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透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透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爲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爲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爲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透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透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透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除法的含義及讀寫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教材在編排透過分東西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透過平均分的實例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從而引出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透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透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繫,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這樣有利於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唯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鞏固練習時,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整節課,透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範演示相結合,學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種分法的含義,同時,也很快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認識了除號,突破了“除法的含義”這一數學難點。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①、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書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我的瞭解學生實際情況後發現,他們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識基礎已高出了教材設計。因此爲我直接由平均分這一特殊現象在實際中的應用入手,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透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②解決如何"平均分"

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主要研究按份數平均分,這裏提倡多種分法。這樣的好處是更加接近日常分東西的實際情況,而且給孩子一定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尤其鼓勵學生的直覺判斷。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③、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8塊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塊,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然後透過有層次的鞏固練習加深對除法的認識,初步學會按份數分這種情況下列除法算式。

④、練習又分爲這樣幾個層次:第一道是基本練習,第二道增加了一些難度,其中一個條件是隱含的,學生只有認真審題才能提取出這個數學資訊,第三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藉助手中的學具,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最後一題要根據所給除數和被除數的範圍來確定被除數究竟是幾,是一道難度較大的題目,首先需要學生對除法有一定理解,還需要乘法基礎,尤其要有較強的分析、推理能力。這幾道題各有側重,層次分明。所選素材儘量源於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三、縱觀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以教材爲本並不是照搬教材,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平均分的認識就是本着這個原則設計的。這也是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爲本。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容。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後提出了數十種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蘋果圖時,有的學生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學生把10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着搶着要上來表現。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透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讓學生任意分6個桃子,從不一樣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樣多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除法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時抓住除法的本質屬性,淡化其非本質屬性。

課後,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兩點:

1、請相信學生能行!

過去,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記不住。課上教師說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說的機會並不多。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達、訴說。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流。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孩子們只有在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2、尊重學生的選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改實驗中,尊重學生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節課,如果按照先教後學的教法,學生學習的勁頭就會打消一半。而還學生的主動權以學生,讓他充分享受自主學習的快樂,學生那顆創新的幼苗沒有受到傷害,並且相信能長成參天大樹!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爲是3個2相加,一方認爲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說“有理走遍天下”,要說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爲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說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二年級數學第五單元《森林裏的故事》的內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爲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麼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隻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後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隻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然後我又透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麼是平均分以後,在後面的這幾個環節中,讓學生透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着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蔔、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於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麼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現了什麼?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透過一環一環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學很有意思,樂於產生更多的數學問題。

四、樂於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麼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於幫助別人,因爲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後,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透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後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匯入部分,我採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爲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爲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結合教研員的點評,以及自己的體會,對於這一節課,我總結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要學生操作,有直觀入手,再到抽象數學。在課前應該儘可能的幫學生準備好一切需要用到的東西,讓課堂變得簡單,能準備的儘量準備。

1、開展有效,在做中學,抽出數學,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比如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時,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操作區域。10個竹筍分成兩份,應該在展臺上告訴學生擺在哪個位置。總之準備好教學外的所有東西。

2、在讓學生小組操作時,要有適當的指導,調控好課堂。

3、對於操作後的交流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比如說,一共分幾個,要怎麼分。要把( )個桃子分給( )只猴子,每隻猴子能分到( )個桃子。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意識。

第二,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係。幫學生搭架,培養他們數學思維,使其體會直觀表象與數學語言的關係。

第三,要搞清楚數學本身內涵。在講課中,要注意考慮數學的問題,比如數學中除法和減法的關係,分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提示學生全分完,讓學生體會除法是來源於減法。

第四,控制課堂時間。一開始活動的時間稍長,應該把時間縮短,到平均分的時候要時間長。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過程,時刻提醒學生“分完還剩多少?”爲除法的意義做鋪墊。

透過這一次的準備課,讓我知道自己離高水平教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不停地努力。我也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透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透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透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平均分”的印象,這樣學生纔會對平均分有較深的感知,然後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爲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透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透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透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本節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透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透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透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範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透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爲目標,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看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與除法的關係,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這部分內容的的教學任務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我在教學中把學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透過自學完成本節的教學內容,透過學生的自學來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透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爲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個桃子平均放在4個盤子中,每盤放2個。透過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透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後,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於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課後,帶給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 請相信學生能行!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

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透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透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援,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味。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後的學習,爲今後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繫,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透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選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爲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標籤:教學 反思 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