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

“認識除法”是學生在認識了“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除法的起始內容,是學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環節。本節課我結合平均分的包含情況進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教學,教材以平均分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除法。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

以動手操作和語言表述爲基礎理解除法的含義,我出示問題後,讓學生思考分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在分的過程中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重點說清楚分什麼、怎麼分、分的結果是多少,透過這樣的手段不斷加深平均分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的相應表象,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在教學中,我突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中各數的對應關係,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數的含義。如學生按要求平均分物品後,讓學生思考:“剛纔的操作活動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用什麼算式表示?”。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強化平均分的意識,幫助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幾個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寫出算式後再讓學生完整的說出除法算式的含義,突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中各數的對應關係。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2

根據上級領導的精神,我校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由我來跨年級執教三年級人教版的數學第三單元有“餘數的除法”裏的第一課時“除法豎式的認識”。在備這節課時,我做了很多課前準備的,也參考很多優秀教案和教學視頻,並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一份教案並製作好課件。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正確寫除法豎式並計算,除法豎式的格式是最難列的豎式,步驟很複雜,如果單一機械的記憶,錯誤率非常高。

這堂課我採用從減法與除法的關係入手,將除法豎式的寫法每一步細化,形象化,深化。透過一個個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對除法豎式的各個部分有一種熟悉、親切的感覺。要避免學生積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數抄下來的壞習慣,只有讓學生搞清楚爲什麼有這個積纔可以。透過減去“3個5是多少?”這個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白爲什麼乘,透過與減法算式結合知道在算出積後要減,那麼豎式最後一步部分就是減法,這裏的減號不用寫明,因爲算到這裏就要算減法了,腦子中要知道這裏相當於有個減號。

在練習設計上,我還特別安排一些改錯題,如在寫豎式時數位沒有對齊,把一位數的商與被除數的十位對齊,把除數和商的位置寫反了,於是我讓同學們透過小組討論,判斷分析、訂正,這樣既對新知鞏固練習,加深了同學的印象,能培養小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讓同學知道學習能互相幫助的效果。在教學中,我設計的問題比較精當,教學方法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上完這節課後,我的總體感覺是自己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各個環節細節的處理有待優化;在鞏固練習中,學生雖然會列除法豎式,但不是每個學生都理解爲什麼要這麼寫,只是照搬老師板書的樣子;我還是沒有很好的關注到學生,特別是對後進生的學習情況的關注,各個教學環節的細節處理。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學習教參找準重點和難點,教學中要有效地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並且想辦法去把這些知識點講透講好,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掌握並運用好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3

“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是表內除法(一)中的基礎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後利用平均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透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學生首次接觸“除法”這個概念,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由“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引入“除法”這個概念,就成了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難點。

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從“平均分”的含義把學生引入到“除法”的含義上來。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在教學目標上,緊緊圍繞“平均分”這個概念,透過具體情境體會“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利用小組分不同數量的花生,體會平均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體會到什麼是平均分。初步讓學生在分花生的過程中體會如何進行平均分。在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平均分的概念後,指導學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小組改成平均分。體會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體都分完。

體會到什麼是平均分,再組織學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設計了把36顆花生平均放在3個盤子裏,每個盤子裏放多少個?因爲數量太多學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環節只讓學生說你想怎樣進行操作,談想法。在這裏孩子們給出了各種的分法,有一個一個的放在每個盤子裏,有2個2格的放,有3個3個的放,有4個4個的放,有5個5個的放,還有10個10個的放,同學們都說了自己操作的理由。透過操作、交流進一步體會:無論怎樣分,只要分的結果是每份同樣多,都是平均分。

爲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在課的最後設計了一道思考題;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幾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使學生透過份數的變化,觀察分的結果,得出結論:分的份數多,沒分的個數就少:分的份數少,沒分的個數就少多,使學生深刻體會“平均分”,爲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爲學生營造探索的空間。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了低年級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徵,將教學圖示利用課件展示給了學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學置入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的編寫意圖。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實物圖形來引導學生想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本節課突出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數一數等實際操作手段,進行知識間的轉化。另外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師單一的講授變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項學習方式。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採用情境串教學,使學生始終能夠富有興趣地參與教學活動,特別是調動了學生樂於助人的積極性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生活中的數學”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遵循了這一理念,將教學活動置於一個情境中。透過回憶野營的情景、幫助野營的同學解決問題等這些來源於學生生活的經驗,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願望。

其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

教學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與生活緊密聯繫,創設充滿童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資訊窗中發現資訊,提出問題。透過複習平均分匯入新課,利用“分麪包”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藉助學具分組探索、交流、發現平均分後剩餘現象,再透過獨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根據分的結果寫出除法算式,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加以鞏固。使學生體會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學會自己思考問題,提高學生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第三,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也要用於生活。本節課在作業設計上注意了這個問題。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5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爲是3個2相加,一方認爲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說“有理走遍天下”,要說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爲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說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6

這節課學習的“認識除法”這部分內容的直接基礎是乘法的含義以及剛剛學習的平均分的含義,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聯繫平均分的含義並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

在今天的課上,我讓學生準備了小棒,但並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爲大部分的學生透過前幾天的學習,平均分已經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僅是題目素材選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選擇切合學生利益的內容。在整節課的教學我還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的還比較好,但也有許多感想,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整節課都做到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上我還要不斷努力。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7

用除法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教學的內容是比較簡便,爲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爲了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我安排了板演這個環節。我讓三位同學上來板演(先用12個圓片擺一擺,再寫出算式。每堆6個,分成了()堆)。希望能從中發現錯誤,並透過講評來提高全班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計算能力。

果然不出所料,一名同學就出現瞭如下的錯誤:

每堆6個,分成了(2)堆。

12÷2=6(堆)

我想:這下我可以對症下藥,按照教案中的預設進行講評了。

就在最後一名學生板演完畢的時候,早已回到座位上的王雅婷舉手了:“老師,我可以上來修改嗎?”

顯然,她已經發現了錯誤。

怎麼辦?我猶豫了一下說道:“你能認真檢查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很好!但現在已經晚了,我們能把交上去的試卷拿回來中做嗎?希望你下次要在離開之前就要認真檢查了。”

在接下去的講評中,爲了不挫傷王雅婷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我就讓她自己來說說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可是,她結結巴巴地說了半天,還是說不清楚。最後,我只得叫另一位同學來說。然後我又從條件跟問題着手,跟學生再說一次應該怎樣列式。這樣雖然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我覺得,學生對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更加清晰了。

課後,我認真思考這個簡短的`教學步驟。我覺得我仍是犯了一個錯誤,王雅婷同學是否是掌握了,還是一個未知數,應該讓另一位同學說完之後,讓她再說一說,這樣子她的數量纔會更加的清楚,同時也應該讓其他中下生也說一說,儘量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的內容。可能會比預定的時間長一些,但是我覺得從學生的認識程度來說還是應該這樣子處理的。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8

這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爲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麼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隻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後讓學生想想如何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隻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

然後我又透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麼是平均分以後,在後面的這幾個環節中,讓學生透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着“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蔔、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於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樂於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麼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於幫助別人,因爲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

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後,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透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

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後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認識除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透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建立數學模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 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在這過程中,認識除法的意義,對低年級學生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當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後,我還要求學生能根據題意反覆說說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這樣來幫助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整堂課下來,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不僅能正確地列出除法算式,還能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題目中告訴我們的資訊和找出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接着,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本領,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比如,除法算式的讀,看似很簡單,但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生來說肯定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非常注意這一細小的環節,除了齊讀,還指名讓學生讀一讀,這期間我刻意安排一些學習困難生,讓他們反饋學習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就讓大家一起幫助糾正,這樣,有利於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紮實到位。

認識除法教學反思10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伊始,教師就揭示“除法”,瞭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更瞭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因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援,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標籤:教學 反思 除法