設生活情景,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有些題目可以相應增加些變式練習,這樣會更有挑戰性。作業講評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是家常便飯,可是如何上好作業講評課,如何讓學生學的更輕鬆,知識掌握更牢固是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研究的問題,相信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能有更多的收穫。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複習兩道有聯繫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爲後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彙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後,我並沒有急於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透過剛纔的研究,你有什麼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髮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於我們開始選擇的資訊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於以後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啓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後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3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細觀察,善於思考,有意識地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你會覺得數學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當它運用到生活中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們的數學!

關於估算的幾點思考:《乘法估算》,從三年級開始,一直覺得最難上的便是估算課,沒有標準的答案可言。有些學生甚至先算出標準答案然後再進行估算,我不知道對這些學生說什麼好。

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學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學目標和學生所要達成的知識點卻不一。我找了一些資料,將區別羅列如下: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估算:

大綱要求:

重視估算的教學,注意各種算法的結合,加強算法選擇的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並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於數感的培養。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並不難,關鍵在於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這要靠教師持之以恆經常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多做估算的練習。

在這一單元中,口算、估算、筆算都出齊了,怎麼處理好這三算之間的關係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這裏要處理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進,達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適用場合和範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什麼樣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並不難,關鍵在於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要靠老師持之以恆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除了讓學生學習如何用估算解決問題,形成合理選擇估算策略的意識外,在計算教學中也要重視讓學生養成運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習慣。例如,在教學精確計算之前,讓學生先估一估計算結果的範圍;在精確計算之後與估算結果對比,判斷計算是否正確等。長此以往,培養學生用估算來檢驗精確計算結果的習慣,體會估算的價值。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4

一、 以遊戲教學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學是小學生的天職。南宋朱熹說過 “ 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 ”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標準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已成爲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而遊戲是學生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教學知識用遊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本人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一開始就運用猜謎遊戲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他們興奮起來。在遊戲裏滲透解決應用題的兩要素“兩條件,一問題”,爲例題教學做了鋪墊。

二、以 “生活情境”的匯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於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儘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經驗”的藉助,思考數學問題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啓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着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繫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現“數學就在我身邊”。 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5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這節課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這節課主要幫助學生聯繫已有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學會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分析數量關係,探尋解題思路,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所謂從條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從已知條件出發,想出由這些條件所能解決的問題,並最終與所需解決的問題建立起聯繫,這是一種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幾乎都會運用到這一策略,所以理解並掌握這一策略,對於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執教這節課的過程中:

一、從提問匯入,初步感受策略

課始,我創設了“小猴樂樂的農場”的情境,提供兩個已知條件,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根據有聯繫的已知條件可以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後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題,透過讀題,找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已知條件的含義,引導學生體驗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運用的過程和特點。

二、比較反思,注重解題過程的回顧

教材中的例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列表法,另一種是算式法。在學生嘗試解答之後,我讓學生比較一下這兩種比較的方法有什麼共同之處,體會到雖然解題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從條件出發思考,結果也是相同的。回顧解決這道題的過程:讀題,找已知條件和問題,分析有含義的已知條件,解決問題。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題,我將它安排在解決了例題之後,我覺得這兩題其實是十分類似的題型,所以在完成例題之後再完成這道題,然後將兩道題的分析思考過程放在一起,比較一下這兩道題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有什麼相同之處,從而得出從條件一步一步地到問題的解決的過程,體會從條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驟,幫助他們由具體到抽象,不斷加深策略體驗,逐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三、低估了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

在解決例題和想想做做第2題時,都是由我帶着學生一起分析有含義的條件:“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個”和“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理解這兩個已知條件的含義的,所以我應該在理清了已知條件和問題之後就放手讓學生來獨立完成,然後再交流想法:爲什麼這麼做?學生應該會說到從哪個條件得到什麼等等,這樣更能體現從條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視了列表、畫圖輔助方法優勢的滲透

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來解決。本節課還滲透了列表,畫圖等多種方法輔助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特點,合理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策略運用過程更具針對性。在學生解決完例題後,指名讓學生上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沒有很好的認識列表這一方法,學生只是在運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結果之後把每天摘桃個數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沒有體現出列表這種方法的優勢,所以這裏我應該引導學生認識一下表格,瞭解一下表格的裏的內容等等,讓學生明白列表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解決“想想做做”第3題時,由於教材中已經提供了18個圓圈,學生很快根據條件找到了答案,然後我讓學生透過算式的方法再解決一遍時發現較多學生有困難。其實這裏是一個讓學生髮現畫圖方法優勢的好機會,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後,我應該適時地總結:有的實際問題,運用畫圖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們要針對具體問題合理選擇解題方法。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不盡人意的環節較多,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沒有突出從條件想起這一策略的優勢,需要進一步改善。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6

一、選擇貼近同學的教學內容,使同學愛學,樂學。

首先,同學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簡單的倒推思想,比方說乘公交車,早上上學,放學後按原路返回等等;並且,同學有四則運算的基礎,我只是將同學以前接觸過的簡單的生活倒推經過加工,變爲本節課中的帶有數學味的倒推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上,貼近了同學的最近發展區。

其次我認爲教學內容的選擇,貼近同學的生活。我從引入時讓同學初步體驗倒推,到探索倒推的方法,再到綜合應用,都是創設了同學喜聞樂見的情境,如:收集郵票,兩杯果汁的多少;設計了同學喜愛的遊戲,如:玩撲克牌。這種貼近生活常態的出現方式,一方面,激活同學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經驗,另一方面,使同學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始終對本課的學習,有着濃厚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把生活引入課堂,充沛利用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同學貼近生活學數學,貼進生活教數學,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數同學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學有用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增強同學的數學素養。

二、選取合適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自主建構

這節課中,我十分注重讓同學在活動中進行自主建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體驗活動中學習

課一開始,就創設了說正反話,兩杯水倒推的情境,目的是爲了讓同學透過這兩個具體問題,充沛體驗什麼是倒推,怎麼樣進行倒推。也是在此時,我出示了板書:知道現在的數量,求原來的數量;讓同學邊體驗,邊學習,體驗什麼是倒推,並揭示倒推的一般方法。

(2) 在獨立考慮活動中學習

在獨立考慮中學習使同學經歷思維的深刻性。如:在郵票問題中,我在賦予例題收集郵票的實際情境以後,提拱給了同學三條探索建議,就放手讓同學獨立考慮倒推,並結合同學考慮後的結果,組織同學進行互動交流,並在關鍵處給同學以“點化”,使同學對倒推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點燃同學思維的火花。讓同學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這對每一個同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發展,探索並應用戰略的意識更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3)在遊戲操作活動中學習

遊戲是同學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我注意到了同學的這一特點,在課前設計了同學喜愛的翻撲克牌遊戲情境。讓同學在邊玩邊學,邊玩邊解決問題。從同學回答問題來看,這樣的開始,是非常感興趣也是十分有效的。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7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爸爸今年35歲,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幾歲?像這樣的題目學生基本上不會去做加法減法或者乘法,因爲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都會做除法。當然也有的學生會猜數,用驗證的方法做。35是幾的5倍?這個數字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算出來。這道題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沒有人會做錯的,他們都是沒有辦法才做對的。但是爲什麼做除法絕大多數學生肯定說不清楚。所以在學生做對的基礎上我要求他們畫圖,運用這個直觀的線段圖來說想法,找到關鍵句,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畫一格,爸爸就是5格,這5格就是35歲,那麼一格就是7歲。讓學生搞清楚兩者的數量關係,爲什麼要做除法?這個問題也是這題的關鍵,學生能說清了那麼這節課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在教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並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於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8

一、教材分析:

《用連除解決問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六冊《解決問題》中的例2和練習十三中的部分內容,前面的例1是用連乘解決問題,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繫。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除法並理解了除法的意義,這爲本課分析數量關係做好了孕伏,而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連除兩步計算試題的掌握程度,則爲本課的計算作好了鋪墊。教材透過情境圖60人表演團體操,平均分成兩組,每組5個小圈,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來引導學生在收集和整理資訊的過程中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解決一箇中間問題,從而學會用連除來解決問題,同時建立起解決這類問題的數量關係的模型,並能解釋應用,也爲後續學習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因爲有了前面從不同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經驗,所以學生完全有可能透過其它方法來解決。

二、教學目標:

1、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透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教學過程:

1、創境激趣:

多媒體播放運動會場景,聽到了熟悉的音樂,你知道這是在幹什麼嗎?(開運動會),上節課我們學瞭解決運動會中求隊列人數的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解決團體操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繫。

2、自主探究:

(1).從圖上你能獲得哪些資訊?(只出示下面的圖片)

(站成了2個大圈,每個大圈有5個小圈)教師根據學生所敘述的貼資訊。

(2).你能依據這兩條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

(3).現在老師再給你一條資訊。(多媒體出示這場團體操有60人表演)。現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4).(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②③:多媒體課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

(5).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

你會列式計算嗎?爲什麼用乘法計算?(表示2個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說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圈,必須要用到哪些資訊?

(6).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個大圈有多少人?必須要用到的資訊有哪些?

你會列式嗎?爲什麼用除法計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把舊知的複習糅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7).解決第三個問題,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板書到黑板上。

(8).那這個問題又該怎麼解決呢?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試着做一做嗎?

學生做完後,讓最快完成的學生上臺板書。

教師板書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個小圈:

25=10個

⑵再求出每個小圈的人數:

6010=6人

綜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個大圈的人數: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個小圈的人數:

305=6人

綜合算式:

(教學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學:

①讓講臺上寫完的學生講一講你是怎麼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麼?

②哪些同學與他的列式是一樣的呢?誰再來說一說?

③教師板書算理。

方法二教學:

①讓板書的學生先講一講每一步求的什麼?

②你們聽懂了沒有啊?誰能像他這樣再說說?

③教師板書算理。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地自主性,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說算理,並採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學生數學思考的能力。

提醒說明:

①6010=6(人)60裏面有6個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學生出現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求的是什麼,學生說不出來。教師指出:這種算式雖然答案一樣,但是我們不能說清每一步求的是什麼,所以一般不列這種算式。

(9).教師小結:

同學們,請看打屏幕:剛纔這位同學是這樣解答的:60人站成了2個大圈,所以每個大圈就站602=30人,每個大圈裏又有5個小圈,要求一個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這個同學呢,是根據有2個大圈,每個大圈裏又有5個小圈,一共就有52=10個小圈,再依據這10個小圈總共有60人,求出每個小圈就站6010=6人,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方法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回顧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進一步促進知識的內化,使學生明白解題思路的不同,纔會出現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靈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

(10).學生自主解決教科書第99頁的做一做(我會做)

①學生獨立看圖獲取資訊,教師指名說出你獲得了哪些資訊?

②指名學生板演,其餘學生開啟書本獨立解決。

③彙報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1至2名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鞏固強化新知,教師半扶半放,讓優生找出資訊,再讓所有學生自主的解答,並讓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在這裏解決講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採納,使學生明白必須要根據算理來列式。

3、交互反饋:

(1).我會說:(解決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分析: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又是什麼意思?有幾輛車?現在要求1輛車1次運多少千克?怎麼列式呢?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師這裏有一種方法,你們認爲這樣列式合理嗎?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讓學生分步說出每一步求的是什麼?其他學生補充、評價。

(2).我會連(解決練習二十三的第14題。)

學生直接連線,注重說明連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麼意思,除以3的3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這個問題是兩步計算呢?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降低了部分題目的難度,練習體現多樣化,注重學生講清算理。

4、全課總結

(1).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2).回顧這幾題,你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呢?先做什麼?再做什麼?

①仔細看圖,完整地收集資訊。特別注意隱藏的資訊。

②要明確問題,確定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③根據每一步要求什麼,選擇相關的資訊列式計算。

④最後寫上單位名稱和答。

(3).課堂作業:(獨立完成練習二十三的第15題。)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概況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們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後面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反思:

解讀教材,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不是放在解題方法的多樣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綜合算式的過渡教學,而是要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明白解決問題的思路。

新課標對於解決問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我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從問題入手的分析法,一種是從資訊入手的綜合法。本節課,我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思路,關注了學生解題過程中的所思所想,關注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採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學生數學思考的能力。很多學生往往只停留於會做不會說,或只是少數個別學生會說。所以,教師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上臺板書後,自己說出算理。讓下面的學生仔細的傾聽算理,教師透過一系列的追問:誰和他的方法是一樣的啊?、誰聽懂了他的方法啊?讓多名學生敘述算理。這裏教師並沒有在第一個學生說出算理後就急切地板書出算理,而是多讓幾個人說後,才板書出來。這種教學的策略,促進學生的傾聽和自我知識地完善。達到讓其他學生逐步內化地目的。從而學生才能從一種解題方法發展到兩種,三種。

不足之處:

1、教師在引導、幫助學生梳理兩種算法的過程中,圖文沒有結合好,教師要充分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教師的教學過程是用的綜合法解答的,梳理時可以用分析法來梳理,不僅讓學生在今後的解決問題過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間量提供基礎。還讓學生學會了用分析法或綜合法來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9

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爲止已經上了二節。整理這二節課,看看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不斷減少,課堂上學生的表述逐漸的流利,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在新課程背景,我們還要不要進行數學訓練。

當前無論是創優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爲將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嘗試把課堂教個學生,讓學生先自學,再全班交流,。畢竟是學生講解,聲音較小,不夠條例,不會組織課堂。長期以來,個別學生得到了培養,時間浪費較多,雙基得不到訓練。導致也有部分學生掉隊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麼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爲基礎的。

2、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學訓練。

數學訓練不等於“機械、重複”,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說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說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說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範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於小學生的思維處於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並不發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說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徵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爲表裏。每一個形中多蘊含着一定的數量關係,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透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徵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於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並能爲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後,接下來的就是透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麼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麼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於比較複雜的問題,如果能透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着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

《解決問題三》教學反思10

首先在第一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圖然後問知道了什麼,這樣的效果就是學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現在想這樣的文字的解決問題,應該先讓學生讀題,只有讀懂了題的意思學生纔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後面的表格上,我將重點弄錯了,認爲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要有序,課後與大家討論才知道,解決問題就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知道問題解決的方法。還有在討論的環節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如果開始就進行討論,這樣後進生就有偷懶的嫌疑,就不能達到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學生越來越好,後進生越來越落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甚至還會有一些同學就會對數學失去學習的興趣。第二個班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注意這些問題,效果明顯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